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固定正畸患者刷牙意识的方法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爱霞 李玉茹 尚君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35-336,共2页
在行固定矫治的过程中,增强患者的口腔卫生意识,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贯穿整个矫治过程的重要内容。笔者总结临床工作的经验认为其方法是患者每次复诊时,医师应宣教保持牙周健康的意义,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经过反复的口腔卫生宣... 在行固定矫治的过程中,增强患者的口腔卫生意识,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贯穿整个矫治过程的重要内容。笔者总结临床工作的经验认为其方法是患者每次复诊时,医师应宣教保持牙周健康的意义,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经过反复的口腔卫生宣教,大部分正畸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正畸 刷牙 口腔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danacatib抑制大鼠正畸复发的Micro-CT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卫晓霞 邹玉贞 寇正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7-1889,共3页
研究局部注射odanacati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复发的影响。选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近中移动右上颌第一磨牙,加力3周去除加力装置让其复发。实验组于第一磨牙颊沟处注射odanacatib,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复发0 d和2周时测量牙齿移... 研究局部注射odanacati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复发的影响。选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近中移动右上颌第一磨牙,加力3周去除加力装置让其复发。实验组于第一磨牙颊沟处注射odanacatib,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复发0 d和2周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计算复发率。复发2周后处死大鼠,对上颌骨牙槽骨扫描Micro-CT,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F)值。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牙槽骨的BMD和BV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注射odanacatib有效地抑制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anacatib MICRO-CT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初期牙周组织内P75的表达变化
3
作者 李沙 常彬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21-122,127,共3页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膜组织内P75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牙周膜组织中P75的表达。结果: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内P75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于加力后3...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膜组织内P75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牙周膜组织中P75的表达。结果: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内P75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于加力后3d表达最高。结论:P75在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改建中起作用,可能参与了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疼痛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牙齿移动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对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任亚敏 王亚楠 +3 位作者 陈劲宏 郭人铭 刘晗哲 崔淑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对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96例均在正畸固定矫治前已完善口内根管治疗患牙的患者,利用正畸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矫治后牙根吸收长度,分析正畸治...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对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96例均在正畸固定矫治前已完善口内根管治疗患牙的患者,利用正畸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测量矫治后牙根吸收长度,分析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的牙根吸收量较对侧同名活髓牙有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性别不是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P>0.05);③年龄是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P<0.05),成人发生根吸收的风险较儿童大;④牙位是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P<0.001),前牙发生根吸收的风险较后牙大。结论: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较活髓牙发生牙根吸收的风险低,年龄和牙位是根管治疗牙在固定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 正畸治疗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董浩鑫 徐文华 +3 位作者 马众辉 闫肃 蔡留意 王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6-821,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差异,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差异,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正畸掩饰性治疗的3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不同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分别对两组正畸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上气道形态测量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水平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舌骨-后鼻棘点距和舌骨-下颌平面距的变化值大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上气道形态无明显变化;舌骨位置在水平向无明显变化,在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束后高角组舌骨位置向下移动的趋势可能大于均角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正畸掩饰性治疗 上气道形态 舌骨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分析
6
