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分析
1
作者 梅茹梦 臧凝子 +4 位作者 宫成军 高天舒 杨潇 战丽彬 李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99-3009,共11页
目的 系统梳理分析中医药防治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与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两个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检索提取中医药防治临床试验超重/肥胖注册信息,检索时间从各注册中心建立至2024年12月3... 目的 系统梳理分析中医药防治超重/肥胖的临床试验注册特征与现状。方法 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两个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检索提取中医药防治临床试验超重/肥胖注册信息,检索时间从各注册中心建立至2024年12月31日注册的超重/肥胖临床试验,并对注册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6项临床研究,招募总样本量为25165人,年注册量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主要结局指标为人体测量指标、代谢类指标,目前仅有2项试验完全满足WHO临床试验注册国际标准条目。结论 对整体注册信息进行了质量评价,总体试验注册质量有待提高,规范化、透明化、全面性程度较差,注册地区分布不均衡,且中医证候相关指标亟需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临床试验注册 中医药 循证医学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电生理与光遗传视角下探讨中医脾脏象理论与认知功能
2
作者 王钰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0-2836,共7页
在体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脾脏象理论核心思想,聚焦在体电生理及光遗传学两大关键技术,多层次探讨脾主运化功能与进食行为、脂肪-脑轴,脾主升清功能与脑葡萄糖代谢,脾主思藏意功能与肠-脑轴等相关... 在体电生理和光遗传学技术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脾脏象理论核心思想,聚焦在体电生理及光遗传学两大关键技术,多层次探讨脾主运化功能与进食行为、脂肪-脑轴,脾主升清功能与脑葡萄糖代谢,脾主思藏意功能与肠-脑轴等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重点阐释了脾脏象理论内涵与脑认知功能的密切关联。本文认为,创新性开展神经环路研究是现代化诠释中医脾脏象理论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中医从脾论治认知障碍提供神经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象 认知功能 在体电生理 光遗传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俊岩 郑思成 +4 位作者 王丹 张林 杨关林 陈文娜 贾连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4-217,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病理基础,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命健康。AS一个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肥胖等多种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增厚,弹性改变等一系列...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的病理基础,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命健康。AS一个慢性炎性反应的过程,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肥胖等多种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增厚,弹性改变等一系列变化。在AS发生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凋亡、自噬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及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在AS的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同作用,适度的凋亡和自噬会降低炎症反应发生,保证AS斑块的稳定性,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亦会增强AS斑块的稳定性,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文章就巨噬细胞凋亡、自噬和极化等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防治AS以及新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凋亡 自噬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媛 战丽彬 周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67,共5页
乳酸能够调控全身能量代谢的平衡,在细胞器之间和细胞之间架起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桥梁,还通过各种细胞和组织中表达的受体发挥多功能信号分子的作用。在大脑中在分子水平上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下游记忆相关蛋白表达,通过星形胶质细胞-... 乳酸能够调控全身能量代谢的平衡,在细胞器之间和细胞之间架起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的桥梁,还通过各种细胞和组织中表达的受体发挥多功能信号分子的作用。在大脑中在分子水平上可作为信号分子介导下游记忆相关蛋白表达,通过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穿梭在长期记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乳酸被发现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前体可以通过赖氨酸乳酸化修饰在炎性反应、肿瘤、痴呆等疾病中发挥作用。整理归纳乳酸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 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中的作用,发现乳酸通过为神经元补充能量、调节突触可塑性、增加树突棘密度调节学习记忆能力。中医药在防治DACD过程中被发现可提高乳酸含量,但关于乳酸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意义尚不清楚。因此对乳酸在DACD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总结和展望,推测乳酸可以通过调控乳酸化修饰进一步调控蛋白质的表达,从而为中医药治疗DACD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乳酸化修饰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对“脾在味为甘”的认识及甜味觉受体在T2DM作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5
作者 禹姗姗 朱连连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31,I0008-I0012,共11页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会导致机体运化失司,代谢失常从而引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课题组前期研究认为脾在味为甘,即脾通过甘味药物的干预,可以“藏精于脾”,从而改善T2DM的症状。已知在口腔中,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会导致机体运化失司,代谢失常从而引起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课题组前期研究认为脾在味为甘,即脾通过甘味药物的干预,可以“藏精于脾”,从而改善T2DM的症状。已知在口腔中,甜味化合物激活味蕾中的甜味觉受体,为进一步挖掘甜味觉受体与应用脾在味为甘理论治疗T2DM的相关性,结合文献计量学系统梳理了甜味觉受体在T2DM中的作用,从甜味觉受体的角度阐释脾在味为甘的科学内涵,充分体现了基于甘入脾、脾在味为甘、脾欲甘、甘生脾、以甘治甘等理论的角度阐释从脾论治T2DM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在味为甘 甜味觉受体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为之卫”探讨中医药调节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影响 被引量:39
6
作者 翟亚荣 吴瑶 +4 位作者 裘雪莹 郑昊龙 隋国媛 宋囡 贾连群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8期1105-1109,共5页
