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转向与城市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欢欢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空间转向发生之后,空间理论就被注入了城市文学的研究之中,改变了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空间转向之前,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是城市中的文学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空间转向发生之后,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就转向了城市文学中... 空间转向发生之后,空间理论就被注入了城市文学的研究之中,改变了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空间转向之前,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是城市中的文学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城市对文学的影响,而空间转向发生之后,城市文学研究的重心就转向了城市文学中的空间研究。转向后的城市文学研究多以空间理论为理论支点,解析文学文本建构城市空间的表征意义及城市文学的空间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城市文学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正宗》录史入集的归类、定名及影响
2
作者 赵俊玲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6,共11页
《文章正宗》打破总集编纂传统,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籍大量裁录篇段,将史籍中上层统治者言说之辞归入辞命类,将历史人物论说文辞和三传史臣褒贬之辞归入议论类,将史籍叙事文字归入叙事类,史籍篇段经过重... 《文章正宗》打破总集编纂传统,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籍大量裁录篇段,将史籍中上层统治者言说之辞归入辞命类,将历史人物论说文辞和三传史臣褒贬之辞归入议论类,将史籍叙事文字归入叙事类,史籍篇段经过重构成为独立篇章,这是对史籍文章学和文体学价值的深入挖掘开拓。后世诸多不同类型的总集从史籍录文,或所录多与《文章正宗》重复,或沿其开拓的方向前进。随着选史入集而来的是篇章定名,真德秀力图通过题名突出文章的文类或文体属性、简要概括篇章内容,后世总集的史篇定名工作亦基本沿此两个方向进行,辨体类总集更重前者,清人总集多更重后者,最终形成诸多题名沿用至今的史籍经典名篇。《文章正宗》开创性地大量录史入集,与此书"明义理,切世用"的编选宗旨有关,且受到了其前总集及文章学著作的影响启发,还因编者崇尚先秦两汉古文,试图扩展其范围,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德秀 《文章正宗》 录史入集 归类 定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技融合·人文主导:我国轻科幻电影的叙事艺术阐释
3
作者 宋姝锦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2-87,共6页
轻科幻电影是科幻元素与现有成熟电影类型的融合,也是科幻电影叙事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想象力美学消费场景下,我国科幻电影通过以现实环境为创作土壤,利用轻科幻叙事范式探讨社会话题、建构人物形象,不仅突破了传统科幻电影的叙事模... 轻科幻电影是科幻元素与现有成熟电影类型的融合,也是科幻电影叙事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想象力美学消费场景下,我国科幻电影通过以现实环境为创作土壤,利用轻科幻叙事范式探讨社会话题、建构人物形象,不仅突破了传统科幻电影的叙事模式,也赋予科幻电影更加丰富和现实的叙事意义。在现代叙事语境下,我国轻科幻电影通过以科幻叙事为基础,积极关切现实话题,吸收、杂糅其他类型叙事的文本特征和叙事策略,从而挖掘和阐释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叙事话题。通过以“艺技融合”趋势为研究背景,对我国轻科幻电影的叙事策略、叙事内核进行解读,进而从科幻现实主义、多类型拓展和科幻未来世界等维度,对我国轻科幻电影的未来叙事走向进行系统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技融合 人文理念 轻科幻电影 叙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乡村振兴小说中的“救人”书写
4
作者 刘宏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1,共8页
“救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小说中常有的一种情节模式,其内涵有三:一是救助在生活上陷入困境的村民;二是救助那些误入歧途的村民;三是一些下乡干部在救助村民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基于对共同富裕这一主旨的呈现,被救助者或在物质生活上得... “救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小说中常有的一种情节模式,其内涵有三:一是救助在生活上陷入困境的村民;二是救助那些误入歧途的村民;三是一些下乡干部在救助村民过程中的自我救赎。基于对共同富裕这一主旨的呈现,被救助者或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极大的改善,或在人生道路上获得转机,或在精神生命上完成彻底蜕变。这些小说借由“救人”书写,有意识地凸显了以公平、正义、利他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的当代价值,并在此情节模式的设计之中,悄然实现了理想主义在当代小说中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救人 被救助者 理想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士人的儒学思考及其实践——以《世说新语》为考察对象
5
