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隶属度函数分析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区划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芳 左晋 +3 位作者 聂琼 胡家敏 刘宇鹏 古书鸿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 【目的】探明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为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于全省挖掘各地气候资源引种和调整产业结构。【方法】以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为材料,考察其生长量和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选取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10℃积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9个气候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分析其与铁皮石斛生长量和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建立铁皮石斛有效成分与气象因子间的多元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区划指标及其权重,利用ArcGIS对贵州铁皮石斛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结果】贵州省11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铁皮石斛茎、叶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5.98%、67.06%;茎长12.07~17.83 cm,基茎粗3.01~5.56 mm;生物碱含量为0.22~0.31 mg/g,平均0.28 mg/g;多糖含量为22.79%~39.02%,平均30.25%;总氨基酸含量为11.54~24.71 mg/g,平均16.66 mg/g。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与7月均温、7月最高温呈正相关,即在一定适宜范围内,随着7月温度升高,多糖含量逐渐增大;生物碱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7月最高温和≥10℃积温均呈正相关;总氨基酸含量与年均温、1月均温、1月最低温、7月均温和≥10℃积温呈正相关;降水量与铁皮石斛生物碱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相对湿度与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与生物碱含量及茎长、基茎粗呈负相关;日照时数与茎长、基茎粗呈正相关,增加日照时数有利于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贵州铁皮石斛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论】贵州最适宜发展铁皮石斛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北部局地;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基本适宜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 生物碱 氨基酸 生态适宜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波 曾晓珊 +2 位作者 古书鸿 于飞 陈芳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55-64,共10页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 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对提高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茶产业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气象台站1961—2020年常规气象要素和1978—2020年茶叶经济数据,采用逐级订正法、气候学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估算茶树气候资源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气候资源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2.3、43.7和39.1 t/hm^(2),随时间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0.37和-0.31 t/(hm^(2)·10a),空间分布上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表现为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趋势。因温度和降水限制,茶树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6.2%和10.2%;太阳辐射、热量和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贡献率分别为45.9%、32.5%和21.6%;1978—2020年贵州省茶树气候资源利用率呈递增趋势,多年平均利用率0.91%。茶树生长季内气候生产潜力递减,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分析茶树生长季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有益于提升气候资源利用率和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茶树 气候资源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植被叶面积指数对贵州高原山地气象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罗宇翔 向红琼 +2 位作者 郑小波 陈娟 周成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用EOS/MODIS卫星遥感分辨率为1 km的贵州2001—2008年每8 d合成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了LAI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年、季空间分布特征;还用贵州69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分别与各气象点所对应的3×3个像元LAI平均值进行气象要素(温... 用EOS/MODIS卫星遥感分辨率为1 km的贵州2001—2008年每8 d合成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分析了LAI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年、季空间分布特征;还用贵州69个气象站的日观测数据,分别与各气象点所对应的3×3个像元LAI平均值进行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日照时数和水汽压)与LAI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LAI年变化为0.3~3.0,多年平均LAI的空间分布是东南部最高(4.0),西部和西南部最低(1.0)。显著影响LAI变化的气象因子按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列是:温度、水汽压、日照时数和降水(均通过了99.9%信度检验)。水汽压对LAI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与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层较薄有关。在考虑云贵高原植被年际间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可以把这些要素作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叶面积指数LAI 气候 时空响应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山地一次致灾暴雨的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
4
作者 魏涛 彭芳 +1 位作者 吴古会 姚浪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95-102,108,共9页
