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附8例报道)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学军 晋晖 +5 位作者 高剑波 张永高 杨学华 周志刚 岳松伟 郭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4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最大径为1.0~5.0cm,平均2.6cm。平扫肿瘤呈...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甲状旁腺腺瘤均起源于下甲状旁腺,右侧4例,左侧4例,均位于气管外血管内间隙。肿瘤最大径为1.0~5.0cm,平均2.6cm。平扫肿瘤呈等密度,1例肿瘤内有环形钙化。注射对比剂后8例肿瘤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2例肿瘤强化明显,接近于周围血管密度,增强后肿瘤呈均匀强化者5例,3例肿瘤内可见坏死不强化区。结论增强螺旋CT检查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临床诊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间质淋巴造影在VX2兔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谭红娜 王攀鸽 +4 位作者 刘洋 夏燕娜 王博 肖慧娟 高剑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28-934,共7页
背景与目的: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对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远期复发的预测价值与腋窝淋巴结的价值相当。IMLN在改良根治术下不能被清除,目前临床上只能对内乳区可能存在转移的患者盲目追加放疗;如何选取适合IMLN活... 背景与目的:内乳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对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远期复发的预测价值与腋窝淋巴结的价值相当。IMLN在改良根治术下不能被清除,目前临床上只能对内乳区可能存在转移的患者盲目追加放疗;如何选取适合IMLN活检或切除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则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初步探讨MR间质淋巴造影(MR lymphography,MR-LG)检查在显示VX2兔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纯种雌性新西兰大白兔55只建立VX2兔乳腺癌动物模型,并行MR-LG检查。图像传至ISP(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自注射部位至内乳或腋窝方向的引流淋巴管上最先显像的1个或数个淋巴结定义为SLN,记录SLN及引流淋巴管显示情况,并与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对照。结果:55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8.2%(54/55),最终51只荷瘤兔成功入组。在MR-LG图像上,对比剂注射后5 min扫描较注射后即刻扫描可显示更多的内乳区淋巴管(36 vs 25),且同时显示腋窝SLN及引流淋巴管效果进一步提高(45 vs 37),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和P=0.040)。在内乳区MR-LG图像上,显像SLN长径为(2.64±0.59)mm,短径为(2.24±0.54)mm,引流淋巴管直径平均值为2.18 mm;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数目对内乳淋巴管的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和P=0.040)。11只荷瘤兔内乳区SLNB共检出内乳区SLN 15枚,位于第2~3肋间者6枚,1~2肋间者5枚,3~4肋间者2枚,而位于第10肋间和剑突旁者各1枚;对照MR-LG,共9只荷瘤兔共显示11枚内乳区SLN,其中7只(77.8%,7/9)与SLNB显示结果一致;SLNB检出的SLN长短径均大于MR-LG图像上显示的SL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LG可显像VX2兔乳腺癌内乳区SLN,但显像率的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X2兔乳腺癌 内乳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 MR间质淋巴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引下^(125)Ⅰ粒子瘤内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学军 周建中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引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机制。方法2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Ⅰ粒子植入,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5例复查满2个月者25例,满6个月者15例,满8个月者5例,满10个月者2例,满18个月... 目的探讨CT导引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机制。方法2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Ⅰ粒子植入,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5例复查满2个月者25例,满6个月者15例,满8个月者5例,满10个月者2例,满18个月者1例。随访中发现3例患者分别在粒子植入术后8、10、18个月肿瘤复发,存活期均超过200天;复发部位多位于粒子分布稀疏区。其他未按时来复查者情况不详。结论粒子分布不均匀所致照射剂量相对不足、生存时间延长后放射性粒子逐渐失去活性以及未能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是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两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复发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治疗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表现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立峰 陈学军 魏一娟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4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的病例资料,其中2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2例行全腹部CT平扫,根据黏液样腹水容积的不同,分组分析PMP的CT影像... 目的: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的病例资料,其中25例行全腹部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2例行全腹部CT平扫,根据黏液样腹水容积的不同,分组分析PMP的CT影像特征。结果:27例PM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密度黏液样腹水,左、右膈下间隙黏液样腹水容积无明显差异。22例出现肝、脾边缘的扇贝样压迹,23例出现腹膜或网膜污垢样改变,17例出现小肠向中心或一侧移位,5例出现钙化,16例出现纤维分隔。结论:CT检查可以较早发现PMP并显示其浸润范围,PMP黏液样腹水量较大时不容易发现原发病灶,需结合多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性黏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宋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61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CT片,对边缘情况、毛刺征、小泡征等放射学特征进行量化,结合临床资料对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 目的:探讨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观察61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CT片,对边缘情况、毛刺征、小泡征等放射学特征进行量化,结合临床资料对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采用有意义的因素分别建立决策树、logistic回归2种肺癌诊断模型。采用筛检实验评价指标和ROC曲线比较2种模型对预测集样本的预测效果。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边缘情况、毛刺征、小泡征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对鉴别诊断肺癌意义较大;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集的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9%、84.00%、85.59%、86.89%、84.00%,决策树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95.08%、86.89%、90.99%、89.23%、93.48%;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775-0.914)和1.000(0.9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73,P〈0.05)。结论:建立的决策树模型诊断肺癌的效果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低剂量螺旋CT 决策树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