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荧光染色结合神经导航辅助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明昊 出良钊 +2 位作者 冯鲁乾 陈益民 向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421-2422,共2页
神经导航技术结合了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1]。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fiber tracer technology,DTI-FT)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成功绘制人类白质纤微束... 神经导航技术结合了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1]。弥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fiber tracer technology,DTI-FT)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成功绘制人类白质纤微束的方法[2],在脑功能区病灶切除及其术前计划的制订、术中指导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采用DTI-FT及术中荧光染色结合神经导航技术辅助切除颅内病变79例,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术中荧光染色 神经导航 颅内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兵 杨华 +7 位作者 刘健 李玉明 隋建美 陈益民 出良钊 胡阳春 向欣 匡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胚胎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具用质量分数为20%的甲醛溶液固定的胚胎,行大脑血管彩色乳胶灌注。胎龄为16—40周,平均(28±6)周。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成窗的解剖学特征... 目的探讨胚胎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具用质量分数为20%的甲醛溶液固定的胚胎,行大脑血管彩色乳胶灌注。胎龄为16—40周,平均(28±6)周。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成窗的解剖学特征。按胎龄分为16—20周7例,21—24周10例,25—28周19例,29—32周9例,33—36周12例,37—40周3例。结果胚胎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率为20%(12/60)。根据形态学大致分为4类:线型为8%(5/60),网状型为3%(2/60),丛状型3%(2/60),复合型5%(3/60),各组间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与胎龄无相关性(x^2=1.134,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胚胎个体发育和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相关,并容易被误诊为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解剖学 前交通动脉 成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A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继方 刘健 +1 位作者 杨华 刘窗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1 2例发病后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1 2例发病后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2 0d进行,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MRS)分为良好(MRS 0~3)、不良(MRS 4~6 )两类。结果 溶栓前1例为TIMI 1 ,1 1例为TIMI0。溶栓后9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3例未再通。8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rt -PA用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A 动脉内溶栓 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凡 胡阳春 +6 位作者 徐源 杨明 彭岗 严雄 杨华 隋健美 刘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915-1916,共2页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十分常见,颅内压增高是影响其预后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高颅压是使患者转归良好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寻求方便、快捷的颅内压监测方法一直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内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fla...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十分常见,颅内压增高是影响其预后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高颅压是使患者转归良好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寻求方便、快捷的颅内压监测方法一直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内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non-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FVEP-NIICPM)是应用较为成熟的无创颅内压监测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等优点,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1-2],但其在重型颅脑损伤中价值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无创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洪正 刘窗溪 +2 位作者 刘健 杨华 韩国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枕髁手术入路 椎动脉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次栓塞治疗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总结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涛 周兵 +2 位作者 马修尧 杨明 杨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61-564,共4页
目的:分析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分次栓塞治疗方法和策略。方法2005年5月-2013年5月对35例大型脑 AVM 患者行血管内分次栓塞治疗。大型脑 AVM 主要位于额叶11例,顶叶8例,颞叶6例,枕叶4例,侧颞区2例,脑白质深部及基底节区4例... 目的:分析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分次栓塞治疗方法和策略。方法2005年5月-2013年5月对35例大型脑 AVM 患者行血管内分次栓塞治疗。大型脑 AVM 主要位于额叶11例,顶叶8例,颞叶6例,枕叶4例,侧颞区2例,脑白质深部及基底节区4例。畸形血管团最长径为6~12 cm,平均7.23 cm,均为多支供血,(2~5支)。浅静脉引流13例,深静脉引流9例,深浅静脉均引流17例;静脉出口狭窄3例,扩张6例。造影见右侧16例,左侧19例。结果35例患者共分行91次手术、297次栓塞治疗,其中栓塞使用 NBCA 107次,ONYX 胶153次,福爱乐医用胶15次,联合治疗使用 NBCA 和 ONYX胶9例,ONYX 和联合福爱乐医用胶13例,治疗后无死亡病例,大型 AVM 患者第1次栓塞后,剩余畸形团体积大多80%)者9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经分次栓塞后,畸形血管团体积逐渐减少,最终达到临床治愈,或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奠定基础。结论对于大型 AVM 进行血管内分次栓塞治疗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分次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成形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向欣 杨华 +1 位作者 徐卡娅 徐学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274,共2页
