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辽宁省粮食作物产量动态预报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贺然 张琪 +4 位作者 陈鹏狮 赵明 刘东明 黄岩 黄悦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2期195-200,共6页
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建立2016年辽宁省14市及全省的春玉米、水稻、大豆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探究辽宁省粮食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水稻、大豆的单产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80%,其中在不同预报时间,水... 基于作物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建立2016年辽宁省14市及全省的春玉米、水稻、大豆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探究辽宁省粮食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水稻、大豆的单产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80%,其中在不同预报时间,水稻的单产预报准确率普遍高于其他2种旱田作物且预报值较稳定。该方法可以实现辽宁省三大粮食作物的逐候产量动态预报,满足辽宁省省、市两级作物产量预报业务需求,为该地区及时、准确进行产量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指数 产量预报 春玉米 水稻 大豆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6年辽宁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戴廷仁 陆忠艳 +1 位作者 李广霞 王明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7,共6页
利用辽宁省25个台站1960—2005年逐候的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讨论了辽宁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 利用辽宁省25个台站1960—2005年逐候的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讨论了辽宁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655,最大为0.749,最小为0.509;集中期平均为40.953候,最大值为45.221候,最小值为37.697候。年降水集中度和汛期降水集中度均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减小的趋势明显。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3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70%以上的方差。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而第二特征向量表征为东南与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征为东部山区与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大雾演变规律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辑 陈传雷 龚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 利用辽宁省25个代表站1951—2005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大雾雾日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变规律、雾与全球变暖及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辽宁省沿海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增,内陆地区大雾日数逐年递减;空气污染的减轻也是造成沈阳市雾日减少的原因之一;大雾的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沿海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4—7月,内陆地区的大雾主要出现在9月—次年1月;全省大雾雾日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的趋势比较平稳,呈现以10年左右周期交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沈阳大雾存在2种变化周期,分别为6-8和15年,80年代后仅存在15年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空间分布特征 时间演变规律 气候变暖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一次持续性大雾气象条件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扬锋 马雁军 +2 位作者 陆忠艳 李昌杰 刘宁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89-291,326,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对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天的大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空气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发生时,天气形势稳定,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地面风力很小,这些都...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对2009年11月29日~12月2日发生在辽宁11个地区持续4天的大雾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以及空气质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雾发生时,天气形势稳定,低空有弱冷空气活动,地面风力很小,这些都限制了近地面层的水汽向外耗散;近地面逆温和低空逆温同时存在,近地面逆温有利于近地面层水汽积累,低空逆温使近地面层水汽不易扩散而聚集,水汽含量高,使得大雾维持;天气形势稳定,且长白山高压和逆温层的存在,大气污染物无法及时向四周及高空扩散,空气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特征 逆温层 污染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辽宁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炳川 吴晓峰 +1 位作者 贾旭轩 陆井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275-6278,共4页
利用NCEP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发生在辽宁的雨转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强雨雪发生所需具备的低空急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水汽与动力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该次过程提供... 利用NCEP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12~13日发生在辽宁的雨转暴雪过程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和分析了强雨雪发生所需具备的低空急流条件、温度条件以及水汽与动力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该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底层冷空气的楔入是快速雨转雪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与湿位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转雪 温度平流 湿位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韩秀君 于晓俐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826-16827,共2页
