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州省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1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罗洁琼 赵祖伦 李剑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6,189,共13页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4个时期,2种地类面积之和均在97%以上,35 a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减少,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流向耕地;2)从整体看,1985—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在0.71左右波动,表现为“先减后增”,最终呈一定下降趋势。从市州、县域和格网尺度看,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东高西低”,且黔东南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高于贵阳地区;3)35 a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有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冷点区分散分布在全省各个区域;4)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会呈现上升或下降,两者共同决定了其走向,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归因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昊彧 黄康江 +3 位作者 陈晓东 赵劼 熊军 田康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2-913,共12页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综合效率受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规模效率降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及其等级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2)20年来,三类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增强,综合及纯技术效率保持着西南至东北向南一侧效率较高,靠北一侧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演变为贵州中部和东部效率较高、西部和南部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景观格局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规模效率进而作用于综合效率,各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河流水系的保护配合形态规整的多团块、优连通的生态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4)规模效率并非受各景观格局指数的独立影响,而是两两交互作用下产生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综合结果,作为主导影响因子的LSI与其他指数的交互协同作用是造成规模效率出现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对生态空间优化时,应根据不同单元效率的高低差别、分布格局及各指标的影响差异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效率 景观格局 影响机理 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背景下耕地恢复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耕地进出平衡管理为例
3
作者 熊伟 唐书朋 +2 位作者 黄康江 田山 胡红妹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273-275,279,共4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恢复为耕地是落实“进出平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探究了贵州省在实施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恢复为耕地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恢复为耕地是落实“进出平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探究了贵州省在实施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恢复为耕地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贵州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恢复 耕地进出平衡 其他农用地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食关系的黔南州耕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研究
4
作者 皮小敏 刘晓恒 +2 位作者 邓显彬 罗益 周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8-13,29,共7页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耕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黔南州作为喀斯特地区的代表,其耕地资源不仅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还需应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黔南州各县(市)耕...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耕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黔南州作为喀斯特地区的代表,其耕地资源不仅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还需应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黔南州各县(市)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等手段,对黔南州11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情况、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借助L_(CC)/L_(CCI)模型,对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剖析,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旨在为以黔南州为代表的喀斯特岩溶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为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资源承载力 驱动力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坪茶村为例
5
作者 赵威 张浩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92-198,共7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规划实施的政策平台,与村庄规划的有机融合是破解乡村发展空间约束、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关键路径。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基于文献梳理与案例研究,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及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规划实施的政策平台,与村庄规划的有机融合是破解乡村发展空间约束、实现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关键路径。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基于文献梳理与案例研究,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及要点,在分析当前村庄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念与实践经验,以坪茶村村庄规划为实例,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盘活土地资源、加强保护修复、健全联动机制四大规划策略,旨在为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思路和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贵州省耕地质量保护技术
6
作者 谢慧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61-165,共5页
基于ArcGIS平台构建适应喀斯特地貌特征的耕地质量保护技术体系,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与动态监测体系,提出了适应区域特点的保护技术方案,建立了包含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连续面的构... 基于ArcGIS平台构建适应喀斯特地貌特征的耕地质量保护技术体系,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与动态监测体系,提出了适应区域特点的保护技术方案,建立了包含自然质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连续面的构建。结果表明:贵州省的425.6万hm^(2)耕地中,水田占比为42.6%(181.2万hm^(2)),旱地占比为57.4%(244.4万hm^(2));土壤pH值为5.5~8.5,有机质含量为15~35 g/kg;贵州高原区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最高,为1427~2026;其次是川鄂湘黔浅山区,为1736~1932;滇黔高原山区最低,为1261。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分区管控策略、“一池两带”土壤改良模式和“主管-支管-毛管”三级灌溉系统,以期为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耕地质量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草原植物种类调查及其应用价值分析
7