综合运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日贵州北部山地发生的一次致灾极端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事件是由低涡... 综合运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FY-4A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日贵州北部山地发生的一次致灾极端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事件是由低涡和暖式切变线共同作用引发的。在低涡加强前,对流层高层出现了位涡异常并向东南方向传播,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则增强了触发和维持暴雨的条件;暴雨中心区主要位于云团云顶温度低值中心北侧的梯度大值区,特别是在对流云团合并阶段,降水强度达到最大;低涡东南象限和喇叭口地带频繁触发对流单体,这些单体自西向东移动,在贵州西北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显著增强,在降水最明显的2个阶段,雷达回波显示出低质心暖云特征。此外,近地层风场变化与地形的相互作用也是此次暴雨过程中极端降水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暴雨 低涡 列车效应 地形作用 贵州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58
5
作者 王芬 曹杰 +4 位作者 李腹广 孙旭东 谷晓平 熊伟 段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则呈南多北少分布;近49年贵州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而暴雨日却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小雨日与总雨日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逐步减少,21世纪初期之后降幅更加明显,而中雨日在20世纪60 80年代初多波动,在21世纪初后迅速下降,大雨日和暴雨日均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波动;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大,小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差,暴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降水偏多年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明显偏多,小雨日、中雨日及大雨日变化较为显著,暴雨日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少年各个等级雨日则明显减少,中雨日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大雨日、暴雨日,小雨日变化不显著,因此,贵州地区总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的增加引起的,降水量减少则主要是由于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的减少引起的,比较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无论是在降水偏多年还是偏少年,中雨日和大雨日的变化都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气候特征 降水量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酒用高粱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敖芹 谷晓平 +2 位作者 胡朝凤 姚正兰 吕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40-144,共5页
为给贵州的酒用高粱种植农业规划提供参考,从农业气候统计学角度,应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方法,对贵州酒用高粱进行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确定高粱气候关键期、生育期气候指标以及影响高粱产量的气候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当10... 为给贵州的酒用高粱种植农业规划提供参考,从农业气候统计学角度,应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方法,对贵州酒用高粱进行气候适宜性种植区划,确定高粱气候关键期、生育期气候指标以及影响高粱产量的气候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当10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12℃时,适宜高粱播种育苗;在积温达2 700~2 900℃时,适宜高粱移栽—成熟期的生长需要;从播种到成熟期的总日照时数与单产呈显著正相关性,日照越多单产越高;从播种至成熟(4—8月)需降水量在650mm以上才能满足高粱生产的需求。针对贵州气候因子,在GIS平台上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贵州酒用高粱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显示,全省除西北部地区由于热量条件不够,不适宜种植高粱外,大部地区气候条件均适宜种植;最适宜高粱种植区域大部分分布在贵州省的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气候适宜性 区划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贵州烤烟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莫建国 汪圣洪 谷晓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69,F0003,共7页
采用2005-2006年贵州不同海拔烤烟试验点品质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将烤烟大田期各气象要素通过空间插值和地形订正(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处理与品质资料一一对应。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确定... 采用2005-2006年贵州不同海拔烤烟试验点品质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将烤烟大田期各气象要素通过空间插值和地形订正(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处理与品质资料一一对应。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烤烟品质的影响,确定关键时期及影响因子权重,在GIS平台下完成贵州省烤烟种植气候区划,将贵州烟区划分为5个气候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GIS 气候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贵州省极端气温的预估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娇艳 李扬 +2 位作者 吴战平 李忠燕 段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44-251,共8页
利用泰勒图客观地评估了贵州省在参照时段1986—2005年8个CMIP5模式试验结果对气温的模拟能力,并采用在等权重系数条件下的集合平均结果计算了贵州省21世纪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未来极端气温指数.研究表明:8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的模拟效果能... 利用泰勒图客观地评估了贵州省在参照时段1986—2005年8个CMIP5模式试验结果对气温的模拟能力,并采用在等权重系数条件下的集合平均结果计算了贵州省21世纪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未来极端气温指数.研究表明:8个模式的集合平均的模拟效果能较好地模拟用于计算极端气温指数的基础数据,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根据集合平均的结果,不同RCPs排放情景下21世纪贵州省相对于基准期大于25℃的高温日数(SU)、最低气温的最低值(TNN)和生长季长度(GSL)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而小于0℃的霜冻日数(FD)则呈现减少的趋势,排放越高,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越明显.RCP8.5、RCP4.5和RCP2.6情景下2006—2099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相对于1986—2005年SU、TNN、FD和GSL的变化速率分别为8.06~1.30 d/(10 a)、0.49~0.07℃/(10 a)、-4.99^-0.97 d/(10 a)和3.33~0.04 d/(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不同RCP情景 气候变化预估 极端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波 谷晓平 易俊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210-213,共4页
