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释学视域中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8-113,共6页
本文着眼于西方解释学的流变,从若干重要的观念探求解释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于认识文学本性、拓展批评功能的积极效用。其重点在于伽达默尔建立的当代解释学,它不仅由理解和解释的本体意义重新审视了文学的本质,而且给文学批评的... 本文着眼于西方解释学的流变,从若干重要的观念探求解释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及其对于认识文学本性、拓展批评功能的积极效用。其重点在于伽达默尔建立的当代解释学,它不仅由理解和解释的本体意义重新审视了文学的本质,而且给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以深刻启悟。因此,对解释学的研讨和借鉴,仍将是当今文学批评理论建设以至于学术范型之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体验 生命 偏见 视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文学:从神话、史录到传奇——中国古代叙事类战争文学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茂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6-31,共6页
中国古代叙事类战争文学的发展,从地位上来看,有一个从"神话传说"到"史传实录",再到"民间传奇"的转变过程;从深层思想价值观念方面来看,则有一个由"雅"而"俗"的转变过程;从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叙事类战争文学的发展,从地位上来看,有一个从"神话传说"到"史传实录",再到"民间传奇"的转变过程;从深层思想价值观念方面来看,则有一个由"雅"而"俗"的转变过程;从社会作用来看,则有一个寄托"微言大义"到体现"民间意识"的转变过程;从数量上来看,则明显有一个由"寡"而"众"的发展变化过程。梳理这些变化过程,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战争叙事类文学的深层文化蕴含和思想价值,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战争文学 神话 历史 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在世纪末的判断与沉思──关于重新调整当代文学出发点的对话
3
作者 朱向前 赵德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83-91,共9页
中国文学:在世纪末的判断与沉思──关于重新调整当代文学出发点的对话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批评家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翻译家1994年8月8日在京西魏公村来向前寓所... 中国文学:在世纪末的判断与沉思──关于重新调整当代文学出发点的对话朱向前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批评家赵德明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翻译家1994年8月8日在京西魏公村来向前寓所1朱向前屈指算来,新时期文学迄今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美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新调整 巴尔加斯·略萨 世纪末 文学翻译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中国话剧艺术走向述论
4
作者 谷海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1,共6页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入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 1990年代以来的话剧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主流话剧开始"由圣入凡",通俗话剧致力于开发市场,新历史主义剧作钟情于戏说历史,先锋话剧则进行了突出导演个人意志的实践。它们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不同,彼此间未构成对话,安然走向了分流。在日渐强劲的消费主义潮流与大众文化的裹挟下,消闲、娱乐、搞笑产品成为1990年代以来剧坛的新宠,可供反复搬演的剧作却寥若晨星。艺术的实验虽不断在进行,思想的缺席却导致"剧本荒"的尴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中国话剧 话剧类型 主流话剧 通俗话剧 历史剧 先锋话剧 “剧本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从“间性”看本质
5
作者 张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4-229,共6页
“间性”来自文学批评各种要素之间的交织、渗透、转换和消长;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是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成并留下“踪迹”。因此,对于文学批评的本质,我们要从历史上各个批评流派及其观点的关联和差异中去把握,而不应当简单地用定义加以... “间性”来自文学批评各种要素之间的交织、渗透、转换和消长;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是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成并留下“踪迹”。因此,对于文学批评的本质,我们要从历史上各个批评流派及其观点的关联和差异中去把握,而不应当简单地用定义加以“圈定”。比如,围绕着艺术与科学、批评家与创作家以及自律与他律等问题的论争,就是我们从“间性”看取文学批评的本质重要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间性 艺术与科学 自律与他律 批评家 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之美与人性之痛——关于长篇小说《天瓢》的对话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向前 朱航满 +4 位作者 李小婧 刘常 傅逸尘 傅逸尘(整理) 李小婧(整理)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长篇小说 20世纪上半叶 对话 人性 意象 曹文轩 经典作品 学者化 朱自清 闻一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荒诞剧的精神指向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谷海慧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不同于西方荒诞派戏剧,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式荒诞剧在对世界保持有限怀疑的前提下,本着对现世人生的责任,从未包含终极绝望的内核。