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地氟病氟源探讨——以黔中地氟病区地质环境调查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谢兴能 杨秀忠 +2 位作者 杨胜元 张建江 赵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6-703,共8页
燃煤型地氟病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但氟的来源尚存在争议。织金县、纳雍县和平坝县地氟病区水样、煤样及土壤样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氟煤和劣质煤开采使用区,导致氟中毒的氟主要来自煤炭;而在其他地氟病区,氟主要来... 燃煤型地氟病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但氟的来源尚存在争议。织金县、纳雍县和平坝县地氟病区水样、煤样及土壤样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氟煤和劣质煤开采使用区,导致氟中毒的氟主要来自煤炭;而在其他地氟病区,氟主要来自土壤粘化层;单纯饮水中的氟不至于引起氟中毒。关停劣质煤和高氟煤生产煤窑,使用其他帮助粉状煤炭燃烧和使用的天然物料可以减轻氟中毒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氟病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茶叶品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6
2
作者 任明强 赵宾 +2 位作者 赵国宣 杨胜元 陈旭晖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3,共4页
为贵州省茶叶种植规划和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不同地质环境下茶叶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背景地质环境区土壤综合肥力高于碳酸岩背景地质环境区,更有利于优质茶叶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碎屑岩背景地质环境区绿茶茶叶品质优于... 为贵州省茶叶种植规划和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不同地质环境下茶叶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背景地质环境区土壤综合肥力高于碳酸岩背景地质环境区,更有利于优质茶叶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碎屑岩背景地质环境区绿茶茶叶品质优于碳酸岩为背景地质环境区,而碳酸岩背景地质环境区更有利于红茶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品质 地质环境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被引量:21
3
作者 罗炳佳 沈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在探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多变量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影响评估,在合理选定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变量权重、赋值标准以及单元格划分方法的,得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 在探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多变量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影响评估,在合理选定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变量权重、赋值标准以及单元格划分方法的,得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及评估分区。分区充分反应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为今后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变量综合指数 矿山地质环境 影响评估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滑坡成灾机理与失稳过程分析
4
作者 田俊伟 江兴元 +3 位作者 李阳春 杨义 段莹 刘柄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93-3603,共11页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西二环滑坡主要由白云质层状碎裂岩体组成,渗透性和保水性较好,呈现“海绵体”结构,持续性降雨是该滑坡诱发的直接原因;该滑坡首先由前部滑体剪出,且逐渐向上牵引,随后滑体后缘张拉裂隙进一步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滑移-拉裂破坏,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西二环滑坡可分为4个变形失稳阶段:自然溶蚀裂化-开挖卸荷扩展-饱水弱化剪切-缓慢滑移堆积。研究结论对于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的成灾机理分析和工程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顺层滑坡 数值模拟 成灾机理 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松桃千公坪锰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祎 张均 +2 位作者 刘安璐 王中群 肖欣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大塘坡式"锰矿是南方重要的锰矿床类型之一,对其成因认识尚有较大分歧。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塘坡组底部菱锰矿沉积及顶底板围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出矿石的内碎屑结构及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的配置规律是... "大塘坡式"锰矿是南方重要的锰矿床类型之一,对其成因认识尚有较大分歧。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塘坡组底部菱锰矿沉积及顶底板围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出矿石的内碎屑结构及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的配置规律是热水沉积的典型结构构造,是热水喷发旋回的产物。含锰岩系微量元素Sr/Ba值反映锰矿发育于滞留浅海环境,U-Th相关图、Fe-Mn-(Cu+Co+Ni)三角图、Co/Zn-(Co+Ni+Cu)相关关系图上显示其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亏损、中等Eu负异常、弱Ce正异常的特点。矿区样品在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中,曲线呈基本平滑型,具弱的Ce正异常,反映还原的沉积环境。结论:千公坪锰矿属于海底热水沉积产物,区内找矿应沿北东向断裂及热水沉积盆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热水沉积 地球化学 贵州松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剑河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浅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孟凡涛 杨元丽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62,77,共6页
