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名看亚洲的医学地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晓强 米裕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是生命科学领域声誉最高的一个奖项,获得者的多少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一项指标。至今,亚洲的科学家仅有1人获得了该项荣誉,但是已经有多名科学家获得了提名,通过描述从1901年到1951年之间诺贝尔生理与医...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是生命科学领域声誉最高的一个奖项,获得者的多少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一项指标。至今,亚洲的科学家仅有1人获得了该项荣誉,但是已经有多名科学家获得了提名,通过描述从1901年到1951年之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提名情况来评价亚洲的医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提名 亚洲 医学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的发现及应用——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2
作者 郭晓强 郭争亮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RNA干扰 应用 双链RNA 基因沉默 诺贝尔奖 研究成果 安德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GAMP:一种新的哺乳动物第二信使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晓强 田占涛 +2 位作者 李娜 王越甲 段相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20-523,共4页
第二信使是指在第一信使(信号分子)诱导下生成,并在细胞内通过激活下游靶分子发挥中介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包括cAMP(cyclic adenosinemonophosphate)、cGMP(cyclic guanosinemonophosphate)、IP3(inositol 1,4,5 triphosphate)和... 第二信使是指在第一信使(信号分子)诱导下生成,并在细胞内通过激活下游靶分子发挥中介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包括cAMP(cyclic adenosinemonophosphate)、cGMP(cyclic guanosinemonophosphate)、IP3(inositol 1,4,5 triphosphate)和Ca2+等.cAMP是第一个鉴定的第二信使,在此基础上萨瑟兰(Earl Wilbur Sutherland Jr)提出第二信使假说,极大地拓展了对信号转导的理解,萨瑟兰也因此荣获诺贝尔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信使 哺乳动物 小分子物质 信号分子 中介作用 CA2+ 信号转导 诺贝尔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K27去甲基化酶与肿瘤发生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晓强 陆菁潇 +2 位作者 桂耀庭 段相林 蔡志明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6-711,共6页
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基因表达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蛋白H3赖氨酸27三甲基化(H3K27me3)是一种抑制性组蛋白标记,可被去甲基化酶UTX和JMJD3催化而移去甲基.UTX和JMJD3通过激活HOX基因而参与细胞分化和多能... 组蛋白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基因表达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蛋白H3赖氨酸27三甲基化(H3K27me3)是一种抑制性组蛋白标记,可被去甲基化酶UTX和JMJD3催化而移去甲基.UTX和JMJD3通过激活HOX基因而参与细胞分化和多能细胞抑制过程.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UTX和JMJD3突变或表达下降,同时多种基因启动子区H3K27me3含量增多.UTX和JMJD3均被看作肿瘤抑制基因,其中UTX调节了RB依赖的细胞命运控制,而JMJD3通过激活INK4b-ARF-INK4a位点而参与了癌基因诱导的衰老.组蛋白H3K27去甲基化酶与肿瘤发生的研究使我们对癌症发展过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H3K27去甲基化酶 肿瘤发生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质重塑因子ARID1A的肿瘤抑制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郭晓强 张巧霞 +2 位作者 黄卫人 段相林 蔡志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5-261,共7页
哺乳动物SWI/SNF复合物是一种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肿瘤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RID1A是一种SWI/SNF复合物亚基,此外还是一种ARID家族成员,具有非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活性。ARID1A发挥着肿瘤抑制作用,... 哺乳动物SWI/SNF复合物是一种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和肿瘤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RID1A是一种SWI/SNF复合物亚基,此外还是一种ARID家族成员,具有非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活性。ARID1A发挥着肿瘤抑制作用,在多种肿瘤如卵巢癌、膀胱癌和胃癌等存在频繁基因突变。ARID1A可通过上调p21和下调E2F-反应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增殖。ARID1A与肿瘤抑制作用的发现对癌症发生的理解和癌症新治疗有重要裨益。文章介绍了ARID1A的基本特征、肿瘤发生的关联及生物学作用,以期对ARID1A有一个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ARID1A 肿瘤抑制因子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中TMPRSS2-ETS基因融合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晓强 桂耀庭 蔡志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2,共6页
超过50%的前列腺癌中存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和E26(ETS)转录因子间的基因融合,其中TMPRSS2-ERG最为常见。TMPRSS2-ERG基因融合造成的ERG过表达参与了前列腺的癌变。雄激素受体结合和遗传毒性胁迫共同诱导了染色体的靠近和TMPRSS... 超过50%的前列腺癌中存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和E26(ETS)转录因子间的基因融合,其中TMPRSS2-ERG最为常见。TMPRSS2-ERG基因融合造成的ERG过表达参与了前列腺的癌变。雄激素受体结合和遗传毒性胁迫共同诱导了染色体的靠近和TMPRSS2-ETS的基因融合。TMPRSS2-ERG基因融合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并可通过病人尿液检测来实现。文章对TMPRSS2-ETS基因融合的特征、融合及致癌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基因融合 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 E26 融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DM9在哺乳动物基因重组热点中的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郭晓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29-931,共3页
