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范驰 王瑞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8期6-10,共5页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7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选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7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15.05±2.23)分低于对照组的(18.45±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20.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ADL评分(78.05±5.23)分高于对照组的(70.63±5.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能力、情绪情况、疼痛程度、身体功能和活力评分分别为(86.32±3.55)、(88.42±3.16)、(90.03±2.35)、(87.26±3.14)、(86.43±3.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3.81±3.27)、(85.87±3.09)、(88.39±2.41)、(85.12±2.88)、(84.69±2.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用药方案安全性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珊珊 王瑞萍 +3 位作者 彭菲 邢艳晖 胡晓颖 王秀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5期73-75,79,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71例)和认知正常组(77例)。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71例)和认知正常组(7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脑卒中史、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梗死病灶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年龄≥65岁(OR=4.400,95%CI:1.791~10.809,P=0.001),颈动脉斑块(OR=3.361,95%CI:1.151~9.815,P=0.027),NIHSS评分≥5分(OR=3.205,95%CI:1.094~9.386,P=0.034),OCSP前循环梗死型(OR=2.378,95%CI:1.111~5.090,P=0.026),脑卒中史(OR=2.284,95%CI:1.026~5.088,P=0.043),多发梗死病灶(OR=2.151,95%CI:1.003~4.613,P=0.049)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颈动脉斑块、NIHSS评分、脑卒中史、OCSP分型及脑梗死病灶数量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钠尿肽水平与脑微出血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娜 慕经纬 +1 位作者 戴梦阳 陈晓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7-40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钠尿肽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伴NVAF患者117例,依据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分为CMB组69例和非CMB组48例。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钠尿肽水平与脑微出血(CMB)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9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伴NVAF患者117例,依据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分为CMB组69例和非CMB组48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检测钠尿肽水平。结果2组既往有脑卒中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CMB组高血压和高纤维蛋白原及高钠尿肽比例明显高于非CMB组(P<0.05,P<0.01),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非CMB组(10.1%vs 25.0%,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0.298,95%CI:0.124~0.717,P=0.007)和高钠尿肽水平(OR=0.315,95%CI:0.101~0.983,P=0.047)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和高钠尿肽是缺血性脑卒中伴NVAF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心房颤动 利钠肽 纤维蛋白原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 201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底动脉 椎动脉 血管异常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平台游戏的认知功能训练对不同类型老年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薇 李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6期79-85,共7页
目的研究基于互联网平台游戏的难度自适应计算机认知训练对不同类型老年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干预效果和持续效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 目的研究基于互联网平台游戏的难度自适应计算机认知训练对不同类型老年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干预效果和持续效应。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招募的老年MCI患者90例。根据遗忘情况将其分为遗忘组(45例)和非遗忘组(45例),两组均给予基于互联网平台游戏的难度自适应计算机认知训练,干预时长为8周。两组于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3个月接受认知测评,比较两组认知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干预后即刻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均高于干预前,非遗忘组干预后3个月的MoCA总分低于干预后即刻(P<0.05)。非遗忘组干预后即刻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总分、短延迟回忆得分、再认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的短延迟回忆得分、再认得分均高于干预前,长延迟回忆得分低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的AVLT总分、长延迟回忆得分均低于干预后即刻(P<0.05)。遗忘组干预后即刻的长延迟回忆、再认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均低于干预后即刻(P<0.05)。非遗忘组干预前的AVLT总分、长延迟回忆得分均高于同期遗忘组,干预后即刻的AVLT总分、短延迟回忆得分均高于同期遗忘组,干预后3个月的短延迟回忆、再认得分均高于同期遗忘组(P<0.05)。非遗忘组干预后即刻Stroop-B耗时长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短于干预后即刻,两组干预后3个月的Stroop-C耗时均短于干预后即刻(P<0.05)。两组干预后即刻、干预后3个月的形状连线测验-A耗时均短于干预前(P<0.05)。两组干预后3个月的数字广度测试(DST)倒背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遗忘组干预后即刻的DST倒背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非遗忘组干预前DST顺背、倒背得分均高于同期遗忘组,干预后即刻DST顺背得分低于同期遗忘组(P<0.05)。结论难度自适应计算机认知训练对不同类型老年MCI患者短期干预效果得到肯定,但其持久性和远期效益仍不确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度自适应计算机认知训练 互联网平台游戏 轻度认知损害 非遗忘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灶部位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欣 白抚生 +1 位作者 孙蜀宁 李志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5期65-67,180,共4页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并对患者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 目的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确定患者的病灶部位,并对患者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分,将其分为非功能障碍组(60例,MoCA评分≥26分,MMSE评分≥27分)和功能障碍组(72例,MoCA评分〈26分,MMSE评分〈27分),分析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关系。结果功能障碍组梗死部位发生于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比例较非功能障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障碍组梗死部位发生于大脑前部、左侧大脑半球、皮层的比例较非功能障碍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梗死部位发生在内囊的前、后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必须加强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病灶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晓颖 王瑞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9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析老年痴呆患者接受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简易智力... 目的探析老年痴呆患者接受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1.1%高于参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MMSE评分、ADL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参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MMSE评分、ADL评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采取盐酸多奈哌齐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可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痴呆 盐酸多奈哌齐 认知能力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淑艳 孙蜀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0期53-57,共5页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2020年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高龄AD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T2DM及病程分为非T2DM组84例、T2DM≤5年组29例、T2DM>5年组37例,观察各组的基本资料和认知功...