[目的]研究2010年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成因。[方法]应用天气学分析原理,通过对大气环流形势及卫星云图的分析,探讨2010年4~5月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此次低温天气产生的成因。[结果]高空形势分析表明,2010年4月欧亚大... [目的]研究2010年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成因。[方法]应用天气学分析原理,通过对大气环流形势及卫星云图的分析,探讨2010年4~5月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此次低温天气产生的成因。[结果]高空形势分析表明,2010年4月欧亚大陆高纬度为两槽两脊的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东移,贝加尔湖冷空气沿脊前东南下,并加强成冷涡;辽宁位于冷涡的前锋,受冷涡影响,辽宁地区气温偏低;2010年5月上旬冷空气活动频繁,有2次冷涡影响,气温仍处于低位;中旬后期有暖脊挺进,气温回升。高空槽是产生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是降水产生的动力条件;冷涡是此次春季持续低温产生的主要原因;降水多是低温天气产生的次要原因。[结论]该研究为辽宁省春季低温的预防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低温 农业影响 成因分析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及天气学成因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晓巍 蒋大凯 +3 位作者 王明华 王赛頔 桑明刚 师鸿儒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4期228-229,231,共3页
利用辽宁省常规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1981—2010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 Pa高度场、850 h Pa温度场、地面气压资料,依据辽宁省水稻各生长期低温冷害指标,从农作物秧苗期到分蘖成熟期,分析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分布特征和致灾的天气学成... 利用辽宁省常规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1981—2010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 Pa高度场、850 h Pa温度场、地面气压资料,依据辽宁省水稻各生长期低温冷害指标,从农作物秧苗期到分蘖成熟期,分析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分布特征和致灾的天气学成因,总结低温冷害预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分布特征 天气学分型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设施农业暴雪及大风灾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艳秋 陈宇 吴曼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660-1661,1692,共3页
利用2000~2012年辽宁省设施农业遭受暴雪及大风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和降雪量、大风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设施农业灾情的时空分布、强度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及大风是造成辽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灾害主要出现... 利用2000~2012年辽宁省设施农业遭受暴雪及大风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和降雪量、大风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设施农业灾情的时空分布、强度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及大风是造成辽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灾害主要出现在2~3月,且与辽宁暴雪频次空间分布基本对应,主要出现在辽河流域及以东地区;大风灾害主要受辽宁春季大风和夏季强对流天气影响,出现在4、7、8月,主要出现在沈阳、大连及辽宁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暴雪 大风 灾情特征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田莉 李得勤 +2 位作者 王扬锋 段云霞 刘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7-849,共13页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气象扩散条件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来源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地面PM2.5浓度均出现快速上升和下降,其中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污染强度较2016年11月5日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混合层高度较低,其上层的中性层结转变为逆温层结,抑制混合层高度的发展。同时低层冷平流不断侵入到暖平流下方,使得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维持时间较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过程更长,低层下沉运动和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增强使得辽宁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而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西部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混合层高度 大气层结 区域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辽宁秋收作物生长季气象条件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贺然 张琪 +3 位作者 陈鹏狮 黄岩 赵明 李琳琳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6期117-123,共7页
2020年辽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偏差,主要表现为热量条件基本充足,水分条件总体充足,但降水量呈现出多—少—多的时间分布特点和辽西地区大部偏少、其他地区偏多的空间分布特点。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单灾种影响范围广、程度较... 2020年辽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偏差,主要表现为热量条件基本充足,水分条件总体充足,但降水量呈现出多—少—多的时间分布特点和辽西地区大部偏少、其他地区偏多的空间分布特点。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单灾种影响范围广、程度较重,主要表现为作物需水关键期大部地区遭遇伏旱,辽西—辽北地区为严重伏旱;籽粒灌浆期,各地出现农田渍涝,强降水、大风、台风引发高秆作物倒伏。病虫害偏晚发生,总体影响轻,但辽西局地重发,东南部地区首次出现草地贪夜蛾成虫。实地调查显示,全省玉米减产,伏旱为主要原因,大部地区玉米减产,辽西西部-辽西中部地区玉米减产严重,作物生长后期的降水对旱区玉米产量恢复和中部平原以南地区增产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生长季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辽宁省水稻减产率风险评估
11
作者 王婷 王鹏 +3 位作者 周斌 胡春丽 李雨鸿 李琳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3期57-60,68,共5页
