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梅文丽 李六一 +1 位作者 冯淑艳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 总结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为Morvan综合征5例、Issacs综合征4例、痉挛-束颤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为肌颤搐10例、自... 目的 总结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例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为Morvan综合征5例、Issacs综合征4例、痉挛-束颤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为肌颤搐10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7例、肢体无力7例、感觉障碍6例、痉挛和肌肉僵硬2例;5例自身抗体阳性;2例MRI异常,分别位于脑干、左侧枕叶和右侧丘脑;10例肌电图异常,表现为F波后发放电位10例、异常自发运动单位电位10例、束颤电位10例、肌颤搐电位8例、神经性肌强直电位3例;3例仅行对症治疗,7例行对症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1例失访,5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2例死亡。结论 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神经电生理检出后发放电位可能是诊断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肌纤维颤搐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预处理减轻神经元焦亡及对神经元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秦灵芝 李玮 +4 位作者 王晓娟 杨红旗 李书剑 黄月 张杰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调控炎性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干预神经元焦亡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Con组)和Res预处理组(Res组)。先对Res组和Con组进行预处理72h,...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调控炎性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干预神经元焦亡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元至成熟,随机分为空白组(Sham组)、生理盐水组(Con组)和Res预处理组(Res组)。先对Res组和Con组进行预处理72h,再对3组进行氧糖剥夺损伤6h,最后恢复正常培养液培养2h后取材。利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的表达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LRP3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利用标准ELISA试剂盒检测IL-1β和IL-18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on组神经元大量死亡,但存活神经元中NLRP3的染色阳性率高,而Res 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组均有较多神经元存活,且NLRP3染色阳性率较高;与Con组比较,Res组的NLRP3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且IL-1β和IL-18表达也明显减少(均P<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s预处理下调NLRP3的表达,并减轻IL-1β和IL-18分泌和释放,发挥抗神经元焦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样受体蛋白3 白藜芦醇 缺氧缺血性损伤 神经元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伪狂犬病毒感染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娟 蒋玙舒 +3 位作者 秦灵芝 张弥兰 王佳伟 李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207,共5页
自2017年至今,我国已报道28例人类伪狂犬病毒感染性脑炎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等,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或者经血液传播,患者多为生猪产业... 自2017年至今,我国已报道28例人类伪狂犬病毒感染性脑炎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等,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或者经血液传播,患者多为生猪产业链从业者。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人类伪狂犬病毒感染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以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1型 脑炎 病毒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1型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徐坤榕 王晓娟 +3 位作者 张弥兰 薛红飞 徐佳佳 李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4-229,共6页
目的分析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1例HSV-1脑炎患者,记录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及脑损伤... 目的分析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脑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1例HSV-1脑炎患者,记录其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及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HSV-1脑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51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血清学检查可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加(14例),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14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8例),血清钠水平降低(17例);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升高(18例),白细胞计数增加(28例),蛋白定量升高(32例),葡萄糖水平升高(15例);有48例患者进行头部MRI检查,43例(89.58%)MRI显示有明显的脑区受累,其中35例(72.92%)MRI阳性病例均表现为典型的HSV-1脑炎单侧或双侧颞叶、额叶受累,软脑膜强化影增多8例(16.67%)。出院后6个月内有66.67%(34/51)患者完全康复,21.57%(11/51)遗留后遗症,病死率为11.76%(6/51);34例(66.67%)患者预后良好,17例(33.33%)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OR=1.090,95%CI:1.020~1.200;P=0.023)和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升高(OR=23.800,95%CI:23.800~1250.000;P=0.030)是HSV-1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增大和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升高是HSV-1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须掌握HSV-1脑炎的临床特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单纯疱疹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红菊 姜晓锋 +1 位作者 马明明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1-415,共5页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40例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分为苯二氮类联合曲唑酮组(曲唑酮组)和苯二氮类联合安慰剂组(对照组),逐渐减半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治疗3个月后根据Hol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评价曲唑酮戒断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自治疗后7d戒断症状评分开始降低(P=0.000),自治疗后15dHAMA评分开始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经曲唑酮治疗后两项评分均降低(P=0.000)。