以贵州省变质岩区典型的剑河温泉为研究对象,从温泉所在区域地质、地热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剑河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温泉具有断裂(裂隙)型温泉特征,温泉的不具岩浆热源,主要是靠正常的区域大地热流量来提... 以贵州省变质岩区典型的剑河温泉为研究对象,从温泉所在区域地质、地热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剑河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温泉具有断裂(裂隙)型温泉特征,温泉的不具岩浆热源,主要是靠正常的区域大地热流量来提供热和维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剑补给区的高程在1050~1150m之间,热储温度约为68.3℃,地热水循环深度约2890m。温泉的形成主要受岩性及区域性断裂控制,大气降水通过断裂破碎带向下入渗、运移,并不断被加热,至革东断层后上升,在地势低洼处出露形成温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温泉 水化学 氢氧同位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崩滑灾害影响因子易发区间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蕴琨 巨能攀 +3 位作者 刘秀伟 张成强 解明礼 赵伟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1-207,共7页
贵州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确定系数法对贵州5 288个滑坡和2 614个崩塌以点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挖掘,选取工程岩组、矿山相对密度、公路、水系、高程、坡度、坡向七个影... 贵州省脆弱的地质环境和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确定系数法对贵州5 288个滑坡和2 614个崩塌以点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挖掘,选取工程岩组、矿山相对密度、公路、水系、高程、坡度、坡向七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和野外调查情况对因子重分级,分别将滑坡和崩塌在不同区间的敏感程度量化为CF值,得到影响因子的易发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易发高程为950~2 000 m、易发坡度为8°~25°,崩塌的易发高程为1 000~1 900 m、易发坡度为大于30°,崩塌在高程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易发性大于滑坡;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坡向为南向、西南向、西向,且在南向最为敏感;滑坡和崩塌的易发工程岩组为软硬相间岩类;水系对1 500 m范围内的滑坡影响较大,对1 250 m范围内的崩塌影响较大,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小;与公路距离小于750 m是滑坡的易发区,与公路距离小于1 000 m是崩塌的易发区;采矿活动对滑坡和崩塌均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影响因子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城县“7·23”灾难性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华 史文兵 +1 位作者 朱要强 彭雄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198,共11页
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发生灾难性山体滑坡,造成21幢房屋被埋、43人遇难、9人失联。查明该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是解决此类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在分析了滑坡基本特征... 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发生灾难性山体滑坡,造成21幢房屋被埋、43人遇难、9人失联。查明该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是解决此类灾难性滑坡早期识别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在分析了滑坡基本特征和滑坡体结构的基础上,计算公路切坡和持续强降雨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水城滑坡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分为滑源区、铲刮-堆积混合区和主堆积区;滑坡孕育地质体为玄武岩强-全风化层和部分中风化玄武岩,其特殊岩土结构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强降雨和公路切坡为滑坡的关键诱发因素;滑坡主要为强风化层整体失稳,同时存在岩质锁固段的被剪切破坏,为岩土复合型滑坡,其突发性体现为岩质锁固段的突然剪断;滑坡启动机制为滑源区上部牵引滑动-下部推移剧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城滑坡 高速远程 碎屑流 成因机制 稳定性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普安县优质富硒茶及土壤环境调查 被引量:17
9
作者 任明强 赵宾 陈旭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139,共4页
为促进普安县优质茶产业发展,对该县优质茶叶及产地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普安县精细加工的春茶品质优良,普安茶场的春茶中硒元素含量为0.28~0.33mg/kg,达国家富硒茶标准;该茶场分布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地层之上,茶园... 为促进普安县优质茶产业发展,对该县优质茶叶及产地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普安县精细加工的春茶品质优良,普安茶场的春茶中硒元素含量为0.28~0.33mg/kg,达国家富硒茶标准;该茶场分布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地层之上,茶园土壤硒含量达0.59~3.07mg/kg,属富硒~高硒土壤。该县在类似地质环境与土壤条件的地区发展优质富硒茶叶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富硒茶 普安县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软硬互层地质条件下典型崩塌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洪涛 吴勇 +3 位作者 冷洋洋 任帮政 刘琦 周富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472,共8页