利用辽宁省1993—2013年的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计算出趋势产量,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模型,以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对辽宁省水稻减产率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区域:低风险区、较低风... 利用辽宁省1993—2013年的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计算出趋势产量,并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分析模型,以平均减产率和风险指数为指标,对辽宁省水稻减产率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5个区域: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是水稻生长适宜区;辽西地区由于干旱和热量条件,水稻生产风险较高,不适宜种植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水稻 减产率 风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引发辽宁暴雪过程低涡的动力发展机制 被引量:26
12
作者 阎琦 温敏 +2 位作者 陆井龙 李爽 田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6-414,共9页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 应用NCEP FNL分析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对2015年初辽宁地区两次低涡暴雪过程(简称"2.16"和"2.25"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共同特点是850 hPa附近有低涡生成或加强,低涡是暴雪引发的直接原因。两次过程促使低涡生成的正涡度变率增大原因存在差异,"2.16"、"2.25"过程中对正涡度变率贡献最大的强迫项分别是散度项和涡度垂直输送项。500 hPa低涡东移,冷平流使得涡底部高空槽加深,槽前正涡度平流加强,差动涡度平流增大使得上升运动发展,导致850 hPa高度附近辐合增强是"2.16"过程正涡度变率增长、低涡生成的动力机制。强烈上升运动,对低层正涡度垂直输送,则是"2.25"过程850 hPa附近低涡形成和加强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暴雪 动力机制 涡度变率 涡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3
作者 马雁军 崔劲松 +1 位作者 刘晓梅 张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8-435,共8页
根据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现状监测值,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 根据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现状监测值,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夏季大气污染最轻;5个城市16年来TSP、PM10和SO2呈逐年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本溪,其次是鞍山、沈阳、抚顺、辽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辽宁中部城市群 TSP 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本溪大气颗粒物浓度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扬锋 马雁军 +4 位作者 陆忠艳 周德平 刘宁微 张云海 洪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42,共8页
利用本溪大气成分监测站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大气颗粒物监测仪GRIMM180的连续监测资料,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变化、谱分布特征以及大气颗粒物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溪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6 m... 利用本溪大气成分监测站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大气颗粒物监测仪GRIMM180的连续监测资料,对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变化、谱分布特征以及大气颗粒物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溪PM10和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6 mg.m-3和0.058 mg.m-3,其日平均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冬季和夏季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现明显的双峰双谷特征;数浓度谱分布较好地符合Junge分布;PM10日平均值超标率为8.7%,且大气颗粒物主要是以细粒子的形式存在;随风速的增大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风速>0.6 m.s-1时,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随风速增大下降明显,风速>3.0 m.s-1时,下降的趋势减缓;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有清除作用,其中对粗粒子的清除效果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 大气颗粒物 浓度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玉米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淑杰 周广胜 +6 位作者 张玉书 米娜 孟莹 纪瑞鹏 蔡福 武晋雯 李广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4-250,共7页
为探讨生长季自然降水条件下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利用锦州2011、2012年和2014年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1981—2010年辽宁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干旱年份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总耗水量间呈二次抛物线的关... 为探讨生长季自然降水条件下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利用锦州2011、2012年和2014年玉米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1981—2010年辽宁农业气象历史资料,研究干旱年份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总耗水量间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R^2=0.793,F=105,P=0.0001,n=57),当耗水量达到400~600 mm时,玉米能够获得高产;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呈现抽雄~乳熟期>拔节~抽雄期>出苗~拔节期>乳熟~成熟期>播种~出苗期的变化规律,各阶段日耗水强度分别为5.75、4.78、2.36、1.84 mm·d^(-1)和1.35 mm·d^(-1)。在分析相对叶面积指数和相对作物系数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水分胁迫系数的相对叶面积订正方法,建立了以Jenson模型为基础的玉米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耗水量 水分生产函数模型 相对叶面积指数订正方法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辽宁秋季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欣 蔡芗宁 黄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3-93,共11页
