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亮 王冬平 +1 位作者 蔡扬 张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3-746,共4页
目的:了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Th1/Th2平衡在OLP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51例OLP患者(网纹型23例,充血糜烂型28... 目的:了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探讨Th1/Th2平衡在OLP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51例OLP患者(网纹型23例,充血糜烂型28例)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OLP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1OLP患者血清中Th2型细胞因子的IL-6与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2及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h2型细胞因子IL-6的表达水平与OLP临床类型、临床体征、临床症状均成正相关,IL-10的表达水平与OLP临床类型、临床体征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285~0.364;P〈0.05)。结论:OLP患者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明显改变,而Th2型细胞因子升高,表现为Th2占优势的免疫应答;Th2型细胞因子IL-6、IL-10表达与OL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OLP免疫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志红 吴亚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3,共5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PD-1/PD-L1在多数OSCC微环境中高表达,有助于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对PD-1/PD-L1及其抑制剂在OSCC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三维支架材料通过诱导外周巨噬细胞的极化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分化
3
作者 刘鹬 黄伟琨 梁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6-213,共8页
目的:考察硫酸软骨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SF-CS-HA)三维支架材料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骨免疫微环境调控对小鼠颅顶骨前体细胞在骨皮质外骨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SF-CS-HA三维支架材料,将支架材料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目的:考察硫酸软骨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SF-CS-HA)三维支架材料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骨免疫微环境调控对小鼠颅顶骨前体细胞在骨皮质外骨生成的影响。方法:制备SF-CS-HA三维支架材料,将支架材料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M2型分化情况,RT-qPCR检测炎症因子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蛋白表达的变化。将巨噬细胞与SF-CS-HA三维支架材料共孵育后,制备条件培养基,比较完全培养基和条件培养基对小鼠颅顶骨前体细胞MC3T3-E1(3T3)增殖、迁移、ALP活性及形态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骨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最后,通过动物模型验证SF-CS-HA材料对于小鼠颅骨骨量增加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显示,SF-CS-HA三维支架材料表面和内部都具有均匀的空腔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F-CS-HA三维支架材料能够促进小鼠外周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F-CS-HA三维支架材料提高了IL-10基因和TGF-β蛋白的表达量,降低了IL-1β基因的表达量。且SF-CS-HA三维支架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显著提高ALP活性,增加细胞的迁移能力,提高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生成。而条件培养基(骨免疫微环境调控下)对于MC3T3-E1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提升更为显著。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骨免疫微环境调控下,骨生成蛋白OPN、COLA1、RUNX2、OCN和TGF-β显著增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F-CS-HA材料能够在体内促进小鼠颅骨的新骨形成。结论:SF-CS-HA三维支架材料能够促进小鼠外周巨噬细胞的极化,且SF-CS-HA能够调控骨免疫微环境,促进骨细胞生成,在骨皮质外达到骨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支架材料 巨噬细胞 极化 共培养 颅顶骨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氟中毒环境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VEGF和e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兴沄 李仲伟 +1 位作者 贾莹 丁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7-734,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机体慢性氟中毒状态对大鼠正畸牙移...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机体慢性氟中毒状态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SPF级SD大鼠120只,体重(60±5)g,随机分为空白组(C)、染氟组(F)、正畸组(O)、染氟正畸组(FO),每组雌雄各15只,根据正畸加力时间分为0、3、7、14、28 d组,共5个时间亚组。分别相应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组织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牙周组织VEGF及e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氟中毒大鼠及正畸牙移动大鼠模型复制成功;(2)O组牙周纤维排列较C组紊乱,牙周血管数量增多,管腔不规则。FO组血管新生分布不及O组突出。(3)各组雌雄大鼠间VEGF、eNOS表达无明显性别差异,O组、FO组张力侧VEGF、eNOS表达与压力侧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FO组VEGF、eNOS的蛋白平均表达水平高于F组,但低于O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O组、FO组VEGF、eNOS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第3天表现为峰值。结论:慢性氟中毒会抑制大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VEGF、eNOS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氟中毒 正畸牙移动 牙周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64
5