以贵州省赤水市立树天崩塌为例,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总结崩塌的形成因素及失稳模式,通过FLAC3D软件建立软硬岩互层条件下的三维地质数值模型,以此分析崩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立树天崩塌的形成与斜坡岩性组合、危岩体结构面及气象... 以贵州省赤水市立树天崩塌为例,基于野外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总结崩塌的形成因素及失稳模式,通过FLAC3D软件建立软硬岩互层条件下的三维地质数值模型,以此分析崩塌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立树天崩塌的形成与斜坡岩性组合、危岩体结构面及气象条件有关,其失稳模式包括差异风化阶段、岩体破坏阶段与岩体失稳崩落阶段;泥岩空腔附近出现拉应力与压应力集中区,使陡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综合分析得出崩塌更容易发生在上部陡崖,而下部陡崖主要发生局部剪切破坏,这可为该地区类似崩塌的防护治理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软硬互层 失稳模式 FLAC3D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五河南沱组形成的氧化还原环境:地球化学与矿物学证据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永 顾尚义 +2 位作者 吴忠银 沈洪娟 赵思凡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4,共12页
新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这一时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海相沉积物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信息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方式。南沱冰期由于缺乏含铁建造等化学沉积岩及黑色页岩,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时期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本... 新元古代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这一时期生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海相沉积物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信息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方式。南沱冰期由于缺乏含铁建造等化学沉积岩及黑色页岩,极大地制约了对这一时期氧化还原环境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贵州剑河五河剖面南沱组红色富铁杂砾岩开展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杂砾岩中Si、Al、Fe含量与大陆上地壳组成类似,但Ca、Na、Mg显示显著的亏损特征,反映冰期大陆的氧化风化作用。杂砾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富集,其协变趋势指示了铁、锰氧化物在氧化还原分层的海水中的穿梭作用。杂砾岩的红色色调是其中赤铁矿的富集所致,红色富铁杂砾岩在南沱组中的不规则分布表明赤铁矿是同冰期海水中亚铁离子氧化后,经后期脱水形成。该剖面南沱组中流水波痕构造、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和U的富集特征和红色杂砾岩中赤铁矿的形成,反映华南地区南沱冰期极端缺氧的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沱冰期 红色杂砾岩 氧化还原环境 赤铁矿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武陵山区中二叠统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程鹏翔 李宗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5-572,共8页
为掌握贵州武陵山区中二叠统地层崩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原有地质资料,发现中二叠统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两岸,典型的河谷地形为地层崩塌提供条件。分析认为,卸荷作用导致河谷岩体形成垂向的卸荷裂隙,卸荷裂隙在自重... 为掌握贵州武陵山区中二叠统地层崩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原有地质资料,发现中二叠统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两岸,典型的河谷地形为地层崩塌提供条件。分析认为,卸荷作用导致河谷岩体形成垂向的卸荷裂隙,卸荷裂隙在自重、水的侵蚀及溶蚀等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扩展,形成危岩体的边界,同时卸荷裂隙与层面、节理等结构面将岩体切割成独立的危岩体,从而导致崩塌灾害发生。指出该区域内二叠系中统三种崩塌破坏模式:卸荷-拉裂-倾倒式、卸荷-拉裂-滑移式、卸荷-拉裂-坠落式,而研究区内主要破坏方式为卸荷-拉裂-倾倒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崩塌 机理分析 变形破坏机理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冲门口泥石流区治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麒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0-12,24,共4页