作者 韩峰 朱凤节 高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龋齿1年后复查的患儿120例,根据有无继发龋将其分为继发组(n=25)与未继发组(n=95),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初诊资料及口腔行为学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收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龋齿1年后复查的患儿120例,根据有无继发龋将其分为继发组(n=25)与未继发组(n=95),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初诊资料及口腔行为学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龋齿患儿出现继发龋的影响因素。结果未继发组患儿在年龄、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收入、填充材料、刷牙次数、父母帮助刷牙、饭后漱口情况、甜食进食次数、定期复查口腔情况、含氟牙膏使用方面与继发组患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水平、父母指导刷牙、饭后漱口、刷牙次数、甜食摄入次数、含氟牙膏使用情况及填充材料是影响患儿发生继发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儿童继发龋的危险因素较多,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宣教、培养儿童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是降低儿童继发龋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龋 儿童 危险因素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AngleⅠ、AngleⅡ^1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髁突形态和位置的CBCT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陆兴龙 杨建浩 +3 位作者 张志伟 刘一鹏 张月兰 蔡留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应用CBCT对无主观关节症状的成人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形态位置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方法:选择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9例行CBCT扫描,应用CBCT专用软件Invivo 5.... 目的:应用CBCT对无主观关节症状的成人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形态位置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方法:选择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9例行CBCT扫描,应用CBCT专用软件Invivo 5.0分析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颞下颌关节窝的深度、髁突最大近远中径和最大内外径等相关参数,并运用SPSS 21.0软件包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形态位置差异。结果:AJS(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和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2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JS(mm)在3组中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MF(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和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2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AngleⅠ类组主要表现居中位,占50%;AngleⅡ~1类组和AngleⅡ~2类组主要表现为髁突后移位,分别占55%、84%。结论: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AngleⅠ类;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小于AngleⅡ~1类,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小于AngleⅠ类;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畸形 髁突形态和位置 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支抗设计对上颌第一磨牙控制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劲宏 丁睿啟 +3 位作者 王亚楠 任亚敏 张科科 崔淑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支抗设计对上颌第一磨牙控制的效果。方法将67例侧貌较突的拔牙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隐适美G6方案矫治,第2组采用直丝弓矫治,设计强支抗(横腭杆联合Nance弓)关闭拔牙间隙,第3组采用直丝弓矫治,设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 目的比较3种不同支抗设计对上颌第一磨牙控制的效果。方法将67例侧貌较突的拔牙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隐适美G6方案矫治,第2组采用直丝弓矫治,设计强支抗(横腭杆联合Nance弓)关闭拔牙间隙,第3组采用直丝弓矫治,设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测量3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上颌第一磨牙位置变化量,先用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治疗前后数据的差异,再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情况,进而比较3种不同支抗设计对磨牙控制的效果。结果第1组和第2组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长轴与上颌腭平面交角(U6 to 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最凸点到翼上颌裂点至上颌平面垂线的距离(U6M-Hor)及近中根尖点到翼上颌裂点与上颌平面垂线的距离(U6A-Hor)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组治疗前后测量数据未发生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隐形矫治治疗后U6M-Hor、U6A-Hor变化量大于第2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第1组和第2组上颌第一磨牙近移量均大于第3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隐适美G6方案设计的最大支抗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支抗控制能力与Nance弓联合横腭杆相近,但弱于种植体支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isalign 直丝弓矫治器 上颌第一磨牙 支抗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形态学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锦 袁建桥 +4 位作者 崔梦琦 赵芳源 吴刚 王星星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 目的:观察再定位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取21例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共36侧关节盘发生移位,戴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6.8±1.4)个月,评价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拍摄MRI,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拍摄CBCT,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盘形态、位置和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弹响(有效率分别为80.95%和90.48%)和疼痛(有效率均为88.89%)均改善。治疗后部分关节盘恢复正常形态(双凹型占66.67%),部分(72.22%)关节盘完全复位;盘-髁距离减小(1.87±2.05)mm、盘-髁角度减小(17.75±11.57)°(P<0.05)。治疗1周和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前均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P<0.05);治疗结束时关节前间隙较治疗1周增大,后间隙减小(P<0.05),关节上间隙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关节盘形态和位置,进而协调颞下颌关节盘-髁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 再定位咬合板 形态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森 乔永明 段亮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在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亚鑫 李爱霞 +1 位作者 杨亚楠 张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与单纯隐形矫治用于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二磨牙中、重度锁[牙合]患者30例(女16例,男14例),均为双侧锁[牙合]。