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感官评定法的竹荪牛肉酱加工工艺研究
1
作者 石玉振 刘雄伟 +3 位作者 彭珊 易永恒 骆江利 刘畅 《中国果菜》 2025年第4期28-34,共7页
竹荪作为高价值食用菌,可通过精深加工与全组分利用开发多功能产品,显著提升附加值。本研究以牛肉、发酵竹荪酱为原料,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定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竹荪牛肉酱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竹... 竹荪作为高价值食用菌,可通过精深加工与全组分利用开发多功能产品,显著提升附加值。本研究以牛肉、发酵竹荪酱为原料,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定法,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竹荪牛肉酱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竹荪牛肉酱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发酵竹荪酱(青红辣椒90%,竹荪干品∶蛹虫草干品=2∶1、合计10%)57.25%、食用油50%、魔芋添加量37.50%、洋葱10%、盐5%、酿造酱油5%、白芝麻5%、干辣椒5%、青花椒添加量3.25%、菌菇粉添加量2.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竹荪牛肉酱感官评分为90.5分,口感酸辣爽口、组织均匀,保留了发酵酱的独特风味;同时各项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均合格。开发的发酵类竹荪产品能提高竹荪的综合利用价值,缓解原料压力,契合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荪 牛肉酱 感官评定 响应面分析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山豆根调控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改善急性咽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党兆岩 刘畅 +4 位作者 何倩倩 俸婷婷 权伟 董秀 周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8-356,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动物实验及荧光定量PCR技术阐明山豆根改善急性咽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收集山豆根的...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动物实验及荧光定量PCR技术阐明山豆根改善急性咽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收集山豆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急性咽炎相关的靶点。筛选获得两者的共同靶标后,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通路分析。同时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和“中药-疾病-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建立大鼠急性咽炎模型,研究山豆根水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咽炎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山豆根对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咽部组织关键通路上的关键基因靶点的影响。结果该实验获取山豆根活性成分21个的相关作用靶点509个,获取急性咽炎相关的靶点2167个,山豆根与急性咽炎的共同靶点194个。KEGG通路分析筛选了344条相关信号通路,其中显示IL-17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可能在山豆根改善急性咽炎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山豆根水提取物低剂量组对急性咽炎治疗效果较好。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山豆根低剂量组明显下调了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ITGB2、PIK3CA、PIK3CD和PTPN1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山豆根改善急性咽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山豆根 急性咽炎 白细胞跨内皮迁移 荧光定量PCR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毒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山豆根致大鼠肾毒性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倩倩 刘畅 +5 位作者 权伟 俸婷婷 丁晶鑫 党兆岩 董秀 周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6-773,共8页
目的 基于网络毒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山豆根潜在肾毒性机制。方法 网络毒理学预测山豆根毒性成分作用靶点,定位肾毒相关靶基因,取两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靶点互作图,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KEGG分析,BioGPS数据库筛选大鼠肾... 目的 基于网络毒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山豆根潜在肾毒性机制。方法 网络毒理学预测山豆根毒性成分作用靶点,定位肾毒相关靶基因,取两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构建靶点互作图,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KEGG分析,BioGPS数据库筛选大鼠肾毒性关键靶基因,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通过动物实验对山豆根肾毒性机制进行验证,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毒理学共筛选出山豆根苦参碱、槐定碱、高丽槐素等20种毒性成分,涉及HSP90AA1、SRC、MAPK1、MAPK3、AKT1等135个肾毒性靶点,KEGG富集得到169条相关信号通路,其毒性机制可能与癌症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合BioGPS数据库筛选出6个关键靶基因PPARA、RAF1、MAP2K1、SRC、AKT1、MAPK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山豆根高剂量组大鼠BUN、SCr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出现明显损伤,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山豆根高剂量组均可上调PPARA、RAF1、MAP2K1、MAPK3基因mRNA表达量,下调AKT1基因mRNA表达量(P<0.05)。结论 山豆根致大鼠肾毒性机制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也为后续山豆根毒理学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豆根 网络毒理学 荧光定量PCR 靶点 MAPK信号通路 肾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