为研究贵州省毕节市冲门口泥石流区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防治效果,于2013~2016年间对该泥石流沟的治理效果进行了为期4 a的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情况、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大规模泥石流发生情况和泥石流易发性评判... 为研究贵州省毕节市冲门口泥石流区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的防治效果,于2013~2016年间对该泥石流沟的治理效果进行了为期4 a的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不良地质现象的发生情况、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大规模泥石流发生情况和泥石流易发性评判等。结果表明:冲门口泥石流沟的不良地质情况发生次数、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和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储量皆呈明显下降趋势。措施实施后,域内没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事件;泥石流易发性由中等易发,到2013年变为轻度易发,2016年进入相对不易发生。综合分析认为,2012年设计实施的冲门口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各项措施稳定有效,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为今后同等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措施设计和治理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固体物质储量 不良地质现象 综合治理 泥石流 冲门口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铝土矿资源及其实物地质资料鳞选研究
14
作者 陈静 程国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531,共7页
贵州铝土矿资源丰富,矿石质量优良,地域上分布相对集中,利于规模开发利用。从20世纪中叶修文县小山坝九架炉铝土矿的首次发现,到本世纪务正道铝土矿富集区的勘查突破,数十年铝土矿地质勘查工作中,特别是近年整装勘查工作获得的大量珍贵... 贵州铝土矿资源丰富,矿石质量优良,地域上分布相对集中,利于规模开发利用。从20世纪中叶修文县小山坝九架炉铝土矿的首次发现,到本世纪务正道铝土矿富集区的勘查突破,数十年铝土矿地质勘查工作中,特别是近年整装勘查工作获得的大量珍贵钻孔岩矿芯、各类标本、测试分析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均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馆藏利用价值。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地域重复性和种类雷同性,有限馆藏条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实物地质资料入库保存,因此,对这些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科学鳞选十分必要。本文根据贵州铝土矿资源的自然禀赋特征,以成矿区带、成矿系统性、矿床典型性、代表性为条件提出了14个铝土矿实物地质资料优选建议矿床名单,为省内铝土矿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成矿规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资源 实物地质资料 鳞选条件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防治中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黔云 龚伟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9期188-190,共3页
地质灾害的监测难度很大,不但需要监控地质外部形态,还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其内部构造和变化情况,并据此判断出地质灾害的状况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监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监测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内部状况进行... 地质灾害的监测难度很大,不但需要监控地质外部形态,还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分析其内部构造和变化情况,并据此判断出地质灾害的状况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监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监测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内部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也可以基于现有状况对未来的趋势进行研判,能够很好地提高监测的质量。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中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思路,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防治 自动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手段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伟 刘黔云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地质灾害防治的难度极大,需要有十分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监测区的地质较为复杂,涉及的内部结构问题较多,仅靠人力完成相关工作难度极大。而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监测的质量,满足相关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的难度极大,需要有十分完善的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监测区的地质较为复杂,涉及的内部结构问题较多,仅靠人力完成相关工作难度极大。而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监测的质量,满足相关工作开展的需要。基于此,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监测手段应用的价值,深入探讨了具体的自动化监测手段设置思路和具体的方案,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自动化监测 防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系统特征
17
作者 侯江勇 向钊 胡屿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黔北大塘向斜区含水系统尚未开展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相关工作,区内分布多个铝土矿区,铝土矿为顶板直接充水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给区域内铝土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通过对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 黔北大塘向斜区含水系统尚未开展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相关工作,区内分布多个铝土矿区,铝土矿为顶板直接充水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给区域内铝土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文章通过对黔北大塘向斜区地下水系统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历史水文地质资料,结合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和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水文地质和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具有较完整的补径排条件,主要为地下河系统和分散排泄系统;(2)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地下水系统,即大塘向斜地下河系统和洛龙背斜分散排泄系统。研究成果为区域铝土矿开发的水文地质风险评估及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边界特征 动态变化 大塘向斜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 被引量:97