与对照组比较,曲唑酮组患者治疗后7d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经曲唑酮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0.0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唑酮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唑酮 苯二氮类 物质戒断综合征 焦虑 睡眠障碍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内肽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红旗 邢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1-725,共5页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海马区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典型表现,清除或降低Aβ含量是治疗AD的目标之一.较之Aβ生成的增多,体内降解Aβ能力的下降在AD发病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尽管Aβ在体内可以...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海马区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典型表现,清除或降低Aβ含量是治疗AD的目标之一.较之Aβ生成的增多,体内降解Aβ能力的下降在AD发病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尽管Aβ在体内可以通过运输到血液和脑脊液途径来清除,但大部分Aβ被中性内肽酶(neprilysin,NEP)为代表的一类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后从体内清除.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期(MCI)和AD患者的NEP活性显著下降,且NEP活性下降与脑内Aβ升高及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相关.NEP有可能成为AD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和MCI,提高NEP的活性,促进Aβ的降解,有可能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β降解酶 中性内肽酶 Β-淀粉样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模糊和风险决策的特点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建军 孙翠萍 +4 位作者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模糊和风险决策的特点。方法采用风险概率不明确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和风险概率明确的骰子博弈测试(game of dice test,GDT)分别对126例早期服药的PD患者(PD组)和126例年龄、...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模糊和风险决策的特点。方法采用风险概率不明确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和风险概率明确的骰子博弈测试(game of dice test,GDT)分别对126例早期服药的PD患者(PD组)和12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模糊决策能力和风险决策能力测试。采用Hoehn-Yahr分级对PD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IGT中,PD组与对照组总的不利选择次数和总的有利选择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T中,PD组风险选项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1.2±5.6)次vs(5.6±3.8)次,P<0.01],安全选项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6.8±4.8)次vs(12.4±6.5)次,P<0.01]。PD组负反馈利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23±0.21 vs 0.78±0.25,P<0.01)。PD组GDT选择风险选项的次数与负反馈利用率呈负相关(r=-0.56,P=0.026),与病程呈正相关(r=0.58,P=0.006)。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风险决策能力受损而模糊决策能力相对保留;风险决策受损与病程和负反馈利用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药物疗法 决策 多巴胺 降低风险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纹状体微结构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亚萌 王泓力 +4 位作者 白莹莹 贺文颉 尤阳 张红菊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56-363,共8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纹状体结构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扩散张量成像对12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1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和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纹状体结构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联合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和扩散张量成像对12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12例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头部MRI检查,观察纹状体结构(灰质体积)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0.005),以及左侧(P<0.005)和右侧(P<0.001)尾状核、右侧壳核(P<0.05)FA值降低;PD组仅右侧壳核FA值降低(P<0.05)。与PD组相比,iRBD组左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缩小(P<0.001),以及左侧(P<0.01)和右侧(P<0.005)尾状核FA值降低。结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存在纹状体灰质体积缩小和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其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损害与帕金森病具有一致性,为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提供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纹状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睡眠剥夺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忠新 张红菊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 睡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各种原因诱发的睡眠剥夺(SD)或失眠都能损害相关睡眠期的生理功能。已知睡眠剥夺或失眠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各专业领域对睡眠研究的关注。失眠不仅造成个体对睡眠质量和(或)数量的不满足,更会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警觉性和执行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从而损害日间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理论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建军 孙翠萍 +4 位作者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 目的探讨早期未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心理理论(ToM)认知和情感成分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故事任务和情绪归因任务对8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PD组)和86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ToM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检查,采用改良Hoehn-Yahr分级量表对PD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ToM故事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1.1)分vs(11.1±0.8)分,P<0.01];2组控制故事、试验任务和控制任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D患者Hoehn-Yahr分级与ToM的认知成分呈负相关(r=-0.367,P=0.042)。