PRDM9(PR domain containing9)是一种可催化组蛋白H3的4位赖氨酸(H3K4)发生三甲基化修饰的甲基转移酶,还拥有转录因子活性.PRDM9主要在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初期表达,它的功能异常可导致不育的发生.哺乳动物PRDM9在C端的锌指结构具有进化... PRDM9(PR domain containing9)是一种可催化组蛋白H3的4位赖氨酸(H3K4)发生三甲基化修饰的甲基转移酶,还拥有转录因子活性.PRDM9主要在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初期表达,它的功能异常可导致不育的发生.哺乳动物PRDM9在C端的锌指结构具有进化快速的特征,而这个特征与基因重组热点的多样性相对应,一系列证据表明,PRDM9参与了基因重组热点的结合和重组的起始.这些进展对深入理解物种进化和基因重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DM9 组蛋白三甲基化酶 基因重组 重组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利弗·史密斯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0,共2页
对于遗传学而言,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是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促进了该方面的研究,而80年代基因剔除(又称基因打靶)技术的发明则更加快了研究者对基因功能的理解,今天基因剔除小鼠已经成为研究人类多种疾病... 对于遗传学而言,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是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促进了该方面的研究,而80年代基因剔除(又称基因打靶)技术的发明则更加快了研究者对基因功能的理解,今天基因剔除小鼠已经成为研究人类多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的模型,是分子遗传学的必备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密斯 分子遗传学 基因工程 基因剔除 基因功能 基因打靶 动脉硬化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血红蛋白数量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5-300,共6页
胎儿血红蛋白(HbF)是一种主要在胎儿期间大量存在的血红蛋白,但成年后含量极少,然而少量人群及部分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仍保留一定量的HbF,其存在对缓解贫血临床并发症具有重要益处。以往研究已经确定影响HbF数量性状的基因... 胎儿血红蛋白(HbF)是一种主要在胎儿期间大量存在的血红蛋白,但成年后含量极少,然而少量人群及部分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仍保留一定量的HbF,其存在对缓解贫血临床并发症具有重要益处。以往研究已经确定影响HbF数量性状的基因座定位于6q23和2p15,而最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定位于6q23的HBS1L-MYB和2p15的BCL11A与HbF含量关联最高。这些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解HbF表达机理,另一方面也为镰刀型贫血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文章对HbF表达的数量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及潜在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血红蛋白 基因间多态性 BCL11A 地中海贫血 镰刀型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伯特·韦恩·伯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7-388,共2页
今天,基因工程已经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而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领域在1973年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基因工程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而该技术的实... 今天,基因工程已经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甚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而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领域在1973年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基因工程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而该技术的实现是由两位被称为基因工程之父的科学家完成的,其中之一就是赫伯特·韦恩·伯耶(Herbert Wayne Boyer)博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学 人类生活 人类社会 生命科学 生物化学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衰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晓强 郭振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12,共3页
衰老是生物学中一个基本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过去十几年在无脊椎动物方面的研究表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发生改变可以增加寿命和延迟衰老。在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勾画出了这个神秘问题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 衰老 胰岛素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美尼克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贡献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晓强 张海龙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2-53,共2页
查美尼克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开发了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发现了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ATP活化机制,发现了tRNA及其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明的反义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物技术原理。通过查美尼克的成就我们可以对分子... 查美尼克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开发了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发现了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ATP活化机制,发现了tRNA及其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明的反义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物技术原理。通过查美尼克的成就我们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历史面貌有一个了解从而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美尼克 分子生物学 TRNA 反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冲动研究先驱——安德鲁·赫胥黎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晓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4-320,共7页