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2020年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高龄AD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T2DM及病程分为非T2DM组84例、T2DM≤5年组29例、T2DM>5年组37例,观察各组的基本资料和认知功能评分。将AD合并T2DM患者按是否控制血糖治疗分为A组43例和B组23例,观察两组AD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分析T2DM病程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对AD病程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非T2DM组、T2DM≤5年组及T2DM>5年组体重指数、脑卒中发生率、FBG及AD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T2DM组、T2DM≤5年组及T2DM>5年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AD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AD病程延长,FBG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升高,MMSE评分降低,AD评定量表-认知评分、BEHAVE-AD评分及AD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病程及FBG水平是AD病程、MMSE评分、BEHAVE-AD及ADL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D合并T2DM患者AD病程长,认知功能下降明显,长病程T2DM及高血糖水平能促进AD的进展。因此,AD患者如果早期发现T2DM,应及时控制血糖治疗,可能延缓A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2型糖尿病 认知功能 血糖 病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淑艳 赵倩 孙蜀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2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1组予丁苯酞联合银杏...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1组予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2组仅予银杏达莫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欣 刘力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9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及颈部血管彩...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与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急性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有相关性(r=0.469)。结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急性脑梗死 颈部不稳定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初佳欣 彭菲 +3 位作者 李娇娇 崔润红 梁春旭 赵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卒中后丘脑痛(PS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就诊的PSTP患者1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66例。对照组1接受r TMS治疗,对照组2接受脑...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卒中后丘脑痛(PS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就诊的PSTP患者19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66例。对照组1接受r TMS治疗,对照组2接受脑开窍针刺治疗,联合组接受脑开窍针刺联合r TMS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疼痛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现时疼痛强度评分、疼痛分级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r TMS治疗PSTP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缓解疼痛症状,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丘脑痛 醒脑开窍针刺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游戏式认知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在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张薇 李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4期70-75,85,共7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游戏式认知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在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沈阳市的4所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京医院)门诊就诊人群,连续入... 目的评价计算机游戏式认知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在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沈阳市的4所医院(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京医院)门诊就诊人群,连续入组66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记录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计算机自适应游戏式认知训练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单药治疗,每组各33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及干预结束后1个月总体认知功能(MoCA)、数字广度测验、听觉词汇学习测验(AVLT)、连线测试(STTA-STTB)、Stroop色词测验评分。结果两组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及倒背测验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即刻,两组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及倒背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结束后1个月数字广度测验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听觉词汇学习AVLT再认评分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VLF即刻记忆总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即刻,两组AVLF再认、即刻记忆总分高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听觉词汇学习AVLT测验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连线测试STT-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连线测试STT-B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即刻、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STT-A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干预后即刻两组STT-B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STT-B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troopA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troopB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即刻,两组StroopA低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StroopA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即刻,两组StroopB低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StroopA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CA总分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干预后即刻、干预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总体认知功能MoCA总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应用计算机游戏式认知功能训练联合丁苯酞治疗,其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 丁苯酞 计算机认知训练 认知功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退休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调查
13
作者 孙蜀宁 崔晓丹 王瑞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4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烟酒嗜好、既往患病情况),简易智能状态检查(中文版),Hachins-ki缺血指数和日常... 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烟酒嗜好、既往患病情况),简易智能状态检查(中文版),Hachins-ki缺血指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536例离退休老年人MCI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离退休老年人中MCI的发生率为8.4%。女性的MCI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MCI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嗜酒及既往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者MCI发生率较高。结论:女性、高龄、文化程度低、嗜酒及既往有血管性疾病是离退休老年人发生MCI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老年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