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对应的预期,导致绝大部分潜在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癌症细胞系失去价值归因于肿瘤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后,其增殖和转移等主要生物学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关键蛋白质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癌症特征。现阶段需要创立一种来源于患者新鲜癌症组织和具有清晰临床背景的新癌症模型。本研究旨在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建立经济的患者来源的可以无限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方法:乳腺癌组织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集。肿瘤组织样本收集得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2伦理第313号),收集和使用肿瘤组织均遵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消化分离后在BCMI培养基中培养,待乳腺癌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时更换成DMEM培养基。乳腺癌细胞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检测确定细胞特异性遗传学标志和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他们具有清晰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病理学标志性分子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结果以及确定的预后结果。STR检测确定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性遗传标志和确定了该细胞系的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移植实验说明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增殖能力显著大于传统乳腺癌细胞系,二者在形成肿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构建的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乳腺癌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癌症模型。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CBT螺钉治疗45例L4-5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64.3±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例。按患者接受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15例。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进行VAS和JOA评分,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术后通过CT评估置钉准确率及皮质接触层数,随访期间通过X线片及CT观察螺钉松动、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及移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195min(163.5±11.3min),出血量140~265ml(210.0±28.9ml)。共置入166枚螺钉,螺钉可接受率为97%(161/166),平均总皮质骨接触层数为4.9±0.6层,平均椎弓根皮质骨接触层数为3.3±0.6层。B、C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y)随着手术例数(x)的增加而减少[y=-10.243ln(x)±192.89,R2=0.637,P<0.001],并在B、C组达到相对稳定。三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4.8±0.7分降至1.9±0.6分(P<0.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0.7分降至1.8±0.6分(P<0.001),JOA评分由术前11.3±1.8分升至23.3±1.6分(P<0.001)。随访期间41例发生融合,1例融合器移位,未出现螺钉松动和融合器沉降。结论: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置钉准确率高,确保螺钉与皮质之间充分接触,安全性高。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其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逐渐减少,并在15台后趋于稳定。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对应的预期,导致绝大部分潜在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癌症细胞系失去价值归因于肿瘤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后,其增殖和转移等主要生物学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关键蛋白质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癌症特征。现阶段需要创立一种来源于患者新鲜癌症组织和具有清晰临床背景的新癌症模型。本研究旨在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建立经济的患者来源的可以无限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方法:乳腺癌组织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集。肿瘤组织样本收集得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2伦理第313号),收集和使用肿瘤组织均遵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消化分离后在BCMI培养基中培养,待乳腺癌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时更换成DMEM培养基。乳腺癌细胞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检测确定细胞特异性遗传学标志和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他们具有清晰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病理学标志性分子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结果以及确定的预后结果。STR检测确定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性遗传标志和确定了该细胞系的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移植实验说明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增殖能力显著大于传统乳腺癌细胞系,二者在形成肿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构建的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乳腺癌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癌症模型。
文摘目的:评估骨科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情况以及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4月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CBT螺钉治疗45例L4-5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64.3±6.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2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9例。按患者接受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15例。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进行VAS和JOA评分,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术后通过CT评估置钉准确率及皮质接触层数,随访期间通过X线片及CT观察螺钉松动、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及移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0~195min(163.5±11.3min),出血量140~265ml(210.0±28.9ml)。共置入166枚螺钉,螺钉可接受率为97%(161/166),平均总皮质骨接触层数为4.9±0.6层,平均椎弓根皮质骨接触层数为3.3±0.6层。B、C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y)随着手术例数(x)的增加而减少[y=-10.243ln(x)±192.89,R2=0.637,P<0.001],并在B、C组达到相对稳定。三组置钉准确率、皮质接触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4.8±0.7分降至1.9±0.6分(P<0.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5±0.7分降至1.8±0.6分(P<0.001),JOA评分由术前11.3±1.8分升至23.3±1.6分(P<0.001)。随访期间41例发生融合,1例融合器移位,未出现螺钉松动和融合器沉降。结论: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置钉准确率高,确保螺钉与皮质之间充分接触,安全性高。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其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逐渐减少,并在15台后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