目前,全球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数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大的防御屏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肿瘤微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中医学认为“脾为之卫”,即脾能通过卫气... 目前,全球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数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大的防御屏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肿瘤微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中医学认为“脾为之卫”,即脾能通过卫气达到行使防御的功能。“脾为之卫”与免疫系统相关性的建立离不开的最重要物质是卫气,卫气的分布与免疫细胞活动范围、运动轨迹、免疫应答,以及免疫学组成、功能和指标均密切相关。放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措施,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损伤。中医药是辅助肿瘤放化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减毒增效作用。因此,基于“脾为之卫”阐释中医药调节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可为临床恶性肿瘤的中医药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肿瘤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脾为之卫 中医药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味觉受体在2型糖尿病发病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铁锋 战丽彬 +2 位作者 臧凝子 杭天怡 朱连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60-2667,共8页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和葡萄糖失调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作为一种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甜味觉受体是一类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虽然对T2DM发病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和葡萄糖失调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作为一种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其发病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甜味觉受体是一类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虽然对T2DM发病机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目前疾病状态下甜味觉损伤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T2DM甜味觉受体损伤病理机制,对了解甜味觉受体分子特征、探索中医药治疗T2DM新靶点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本文就甜味觉受体的生物学特征、甜味觉受体的信号传导机制、甜味觉受体与T2DM、甜味觉受体与“脾在味为甘”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T2DM的中医药针对性防治及相关病理机理的阐明提供最新的见解,为下一步设计新的具有良好效果的甜味觉受体激动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味觉受体 2型糖尿病 脾在味为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探讨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研究
8
作者 曹媛 刘春英 +5 位作者 贾连群 宋囡 马艺鑫 裘雪莹 冷雪 朱敬轩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0,I002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至肝脏,于肝内代谢转化,随即排出体外。RCT通过将过量的胆固醇从动脉血管壁排出体外来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对RC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胆固醇的代谢转化过程中,而对胆固醇运输过程的研究较为少见。淋巴管存在于动脉壁外膜中,淋巴管生成在AS的病理进程中较为关键,当淋巴管功能障碍时,免疫细胞的输送、免疫应答反应以及吸收膳食脂肪等功能受阻,进而加速AS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淋巴管作为RCT的重要通道,斑块内胆固醇排出依赖于淋巴管运输,于是,该综述推测增加动脉外膜淋巴管新生可能是缓解斑块中过量蓄积胆固醇的应对措施。苓桂术甘汤源自《金匮要略》,课题组前期证明其对AS疗效显著,就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AS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淋巴管生成 胆固醇逆向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终端中医舌象辅助诊断系统关键技术及整体架构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世祺 杨珺涵 +8 位作者 孙宇衡 尹妮 李腾 吴海波 高诗岳 王基实 陈智慧 李相泽 张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8-1637,共20页
舌诊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舌象辅助诊断的关键环节是对舌象特征的提取和处理,也是中医舌诊智能化的瓶颈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中医特征进行量化并识别,寻找既符合中医原创思维,又能对中医舌象准确诊断的方法,已成为中... 舌诊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舌象辅助诊断的关键环节是对舌象特征的提取和处理,也是中医舌诊智能化的瓶颈问题。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中医特征进行量化并识别,寻找既符合中医原创思维,又能对中医舌象准确诊断的方法,已成为中医和计算机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移动终端中医舌象辅助诊断系统舌象采集基本属性、舌诊图像信息构建、舌象特征精准提取等方面所需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搭建整体架构,以期为舌象智能诊断提供技术参考,促进中医舌诊技术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象数字化分析 关键技术 舌诊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探讨“阳气亏虚,脾肾虚冷”与年龄相关疾病内在联系及附子的应用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美菱 王琪格 +5 位作者 王杰 裘雪莹 宋囡 隋国媛 王佳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衰老是细胞持续丢失,组织与器官功能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生物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的一类疾病称为年龄相关疾病(age-related diseases,ARDs)。人至中年,阳气渐衰,脾肾虚冷为甚,虚与痰瘀毒交织,是ARDs发生的... 衰老是细胞持续丢失,组织与器官功能逐步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生物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级上升的一类疾病称为年龄相关疾病(age-related diseases,ARDs)。人至中年,阳气渐衰,脾肾虚冷为甚,虚与痰瘀毒交织,是ARDs发生的关键病机。铁死亡属于铁依赖性非凋亡程序性死亡,年龄相关的铁稳态和氧化还原失衡使其在ARDs发生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是从脾肾论治ARDs现代生物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脾阳不足,运化无主”与线粒体铁稳态失衡相关性、“肾阳失煦,元气失化”与氧化还原失衡相关性两个方面。以铁死亡为切入点丰富中医理论对ARDs的认识,并对于近年来附子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衰老水平相关疾病的中西医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疾病 阳气亏虚 脾肾虚冷 铁死亡机制 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从顺其宜”理论探讨参苓白术散通过SGLT1调控“糖偏好-肠-脑轴”干预肥胖2型糖尿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连连 路童 +1 位作者 杨可威 战丽彬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9,I0003,共7页
