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0年贵州省水城区的暴雨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莉娟 卢璐 +2 位作者 普卓玛 严锐 李贵琼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145-147,共3页
利用1961—2020年贵州省水城区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水城区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水城区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水城区4月开始有暴雨出现,暴雨日主要出现在6—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暴雨的日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 利用1961—2020年贵州省水城区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水城区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水城区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水城区4月开始有暴雨出现,暴雨日主要出现在6—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暴雨的日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4.3%。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0世纪90年代以来存在4年的周期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特征 水城区 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中东部一次暴雪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2
作者 乔琪 李智玉 朱育雷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136-138,共3页
2021年12月25日夜间至26日,贵州出现大范围的降雪天气,中东部地区出现暴雪。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3 h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雪过程的天气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由500 hPa南支槽及高原低槽东移,配合东北路径冷空... 2021年12月25日夜间至26日,贵州出现大范围的降雪天气,中东部地区出现暴雪。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逐3 h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雪过程的天气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由500 hPa南支槽及高原低槽东移,配合东北路径冷空气南下补充影响,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造成的贵州中东部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此次降雪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过程降水量大、降雪时间长、小时降雪强度大等特点,并存在由雨转雪的相态变化,大气整层温度低于0℃,而地面温度低于0℃是相态转为纯雪的关键温度条件。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高低空急流轴在贵州东部地区重合,叠加作用造成的抽吸作用最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给降雪过程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500 hPa正涡度平流大值区与700 hPa垂直速度的上升区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天气 相态 温度垂直结构 高低空急流 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汛期短时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4
3
作者 彭芳 吴古会 杜小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7-313,共7页
利用贵州区域84测站1991—2009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的小时降水量的强降水阈值。阈值的分布有两个高值中心,最强中心在西南部望谟站,西北部的强降水阈值较低。同时利用各站点阈值统计19年不同月份的强降水事... 利用贵州区域84测站1991—2009年汛期(4—9月)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的小时降水量的强降水阈值。阈值的分布有两个高值中心,最强中心在西南部望谟站,西北部的强降水阈值较低。同时利用各站点阈值统计19年不同月份的强降水事件频数,其分布显示:4月份东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频数较高,5月份频数高值区呈东北—西南向,随后几个月逐渐向西北推进。4—6月事件频数逐渐增大,7月维持,8—9月开始减少。各月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统计表明:一天中有三个相对高值时段,23:00—02:00、05:00—08:00和17:00—20:00,而白天强降水事件很少。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次的空间分布表明,西北部的强降水事件多数发生在傍晚到23:00,中部的强降水集中在23:00—02:00,东南部在05:00—0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降水量 强降水事件 阈值法 频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登文 杨静 吴兴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利用气象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探空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的分布特点,讨论了贵州电线积冰的气象条件,并对电线积冰的融冰条件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此次低温冰冻雨雪... 利用气象电线积冰观测资料、探空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的分布特点,讨论了贵州电线积冰的气象条件,并对电线积冰的融冰条件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此次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天气过程中,贵州电线积冰严重,积冰范围广、时间长,相对而言贵州中东部地区积冰较厚;贵州电线积冰主要是雨凇、雾凇或者雨凇、雾凇形成的混合积冰;静止锋降水和锋面逆温在雨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温较长时间维持在0~-5℃及低层水汽充沛决定了电线的积冰及其增长,积冰融化时,相对湿度在85%以下,积冰停止发展,且融冰快慢与局地升温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线积冰 雨凇 雾凇 锋面逆温 融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罗喜平 杨静 周成霞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5-772,共8页