结论早期未治疗PD患者ToM的认知成分受损,而情感成分相对保留。两者的分离表明其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情绪障碍 精神分裂症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促进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红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29-830,共2页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海马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之一.家族性AD(familial Alzheimer'sdisease,FAD)的发生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 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海马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之一.家族性AD(familial Alzheimer'sdisease,FAD)的发生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1(presenilin 1,PS1)基因和早老素2(presenilin 2,PS2)基因突变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 载脂蛋白E 淀粉样前体蛋白 清除 基因突变 病理改变 家族性 特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小梗死导致手指功能障碍的预探索研究
12
作者 付胜奇 张杰文 +4 位作者 杨冬冬 石宝洋 李浩然 张洪涛 张淑玲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以皮层小梗死引起单纯手指无力的临床表现较为少见,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7月-2016年12月来郑州人民医院就诊的以手指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皮层小梗死患者,临床上记录患侧手部肌力、手部感... 目的以皮层小梗死引起单纯手指无力的临床表现较为少见,本文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7月-2016年12月来郑州人民医院就诊的以手指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皮层小梗死患者,临床上记录患侧手部肌力、手部感觉异常情况及手指无力的详细查体(屈、伸、内收和外展,依据0~5级肌力记录法),并记录患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或病因,依据主要功能障碍手指为小指或拇指分为主要尺侧手指功能障碍组和主要桡侧手指功能障碍组。影像学上应用弥散加权成像进行病灶定位,并测量大脑镰至病变中心及大脑最外侧缘的距离(其比率定义为B/A)。结果共入组符合标准的皮层小梗死患者13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表明,主要累及尺侧手指6例,主要累及桡侧手指7例。主要累及尺侧手指功能组B/A=0.50±0.07,主要累及桡侧手指功能组B/A=0.71±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P<0.05)。主要累及尺侧手指功能组5例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栓子清除障碍,1例为不明原因栓塞;主要累及桡侧手指功能组4例发病机制主要为动脉-动脉栓塞,2例为心源性栓塞,1例为烟雾病。结论尺侧手指代表区靠近皮层内侧,梗死部位位于大血管分水岭区,发病机制可能与低灌注有关。桡侧手指代表区靠近皮层外侧,梗死部位位于大脑皮层,发病机制可能与栓塞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小梗死 手指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髓脱髓鞘病变与髓内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桂女 韩雄 +4 位作者 王恩锋 王莉梅 袁丽品 李艳伟 晏僖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89-794,共6页
目的对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对22例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16例颈髓髓内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感觉异常[77.... 目的对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对22例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16例颈髓髓内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感觉异常[77.27%(17/22)和12/16]、肢体无力[72.73%(16/22)和10/16]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5.45%(10/22)和4/16]。颈髓MRI检查病灶≥3个椎体节段者分别占63.64%(14/22)和15/16,病灶平均长度为(3.41±1.74)和(3.59±1.28)个椎体节段;呈长T1[68.18%(15/22)和7/16]、等T1[31.82%(7/22)和6/16]或长T2信号[100.00%(22/22)和8/15],胶质瘤组尚可见混杂T1和混杂T2信号(3/16和6/15);脱髓鞘病变组患者病灶边界模糊常见[90.91%(20/22)],并以条片状和点状强化为主(13/16),而胶质瘤组则以局限性脊髓增粗(15/16)、脊膜增厚(14/16)更常见,呈块状或环形强化(12/16),且可见中央管周围脊髓组织受累(14/15),易发生颈髓囊性变或中央管扩张、出血坏死和"帽征"(7/16、5/16和4/16)。结论虽然任何单一临床和MRI特征均不足以鉴别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但不同特征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疾病 神经胶质瘤 脊髓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晗 姚静 +21 位作者 杨凌飞 孙亚娟 卢宏 马建军 刘恒方 张保朝 宁群 孙丽萍 刘洪远 刑付强 陈文武 郑献召 王明科 夏磊 杨青成 邓倩 王宝亮 武继涛 王素娟 周俐红 吕海东 滕军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71-476,共6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6~22分的急性缺血...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6~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静脉滴注,每日1次,每次130 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在用药后第14 d、第30 d和第90 d评估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治疗后30 d、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患者不良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共纳入1529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研究组1021例,对照组50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4 d、第30 d和第90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 d、90 d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于治疗中度急性脑卒中有效且安全,在连续治疗2周后其疗效优于基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丹参多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患者认知与脑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莹莹 张红菊 +5 位作者 李中林 王升辉 李永丽 尤阳 秦玉龙 张杰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disorder,PD-RBD)患者认知功能以及其蓝斑下核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纳入PD-RBD患者20例,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 目的探讨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 with REM sleep behaviordisorder,PD-RBD)患者认知功能以及其蓝斑下核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方法纳入PD-RBD患者20例,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 with no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PD-nRBD)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NC)21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对三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双侧蓝斑下核与各脑区的功能连接。