肥胖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等代谢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大和疑难课题。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T2DM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甘味偏嗜是肠-脑轴信号传导的结果,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 肥胖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等代谢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重大和疑难课题。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T2DM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甘味偏嗜是肠-脑轴信号传导的结果,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1,SGLT1)在其中作为肠道识别糖的分子起关键作用。根据文献报道和课题组前期证实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肠道功能对肥胖T2DM的防治具有突出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从顺其宜”的中医理论,探究以甘味药物为主的参苓白术散通过调控肠道糖偏好分子SGLT1,基于肠-脑轴干预肥胖T2DM的糖代谢和糖偏好信号传导环路,进而干预肥胖T2DM的疗效机制,为进一步阐述中医从肠-脑轴治疗肥胖T2DM的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肥胖2型糖尿病 肠脑轴 糖偏好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的古籍考证及其现代应用——以2型糖尿病为例
12
作者 张婧奕 朱连连 战丽彬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2-137,I0001,共7页
通过查询古代本草、医书、医案等古籍以及近5年文献,聚焦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ns,T2DM),对山药进行古籍考证与现代应用分析。山药,别名“薯蓣”“玉延”“修脆”等,道地产地为河南怀庆府,入药部位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 通过查询古代本草、医书、医案等古籍以及近5年文献,聚焦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ns,T2DM),对山药进行古籍考证与现代应用分析。山药,别名“薯蓣”“玉延”“修脆”等,道地产地为河南怀庆府,入药部位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块茎。山药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作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其味甘,性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其中,山药善滋阴液而入肺、脾、肾三经正合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脾、肾。运用CiteSpace v.6.2.R6(64-bit)Basic对纳入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山药”的发文量整体是处于增长趋势;从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来看,作者之间已形成多个团队群,团队内部成员合作较为密切,但是不同团队之间作者合作较分散。许建秦课题组发文量最多,其中以山药为首的高频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山药相关的数据挖掘、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用药规律、名医经验等研究较热,山药相关疾病研究主要集中于糖尿病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2型糖尿病 古籍考证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食药同源考证及痰湿“体质土壤-疾病发生”应用探析
13
作者 薄其琳 王琪格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5-110,共6页
陈皮食用、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2024年《药食同源目录》明确陈皮为药食两用品,善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痰湿体质为各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同时痰为诸病之源,常与他邪兼夹为病,因此改善痰湿体质偏颇,防止痰湿相关疾病形... 陈皮食用、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2024年《药食同源目录》明确陈皮为药食两用品,善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痰湿体质为各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同时痰为诸病之源,常与他邪兼夹为病,因此改善痰湿体质偏颇,防止痰湿相关疾病形成及传变成为现代医家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故分别对陈皮食用药用古今应用进行考证,探究其对痰湿“体质土壤-疾病发生”的改善作用,同时初步探索陈皮食药两用联系,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痰湿体质 痰湿病邪 食药同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昕欣 杨关林 王彩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1629-1630,共2页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象 脾主运化 脾主统血 理论研究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和蓄积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丽娟 李宁 +7 位作者 张哲 贾连群 吴瑾 杜莹 隋国媛 宋囡 潘国伟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6,I0019,共5页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具有生物危害性,其体内过程尚未阐明。阐明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蓄积机制是认识其危害的前提和防治其危害的关键环节,但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脂质借助载脂蛋白转运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作为与脂质具有相似...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具有生物危害性,其体内过程尚未阐明。阐明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蓄积机制是认识其危害的前提和防治其危害的关键环节,但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脂质借助载脂蛋白转运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作为与脂质具有相似性的微塑料是否也受脾功能调控有待阐明。通过阐明微塑料与载脂蛋白的关系探讨其运输机制,通过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时微塑料蓄积的时空特征探讨其蓄积机制,将有助于认识微塑料体内生理过程和蓄积条件,并深化现代知识背景下中医脾脏象理论新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运输 蓄积 脾主运化 载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9
16