利用1961—2004年贵州省84个观测站的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资料以及9个代表站的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较全面地分析了贵州省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贵州省雾的空间分布并不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省年平均雾日数为29.9天,在60天... 利用1961—2004年贵州省84个观测站的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资料以及9个代表站的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较全面地分析了贵州省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贵州省雾的空间分布并不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省年平均雾日数为29.9天,在60天以上的地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边缘及中部地势较高处,年平均雾日数大于100天的有3个站,以毕节地区的大方县为全省之最,有170天。贵州省雾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尽管每月都有雾出现,但主要集中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2月),雾最少时段在5—7月,一天当中早08时发生雾的频率最高;雾的年际变化分析表明贵州省84站平均雾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06日。进一步对贵州省9个代表站的气象条件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冬季最低气温的逐年升高,年平均每日地温与气温之差、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的降低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是造成年平均雾日数呈减少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4年贵州省洪涝灾害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艳梅 谷晓平 +3 位作者 顾天红 彭兴德 吴古会 吴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4期31-36,共6页
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贵州省近54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洪涝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出现在该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近54年来各级洪涝次数... 利用1961—2014年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贵州省近54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洪涝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出现在该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近54年来各级洪涝次数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80年代洪涝出现频率偏少,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洪涝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洪涝主要存在22、12、8年的周期振荡。轻度洪涝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弱,东亚大槽较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且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在垂直场上表现为下沉运动,降水偏少;重度洪涝年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输送,东亚大槽偏强,有利于大气经向交换,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上升运动加强,造成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降雪分布特点及周期小波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兴菊 李启芬 +3 位作者 白慧 王芬 周文钰 胡秋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1期131-134,139,共5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对2000—2018年贵州省的降雪空间、时间分布,周期特点、环流形势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贵州省降雪呈西北部多、西南部少的趋势,积雪深度全省呈中部多,南部、西南部少的...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法,对2000—2018年贵州省的降雪空间、时间分布,周期特点、环流形势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贵州省降雪呈西北部多、西南部少的趋势,积雪深度全省呈中部多,南部、西南部少的特点;就年降雪日数而言,2008年最多,2017年最少;从月变化来看,1月最多,其次为2月和12月;降雪初日和终日出现最多的都是毕节市威宁县。从小波周期分析来看,降雪发生频次呈现多重时间周期上的复杂嵌套结构,在降雪发生频次演变过程中,存在3~5年的周期变化,在2000—2012年生成4年左右的周期振荡。贵州省的年降雪频次与冬季海温呈明显的负相关;贵州省西部年降雪频次与海温也呈明显的负相关,且相关性好于全省;贵州省东部的年降雪频次与海温无明显相关。贵州省降雪主要受低层切变和暖湿气流输送、地面强冷空气的影响,同时南支槽的动力抬升及槽前西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对贵州省的降雪起重要作用。贵州省高空槽的深度、冷空气路径和低空急流对贵州省降雪强度有重要影响,适当的逆温层、比湿和冷空气强度对贵州省降雪也非常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小波分析 相关性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06-13贵州省望谟县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登文 杨静 乔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1-519,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FY-2C的红外云图TBB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实时监测资料,对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突发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演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观测资料、FY-2C的红外云图TBB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的实时监测资料,对2006年6月13日发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突发大暴雨天气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演变、雷达回波特征及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望谟县的短时强降水是受河套冷空气快速南下影响而致使贵州中部的辐合线南压锋生诱发β中尺度云团的生成与强烈发展所引起的。