1980年代上半期的荒诞剧富于建构热情,具有庄重性;1980年代下半期的荒诞剧呈现着离奇世相,发挥了社会讽刺... 不同于西方荒诞派戏剧,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式荒诞剧在对世界保持有限怀疑的前提下,本着对现世人生的责任,从未包含终极绝望的内核。1980年代上半期的荒诞剧富于建构热情,具有庄重性;1980年代下半期的荒诞剧呈现着离奇世相,发挥了社会讽刺的功能;而1990年代以来,对人类悖论式生存体验的叹息成为荒诞剧的常态选择。由于追问、深究态度的缺乏,中国式荒诞剧的深刻性与力量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 中国式荒诞剧 荒诞派戏剧 现世价值 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以《高老庄》和《废都》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5-12,共8页
本文以贾平凹近作为例,分析了影响其创作成就进一步提高的几对矛盾:模糊了作家自我与作品本身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品的形象性与其思想内涵之间不相称,有明显的理念化倾向;在营造形而上的境界中,有为神秘而神秘的弊端;对于作品中的... 本文以贾平凹近作为例,分析了影响其创作成就进一步提高的几对矛盾:模糊了作家自我与作品本身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品的形象性与其思想内涵之间不相称,有明显的理念化倾向;在营造形而上的境界中,有为神秘而神秘的弊端;对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现出矛盾的态度,既有其从事创作以来一以贯之的将女性理想化的一面,又有以男性占有者的眼光审视女性时的粗鄙和“妻妾成群”的幻想。这样的庞杂和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自我与作品 理念化 神秘主义 女性理想 男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此在的诗意光辉——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诗学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方 《理论月刊》 2007年第7期49-53,共5页
本文参取当今学界对海德格尔的多种译介、评价和研究,对这位存在主义思想大师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诗学观述其大要,发其精微;间有与中国传统美学及文论的联类阐释,以见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固有的美学、诗学内涵和特殊魅力,以及... 本文参取当今学界对海德格尔的多种译介、评价和研究,对这位存在主义思想大师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诗学观述其大要,发其精微;间有与中国传统美学及文论的联类阐释,以见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固有的美学、诗学内涵和特殊魅力,以及对开启文学批评新思维的效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时间 生存 此在 境界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神写照”与“笔外神情”——中国传统小说人物论的一个相关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方 《理论月刊》 2002年第6期49-52,共4页
中国传统小说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及“虚实相生”较早地把“有无”、“虚实”的观念化作绘画艺术的规律及命题。这些规律及命题被小说理论批评所借鉴,形成以“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 中国传统小说人物论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画论中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以及“虚实相生”较早地把“有无”、“虚实”的观念化作绘画艺术的规律及命题。这些规律及命题被小说理论批评所借鉴,形成以“传神”为旨趣的人物形象之论。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以“白描”为特长,而“白描”手法能给读者提供极富弹性的想象空间,是所谓“笔外神情”。“传神”既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体现为小说家写人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小说 美学 人物论 相关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画处皆成妙境——述清代画学虚实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0-105,共6页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源远流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清代画学集前代之大成,著述既多,研讨亦深,且四通八达,自成体系。其中,虚实观念是一条主脉,既牵连着诸家要旨,也表达出清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扬...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源远流长,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清代画学集前代之大成,著述既多,研讨亦深,且四通八达,自成体系。其中,虚实观念是一条主脉,既牵连着诸家要旨,也表达出清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本文着眼于清代画学里虚实观念的来龙去脉、绘画理论批评的种种表述,及其在“道”与“技”的各个层面衍生出的概念和命题,借以对清代画学中的虚实观有一个完整把握,并由此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精神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 气韵 有无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求似”到“戏仿”——论中国当代史剧观念的演变
12
作者 谷海慧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示了史剧观念由客观化向主观化转换的突变,而90年代以来重构与戏仿历史的剧作全面登场,则宣告了历史剧思想与美学传统的嬗变。由此,主观化叙事遂成为历史剧创作的普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历史剧 史剧观念 “求似” “戏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