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联疗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孙剑光 王化修 肖方庚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全身治疗、鼻部清理、鼓室正压灌洗联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67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34耳)行全身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剂,共2周)、... 目的探讨全身治疗、鼻部清理、鼓室正压灌洗联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67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34耳)行全身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剂,共2周)、鼻部清理(鼻腔、鼻咽部清理)、鼓室正压灌洗[鼓膜穿刺抽出积液、注药(1%麻黄素生理盐水1ml、地塞米松5mg、0.3%氧氟沙星1ml、α-糜蛋白酶5mg)、鼓室正压灌洗]的"三联疗法";对照组30例(33耳)在全身治疗和鼻部清理的同时行鼓膜置管术。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痊愈23耳(67.65%,23/34),有效9耳(26.47%,9/34),无效2耳(5.88%,2/34),总有效率94.12%,1耳并发鼓室粘连,无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及顽固性耳漏等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对照组痊愈8耳(24.24%,8/33),有效12耳(36.36%,12/33),无效13耳(39.39%,11/33),总有效率60.61%;其中并发化脓性中耳炎2耳、鼓膜穿孔4耳、顽固性耳漏5耳、鼓室粘连2耳,并发症发生率39.39%(13/33)。实验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三联疗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满意,简便易行,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P1羧基端活化区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肖娟 张志伟 +5 位作者 伍石华 刘重元 唐薇 赵强 雷明生 杨代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2,共8页
为了观察潜伏性膜蛋白1(LMP1)羧基端活性区3(CTAR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表达LMP1及CTAR3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SP18细胞系(即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观察LMP1-CTAR3缺失突变后对SP18... 为了观察潜伏性膜蛋白1(LMP1)羧基端活性区3(CTAR3)对鼻咽癌干细胞SP18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表达LMP1及CTAR3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SP18细胞系(即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观察LMP1-CTAR3缺失突变后对SP18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采用基因芯片分析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验证基因的表达,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a.SP-LMP1△252-351细胞生长速度较SP-LMP1细胞明显变缓,克隆形成和迁移与侵袭能力降低(n=3,P<0.05);b.鉴定出LMP1羧基端CTAR3影响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18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5个),经荧光定量PCR验证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基本一致.c.13个差异基因间相互联系,网络节点联系最多的基因是FN1、MMP14、THBS1、ITGA2、IL1B和IL6基因.结果提示,LMP1羧基端CTAR3可能通过调节FN1、MMP14、THBS1、ITGA2、IL1B和IL6基因的表达,发挥其促鼻咽癌干细胞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干细胞SP18 LMP1 羧基端活性区3 基因芯片 迁移与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