18
作者 殷跃平 朱继良 杨胜元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硬下软的山体地质结构和上部富水下部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极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从地形上看,斜坡上陡下缓,形似"靴状地形",上部陡峭地形导致山体易于失稳,而中下部开阔伸展良好的沟谷提供了远程的运动条件,较大的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容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6月27日和28日的降雨是触发此起特大灾害的主要原因,其24h降雨量达310mm,超过了当地近60a来的气象记录,分析表明,降雨产生的沟谷径流量是平时强降雨(100~150mm·d^-1)的沟谷径流的2倍之上,一是在滑源区砂岩裂隙岩体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触使滑坡的失稳下滑;二是在沟谷中产生地表径流,为碎屑流远程流动形成饱水下垫面,导致了碎屑流流动距离和速度的显著增加。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现期缩短,高速远程滑坡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加强对这种灾害类型的调查与防范,特别是要进行滑坡安全避让范围和逃逸速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碎屑流 高速远程 关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一带熬溪组第Ⅰ段上部三叶虫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洪 傅晓平 +3 位作者 赵元龙 彭进 杨兴莲 李丙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7-644,共8页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一带的熬溪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岩性段,第Ⅰ段主要由泥质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上部产较多的三叶虫,计6属(2亚属),3种、2未定种及1新种,分别为Probowmania (Mufushania) nankingensis、Probowmania (Pr.) balange... 贵州铜仁地区石竹—牙溪一带的熬溪组自下而上分为3个岩性段,第Ⅰ段主要由泥质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上部产较多的三叶虫,计6属(2亚属),3种、2未定种及1新种,分别为Probowmania (Mufushania) nankingensis、Probowmania (Pr.) balangensis、Balangcunaspis(B.)transversus、Oryctocephalops sp.、Kooteniasp.和Deiradonyx tongrenensis sp.nov.。其中Deiradonyx见于澳大利亚北部Templetonian下部的Alexandris层,Oryctocephalops主要产于西伯利亚Amginian下部,两者时代均为早寒武世;Kootenia主要见于下寒武统;其他三叶虫均为凯里组下部常见的分子。上述三叶虫的发现改变了熬溪组为中寒武统的认识,熬溪组是跨中、下寒武统的岩石地层单元。熬溪组第Ⅰ段上部层位为下寒武统顶部,与紧邻的第Ⅱ段下部的含钾页岩共同组成凯里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iradonyx Oryctocephalops 中-下寒武统 熬溪组第Ⅰ段 三叶虫组合 凯里组 铜仁地区石竹-牙溪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市不同地质灾害易发区滑坡临界雨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忠燕 田其博 +1 位作者 张东海 严小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7-223,239,共8页
[目的]确定遵义市不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滑坡临界雨量,建立阈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评估,为该地区滑坡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遵义市2010—2016年59次滑坡事件对应的逐小时降雨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不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滑坡临界雨... [目的]确定遵义市不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滑坡临界雨量,建立阈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评估,为该地区滑坡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遵义市2010—2016年59次滑坡事件对应的逐小时降雨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不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滑坡临界雨量的历时、降雨类型对比分析,建立阈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评估。[结果]中锋型是主要的降雨类型;大于10和20mm/h强降雨基本来自滑坡发生当天,但中易区降雨历时均长于高易区的降雨历时。对于高易区来说,滑坡当日1h最大雨量与前期3d的有效雨量组合的阈值模型预报准确率最大,因此将滑坡当天1h最大雨量作为高易区滑坡发生的激发雨量。而对于中易区来说,滑坡当天3h最大雨量是其滑坡发生的激发雨量。[结论]不同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其滑坡临界雨量不同。对已经确定的滑坡阈值模型需根据新增滑坡信息进行检验评估,如果预测模型对新增滑坡预测不准确,需调整其滑坡判别线,从而对阈值模型进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雨量 滑坡 区域站 阈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