强降水区域与低层辐合带直接相关;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出现,锋前积聚较强的潜在湿有效位能,在斜压扰动下,激发了倾斜垂直涡度的发展,导致大气层结对流性不稳定强烈发展,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得以发展和维持;雷达回波图反映了典型的中尺度系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达回波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刚 甘文强 汤天然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140-148,共9页
【目的】研制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Hbase、Oracl和Redis内存数据库,HDFS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统及GIS技术和Linux文件系统等技术手段,设计研发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 【目的】研制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方法】采用Hbase、Oracl和Redis内存数据库,HDFS分布式文件管理系统及GIS技术和Linux文件系统等技术手段,设计研发贵州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平台。【结果】该平台是基于统一CIMISS数据环境,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页平台,系统涵盖数据查询统计、图形生成、产品制作、发布及运行监管等功能,规范并大幅度提升现行业务流程及其自动化程度,改进了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内容全面和易维护等特征。【结论】系统基本满足贵州气象智能化决策服务业务流程需求,可为用户在预测预报及防灾减灾工作中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环境 智能化 决策服务 分布式存储 气象服务平台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杉木人工林气候区划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磊 齐大鹏 +2 位作者 杨士凯 朱亚艳 陈波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21期136-139,共4页
本文通过调查、收集全省境内杉木主要分布区37个市(县)2013—2018年的气候资料,选择对杉木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主导因子,分别以每年(1—12月)和每年杉木生长较快的月份(4—8月)的气象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杉木人工林... 本文通过调查、收集全省境内杉木主要分布区37个市(县)2013—2018年的气候资料,选择对杉木生长影响较大的气象主导因子,分别以每年(1—12月)和每年杉木生长较快的月份(4—8月)的气象统计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杉木人工林气候区划可分为3个等级,即最佳适生产区、一般产区、边缘产区。1—12月气象统计数据的聚类结果:最佳适生产区集中在黔东南、铜仁市、黔中地区;一般产区分布于习水、沿河、黔西南的罗甸、望谟、册亨等5个县;边缘产区集中分布于毕节、六盘水2个市的5个县。基于4—8月气象统计数据聚类结果:最佳适生产区基本集中在黔东南东部、铜仁东部以及罗甸、望谟、册亨等3个县;一般产区分布于黔东南西部;边缘产区集中分布于毕节市、六盘水市、黔中地区。本结果可为全省杉木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布局和进一步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气候区划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的过程事件研究
11
作者 张驰 何慧根 +2 位作者 谢清霞 唐红玉 廖代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9-1343,共15页
为掌握重庆气象干旱长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利用重庆1960-2022年34个国家站的本地化改进型气象干旱综合指数(RMCI)结合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地方标准做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1981-2020年同期对比,进而解析RMCI历史63 a数据结构及其时空... 为掌握重庆气象干旱长时间序列演变规律,利用重庆1960-2022年34个国家站的本地化改进型气象干旱综合指数(RMCI)结合区域性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地方标准做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1981-2020年同期对比,进而解析RMCI历史63 a数据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重庆40 a RMCI单站过程累计频次较MCI偏多4.2%,二者频次-强度拟合都呈显著的指数型分布,两者所有单站过程开始时间的差异率仅为8.1%;重庆东北部为RMCI和MCI单站过程各级旱情的一致高发区,而中心城区、西南部及中部地区发生频率相对较低。(2)重庆63 a RMCI日数据总体呈正态分布,全市及各分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日数据分布差异较小(较大),中心城区重旱、特旱日数据较其他分区分别一致性偏大、偏小;RMCI单站、区域过程的频次与强弱都呈显著反相关,其中重庆西部发生轻旱、中旱、特旱单站过程的站均频次最多,而区域过程中特旱的极差绝对值最大、中旱次之。(3)63 a间重庆RMCI单站和区域气象干旱过程强度趋势都不显著,但1962-2013年却均为显著减小趋势,2013年后重庆过程强度的总体减弱与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减少有所关联,气象干旱过程事件具有复杂的年际和年代际信号。RMCI单站过程事件主要存在2~6 a和准20 a的周期振荡,发生在重庆东北部偏东和东南部偏北地区的单站过程事件“变干”尤为显著;RMCI区域过程事件则存在2~3 a、4~6 a和8~12 a的周期振荡,开始于伏旱期及7月的区域过程事件频次最多、强度最强,而秋旱期和12月的频次相对最少、强度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RMCI 单站过程 区域过程 频次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一次副高外围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12
作者 张艳梅 吴古会 +3 位作者 彭兴德 彭芳 顾天红 钟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89-94,共6页