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d,7-8月出现频... 为贵州防灾减灾以及高温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贵州省81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省近50年高温时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年高温日数为7.3d,7-8月出现频率最大,占全年的75.6%;高温日数以0.25d/10a的速率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温度分别以0.12℃/10a、0.41℃/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多年平均高温日数以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遵义市北部分布较多,最高值为29.9d。高温日数,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及黔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呈较小的上升趋势,镇远、铜仁、剑河、兴义、天柱和赤水等较少站点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有2个极值中心,分别位于黔南的都匀(47.3℃)和黔北的赤水(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候 高温日数 极端天气 时空分布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哲红 詹沛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177-19179,共3页
[目的]研究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特征,并与以前的结论作了比较,建立了冰雹灾害划分标准,绘制了贵州省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图。[结果]1... [目的]研究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特征,并与以前的结论作了比较,建立了冰雹灾害划分标准,绘制了贵州省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图。[结果]1984~2006年灾情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23年贵州省共出现1 243个冰雹站次,年平均约54站次,全省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1~2.7d,每次冰雹过程全省平均有3.8站次冰雹,52%的年度有30站次以下冰雹天气,35%的年度发生冰雹30~80站次;贵州省冰雹全年均可出现,74%出现在春季,最少的为冬季,该省为明显的春季降雹类型。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将冰雹灾害统计主要归纳为人员死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两类,并将一县(站)次冰雹过程按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冰雹灾害)、Ⅱ级(重大冰雹灾害)、Ⅲ级(较大冰雹灾害)、Ⅳ级(一般冰雹灾害)。根据冰雹出现概率和重大冰雹灾害出现频数,绘制出贵州省冰雹灾害3级防御区划图,Ⅰ级冰雹灾害防御区域主要在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黔南地区,Ⅱ级冰雹灾害防御区主要在该省的西部、南部及东北部,省内其余区域为冰雹灾害Ⅲ级防御区。[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冰雹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灾害 气候特征 防御区划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烤烟生长季气候适宜度评价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晓珊 张波 +3 位作者 孙思思 陈中云 陈芳 古书鸿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6,共8页
为考察气候变化对烤烟生长适宜性的影响,基于贵州省83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采用数理统计、信息熵权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确定烤烟移栽期热量指标,构建烤烟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贵州近60年烤烟不同生育期和... 为考察气候变化对烤烟生长适宜性的影响,基于贵州省83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采用数理统计、信息熵权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确定烤烟移栽期热量指标,构建烤烟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了贵州近60年烤烟不同生育期和生长季气候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月中下旬是贵州烤烟适宜的集中移栽期,近60年贵州大部植烟区适宜移栽期不同程度提前,以2011—2020年提前最明显。贵州大部地区气象条件均能满足烤烟不同生育期适宜生长的需要,其中,成熟期气候适宜度>旺长期气候适宜度>伸根期气候适宜度。1991—2020年较1961—1990年,贵州大部植烟区伸根期气候适宜度呈递增趋势,大部植烟区旺长期、成熟期和生长季的适宜度呈递减趋势。总体而言,受气候变化影响,贵州烤烟生长后期的适宜度呈递减趋势,增加了烤烟产量和品质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烤烟 气候适宜度 移栽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霜冻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波 于飞 +1 位作者 吴战平 胡家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5-695,共11页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日 终霜冻日 无霜冻期 贵州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估算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波 谷晓平 古书鸿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75-1782,共8页
基于贵州省81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和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水稻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均随时间推进而呈现递减趋势,递减速率... 基于贵州省81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和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水稻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均随时间推进而呈现递减趋势,递减速率分别为484.46、206.78、357.38 kg·hm^(-2)·10 a^(-1)。空间分布上,光合生产潜力总体表现为东西部高、中北部低,光温生气潜力表现出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变化趋势,气候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水稻气候资源利用率多年平均为9.06%,随时间变化呈递增趋势,递增速率为0.017%·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变化趋势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贵州辣椒产量动态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4