作者 周婷 谢萍 +1 位作者 徐屹 丁一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40个位点),在治疗前和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观测位点的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 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40个位点),在治疗前和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观测位点的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PCR和反杂交的方法对所采集微生物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后临床指标PPD及BOP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AL的改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01)。治疗前PPD>6mm的位点只有福赛斯坦纳菌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减少(P<0.05),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治疗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方法,可改善临床指标,减少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数量。但在PPD>6mm的位点基础治疗对于这五微生物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牙周龈下可疑致病微生物与慢性牙周炎局部不同牙周状态间的关系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婷 谢红 岳朝晖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8-521,共4页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 目的观察5种龈下微生物检出水平与慢性牙周炎局部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80个位点及10例牙周健康者的20个位点为观察位点,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D),根据所测位点的PD进行分组。PD≤4 mm为A组,4 mm<PD≤6 mm为B组,PD>6 mm为C组,健康对照组为H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反杂交技术半定量检测各组伴放线菌嗜血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结果 B、C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均高于H组,A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和检出水平也高于H组,C组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水平高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菌嗜血菌在各组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水平都无明显差异。结论随着牙周袋的加深,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体的阳性检出率和检出水平都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慢性牙周炎的早期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炎症位点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牙周致病微生物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含量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罗爱华 陈茜 +3 位作者 赵焕 许平 范永祥 石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200-1203,共4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含量及其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8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和单纯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纳入糖尿病伴牙周炎组和单纯牙周炎组。检测龈下菌...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含量及其与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8月就诊的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和单纯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纳入糖尿病伴牙周炎组和单纯牙周炎组。检测龈下菌群含量以及龈沟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1)龈下菌群: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菌嗜血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雷沃菌、齿垢密螺旋体含量较高(P〈0.05);(2)抗氧化物质和氧化产物: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MPO、CAT、SOD、GSH、VitC的含量较低(P〈0.05),MDA、8-OhdG的含量较高(P〈0.05);(3)信号分子:与单纯牙周炎组比较,糖尿病伴牙周炎组患者的SFRP1、Fas、FasL、Wnt5a、NF-kb、p38的含量较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相关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中致病菌含量明显增多,且抗氧化物质大量消耗、氧化产物大量产生,伴有多种信号通路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牙周炎 龈下菌群 龈沟液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龋基因疫苗pcDNA3-PAc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岳朝晖 刘建国 +5 位作者 王晶 赵靖 王伟 姜晶 管晓燕 张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防龋基因疫苗pcDNA3-PAc经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重组质粒pcDNA3-PAc经颌下腺区皮下注射、股四头肌注射和鼻腔黏膜滴注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2次,每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次免疫前1d和免疫后第1、2、4周采... 目的:观察防龋基因疫苗pcDNA3-PAc经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重组质粒pcDNA3-PAc经颌下腺区皮下注射、股四头肌注射和鼻腔黏膜滴注免疫BALB/c小鼠,共免疫2次,每次间隔2周。分别于首次免疫前1d和免疫后第1、2、4周采集血液和唾液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和唾液特异性IgA抗体。结果:各实验组免疫后1周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开始升高,第4周时达最高水平。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免疫产生的唾液IgA和股四头肌注射免疫诱导的血清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免疫和鼻腔黏膜滴注免疫可诱导较高水平的唾液IgA和一定水平的血清IgG;股四头肌注射免疫诱导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较高(P<0.05),而唾液IgA抗体水平不如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免疫和鼻腔黏膜滴注免疫(P<0.05)。结论:防龋基因疫苗pcDNA3-PAc能够诱导动物机体产生有效的系统免疫应答和黏膜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链球菌 表面蛋白抗原 基因疫苗 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洁刮治术后慢性牙周炎可疑致病微生物检出量与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周婷 丁一 +1 位作者 徐屹 谢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5,共5页