作者 陈丝 杨关林 +2 位作者 王群 宋囡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00-2202,共3页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 "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经典应用之一,对病机大致相同的不同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脾是人体内重要脏腑之一,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体主运化,主统血,脾失健运,功能失常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同时发现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关系密切,基于"异病同治"探讨"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共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从脾论治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血脂异常合并脑卒中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怡然 冯秀芝 +8 位作者 宋囡 张小卿 李记泉 李思佳 赵曦彤 吴琼 李凯煜 马铁明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血脂异常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和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肥人”和“中风”范畴,二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膏脂运化失常,聚生痰浊血瘀等实邪阻滞络脉导致中风。“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诊治疾病的重... 血脂异常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血脂异常和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分别属于“肥人”和“中风”范畴,二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膏脂运化失常,聚生痰浊血瘀等实邪阻滞络脉导致中风。“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之一。基于该理论,认为血脂异常合并中风的病程分为络脉空虚、风痰侵袭、络脉不通,痰火瘀闭、络脉虚损,毒邪肆虐3个阶段,对应治则分别为补肺脾肾,益气通络、泻火化痰、祛瘀通络、解毒通络、醒神固脱。围绕络病理论概述、从络病理论诠释分析血脂异常合并中风的病机和治疗3个方面展开,以期为临床改善血脂异常治疗中风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络脉 血脂异常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探讨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婧 魏东升 +4 位作者 安杨 孙欣 张国栋 伊桐凝 张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69,I0011-I0014,共10页
目的通过观察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逍遥补肾方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高碘水喂养联... 目的通过观察逍遥补肾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逍遥补肾方的疗效机制。方法将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高碘水喂养联合甲状腺球蛋白皮下注射复刻EAT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EAT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硒酵母组及逍遥补肾组,每组17只。硒酵母组予25.2 mg/(kg·d)硒酵母片水溶液,逍遥补肾组予11.79 g/(kg·d)逍遥补肾方溶液,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灌胃8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3,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收集各组大鼠的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逍遥补肾方改善EAT大鼠的相关菌群。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SH、SOD、SOD/MDA、GPx明显下降,TPOAb、TGAb、MDA水平明显升高,ROS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给予治疗药物后,逍遥补肾组及硒酵母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有一定改善(P<0.01或P<0.05)。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逍遥补肾方能够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相对丰度调节EAT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脱硫弧菌属及粪球菌属是逍遥补肾组的优势菌群。结论逍遥补肾方能够调节EAT大鼠血清TSH及甲状腺双抗体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多种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逍遥补肾方 氧化应激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胞脉络于心”探讨绞股蓝通过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共治动脉粥样硬化与卵巢癌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小扉 王莹 +7 位作者 闵冬雨 赵佼 王华文 李政 杨莹 赵卓 周立江 宋囡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0-183,I0038,共5页
心血管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潜在联系。从中医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位在血管,与奇恒之腑“脉”对应,卵巢癌以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为本,邪毒内生为标,阻于胞宫所致,又... 心血管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潜在联系。从中医角度而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位在血管,与奇恒之腑“脉”对应,卵巢癌以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为本,邪毒内生为标,阻于胞宫所致,又《素问·评热病论篇》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可见,两种疾病可以“脉”为桥梁构建联系。绞股蓝化痰止咳,健脾理气,益气活血,解毒利湿,具有调血脂、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在心血管系统与肿瘤领域疾病中疗效显著。N 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基于“胞脉络于心”理论,以中医异病同治观点为依据,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以METTL3介导RNA m6A修饰调控糖酵解途径为切入点,对绞股蓝共治AS与卵巢癌的中医内涵及现代药理作用予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m6A甲基化 卵巢癌 动脉粥样硬化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脑相关”理论探讨从脾论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霖峰 周雯 +1 位作者 王钰 战丽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156,共4页
从中医“脾脑相关”理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出发,阐述从脾论治DACD的依据和策略。DACD其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脑,与多脏相关,但根于脾脏。脾气亏虚,脑髓失... 从中医“脾脑相关”理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出发,阐述从脾论治DACD的依据和策略。DACD其病因病机复杂,病位在脑,与多脏相关,但根于脾脏。脾气亏虚,脑髓失充,痰蒙清窍,湿瘀阻络是脾功能失司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补脾健脾应当贯穿于DACD治疗的全过程。基于“脾脑相关”理论,对脾脏和脑的生理功能、病理过程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脾脑相关联角度揭示DAC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并阐释“脾脑相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脾脑相关”理论 从脾论治 理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