使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21—22日深秋暴雨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高位涡从对流层高层向低层伸展并形成湿位涡柱,引起气旋性环流与低涡环流叠加。... 使用1.0°×1.0°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21—22日深秋暴雨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境背景形势下,高位涡从对流层高层向低层伸展并形成湿位涡柱,引起气旋性环流与低涡环流叠加。对流层低层的湿斜压性增强,引起低层的锋区加强及垂直涡度发展,高空入侵干冷空气锲入底层,低层暖湿空气强迫抬升,使地面发展为气旋;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较强的补偿下沉运动激发上升运动加强,使次级环流加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向辽宁输送暖湿空气及能量,对流层中低层形成湿柱并积聚高不稳定能量;中尺度气旋、高低空急流、湿位涡柱、次级环流上升支、地面高水汽含量湿区、高假相当位温出现的时间、强度、位置和结构决定了暴雨的时间和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形势 低空急流 物理量诊断 湿位涡 湿Q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在线连续观测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扬锋 马雁军 +4 位作者 陆忠艳 周德平 刘宁微 张云海 洪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8-1096,共9页
利用2008年3月—2009年2月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ρ(黑碳)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重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5个城市小时ρ(黑碳)的变幅较大,最小值出现在抚顺秋季的2008年9月23日00:00,ρ(黑碳)为0.14μgm3,最大值出现... 利用2008年3月—2009年2月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和本溪ρ(黑碳)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及重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5个城市小时ρ(黑碳)的变幅较大,最小值出现在抚顺秋季的2008年9月23日00:00,ρ(黑碳)为0.14μgm3,最大值出现在本溪冬季的2008年11月11日08:00,ρ(黑碳)为64.52μgm3;本溪ρ(黑碳)日均值最高,为6.87μgm3,其次是沈阳、鞍山和抚顺,大连的ρ(黑碳)日均值最小,为3.18μgm3;ρ(黑碳)日变化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最高值一般出现在06:00─09:00和17:00─19:00,低值出现在02:00─04:00和12:00─15:00;风速对ρ(黑碳)有重要影响,当风速<3.5 ms时,ρ(黑碳)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当风速>3.5 ms时,风速对ρ(黑碳)的影响不大;后向风轨迹较好地反映污染物在不同城市区域间的传输特征,在冬季沈阳以上风区域北部影响为主;ρ(黑碳)日均值变化和大气低层垂直温度梯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黑碳气溶胶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一次暴雨过程成因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戴廷仁 寿绍文 +1 位作者 陈艳秋 赵春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低层有正位涡扰动存在,对强对流天气具有触发作用;对流层中低层的相对高位涡中心和对流层高层的较强低位涡中心相配合,有利于形成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使得气旋得以维持和发展,从而为对流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对流层中低层,出现高位涡中心地区可能形成暴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气旋 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的中期预报不确定性
19
作者 谭政华 林建 +5 位作者 阎琦 符娇兰 陆忠艳 杨瑞雯 陆井龙 宫宇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1-455,共15页
针对2022年6月27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在暴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EOF分解及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讨论数值模式中期预报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呈双雨带分布,西侧雨带与切变线及锋区低层的水汽辐合作用有关,东侧雨带... 针对2022年6月27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在暴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EOF分解及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讨论数值模式中期预报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呈双雨带分布,西侧雨带与切变线及锋区低层的水汽辐合作用有关,东侧雨带与低空急流左侧的边界层水汽辐合作用有关。降水预报不确定性主要模态为东、西两条雨带的降水强度呈反位相特征,850 hPa低空急流东、西位置预报偏差以及低空急流出口区北侧的南风强度预报偏差对降水预报影响显著;500 hPa东北冷涡、850 hPa低空急流等敏感天气系统的强度、位置预报偏差导致水汽中心位置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结构出现差异,造成降水预报偏差。暴雨发生前,随着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预报误差在上游降水区快速发展,850 hPa经向风场预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大,造成此次暴雨预报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降水 预报误差 集合预报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的外来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洪也 杨婷 +6 位作者 王喜全 马雁军 关颖 张云海 周德平 王扬锋 刘宁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5-684,共10页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市2009年全年发生的30 d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市2009年全年发生的30 d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且空气污染指数API(Air pollution Index)为3级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发3级以上重污染事件的天气形势主要为4类,分别为高压均压场型(包括高压后均压场型、高压前均压场型和高压内均压场型)、长白山小高压型、弱低压场型及地形槽型。发生污染天气时气流主要有两个来向,即西南方向的京津冀来向和偏北方向的内蒙和长春来向。气流来自偏南方向的天数最多,为19 d。其中最容易受京津冀影响的天气型为高压后均压场型和地形槽型,共有8 d,占总污染天数的26.7%。因此,来自京津冀的外来输送对于辽宁中部城市群霾污染的影响不容小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临近区域的改善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跨区域输送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京津冀地区 天气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