作者 刘志伟 翟羽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典范之作,它以极为简洁的语言反映了魏晋时代的文化风貌。《世说新语》呈现出鲜明的儒学思想,这既与魏晋士人对儒学的不同理解有关,也与南朝宋代的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有关。《世说新语》中的儒学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对礼的理解上,它以赞扬和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儒学礼法的守护。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孝的理解上,它通过对魏晋士人不同孝行的展示,亦反映了他们在践行这一思想时的真实态度。整体而言,作为一部文学文献,《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编者对儒学观念的理解和立场,同时也逼真地反映了儒学在魏晋时期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6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生语文素养赋能职业竞争力的机制与效应
7
作者 司罗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49,共6页
语文素养是社会、学校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阶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飞跃期。在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聚焦高校学生语文素养赋能职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高校学生群体开展调查,围绕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 语文素养是社会、学校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阶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飞跃期。在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聚焦高校学生语文素养赋能职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高校学生群体开展调查,围绕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三大核心素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了语文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的关系机制。结果显示,三者均与职业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当前高校学生语文素养面临结构性缺失、语文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数字化冲击下快餐式学习的制约等困境。因此,本文提出高校应抓住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优化课程内容以契合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等建议,为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实证依据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语文素养 职业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的变异与坚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治国 张鸿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1,共3页
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迥异于80年代的风格趋向,形成了多元、“无名”的新格局。其基本取向是消解主流与传统,解构价值与意义,走向世俗化、商业化。启蒙主题也经历了转折与动荡。对它的放逐与坚守,成... 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迥异于80年代的风格趋向,形成了多元、“无名”的新格局。其基本取向是消解主流与传统,解构价值与意义,走向世俗化、商业化。启蒙主题也经历了转折与动荡。对它的放逐与坚守,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主题 多元化 消解 救赎 坚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豫军在海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7-211,共5页
文学豫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其文学创作实绩,在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作为团队形象的文学豫军还谈不上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扩大文学豫军在海外的影响力,强化其对外传播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如下对策:政府要提高财政拨款的金额,加快文... 文学豫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其文学创作实绩,在当代世界文学格局中,作为团队形象的文学豫军还谈不上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扩大文学豫军在海外的影响力,强化其对外传播的有效性,需要采取如下对策:政府要提高财政拨款的金额,加快文学豫军与海内外交流的步伐;作家不仅要写出表现人类至善、至美的作品,而且还要利用大众传媒,推销自我,走向世界;培养延揽高端翻译人才和文学经纪人队伍,打通河南文学通向世界的制约瓶颈;建立省文学网站和作家网页,实现文学豫军创作的网络化、读者的全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豫军 对外传播 文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与小说——李佩甫文学访谈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宏志 李佩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5,共5页
刘宏志:李老师好,谢谢你接受采访。对于你的访谈,我觉得,应该首先从头开始吧。你是1978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不过,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是很小就有作家梦么?从喜欢文学,到发表作品,到专业作家,这条路走得顺畅么?