作者 谭文 杨世琼 +2 位作者 左晋 刘宇鹏 于飞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明辣椒单产与气候要素变化的相关性,为促进辣椒产业优质高效生产及为贵州省辣椒产量预报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北部加工型辣椒产业带和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分别选择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县市区(北部产业带选择湄潭... 【目的】探明辣椒单产与气候要素变化的相关性,为促进辣椒产业优质高效生产及为贵州省辣椒产量预报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方法】在贵州省北部加工型辣椒产业带和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分别选择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县市区(北部产业带选择湄潭县、绥阳县和凤冈县,南部产业带选择盘州市、瓮安县和西秀区),对其在2010—2017年辣椒生育期内的气象条件和平均单产进行分析,构建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并基于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建立分区域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辣椒生育期内(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累积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与辣椒单产丰歉值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基于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建立的北部和南部辣椒产业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代检验表明,全省预报的平均准确率达88.35%,北部辣椒产业带产量预报模型准确率高于南部产业带;全省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及检验的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8.35%和84.34%。【结论】建立的辣椒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能够客观反映贵州省北部、南部两大辣椒产业带的气候适宜度与单产丰歉值的变化情况;建立的贵州省辣椒不同时段的预报模型可客观反映辣椒生长期内的气象要素变化对单产增减的影响,动态预报模型预测结果可信,预报准确率相对较高,可满足省级辣椒产量动态预报的业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相对气候适宜度指数 产量预报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冬季云贵准静止锋及其锋面降雨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春艳 白慧 +2 位作者 孔德璇 李浪 陈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7-1217,共11页
云贵准静止锋是贵州冬季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预报难度较大。本文利用2007-2021年云贵川渝桂五省(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常规观测站点资料及贵州08: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日降水量数据,通过合成分析、EOF和REOF分析、E... 云贵准静止锋是贵州冬季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预报难度较大。本文利用2007-2021年云贵川渝桂五省(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常规观测站点资料及贵州08: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日降水量数据,通过合成分析、EOF和REOF分析、EEMD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云贵准静止锋的冬季气候特征以及在贵州地区不同量级的锋面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冬季平均有52.8天准静止锋天气,1月准静止锋影响最严重,其次是2月、12月;(2)冬季云贵准静止锋的锋向以南北型为最多,平均位于曲靖附近;其次是西北-东南型,平均位于贵州西部地区;东西型很少;中等强度准静止锋最多且易出现在前冬,强准静止锋次之且易发生在后冬,弱准静止锋最少;(3)锋面降水以降雨(纯雨或冻雨)为主,准静止锋强度越强,锋面降雨日数越少,且锋面降雨日数占比随准静止锋强度减弱而增加;锋面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0 mm以下,锋面降雨概率与雨量成反比,与降雨范围成正比,当锋面降雨量级较弱时,锋面降雨概率随雨量增加呈单峰结构,随降雨范围扩大呈双峰结构;(4)EOF和REOF分型结果得到影响贵州的两种不同量级锋面降水类型:中东部型锋面降雨多在前冬且多南北型,强度多中等或弱等级,易发生0.1~1.0 mm量级的大范围降雨;西南部型锋面降雨多在后冬且多南北型或西北-东南型,强度多强等级,易发生1.1~5.0 mm量级的小范围降雨。(5)中东部型年均降雨量气候倾向率为负值,累计距平变化大致呈“M”型分布;西南部型年均降雨量气候倾向率为正值,阶段性特征明显,累计距平变化大致呈“W”型分布;两者均存在准4年和准8年周期振荡;近年来中东部型锋面降雨呈减少趋势,西南部型呈增加趋势。该研究结果能为贵州地区冬季准静止锋天气的预报预测提供重要的气候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云贵准静止锋 锋面降雨 锋向 REOF EE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辣椒主产区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波 杨世琼 +2 位作者 刘宇鹏 于飞 莫建国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6期98-104,共7页
为建立辣椒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辣椒生产的适宜程度,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科学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选取贵州省20个辣椒主要产区的气象台站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构建辣... 为建立辣椒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评价气象条件对辣椒生产的适宜程度,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和科学防灾减灾提供依据。选取贵州省20个辣椒主要产区的气象台站1961—2018年逐日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构建辣椒不同生育期的温度、降水、日照单要素和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利用相关系数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移栽期的单要素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93、0.90、0.86和0.88,大田生长期至始花期的单要素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76、0.89、0.86和0.82,开花挂果期的单要素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91、0.88、0.84和0.86,成熟采收期的单要素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为0.88、0.93、0.83和0.87,温度、降水和日照均能满足辣椒在不同生育期适宜生长的需要;大田生长期至始花期降水适宜度变异系数为16%,为中等变异,开花挂果期的温度适宜度变异系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气候适宜度 变异系数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与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家敏 潘岑 +1 位作者 于飞 古书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2-1328,共7页