目的:观察洁刮治(SRP)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氏类杆菌(T.f),中间普氏菌(P.i),伴放线放线杆菌(A.a)和齿垢密螺旋体(T.d)等5种可疑致病菌的变化与临床指标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 目的:观察洁刮治(SRP)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氏类杆菌(T.f),中间普氏菌(P.i),伴放线放线杆菌(A.a)和齿垢密螺旋体(T.d)等5种可疑致病菌的变化与临床指标改善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SRP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的变化,半定量检测5种龈下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结果:治疗后PPD减少≥2 mm的位点、P.g、T.f和T.d的检出量都有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PPD的改善在P.g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0±1.22)mm]和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4±1.17)mm]分别显著高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1.16±0.83)mm和(1.20±0.94)mm](P<0.05)。治疗后BOP阳性率在T.f检出量减少的位点(38.5%)和T.d检出量减少的位点(20%)分别显著低于其检出量未减少的位点(71.4%和60%)(P<0.05)。P.i和A.a治疗前后检出量的变化与临床指标的改善间无明显关系。结论:有效控制P.g、T.f和T.d的量与PPD和BOP的改善密切相关,提示P.g,T.f和T.d可以作为评估SRP治疗效果的标志性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可疑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洁刮治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患者血清中Th1,Th2类因子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茜 王冬平 +2 位作者 蔡扬 刘宝珍 刘洪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Th1/Th2平衡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RAU患者35例(轻型25例重型10例)及健康对照2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CBA)检测患者溃疡期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 目的:探讨Th1/Th2平衡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RAU患者35例(轻型25例重型10例)及健康对照2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CBA)检测患者溃疡期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RAU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轻型RAU患者中,IL-4、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在重型RAU患者中JFN-γ、IL-4、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重型RAU患者IFN-γ、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IFN-γ、IL-4、IL-10表达水平与RAU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RAU患者表现为Th2细胞占优势的免疫应答;其中IFN-γ、IL-4、IL-10表达水平与RAU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具昆 周京琳 +3 位作者 罗洪 石冰 黄静 李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49,153,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可能存在的代谢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分别收集1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血浆,在核磁共振仪上对血浆样本进行采样,获得一系列原始的... 目的初步研究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可能存在的代谢机制,同时探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分别收集10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血浆,在核磁共振仪上对血浆样本进行采样,获得一系列原始的一维NMR谱图,然后使用MESTRE-v4.7软件对NMR谱图进行积分简化数据,将谱图分解成212个区域进行积分,得到积分强度,利用SIMCA-P11.0软件对积分强度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代谢存在差异,至少存在3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分别为三羟丁酸γ甲基类物质、精氨酸和缬氨酸。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代谢产物以缬氨酸和三羟丁酸γ甲基类物质为主,而正常人血浆代谢产物则以精氨酸为主。结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初步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代谢机制,同时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雌激素受体α重组慢病毒的构建及其感染神经细胞的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晓 王建怡 +3 位作者 袁军 万兴 黄伟琨 秦新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构建携带C57BL/6小鼠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的重组慢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小鼠神经细胞,观察是否能提高Erα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rα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Erα基因片段插入慢病毒主体载体LV-GFP-fl... 目的构建携带C57BL/6小鼠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的重组慢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小鼠神经细胞,观察是否能提高Erα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rα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Erα基因片段插入慢病毒主体载体LV-GFP-flag,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LV-Erα-flag。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AGE)、基因测序验证后,将LV-Erα-flag与包装质粒pHelper1.0、pHelper2.0共同转染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获得携带Erα基因的重组慢病毒V-Erα-flag。