作者 周文凯 胡绍坤 +4 位作者 姚敦菊 李识君 赵学春 金宝成 李中才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305个草原样地进行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物种鉴定,利用《中国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贵州植物志》、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及相关资料和工具对每种草原植物进行应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 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305个草原样地进行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物种鉴定,利用《中国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贵州植物志》、植物物种信息系统(http://www.iplant.cn)及相关资料和工具对每种草原植物进行应用价值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调查到贵州省草原植物132科535属986种,其中,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的物种总数最多,为优势科,属数>20的大型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和唇形科4科,有植物190属352种;10~20属的中型科有蔷薇科、伞形科、玄参科、大戟科和茜草科5科,有植物64属130种;5~9属的小型科有莎草科、百合科、锦葵科、旋花科、毛茛科等17科,有植物104属205种;2~4属的微型科有桦木科、壳斗科、乌毛蕨科、野牡丹科、萝藦科等44科,有植物115属187种;单属的科有凤尾蕨科、薯蓣科、藤黄科、败酱科、冬青科等62科,有植物62属112种。986种草原植物中具有应用价值的共有129科512属939种,其中药用植物最多,有119科428属717种;观赏植物、工业用植物和食用植物的物种总数接近,分别有194、181和180种;饲用植物有26科98属140种,生态植物有25科61属71种。本研究可为贵州省草原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群落 植物组成 植物资源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安顺市饰面用灰岩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宋生琼 谭健 +3 位作者 张玉涛 李士彬 管永胜 赵虎 《中国矿业》 2023年第5期38-43,共6页
为促进贵州省安顺市饰面用灰岩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安顺市的石材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安顺市饰面用灰岩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勘查程度不高,“净矿”出让制度未广泛推行,制约了资源转化... 为促进贵州省安顺市饰面用灰岩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安顺市的石材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安顺市饰面用灰岩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勘查程度不高,“净矿”出让制度未广泛推行,制约了资源转化为经济的速度;二是石材产业布局规模小且分散,产业链、价值链、创意链融合发展不足,石材城聚集效应短期难以发挥;三是缺乏石材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省内外石材资源互补流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大数据产业优势未与石材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线上线下融合程度不高,大数据优势难以发挥。结合当前矿业发展形势、矿政管理情况以及石材产业发展等进行分析,提出安顺市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一是摸清饰面用灰岩资源家底,积极推进“净矿”出让;二是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意链融合发展,发挥石材城的聚集效应;三是加大引进龙头和培育骨干企业力度,集中打造安顺市石材品牌;四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顺市 饰面用灰岩 石材产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层序地层构型与沉积模拟研究现状及进展
10
作者 邵龙义 王浪浪 +2 位作者 连豪杰 朱红涛 朱筱敏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陆相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热门方向。文中总结了陆相层序构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的“下游控制区”和“上游控制区”概念以及层...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陆相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热门方向。文中总结了陆相层序构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的“下游控制区”和“上游控制区”概念以及层序构型特征,“下游控制区”发育依赖于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低位正常海(湖)退”、“海(湖)侵”、“高位正常海(湖)退”和“下降阶段”体系域,“上游控制区”发育不依赖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高河道合并体系域和低河道合并体系域。国内层序构型研究也有多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层序构型的划分。陆相层序模拟已经从水槽物理实验为主发展到当今以数值模拟及水槽实验并举的时代。在介绍层序数值模拟发展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EDPAK正演化模拟、SEDSIM正演数值模拟、基于Delft3D模型的三维正演模拟、DIONISOS的三维正演模拟及基于N-S方程的层序数值模拟等5种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数值模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理论问题、数值模拟技术难点及数值模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层序地层 下游控制区 上游控制区 层序构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2 位作者 韩敏 蒙友波 罗洁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0,306,共10页
[目的]探索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旨在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9,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 [目的]探索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旨在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以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9,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分析2009—2021年“三生”空间功能演化及生态效应。[结果](1)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活、生态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减少。(2)研究期内,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由0.59到0.61,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高质量、较高质量区增加明显。这主要与近年来贵州省实施的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及开展资源保护、林业改革等工作有关。(3)2009—2021年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其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结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后续规划管理中,建议严控建设用地增长,强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演化 生态环境质量 风景名胜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12
作者 朱维娜 巫昊燕 +2 位作者 韩贵锋 叶林 蒋文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114,共11页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 社区绿色空间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是良好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表征。从主观意识—客观物象交互视角切入,基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见性和服务吸引力3个维度,构建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评估模型,可视化其空间分布,识别影响可用性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两上片区(两路口街道和上清寺街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绿色空间可用性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沿大规模高密度的绿色空间向外逐层衰减,局部位置交错分布;(2)吸引力是影响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主导维度,可达性和可见性具有强化绿色空间可用性的作用;3个维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3)绿色空间可用性不仅受到绿色空间规模、类型和位置的协同作用,还受到地形、视野、可进入性等多重因子的影响。最后形成多维度联合—多因子协同—多类型统筹的“菜单式”的社区绿色空间可用性优化路径,以期促进绿色空间的实际获得感,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社区绿色空间 可用性 障碍因子 “菜单式”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贵州省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3
作者 张宇涛 李梦云 +1 位作者 纪维东 余杰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3期45-48,共4页
植被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一定区域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揭示贵州省的植被时空变化情况,基于2000-2023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 植被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一定区域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揭示贵州省的植被时空变化情况,基于2000-2023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探究了近20年贵州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2000-2023年贵州省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2013、2020-2021年NDVI增加最明显,植被生长总体上呈现稳中向好趋势;空间分布上,贵州省近20年NDVI上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92.71%,其中显著上升的区域面积占比为76.41%,植被覆盖等级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环境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黔南州为例