关键词 文学 李佩甫 小说 平原 专业作家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圣仪式与文学经典——论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创作与经典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允亮 郑瑞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1-148,共8页
封禅是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国家祭典,西汉武帝中期全国上下封禅思潮涌动,司马相如在时代氛围影响之下,以撰作经典的心态写下了《封禅文》。此文渊雅堂皇,从天人之际论述了汉代封禅的势在必行,成为封禅文类的典型垂范后世。中古时期历代... 封禅是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国家祭典,西汉武帝中期全国上下封禅思潮涌动,司马相如在时代氛围影响之下,以撰作经典的心态写下了《封禅文》。此文渊雅堂皇,从天人之际论述了汉代封禅的势在必行,成为封禅文类的典型垂范后世。中古时期历代君臣封禅情结浓厚,《封禅文》也被不断地接受、阐释、应用,保持恒久的经典地位,并逐渐获得盛德之事的符号意义。宋代以后,即使封禅热情不再,《封禅文》也颇受非议,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依旧无可撼动,清人仍将其录入文章选本欣赏学习。作为封禅文学的经典,《封禅文》在数千年间被崇奉学习,成为中国文坛上的独特存在,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禅 《封禅文》 国家祭典 盛德之事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负着传统的反抗──新时期妇女文学创作中的权利要求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小江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3期118-121,共4页
新时期中国妇女文学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觉醒”阶段;80年代中后期起为“形象重塑”阶段。纵观后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女性提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要求、性的权利要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要求和自... 新时期中国妇女文学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觉醒”阶段;80年代中后期起为“形象重塑”阶段。纵观后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女性提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要求、性的权利要求、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要求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要求。女性向传统进行反抗,但同时,其权利要求又恰恰露出了“传统”的马脚,乃至又回到了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文学 权利要求 当代中国妇女 新时期 男女平等 自我发展 文学创作 妇女解放 作品 女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文学领域的大胆叛逆——试论台湾女作家李昂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7
13
作者 樊洛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李昂对性文学领域的大胆叛逆,使她走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前列。作为一个问题意识强烈的作家,李昂往往通过性题材的描写来介入社会生活,“性”在其小说中有着社会历史的脉络,并起到“以性言他”的作用。在成长议题的关注... 李昂对性文学领域的大胆叛逆,使她走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前列。作为一个问题意识强烈的作家,李昂往往通过性题材的描写来介入社会生活,“性”在其小说中有着社会历史的脉络,并起到“以性言他”的作用。在成长议题的关注中,“性成长”是女性构建自我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女性议题的发掘中,“性反抗”成为一种社会反抗的象征,矛头直指男性沙文主义;在政治议题的观照中,性与政治的交缠,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则成为她的写作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昂小说 性文学领域 挑战与叛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文化批判与“忏悔”——鲁迅小说女性主题,兼及“五四”女性文学 被引量:4
14
作者 乐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1,共5页
关键词 鲁迅小说 “五四” 主人公 阿Q 女性文学 《彷徨》 《长明灯》 愚昧 皇权 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西部文学新变——以弋舟、马金莲、高建群、红柯、周瑄璞的小说创作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鹏娟 李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70-76,共7页