年龄16.5~28岁。5例接受单纯隐形矫治(对照组),25例首先戴用[牙合]垫加... 目的:比较[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与单纯隐形矫治用于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二磨牙中、重度锁[牙合]患者30例(女16例,男14例),均为双侧锁[牙合]。年龄16.5~28岁。5例接受单纯隐形矫治(对照组),25例首先戴用[牙合]垫加弹性牵引解除锁[牙合],再行隐形矫治(联合组)。比较两组的矫治效果。结果:联合组矫治进程顺利,平均用时18个月,其中应用[牙合]垫加弹性牵引解除锁结关系需1.5~3个月。而对照组患者均未能顺利完成矫治,在戴用约10副隐形矫治器后,仍易脱套,暂停隐形矫治,重启方案后,约10副隐形矫治器后解除锁[牙合],用时14~15个月,相对于联合组多花费约12个月。结论:对于中、重度第二磨牙锁[牙合],在隐形矫治前应用[牙合]垫加局部交互牵引可顺利完成治疗,减少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磨牙锁[牙合] [牙合]垫 隐形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前牙区多颗相邻埋伏牙导萌的经验介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爱霞 王德飞 +1 位作者 赵玉林 尚君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上前牙区多颗相邻埋伏牙的导萌方法。方法选择9例患者的22颗相邻埋伏牙为研究对象,常规拍摄定位X线片,再配合口内检查及模型分析,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决定拔除或外科手术-正畸联合导萌埋伏牙。结果22颗相邻埋伏牙中,19... 目的探讨上前牙区多颗相邻埋伏牙的导萌方法。方法选择9例患者的22颗相邻埋伏牙为研究对象,常规拍摄定位X线片,再配合口内检查及模型分析,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决定拔除或外科手术-正畸联合导萌埋伏牙。结果22颗相邻埋伏牙中,19颗埋伏牙通过外科手术-正畸联合导萌后顺利进入正常牙弓,未见牙根吸收、粘连,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3颗牙根弯曲畸形的中切牙被拔除。9例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9个月。结论只要正确判断位置,掌握牵拉的适应证,相邻的多颗埋伏牙可以牵引入正常牙弓,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及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颗相邻埋伏牙 导萌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通用粘接剂及Z-Prime Plus对氧化锆粘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静 邓青完 +3 位作者 卫晓霞 姬洋 张杉 张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9-311,共3页
研究通用粘接剂及氧化锆处理剂Z-Prime Plus(ZPP)对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96个氧化锆瓷块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喷砂及喷砂+ZPP处理后与相应的粘接剂粘接。各亚组随机抽取8个试件于37℃水中水浴24 h,剩余试件于沸水中水... 研究通用粘接剂及氧化锆处理剂Z-Prime Plus(ZPP)对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96个氧化锆瓷块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喷砂及喷砂+ZPP处理后与相应的粘接剂粘接。各亚组随机抽取8个试件于37℃水中水浴24 h,剩余试件于沸水中水浴72 h后测试剪切强度。两种通用粘接剂粘接强度高于Panavia F;三种粘接材料喷砂+ZPP处理下粘接强度耐久且高于喷砂处理;通用粘接剂与ZPP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氧化锆粘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树脂粘接剂 处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尖牙腭侧近中倾斜阻生的导萌技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爱霞 赵玉林 +1 位作者 尚君兰 刘爱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埋伏阻生尖牙 近中倾斜 上尖牙 腭侧 导萌 牙根吸收 临床资料 侧切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矫治效果及前牙牙根吸收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月兰 陆兴龙 +2 位作者 杨亚普 陈畅 杨建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98-1801,共4页
评价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的矫治效果及治疗后上颌前牙牙根吸收情况。选择20例需要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处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上颌主弓丝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牵引钩,整体远移上牙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 评价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的矫治效果及治疗后上颌前牙牙根吸收情况。选择20例需要整体远移上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处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上颌主弓丝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牵引钩,整体远移上牙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取研究模型,测量治疗前后各项目,并运用SPSS 21. 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20例患者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了(3. 03±1. 66) mm;上颌中切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了(2. 58±2. 24) mm;鼻唇角增加了(10. 35±6. 62)°,上唇突距减少了(1. 78±1. 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实际全长分别减少了(0. 26±1. 20) mm、(0. 52±1. 4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患者,通过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面型突度改善,牙列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并且治疗后前牙牙根未见明显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支抗 远移上牙列 牙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抗氧化剂凝胶对内漂白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16
作者 张小平 常悦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2-737,共6页