利用贵州84站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FY-2G逐时TBB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12—15日贵州出现的副高外围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 利用贵州84站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FY-2G逐时TBB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12—15日贵州出现的副高外围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伸的有利背景下,受高空槽、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的共同影响产生的;由于西部地区的水汽辐合条件、不稳定潜势增长条件以及垂直上升运动条件更有利,暴雨落区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西部地区生成的地面中小尺度低涡也使得降水增强;随着副高的增强西伸,地面辐合线由准东西向转为准南北向,在偏南气流的引导下,不断有对流单体自南向北生成发展并不断向偏北方向移动,产生列车效应,造成贵州中部也出现较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持续性暴雨 水汽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山地一次致灾暴雨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
13
作者 魏涛 彭芳 +1 位作者 吴古会 姚浪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95-102,108,共9页
综合运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日贵州北部山地发生的一次致灾极端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事件是由低涡... 综合运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日贵州北部山地发生的一次致灾极端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事件是由低涡和暖式切变线共同作用引发的。在低涡加强前,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位涡异常并向东南方向传播,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则增强了触发和维持暴雨的条件;暴雨中心区主要位于云团云顶温度低值中心北侧的梯度大值区,特别是在对流云团合并阶段,降水强度达到最大;低涡东南象限和喇叭口地带频繁触发对流单体,这些单体自西向东移动,在贵州西北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显著增强,在降水最明显的2个阶段,雷达回波显示出低质心暖云特征。此外,近地层风场变化与地形的相互作用也是此次暴雨过程中极端降水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暴雨 低涡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贵州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58
14
作者 王芬 曹杰 +4 位作者 李腹广 孙旭东 谷晓平 熊伟 段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则呈南多北少分布;近49年贵州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而暴雨日却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小雨日与总雨日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逐步减少,21世纪初期之后降幅更加明显,而中雨日在20世纪60 80年代初多波动,在21世纪初后迅速下降,大雨日和暴雨日均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波动;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大,小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差,暴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降水偏多年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明显偏多,小雨日、中雨日及大雨日变化较为显著,暴雨日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少年各个等级雨日则明显减少,中雨日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大雨日、暴雨日,小雨日变化不显著,因此,贵州地区总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的增加引起的,降水量减少则主要是由于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的减少引起的,比较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无论是在降水偏多年还是偏少年,中雨日和大雨日的变化都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气候特征 降水量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4
15
作者 周明飞 杜小玲 熊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5,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对比分析 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京、津产麦区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的气象要素演变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袁淑杰 梁平 +4 位作者 武文辉 徐大红 杨昌银 韩俊玲 李智慧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220-224,共5页
根据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22个代表站1960-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各相关气象因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 根据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22个代表站1960-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各相关气象因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12℃日数大部地区呈弱增加趋势,降雨量和雨日呈减少趋势,中部以南地区的日照条件向降低小麦抗病能力的方向转化;贴近度分析表明,塘沽-天津-保定以南地区秋季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的气候条件是最适宜或适宜小麦赤霉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菌原体 形成期 气象要素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贵州暴雨的中尺度环境场分析及短期预报着眼点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杜小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61-873,共13页