无血清培养C57BL/6小鼠的神经细胞,对照病毒V-GFP-flag感染神经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每天观察荧光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效率和凋亡率以获得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然后用最佳MOI值的重组慢病毒V-Erα-flag感染神经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感染后细胞中Erα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GE及测序鉴定均表明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扩增后得到V-Erα-flag,感染滴度为2×108 TU/ml;MOI=5的对照病毒V-GFP-flag能感染神经细胞,感染效率达(89.8±4.03)%,而凋亡率仅为(3.6±0.29)%。神经细胞至少能存活8周,在此期间GFP能持续表达,说明慢病毒能有效而稳定感染神经细胞。用MOI=5的V-Erα-flag感染神经细胞后,能显著增强神经细胞中的Er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Erα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其能成功感染神经细胞,使Er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慢病毒 神经元 雌激素受体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炎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晓 朱加应 +2 位作者 黄伟琨 万兴 王建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用MOG35-55多肽诱发60只EAE小鼠模型,做去卵巢术。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予雌激素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雌激素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用MOG35-55多肽诱发60只EAE小鼠模型,做去卵巢术。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予雌激素治疗。比较两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评分。取脑和脊髓,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EAE小鼠CNS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IL-4水平。结果治疗组EAE小鼠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减轻(P<0.05);H-E染色显示治疗组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结果示治疗组CNS中IL-17、IL-23、TNF-α、IFN-γ表达降低而IL-4增加(P<0.05)。结论雌激素可能通过降低IL-17、IL-23、TNF-α、IFN-γ,增加IL-4,从而减轻EAE小鼠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雌激素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对兔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科 罗洪 +2 位作者 王倩 吴亚东 王亚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兔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为125I粒子治疗腮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将空壳粒子、一颗、两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面神经周围,取相应面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空壳粒子组面... 目的: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对兔面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为125I粒子治疗腮腺癌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将空壳粒子、一颗、两颗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新西兰大耳白兔面神经周围,取相应面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空壳粒子组面神经见个别髓鞘中有空泡样改变,轴突无异常改变;一颗粒子组神经纤维变性,部分髓鞘板层结构分离;两颗粒子组髓鞘损伤较重,部分轴突消失。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对面神经的超微结构存在一定的损伤,其剂量越大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就越重,但在损伤的同时随着粒子剂量的衰减,损伤区域也有相应新生的神经纤维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粒子 面神经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抑制脂多糖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伟琨 徐秋艳 周婷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21-528,共8页
目的研究黄芩苷在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致病因子脂多糖(LPS)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LPS刺激巨噬细胞的同时,采用不同浓度(5、10μmol·L^(-1))的黄芩苷进行干预,分别采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 目的研究黄芩苷在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致病因子脂多糖(LPS)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LPS刺激巨噬细胞的同时,采用不同浓度(5、10μmol·L^(-1))的黄芩苷进行干预,分别采用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2,7-二氢二氯荧光黄(DCFA-DA)探针、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检测P.gingivalis-LPS对细胞所造成的损伤、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MDA和SOD活性、细胞凋亡;随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总蛋白、胞质蛋白及胞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gingivalis-LPS可以导致细胞活力下降(P<0.0001)、LDH含量上升(P<0.0001)、ROS和MDA含量上调(P<0.0001)、SOD活性下降(P<0.0001)以及细胞凋亡率上升(P<0.0001)。黄芩苷的干预能够减轻P.gingivalis-LPS对细胞所造成的上述损伤(P<0.0001);10μmol·L^(-1)黄芩苷的干预能够显著上调胞核Nrf2的表达(P<0.01)。结论黄芩苷通过促进巨噬细胞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P.gingivalis-LPS所诱发的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牙周炎 氧化应激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statin-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婷 周雪 宋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5-681,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巨噬细胞在高糖组(25 mmol·L^(-1)葡萄糖)与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中培养72 h后,采用2’,7...