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仁地区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优质绿茶种植区划 被引量:33
1
作者 罗京义 晏理华 +1 位作者 徐大红 杨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利用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站点1980-2009年和30个乡镇自动站2001-2009年各年的年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多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生长期月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干燥度等8个气候变量,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确定优质绿... 利用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站点1980-2009年和30个乡镇自动站2001-2009年各年的年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多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生长期月降水、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干燥度等8个气候变量,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确定优质绿茶气候区划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铜仁地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优质绿茶气候区,为铜仁地区,乃至贵州茶叶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仁地区 气候适应性 优质绿茶 种植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仁近40年暴雨气候特征及气候背景差异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群 蔡海朝 高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0867-20871,共5页
利用1970~2009年铜仁地区1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暴雨资料和暴雨日数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近40年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对少暴雨年和多暴雨年的气候背景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仁雨季主要集中在主汛期(5~9... 利用1970~2009年铜仁地区1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暴雨资料和暴雨日数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近40年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对少暴雨年和多暴雨年的气候背景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仁雨季主要集中在主汛期(5~9月),主汛期暴雨量的大小将决定着铜仁地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少暴雨年在30°N以南的大部分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比多暴雨年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比多暴雨年偏西、强度偏强;东北路径冷空气的南下是导致铜仁地区暴雨出现的有利条件;少暴雨年孟加拉湾向北输送的水汽辐合比多暴雨年明显偏北;多暴雨年铜仁区域主要以东偏南风为主,少暴雨年则为一致的南风,且多暴雨年贵州中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垂直上升运动比少暴雨年强;少暴雨年OLR在孟加拉湾大部、南海南部的水汽输送区及贵州大部至我国江淮流域表现为正距平和正差异值控制,则对流活动较历史同期偏弱,同时也较多暴雨年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气候特征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OLR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椪柑气候区划 被引量:4
3
作者 池再香 龙先菊 +2 位作者 晏理华 张艳梅 刘莉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利用贵州省东部34个站点1981—2005年逐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天数、1月和7月的月平均气温、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7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积温和降水量以及4—10月降水量、3... 利用贵州省东部34个站点1981—2005年逐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10℃积温、极端最低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天数、1月和7月的月平均气温、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7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积温和降水量以及4—10月降水量、3—5月和7—10月的日照时数共15个气候变量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确定柑气候区划指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将贵州省东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椪柑气候区,其结果指出了贵州东部椪柑生产布局中的问题,为贵州甚至西南地区椪柑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椪柑 气候区划 气候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仁市酸雨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秀勋 王丽江 李瑞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5期8632-8635,共4页
利用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2011年的酸雨观测月报表资料,分析了铜仁市415次大气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季、月动态变化规律,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治理酸雨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铜仁市从2008年以来,... 利用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2011年的酸雨观测月报表资料,分析了铜仁市415次大气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季、月动态变化规律,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治理酸雨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铜仁市从2008年以来,大气降水主要以弱酸性降水和中性降水为主,出现降水pH<5.6的酸雨频率很高,大气降水被酸化和污染程度较重。一年中,1~3月和11月酸雨污染最重,冬春季节酸雨强度较强,但pH年平均值和K值平均呈逐年升高和下降趋势,降水酸化和污染程度在逐年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治酸雨和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使酸雨pH从2008年的4.99升高到2011年的5.54,酸雨出现频率从62.0%下降到33.7%,治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PH 电导率 特征分析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项指标法在黔东北地区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秀勋 《农业灾害研究》 2011年第2期48-51,共4页
利用黔东北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土壤湿度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指标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黔东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灾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这次干旱影响范围和干旱强度均突破该地区气象历史纪录。其中夏季气象干旱程度地区大部评估为中度等... 利用黔东北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土壤湿度监测数据,采用单项指标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黔东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灾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这次干旱影响范围和干旱强度均突破该地区气象历史纪录。其中夏季气象干旱程度地区大部评估为中度等级,局部达重度干旱;秋季气象干旱程度地区东部达中度至重旱等级,西部仅为轻旱,东部秋旱明显重于西部;冬季干旱最重,达到特重干旱等级。由结果可知,采用单项指标法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旱情基本相等,在应用时应结合黔东北地区的环境因素,从而得出较准确的评判结果,快速指导抗旱决策,减轻灾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项指标 黔东北地区 干旱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区两种不同下垫面温度观测及对比分析
6
作者 杨秀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21-224,共4页
文章通过对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2008年探测获得的水泥地面温度资料与日常地温场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模拟高速公路和城市的水泥地表面与自然状态下的裸土地表面两者之间,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不同的季节存在着不同... 文章通过对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2008年探测获得的水泥地面温度资料与日常地温场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模拟高速公路和城市的水泥地表面与自然状态下的裸土地表面两者之间,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不同的季节存在着不同的温度变化和散热差异,并分析了产生温度和热力差异的原因,对比分析发现,水泥地面在夏、春季节增温效果最明显,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较大,同时找出了水泥地面和裸土地面两者的地表平均温度、最高、最低温度在高温、降水和凝冻天气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规律,掌握不同下垫面温度变化规律,有助于台站开展交通路面温度预报、道路结冰预警信息发布以及城市气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区 下垫面 温度观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