新世纪二十年,传统西部文学的精神文化特征在淡化消解,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其显现物和象征物的时空和地理环境的“西部”,也逐渐丧失其原有样貌。这一切源于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发展。急速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改变着西部,也冲... 新世纪二十年,传统西部文学的精神文化特征在淡化消解,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其显现物和象征物的时空和地理环境的“西部”,也逐渐丧失其原有样貌。这一切源于近二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发展。急速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改变着西部,也冲击着西部作家的精神世界,并带来文学的改变。文章以弋舟、马金莲、高建群、红柯、周瑄璞的创作为例,探析了西部文学新世纪的新变,及其背后的原因、未来发展可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西部文学 西部精神 社会转型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中州与吴地的文学互动——以归德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尔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明末清初中州,特别是归德地区与吴地文人交游面广,文学互动频繁。这一时期两地文学互动可分三个阶段:启、祯之际,雪苑前六子与吴地文人在党社活动中声同起应、互相支持;顺治至康熙前期,吴地文人流寓归德,对豫东文学发展有激助作用;康熙... 明末清初中州,特别是归德地区与吴地文人交游面广,文学互动频繁。这一时期两地文学互动可分三个阶段:启、祯之际,雪苑前六子与吴地文人在党社活动中声同起应、互相支持;顺治至康熙前期,吴地文人流寓归德,对豫东文学发展有激助作用;康熙中后期,汤斌、宋荦开府江南,对吴地文学的复兴与发展有组织推导之功。深入考察两地文人交游与文学互动,对于立体化展示两地文化生态与文学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州 归德 吴地 文人交游 文学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名士风流到文学侍从——王渔洋诗歌“三变”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圣华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46,共4页
清初诗人王渔洋一生诗歌取向发生多次变化,本文不以诗人宗唐或宗宋的变化作为区分标准,而以作家文坛角色意识的转换为中心,提出渔洋诗歌“三变”说,考察渔洋从风流自尚到皇清诗人再到文学侍从的三次转变。康熙四年前,渔洋风流自尚,追求... 清初诗人王渔洋一生诗歌取向发生多次变化,本文不以诗人宗唐或宗宋的变化作为区分标准,而以作家文坛角色意识的转换为中心,提出渔洋诗歌“三变”说,考察渔洋从风流自尚到皇清诗人再到文学侍从的三次转变。康熙四年前,渔洋风流自尚,追求名士风范,无意政治功名;康熙六、七年后十余年,开始有意于“文治”,皇清诗人角色意识突显;康熙十七年荣升侍读后,弘扬“文治”与推崇风雅,互为表里,由此成为文学侍从和清诗的“开国宗臣”。渔洋“三变”是诗人主动创新求变的一种结果,不但体现着清初变风、变雅之调向“治世之音”的演变动态,而且标志着清初诗坛盟权从“在野”向“庙堂”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渔洋 三变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允亮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0,共3页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在当时的南北文学交流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的熏染,晚期来到北朝,参与了北方的文化建设,负责北齐文林馆的运作,与北方文人往来甚密。他的《颜氏家训》一书,集中代... 颜之推是南北朝晚期由南入北的著名文人,在当时的南北文学交流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早期在南方生活,深受南方文化的熏染,晚期来到北朝,参与了北方的文化建设,负责北齐文林馆的运作,与北方文人往来甚密。他的《颜氏家训》一书,集中代表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南北朝 文学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贴”与现代“抚慰”——鸳鸯蝴蝶派文学价值观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轶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103,共3页
以往研究认为鸳鸯蝴蝶派是封建余孽、文学逆流,当下学界在认定它是文学现代化流派的一支时,又因其诞生于上海的殖民化语境,故过分强调它是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就其思想性与精神走向来看,该派既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 以往研究认为鸳鸯蝴蝶派是封建余孽、文学逆流,当下学界在认定它是文学现代化流派的一支时,又因其诞生于上海的殖民化语境,故过分强调它是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就其思想性与精神走向来看,该派既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方式的继承,"体贴"了市民生存观念的"现时"性状态,又最早关注了历史现代性实现之重要标志的现代都市的形成过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非对抗性转换。自然,其发展到末流无疑是一种恶俗,既有损其文学性,也消解了它诞生初的先锋意味,有其消费文化的堕落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文学价值观 现代性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话语遮蔽下的不同女性文学境遇比较——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岸文坛谈起 被引量:2
20
作者 樊洛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28,39,共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岸女性文学境遇,无论是大陆文坛强调的"文学为政治服务",还是台湾文坛充斥的反共"战斗文艺",两岸都有过被意识形态话语遮蔽的天空。同样面对泛政治化的文艺生态环境,台湾女作家能够争取到较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岸女性文学境遇,无论是大陆文坛强调的"文学为政治服务",还是台湾文坛充斥的反共"战斗文艺",两岸都有过被意识形态话语遮蔽的天空。同样面对泛政治化的文艺生态环境,台湾女作家能够争取到较多的自主创作空间,呈现出文学境遇的营造力量和复杂面向;而大陆女作家则显得力不能逮,陷入单色调的女性文学境遇。两岸女性文学境遇的不同,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文艺体制、文学生产场域以及女性观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女性创作 政治话语 文学境遇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