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在高糖环境下,促巨噬细胞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巨噬细胞在高糖组(25 mmol·L^(-1)葡萄糖)与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中培养72 h后,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A-DA)探针、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分别检测其活性氧(ROS)含量、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采用5μmol·L^(-1)Nec-1对高糖组进行干预,作为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再次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的表达;沉默巨噬细胞中RIP1表达后,检测高糖环境对基因缺陷型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在高糖刺激下,细胞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并且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1);Nec-1干预后,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高糖组(P<0.0001),并且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SOD活性显著高于高糖组(P<0.01)。qRT-PCR及WB结果显示,高糖组中RIP1基因mRNA水平(P<0.001)及蛋白表达水平(P<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糖联合Nec-1处理组的RIP1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糖组(P<0.0001);同时RIP1得到有效沉默后(P<0.001),高糖+RIP1干扰组的ROS含量及丙二醛活性显著低于高糖+干扰对照组(si-NC)(P<0.001),SOD活性较高糖+干扰对照组显著上升(P<0.0001)。结论高糖环境通过上调RIP1的表达诱发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坏死抑制剂 糖尿病 牙周炎 氧化应激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炎并发张口困难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昊 田锦勇 罗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2-382,共1页
关键词 张口困难 脑干炎 并发 颞下颌关节病 口腔科患者 颌面部炎症 常见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
18
作者 宋具昆 黄光磊 +3 位作者 赵科 许平 陈昊 罗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4-745,共2页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例2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 初步研究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初次手术后复发,又再次入院行复发灶切除术的多形性腺瘤病例10例2次术后石蜡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CD44v6检测,分析其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关系。结果表明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在复发多形性腺瘤中呈现低表达。CD44v6的表达变异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V6 腮腺多形性腺瘤 SP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不同钛基台-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9
19
作者 吴小勇 杨娅 +1 位作者 顾泽旭 何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397,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了Straumann synOcta八角基台或纯钛个性化基台-LAVA结合氧化锆全瓷一体冠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结合RN/WN synOct或3M LAVA基台系统对113名患者的125颗低位咬合... 目的:回顾分析了Straumann synOcta八角基台或纯钛个性化基台-LAVA结合氧化锆全瓷一体冠用于低位咬合单个磨牙缺失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结合RN/WN synOct或3M LAVA基台系统对113名患者的125颗低位咬合单个缺失后牙进行修复。在种植体植入后、修复完成时(基线)及完成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并调查患者的主观满意程度。结果:观察期中所有种植体正常。24例全瓷冠出现崩瓷(19.2%),垂直距离小于3.5 mm组崩瓷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修复1年后种植体周围均出现牙槽骨吸收。26例患者认为下颌修复体的固位螺丝孔影响美观(37.14%),缺牙区垂直间隙小于3.5 mm的患者不满意率高于垂直距离大于3.5 mm组(P<0.05)。不同基台修复方式之间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垂直距离小于3.5 mm的低位咬合缺牙修复不能通过修复方式的改变来避免出现崩瓷或美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咬合 后牙 牙种植体 修复体 缺牙 基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兔颊VX-2鳞状细胞癌炎症微环境中树突细胞的影响
20
作者 陈志红 黄桂林 +3 位作者 张霓霓 易杰 姚礼 张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索阿司匹林及炎症对兔颊VX-2鳞状细胞癌上清液中树突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瘤粒植入术及机械创伤+高糖饮食的方法,建立兔颊VX-2鳞状细胞癌及其炎症模型,将模型兔分为3组。实验组:制造颊癌及炎症后使用阿司匹林灌胃治... 目的探索阿司匹林及炎症对兔颊VX-2鳞状细胞癌上清液中树突细胞(DC)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瘤粒植入术及机械创伤+高糖饮食的方法,建立兔颊VX-2鳞状细胞癌及其炎症模型,将模型兔分为3组。实验组:制造颊癌及炎症后使用阿司匹林灌胃治疗3 d;对照组:制造颊癌及炎症后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空白组:不制造炎症的单纯肿瘤兔组。3 d后收集各组肿瘤标本,制成匀浆,取上清液与正常兔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以使其向DC分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3、CD86、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CD83、CD86、HLA-DR阳性率均低于空白组(P<0.05),而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实验组和对照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空白组(P<0.05),而两组间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炎症可抑制DC表面分子CD83、CD86、HLA-DR的表达和功能发挥,短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对兔颊VX-2鳞状细胞癌炎症微环境中DC的表型改善和功能发挥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炎症 VX-2鳞状细胞癌 树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