目的:较分析采用数字化成形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行颅骨修补术的优缺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3例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A组)及66例采用传统手工塑形钛网(B组)进行颅骨修补术病例,对比分析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修补材料耗费、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较分析采用数字化成形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行颅骨修补术的优缺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3例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A组)及66例采用传统手工塑形钛网(B组)进行颅骨修补术病例,对比分析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修补材料耗费、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区别。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骨窗面积无统计学差异,A组钛钉用量、钛钉/骨窗面积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B组,B组住院时间、平均钛板使用面积、耗材总费用小于A组。结论:采用数字化成形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所需材料总费用增加,但能够较完美地恢复患者颅骨外形,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材料 颅骨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兵 杨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脑动脉 大脑 影像学研究 治疗 WILLIS环 显微解剖学 影像学特点 学者 准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凡 杨华 +3 位作者 出良钊 胡阳春 隋建美 刘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60例... 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发病在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联合组)60例,同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46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病变动脉,输注rt-PA50 mg;联合组先静脉输注rt-PA,再经病变动脉输注rt-PA,总量<50 mg,在溶栓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及30 d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前ESS评分,联合组为42±13,动脉组为43±10,治疗后24 h、30 d时,ESS评分联合组为82±23、89±25;动脉组为76±27、82±23。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53%(32/60),动脉组为35%(1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联合组为7%(4/60),动脉组为9%(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起病6 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静脉联合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疗法治疗偏瘫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窗溪 杨华 吴若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5期226-227,共2页
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疗法治疗偏瘫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刘窗溪,杨华,吴若秋脑外伤和脑卒中常可引起肢体偏瘫,并常伴有肌张力及反射异常,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疗法(简称UBIO)因能改善神... 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疗法治疗偏瘫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刘窗溪,杨华,吴若秋脑外伤和脑卒中常可引起肢体偏瘫,并常伴有肌张力及反射异常,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存质量。紫外线照射自血充氧回输疗法(简称UBIO)因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近年来已逐渐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光量子疗法 紫外线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杨华 赵兵 +2 位作者 刘健 出良钊 宋士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14-217,222,共5页
目的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68例。根据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12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46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闭塞大... 目的评价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68例。根据溶栓药物分为尿激酶组12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46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闭塞大脑中动脉再通率,采用Mori分级标准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①尿激酶组:血管完全再通占37.7%(46/122);部分再通占46.7%(57/122);未通占15.6%(19/122),溶栓后脑出血占6.6%(8/122);预后恢复良好为51.6%(63/122),轻度残障22.1%(27/122)重度残障19.7(24/122),植物状态0.8%(1/122),死亡5.7%(7/122)。②rt-PA组:血管完全再通占41%(19/46);部分再通占52%(24/46);未通占6%(3/46),出血6%(3/46),恢复良好54%(25/46),轻度残障24%(11/46),重度残障15%(7/46),植物状态2%(1/46),死亡4%(2/46)。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率及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内溶栓可有助于再通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和改善患者预后。尿激酶和rt-PA溶栓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大脑 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完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复杂动脉瘤161例
12
作者 向欣 杨华 +4 位作者 彭瀚 吕莹 徐学友 出良钊 王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90-2591,共2页
随着神经介入材料工艺及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复杂形态的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亦可获致密、安全的栓塞效果。我科自2001年采用SolitaireAB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61例并获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栓塞动脉瘤 栓塞效果 支架 介入技术 神经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6例报告)
13
作者 孙业忠 蒋秋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Z1期159-159,共1页
近年来我科收治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BPML)6例。材料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 男4例,女2例,年龄50~76岁,平均613岁。病史20天~7月,平均36月。二 临床表现 头痛4例,呕吐2例,视力减退3例,浅感觉减退2例,失语1例,抽搐3例,尿失禁2例,视... 近年来我科收治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BPML)6例。材料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 男4例,女2例,年龄50~76岁,平均613岁。病史20天~7月,平均36月。二 临床表现 头痛4例,呕吐2例,视力减退3例,浅感觉减退2例,失语1例,抽搐3例,尿失禁2例,视乳头水肿4例,面瘫1例,共济失调1例,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弥漫性颅内积气的脑脊液置换治疗
14
作者 杨华 刘健 +1 位作者 万登济 李健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12期805-806,共2页
创伤性弥漫性颅内积气的脑脊液置换治疗贵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550004)杨华,刘健,万登济,李健龙颅脑损伤后并发颅内积气和颅脑手术后并发的张力性气颅相继有报道,发病基本原理早已阐明,诊断多以CT为首选,治疗... 创伤性弥漫性颅内积气的脑脊液置换治疗贵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550004)杨华,刘健,万登济,李健龙颅脑损伤后并发颅内积气和颅脑手术后并发的张力性气颅相继有报道,发病基本原理早已阐明,诊断多以CT为首选,治疗上却存有不同的观点。我院近5年来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积气 脑脊液 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