利用NCEP每日4次1°×1°格点分析资料、FY-2E逐时TBB资料、MICAPS格式高空、地面观测及贵州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15个暴雨日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从地面冷空气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归纳出2012年出... 利用NCEP每日4次1°×1°格点分析资料、FY-2E逐时TBB资料、MICAPS格式高空、地面观测及贵州省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2012年发生在贵州的15个暴雨日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是从地面冷空气影响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归纳出2012年出现的三类主要的暴雨过程:辐合线锋生型暴雨、辐合线锋生+冷锋型暴雨、梅雨锋西段暴雨。利用MICAPS 3强天气分析工具对三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开展了中尺度环境场分析,并基于"配料"的思路分析了三类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最后根据不同环境场提出了各类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环境场分析 配料 预报着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望谟初夏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杜小玲 杨静 +1 位作者 彭芳 许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0-1413,共14页
利用NCEP/NCAR 1°×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C相当黑体亮温TBB和温度、降水两要素逐时降水资料,选取5次形态相近的望谟夏初暴雨过程,对暴雨发生前、暴雨初期、强盛期及减弱期多个时次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 利用NCEP/NCAR 1°×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C相当黑体亮温TBB和温度、降水两要素逐时降水资料,选取5次形态相近的望谟夏初暴雨过程,对暴雨发生前、暴雨初期、强盛期及减弱期多个时次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望谟夏初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原短波槽、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弱冷空气,其相互作用诱发了地面辐合线的锋生,导致暴雨发生;暴雨主要集中在23:00-03:00(北京时)之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或准MCC的形成和发展对望谟暴雨有直接影响;暴雨发生前关键区处于高湿不稳定层结和正涡度辐合中。暴雨强盛时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最为显著;锋生造成的强降水出现在锋区南侧和暖湿空气北侧的强上升运动区;锋生函数揭示出对流层低层锋生出现在800hPa附近;正压非平衡强迫负值区位于贵州西南部,负值中心最强时刻出现在强降水峰值发生前10h左右,这可能是望谟强降水启动的一种机制。合成分析揭示了望谟产生暴雨的共性,为今后预报此类暴雨提供了思路。但这类方法同时可能会平滑部分个性特征,在分析或预报某一次过程时,系统强弱和物理量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合成分析 锋生 正压非平衡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FY-3E卫星微波观测资料云检测算法
19
作者 杨时空 卢涵宇 +2 位作者 周明飞 任金铜 袁咏仪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4-634,共11页
为了满足国产FY气象卫星探测仪资料在全天候同化领域应用的要求,构建适用于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云检测算法。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对云和降水参数的预报存在模拟能力较弱、模拟误差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FY-3E卫星上微波温度探测仪-3(MWTS-3... 为了满足国产FY气象卫星探测仪资料在全天候同化领域应用的要求,构建适用于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云检测算法。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对云和降水参数的预报存在模拟能力较弱、模拟误差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FY-3E卫星上微波温度探测仪-3(MWTS-3)和微波湿度探测仪-2(MWHS-2)探测通道相结合的随机森林云检测算法(CDF)。在云检测前,进行临边校正以消除扫描角度引起的亮温值变化。利用4组辐射信息对CDF进行评估,再使用全球降水测量(GPM)数据建立云数据集,对算法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CDF可以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进行云检测,海洋上的性能明显优于陆地,但在低纬度的海洋地区存在分类困难。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海洋和陆地条件下区分晴空和有云像素,有效剔除受云影响的资料,从而提高FY-3E卫星资料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E星(FY-3E) 云检测 偏差订正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刺梨冰雹危害天气学特征研究——以2024年为例
20
作者 陈杨 杜小玲 +2 位作者 石传妙 罗永祥 赵杰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106-112,共7页
探究2024年黔南州刺梨冰雹危害天气学特征,为刺梨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实地调查及气象实况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大气环流、大气物理量特征,揭示出冰雹天气对黔南州刺梨种植的危害。结果表明,2024年冰雹灾害天气造成黔南... 探究2024年黔南州刺梨冰雹危害天气学特征,为刺梨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实地调查及气象实况资料,分析冰雹天气的大气环流、大气物理量特征,揭示出冰雹天气对黔南州刺梨种植的危害。结果表明,2024年冰雹灾害天气造成黔南州刺梨直接经济损失达6.0×10^(6)CNY。冰雹主要出现在刺梨花果期,4月16日受灾最严重。平塘、独山刺梨冰雹灾害落区重叠。受灾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独山。刺梨雹灾日的天气类型均为热低压辐合型,对流发展旺盛区与种植区重合部分的刺梨受灾严重。雹灾发生前大气环境物理特征利于降雹,州南部对流发展浅势、强度以及水汽条件优于州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 冰雹 灾害性天气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