目的:对比含表面活化剂(0.2%Tween 80)的10%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凝胶和6.5%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确定最佳处理时间。方法:收集近1月拔除的离体前磨牙120颗,随机分为1... 目的:对比含表面活化剂(0.2%Tween 80)的10%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凝胶和6.5%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确定最佳处理时间。方法:收集近1月拔除的离体前磨牙120颗,随机分为10组(n=12),A组:未漂白组,B组:漂白组,C组:含0.2%Tween 80的10%SA组,D组:6.5%PC组,C/D组根据内漂白后抗氧化剂处理时间不同(10、30、60、120 min)又分为4个亚组(C1/C2/C3/C4,D1/D2/D3/D4),各组处理后行树脂充填窝洞。所有样本经过冷热循环后,每组随机选取10个样本置于2%亚甲基蓝染色,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树脂与洞壁粘接界面微渗漏的程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剩余两个样本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牙体组织与充填树脂粘接界面的微观形貌特点。结果:A组微渗漏值明显小于B组(P=0.000),各实验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微渗漏值逐渐减小,D3组微渗漏值最小,C/D组间除C4/D4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EM观察可见,B组粘接界面可见明显间隙,且裂隙范围最大,C组粘接界面间隙逐渐变窄,C4组间隙消失,D组粘接界面更加紧密,且形成了良好的混合层。结论:6.5%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处理效果更佳,建议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钠凝胶 原花青素凝胶 牙齿内漂白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个性化舌侧矫治中不同托槽设计对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明宇 王晨曦 +3 位作者 张晓虹 蔡留意 荣起国 张月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分析左下第二磨牙舌侧管管长和倾斜角分别改变时,个性化舌侧矫治近中移动该牙的移动规律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特征。方法:建立左下第一磨牙缺失的下颌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5 种工况近中牵引左下第二磨牙:工况一、二、三为舌侧... 目的:分析左下第二磨牙舌侧管管长和倾斜角分别改变时,个性化舌侧矫治近中移动该牙的移动规律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特征。方法:建立左下第一磨牙缺失的下颌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5 种工况近中牵引左下第二磨牙:工况一、二、三为舌侧管倾斜角为0°,管长各为3. 5、4. 0、4. 5 mm;工况四、五为舌侧管长为4. 0 mm,管倾斜角各为10°、20°。颊舌侧同时加载0. 74 N 力,分析该牙的初始位移趋势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近中牵引左下第二磨牙时,相比工况一,工况二、三的舌向扭转及近中倾斜趋势减小,牙周膜应力减小;相比工况二,工况四、五的近中倾斜趋势减少、远中倾斜趋势增加,牙周膜应力值也减小。结论:相较于固定倾斜角并改变管长,固定舌侧管管长并改变倾斜角可使左下第二磨牙前移时近中倾斜趋势减少,整体前移趋势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个性化舌侧矫治 下颌磨牙前移 整体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基骨及牙弓宽度的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琎佳 沈晨 +2 位作者 阚全龙 袁慧芳 余炜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559,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基骨及牙弓的宽度特征及其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6例,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分为低角组(SN-MP<29°,n=22)、均角组(2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基骨及牙弓的宽度特征及其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66例,根据前颅底平面和下颌平面的交角(SN-MP)分为低角组(SN-MP<29°,n=22)、均角组(29°≤SN-MP≤38°,n=22)和高角组(SN-MP>38°,n=22),进行CBCT扫描,测量上下颌基骨及牙弓宽度。结果:上下颌基骨宽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表现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3组间上下颌基骨宽度差、上下颌牙弓宽度及上下颌牙弓宽度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基骨宽度和SN-MP角呈负相关关系(r=-0.459、-0.494,P均<0.05)。结论:上下颌基骨宽度相较于牙弓宽度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更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疗时更应关注基骨与垂直骨面型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基骨 牙弓 宽度 CBCT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晓虹 高莹 +2 位作者 杨建浩 蔡留意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伸咬合位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等不同[牙合]位的咬合时间、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接触点等相关数据,分析排齐整平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排齐整平后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左、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小;排齐整平后的[牙合]力百分比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小,尖牙前磨牙区增加;排齐整平后的[牙合]接触点数目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少,磨牙区增加,前伸咬合位的切牙区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的工作侧增加(P<0.05)。结论: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能客观评估咬合功能;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异常咬合,通过排齐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咬合功能趋向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 咬合功能 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隐黄素对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轩亚茹 卫晓霞 +3 位作者 崔晓宇 李小红 李冬雪 王国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评估β-隐黄素对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N组)、牙周炎组(P组)、β-隐黄素干预组(E组)。P组、E组双侧上颌磨牙用结扎加注射内毒素的方法诱导牙周炎模型。E组用β-... 目的评估β-隐黄素对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体内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N组)、牙周炎组(P组)、β-隐黄素干预组(E组)。P组、E组双侧上颌磨牙用结扎加注射内毒素的方法诱导牙周炎模型。E组用β-隐黄素(12μg/大鼠)进行干预,每48 h注射一次,共3次。动物在第8天被处死,取双侧上颌骨。右侧样本进行形态学分析,测量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左侧样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牙槽嵴顶附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的表达。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检测破骨细胞(OC)。结果 E组与P组相比牙槽骨丧失(ABL)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RANKL免疫标记细胞及TRAP阳性多核细胞减少(P<0.05),OPG表达增加(P<0.05)。而E组与N组相比,ABL值和OC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隐黄素可通过上调OPG/RANKL的比值,减少成熟OC的数目从而预防牙槽骨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大鼠 骨吸收 β-隐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