【目的】探明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气象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强度,为黔北地区辣椒生产决策、气候影响评估和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产量分离方法和数理统计对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 【目的】探明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气象条件对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影响强度,为黔北地区辣椒生产决策、气候影响评估和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产量分离方法和数理统计对影响黔北地区辣椒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关键时段以及关系进行研究;并以播州区为研究区,研究辣椒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结果】6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越高,越不利辣椒产量形成;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最低气温为产量的限制性因子,最低气温越高则产量越高。在日较差大于8.5℃的情况下,随着日较差的增大,辣椒产量呈缓慢增加趋势。6月下旬的降水量为辣椒生长的水分限制因子,降水量增多则产量增高。4月中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下旬的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负相关。播州区辣椒气象产量预测模型为Y_(w)=-40.836T_(6月中旬至下旬)+40.644T_(8月上旬)-106.159。【结论】黔北地区气象条件对辣椒产量影响程度达±50%左右。不同区域气象条件对辣椒产量影响的关键时段不同,播州区气候条件影响的关键时段在中后期。辣椒生长中期,温度与辣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除播州区6月下旬降水量限制辣椒生长外,大部分县市区降水均能满足辣椒生长需要;日照时数对辣椒产量的影响呈前期为正,后期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辣椒产量 气象产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池再香 潘徐燕 +2 位作者 张普宇 汤苾 熊应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23-19625,19640,共4页
以贵州西部1978~2008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作参考数列,以马铃薯生长期(3~8月)≥5℃积温、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最低温度等气候因子做比较数列,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 以贵州西部1978~2008年马铃薯平均产量作参考数列,以马铃薯生长期(3~8月)≥5℃积温、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最高温度和日平均最低温度等气候因子做比较数列,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水分、光照3个综合因素对马铃薯生产具有协同作用,在水分、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热量因子对马铃薯产量起着主要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种评价方法均可作为评价贵州西部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子,二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产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主成分分析 贵州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对余庆县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维 孙思思 +3 位作者 于飞 吴俨 石光印 彭方晨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资料,探究10年间种群迁入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结合提前1候、提前2候和提前3候气候数据分析其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2011-2020年余庆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始见期最早分别出现在2014年4月4日和4月23日,最晚分别出现在2011年5月30日和2018年5月23日,近10年其始见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主害代第3代迁入峰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主害代第4代迁入峰期主要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第3代主迁入峰期的成虫迁入量决定第3代幼虫的发生程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关键气候因子,提前10~15 d的日最低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多、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田间种群的增殖扩张,水稻的卷叶率危害越重。【结论】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和前期水汽条件充足都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条件 稻纵卷叶螟 主害代第3代 主害代第4代 余庆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错季番茄气候生产潜力差异分析
20
作者 张波 谷晓平 古书鸿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81-1888,共8页
为了解贵州不同季节番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以及番茄气候资源利用规律,研究基于贵州省81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GIS空间插值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番茄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 为了解贵州不同季节番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以及番茄气候资源利用规律,研究基于贵州省81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GIS空间插值和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番茄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春番茄的光合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呈递减的变化趋势,递减率分别为174.11、226.52 kg/(hm^2·10 a),而光温生产潜力为递增的变化趋势;夏秋番茄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均为递减趋势,递减速率分别为355.24、317.99、427.67 kg/(hm^2·10 a);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冬春番茄的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自东南向西部递减的趋势,夏秋番茄的气候生产潜力呈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分别对番茄光合生产力分别进行温度、水分订正,冬春、夏秋番茄的平均气候减产率分别为35%、15%,其中降雨量是番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错季 生产潜力 空间特征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