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的影响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胜 何佳 +2 位作者 苏艳东 杨海涛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师的累计工作量,将医师分为低累计工作量组(累计50~100例)、中等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1~350例)、高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00~4000例;无医师累计工作量在351~999例),以及按医师的的性别、学历、职称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内和不同分组间医师倾斜试验报告诊断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名医师操作的6122例患者,22名医师个体之间的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等累计工作量组平均可疑阳性报告率显著高于低累计工作量组和高累计工作量组(3.21%vs.1.09%vs.1.62%,P=0.001),女性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男性医师(2.25%vs.1.07%,P=0.017),本科学历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研究生学历医师(2.46%vs.1.52%,P=0.013),初级职称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师(3.40%vs.1.75%vs.2.53%,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论以阴性还是阳性作参照,中等累计工作量均是可疑阳性报告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不同操作医师个体之间的倾斜试验诊断报告率存在一定差异,中等累计工作量组操作医师更易出具可疑阳性诊断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结果 累计工作量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被引量:3
2
作者 武丽娜 李新华 赵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 斑块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黄鑫 张普 +4 位作者 高瑜 陈凯 李晓峰 谷慧阳 梁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36-2243,共8页
目的探讨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为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MCI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就诊并确诊... 目的探讨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为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MCI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就诊并确诊为房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9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响MCI的相关因素,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影响MCI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23)、同型半胱氨酸(P<0.0001)、空腹血糖(P=0.0225)、糖化血红蛋白(P=0.0066)、血尿酸(P=0.0322)为MCI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8,P=0.0004)、同型半胱氨酸(OR=1.37,P<0.0001)、空腹血糖(OR=1.22,P=0.0235)、糖化血红蛋白(OR=1.61,P=0.0042)、血尿酸(OR=1.29,P=0.0091)为MCI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最大时,为最佳阈值。本研究在最佳阈值处,灵敏度为0.74,特异度为0.80,曲线下面积(AUC)=0.809,说明该模型能较好预测MCI发生。结论年龄、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血糖化血红蛋白是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M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对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MCI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糖尿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预测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的测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兵 林爱琴 +1 位作者 罗晓华 刘莉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8-66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及其比值的差异。方法:61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轻度冠心病患者13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患者15例,进行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例,严重冠心病患者1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及其比值的差异。方法:61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轻度冠心病患者13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患者15例,进行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例,严重冠心病患者1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IL-10与IL-17的水平。结果:4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和Th17细胞、Treg/Th17细胞比值以及血清IL-10、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严重冠心病患者Treg细胞和Treg/Th17比值降低,Th17细胞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P <0. 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Treg/Th17比值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牛原源 李新华 +4 位作者 赵晓燕 武丽娜 吴世陶 吴斐 李文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 目的:评价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不良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行冠脉造影(QCA)检查和IVUS-VH分析,同时行血浆LP-PLA2水平测定。结果:ACS组斑块坏死核心、钙化成分比例较SA组高(t=5.655,10.974,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正性重构为主,SA组以负性重构为主(χ2=40.555,P<0.001)。ACS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较SA组显著升高(t=2.934,P=0.004)。ACS和SA组患者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血浆LP-PLA2水平均逐渐增高(F=4.227,3.783,P<0.05)。ACS患者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与血浆LP-PLA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9,P=0.00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可用以评价斑块性质及冠脉狭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方 董守仁 +2 位作者 陈雅丽 彭欢 孟婉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早搏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1到2010-12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心衰患者206例,随访1年,8例失访。分析临床各项指标和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早搏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1到2010-12期间在我院住院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心衰患者206例,随访1年,8例失访。分析临床各项指标和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血管死亡间的关系。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161)和心血管死亡组(n=37)。结果:与生存组比较,心血管死亡组房室传导阻滞(AVB),24小时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室早)LOWN分级4A、4B级,室早,非持续性室速发生率;非持续性室速阵数及最快频率,起源于左心室流入道的室早、起源于左心室流入道的非持续性室速均增加,无房室传导阻滞,室早LOWN分级0、1、2、3级发生率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收缩压、糖尿病、Ca2+、左心室射血分数、24小时平均心率、室早次数、起源左心室流入道的室早、非持续性室速的阵数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室早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起源于左心室流入道室早增加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血管死亡率 动态心电图 室性早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