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气象灾害对通渭县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常正星 齐晓声 《种子科技》 2018年第6期31-31,34,共2页
通渭县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种植玉米,但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促进玉米高产丰收的对策,为玉米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 气象灾害 玉米 生长发育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渭县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管理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常正星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第3期35-35,共1页
通渭县苹果种植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且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适宜,对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是也需要注意干旱、冻害、高温热害、大风、冰雹等不利气象因子所造成的影响。应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调节果园... 通渭县苹果种植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且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适宜,对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是也需要注意干旱、冻害、高温热害、大风、冰雹等不利气象因子所造成的影响。应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调节果园小气候,确保通渭县苹果实现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渭县 苹果 气温 光照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6月9日通渭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常正星 丁春伟 《南方农机》 2018年第13期222-222,共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来自北支蒙古国冷涡分裂南压、加强和维持造成;低层有浅薄湿层和明显水汽辐合,高层有较干水汽垂直分布,有利于冰雹天气出现;强对流出现时...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来自北支蒙古国冷涡分裂南压、加强和维持造成;低层有浅薄湿层和明显水汽辐合,高层有较干水汽垂直分布,有利于冰雹天气出现;强对流出现时,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配置产生上升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通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降水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杨金虎 王鹏祥 +2 位作者 白虎志 杨启国 韩树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5期276-281,共6页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降水年内非均匀性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年降水集中度东...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降水年内非均匀性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年降水集中度东、西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而年降水集中期南、北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年降水集中度、集中期与夏季北极涛动和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姚玉璧 雷俊 +2 位作者 牛海洋 南海燕 张秀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4-1270,共7页
基于西北典型半干旱区马铃薯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候要素平行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7—2015年间(59 a),西北半干旱区在气温显著上升,气温和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8℃/10 a、-10.517 mm/1... 基于西北典型半干旱区马铃薯定位观测试验,结合气候要素平行观测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7—2015年间(59 a),西北半干旱区在气温显著上升,气温和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8℃/10 a、-10.517 mm/10 a。马铃薯产量与苗期(6月)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块茎膨大期(8月)气温也呈负相关(P<0.10),6—8月气温每升高1℃,马铃薯产量下降4 391.39~6 798.46 kg·hm^(-2)。产量与生育期≥0℃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适宜≥0℃积温阈值为2 307.4℃。产量与苗期降水量呈正相关(P<0.10),适宜降水量阈值为47.8 mm。产量与9月中旬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生育期干燥指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适宜阈值为1.88。研究还发现气温变化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敏感期在出苗至分枝期,而水分影响马铃薯产量敏感期分别在分枝到开花期和块茎膨大期,同时,块茎膨大期也是日照变化影响产量的敏感期。因此,气候变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的生产形成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形成 气候变暖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期对甘肃中部党参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雷俊 齐月 +4 位作者 赵福年 焦润安 姚玉璧 罗娟 郭林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2期68-74,共7页
探究移栽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党参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党参分期移栽试验,设置3个移栽期,以传统移栽期为对照(CK,4月1日移栽),设置较传统移栽期推迟5 d(T_(1),4月6日... 探究移栽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党参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党参分期移栽试验,设置3个移栽期,以传统移栽期为对照(CK,4月1日移栽),设置较传统移栽期推迟5 d(T_(1),4月6日移栽)和10 d(T_(2),4月11日移栽)处理,并对不同移栽期党参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特征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分枝期出现时间差异最大,T_(2)较CK、T_(1)分别推迟5、2 d,移栽期推迟,生长期缩短,参根进入快速生长的时间提前,起始生长势(C0)增大,T_(2)较CK、T_(1)分别提高24.72%和6.65%;生长渐增期持续时间随移栽期的推迟而缩短,快增期持续时间差别不大;T_(1)处理参根平均生长速率(Va)较CK、T_(2)分别提高3.73%、2.45%,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均最高;地上生物量最大生长速率(MGR)表现为T_(2)>T_(1)>CK,T_(2)较CK、T_(1)分别提高17.29%、10.46%,C0和Va均最大,T_(2)处理C0较CK、T_(1)分别提高7.74%、10.32%,Va增幅分别为19.67%、12.30%;移栽期推迟,地上部不同生长期生长持续时间缩短,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大,产量增加,CK、T_(1)、T_(2)处理产量分别为257.67、306.68、524.90 g/m^(2),T_(2)较CK、T_(1)分别增加104%、72%。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优质栽培,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移栽期 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南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被引量:7
7
作者 焦润安 常正星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1期37-41,共5页
以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的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海拔对油橄榄园气候特征和油橄榄株高、基径和冠幅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油橄榄株高在海拔960~1 083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 以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的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海拔对油橄榄园气候特征和油橄榄株高、基径和冠幅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油橄榄株高在海拔960~1 083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除海拔990 m的油橄榄园外,油橄榄基径、冠幅和冠幅面积(CA)随着海拔的升高均降低。空气湿度、露点温度、气温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温度露点差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壤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海拔的油橄榄基径与空气湿度均呈正相关。海拔通过影响气温、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气象因素而影响橄榄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油橄榄 气候 生长指标 白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嘴山市2020年2次大雾过程对比分析
8
作者 薛佩珍 李荣 +2 位作者 杨艳红 牛宏宇 薛潇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9期113-115,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9月10日和14日石嘴山市2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大雾过程前后的大气层结特征、气象要素场、物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雾天气是由高空浅脊、低压槽、冷平流等天气系统作用影响...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0年9月10日和14日石嘴山市2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大雾过程前后的大气层结特征、气象要素场、物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雾天气是由高空浅脊、低压槽、冷平流等天气系统作用影响形成的。其中,500 hPa中纬度西风气流、850 hPa弱偏南气流、地面位于减弱冷高压后部为大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伴有晴空辐射,是典型的辐射雾。前期降雨使近地面层湿度增大是此次大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环流形式 层结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9
作者 臧建成 黄伟家 +3 位作者 臧亚军 罗斌 张一龙 宋美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1,共10页
【目的】了解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及其多样性指数的表现。【方法】于2021年6-9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对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4500,4600,4700,4800,4900,5000,5100,5200 m区域的草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及其多样性指数的表现。【方法】于2021年6-9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对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4500,4600,4700,4800,4900,5000,5100,5200 m区域的草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Sorensen和Cody。【结果】从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动物2061只,隶属5纲20目97科(群)。同一海拔区域在科级水平未出现优势类群,说明在科级水平上各海拔区域土壤动物的分布较为均匀;从目级水平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数的11.80%,24.07%,11.70%,19.55%和14.70%;常见类群为鳞翅目、蜘蛛目、甲螨亚目和石蜈蚣目,分别占总数的1.60%,1.75%,8.83%和1.75%,其余目均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海拔4700,5000和5200 m区域较高,海拔4500 m区域较低;Shannon-wiener指数以海拔50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100和5200 m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海拔4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000和5200 m区域;群落丰富度指数以海拔4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100 m区域;相似性指数S rensen以海拔4700 m以下区域总体较低,海拔4700 m以上区域较高;Cody指数以海拔4700 m以下区域相对较高,海拔4700 m以上区域逐渐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与其个体数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在藏北高寒草地,海拔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影响,放牧强度及不同季节的降水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念青唐古拉山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