结果 PD-RBD组DOT-A(P=0.004)、SDMT(P<0.001)、SCWTB(P=0.001)、SCWT C(P=0.013)、AVLT N1 (P <0.001),N2(P <0.001),N3(P <0.001),N4(P <0.001),N5(P=0.003),N6(P=0.004)和PD-nRBD组DOT-A(P=0.011)、SDMT(P<0.001)、SCWTB(P=0.007)、SCWT C(P=0.011)、AVLT N1(P<0.001),N2(P<0.001),N3(P<0.001),N4(P=0.003),N5(P=0.011),N6(P=0.002)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与NC组相比,PD-RBD组双侧蓝斑下核分别与双侧楔前叶、双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均减弱,PD-nRBD组右侧蓝斑下核与双侧小脑连接增强;PD-RBD组左侧蓝斑下核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与ROCFT临摹部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7,P=0.038),右侧蓝斑下核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与SCWTC、ROCFT临摹部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1,P=0.041;r=0.628,P=0.007)。结论 PD-RBD和PD-nRBD患者均存在注意力/执行力及记忆力损害,但仅PD-RBD患者蓝斑下核与认知相关脑区出现功能连接异常,并参与引起PD-RBD患者注意力和视空间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睡眠行为障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五例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金珂 王晓娟 +8 位作者 关鸿志 秦灵芝 贾亚珍 周珂珂 马海畅 王月 王芳 邢丽 李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2,共5页
目的评估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9月5例高度疑似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脑脊液第二代测序结果综合分... 目的评估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8年1-9月5例高度疑似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脑脊液第二代测序结果综合分析病原学来源。结果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以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为主要症状与体征,脑脊液白细胞计数(74~260)×106/L;第二代测序共分离与鉴定病毒1属3种,检出人类疱疹病毒Ⅰ型1例、Ⅲ型3例和Ⅳ型1例;人类疱疹病毒核酸序列数为4~5406条,将鉴定的读数映射到病毒基因组的覆盖度为0.08%~81.01%。结论脑脊液第二代测序技术可辅助人类疱疹病毒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的诊断,并可对病毒进行准确分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病毒性 脑膜炎 病毒性 疱疹病毒科感染 脑脊髓液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脑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婉 任志霞 +5 位作者 时英英 马丽敏 杨苗苗 庞咪 李晓东 张杰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43-747,共5页
目的分析2例合并脑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 目的分析2例合并脑出血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the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例合并脑出血CADASI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扫描。结果 2例患者均伴有高血压、未接受抗栓药治疗。脑出血分别位于外囊和枕叶。2例患者均伴多发微出血灶(31个和131个)、多发腔隙、脑白质脱髓鞘。其中1例患者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另1例患者伴认知功能减退。结论 CADASIL患者不仅表现为缺血性卒中,而且可合并脑出血,部分患者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应积极管理患者的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ASIL 脑出血 微出血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四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雅静 杨红 +3 位作者 夏明荣 王灿灿 臧卫周 张杰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0-545,共6页
目的总结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因。结果4例患者中2例(例1和例2)有颅脑创伤史,1例(例3)于饮酒后出现发... 目的总结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病因。结果4例患者中2例(例1和例2)有颅脑创伤史,1例(例3)于饮酒后出现发作性双眼视物模糊,1例(例4)于感冒后出现头痛、晕厥,伴间断性视物模糊和慢性肾功能衰竭;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病变,呈T_1WI等或稍低信号,T_2WI、扩散加权成像和FLAIR成像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低信号,无明显水肿和占位效应,1例(例2)除胼胝体压部病变外,磁敏感加权成像可见额叶出血。均经对因和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病程8~15 d。复查MRI,3例胼胝体异常信号消失,1例(例2)病变信号范围和强度较前明显好转,均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病因多样,癫及其相关疾病是最常见病因,颅脑创伤也可以引起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对因治疗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脑疾病 颅脑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肌磁共振成像在遗传性肌肉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佳 庞咪 +2 位作者 李刚 付俊 马明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9-447,共9页
骨骼肌MRI是检测肌肉病变最清晰、准确的成像技术,近年广泛应用于肌肉病的诊断与随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肌肉病均有其特定的选择性肌肉受累模式,骨骼肌MRI显示的肌肉受累模式可以为肌肉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不同遗传性... 骨骼肌MRI是检测肌肉病变最清晰、准确的成像技术,近年广泛应用于肌肉病的诊断与随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肌肉病均有其特定的选择性肌肉受累模式,骨骼肌MRI显示的肌肉受累模式可以为肌肉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不同遗传性肌肉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磁共振成像 骨骼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