14
作者 张慧 陈洋 +1 位作者 王斌 刘义祥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黔南州2013年耕地数据和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分布特征,建立耕地非粮化率计算模型,研究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驱动因子对黔南州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 基于黔南州2013年耕地数据和2023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耕地“非粮化”的分布特征,建立耕地非粮化率计算模型,研究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驱动因子对黔南州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黔南州2013—2023年耕地非粮化面积为167210.34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31.89%;耕地“非粮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二者占耕地非粮化总面积的98.52%;随着耕地质量降低,耕地坡度增加,耕地与道路、居民点、水源距离增加,耕地非粮化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明显,这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1、0.25、0.19、0.15、0.10。其中,自然条件因素(耕地质量和耕地坡度)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达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分布 驱动因素 喀斯特山区 黔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提升策略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谢慧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期207-209,共3页
贵州省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域内耕地资源异常稀缺,优质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了耕地质量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耕地质量的具体策略,以期... 贵州省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域内耕地资源异常稀缺,优质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了耕地质量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了贵州省耕地质量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耕地质量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粮食作物 产量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山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及pH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会前 张慧 +3 位作者 胡震 田康 陈洋 周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73-2479,共7页
【目的】全面、系统地研究贵州省全域耕地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学与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相结合,分析贵州省典型耕作方式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 【目的】全面、系统地研究贵州省全域耕地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计学与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相结合,分析贵州省典型耕作方式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与pH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为31.13 g/kg,总体水平丰富,各地区平均含量依次为六盘水(52.39 g/kg)>贵阳(36.01 g/kg)>黔西南(34.02 g/kg)>贵州毕节(33.89 g/kg)>黔南(32.97 g/kg)>安顺(31.28 g/kg)>黔东南(29.92 g/kg)>遵义(25.59 g/kg)>铜仁(23.01 g/kg);全省耕地土壤pH为3.99~8.66,平均为6.06,全省90.55%的耕地土壤主要为酸性、弱酸性及中性,占比分别为29.48%、38.11%和22.96%。研究区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以黄棕壤最高,红壤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pH依次为水浇地>水田>旱地。【结论】贵州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地形、海拔等因素影响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水平丰富,空间分布格局表现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全省耕地土壤pH表现为酸性、弱酸性为主,pH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宏观格局。土壤类型对土壤pH存在极显著影响,对土壤有机质影响不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及pH均存在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 空间分布 地统计学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玉米和油菜土地适宜性分析--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晨 林艳 周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开展多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和空间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刻画分析了多... [目的]开展多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为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空间约束多元聚类和空间统计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刻画分析了多作物种植土地综合适宜性。[结果]①随机森林算法能定量精准实现多空间要素数据驱动下作物种植空间布局,且能识别出对玉米和油菜种植土地适宜区选择具有关键影响的因子;②研究区内玉米和油菜种植适宜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适宜区占种植土地总面积的91.23%,但油菜适宜区仅占69.64%;同时适宜于二者种植的主要区域占13.08%,主要分布在凤冈县中部及北部、湄潭县北部和余庆县西北部。[结论]数据挖掘能够为种植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提供最优方案的可能性,这一方法用于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土地适宜性评价 耕地资源 随机森林算法 作物 遵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6,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①国土空间规划将...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①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②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③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FLUS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2 位作者 韩敏 蒙友波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25-30,63,共7页
基于贵州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对贵州省土地利用格局、转型及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 基于贵州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对贵州省土地利用格局、转型及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土地利用转型频繁;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呈略微的起伏,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态势,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导致其下降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转型为草地、耕地,草地转型为耕地以及耕地转型为建设用地。针对耕地、林地、草地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未来要对贵州省土地利用进行更合理的规划,实行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效应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设计探讨
20
作者 田山 陈前欣 +2 位作者 李乔明 宋贤芬 冉崇杰 《热带林业》 2025年第1期91-95,共5页
通过在贵州实施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试点探索,对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设计探讨,从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相关概念、专项调查工作要求、专项调查工作原则、专项调查工作任务、专项调查技术流程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 通过在贵州实施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试点探索,对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设计探讨,从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相关概念、专项调查工作要求、专项调查工作原则、专项调查工作任务、专项调查技术流程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为研究和开展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工作抛砖引玉,为全国开展符合条件可恢复耕种土地专项调查提供理论参考,为今后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园地 灌木林 专项调查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