安德鲁.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他和霍奇金于1939年首次测定枪乌贼轴突细胞膜电位并发现动作电位超射。1952年,赫胥黎和霍奇金提出离子假说,认为电压敏感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变化是动作电位产生和传播的基础,因此分享1963年诺贝尔... 安德鲁.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生理学家,他和霍奇金于1939年首次测定枪乌贼轴突细胞膜电位并发现动作电位超射。1952年,赫胥黎和霍奇金提出离子假说,认为电压敏感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透性变化是动作电位产生和传播的基础,因此分享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赫胥黎还提出滑动肌丝假说,认为肌肉收缩源于微丝和微管的相互滑动。赫胥黎曾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赫胥黎是神经冲动研究先驱,本文对他的生平和成就进行全面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胥黎 神经冲动 动作电位 离子假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晓强 高英杰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共3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当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HIV的两位法国科学家巴尔一西诺西和蒙塔格尼尔及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当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HIV的两位法国科学家巴尔一西诺西和蒙塔格尼尔及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本文对HIV发现的过程、重要意义及知识产权争议作一简要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细胞酵解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晓强 冯志霞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70,共2页
1897年,毕希纳无细胞酵解的发现宣告了现代生物化学的诞生,并且直接推动了酶学的发展,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酶的研究成为生物化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毕希纳的发现使生物学摆脱了神秘的面纱,从而在20世纪取得迅猛的发展。通过介绍毕希纳及... 1897年,毕希纳无细胞酵解的发现宣告了现代生物化学的诞生,并且直接推动了酶学的发展,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酶的研究成为生物化学的一项基本内容。毕希纳的发现使生物学摆脱了神秘的面纱,从而在20世纪取得迅猛的发展。通过介绍毕希纳及其发现来了解生物化学早期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细胞酵解 毕希纳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悦威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5-256,共2页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而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分子时代,同时推动了整个生命领域的发展。进入70年代,限制性内切酶、重组DNA技术以及Southern印记等的出现使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而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分子时代,同时推动了整个生命领域的发展。进入70年代,限制性内切酶、重组DNA技术以及Southern印记等的出现使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还改变了传统的疾病诊断,也使遗传病的诊断进入分子水平,其中1974年的产前诊断和1978年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该领域的迅猛发展,而这些技术是由华裔遗传学家简悦威(Yuei Wai Kan)博士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DNA双螺旋模型 重组DNA技术 限制性内切酶 疾病诊断 科学研究 分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利普·里德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7-778,共2页
1953年,生命科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在随后的50多年中该领域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其中多位都荣获了诺贝尔奖,如沃森、克里克、霍利等,从而为大家所熟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样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却并没有获得... 1953年,生命科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在随后的50多年中该领域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科学家,其中多位都荣获了诺贝尔奖,如沃森、克里克、霍利等,从而为大家所熟知。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样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却并没有获得该项荣誉,但仍然不失其大师风采,菲利普·里德(Philip Leder)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 生命科学 诺贝尔奖 生物学家 科学家 克里克 沃森 菲利普·里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莫尔·本则尔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7-258,共2页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双螺旋模型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真正诞生,从而开创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在随后的时间中许多科学家为分子生物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这些科学家中,...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双螺旋模型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真正诞生,从而开创了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在随后的时间中许多科学家为分子生物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这些科学家中,有一位重要的大师级人物,他研究了基因的精细结构,率先应用果蝇研究行为学,从而为这些领域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位科学大师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神经科学讲座教授西莫尔·本则尔(Seymour Ben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尔 分子生物学 加州理工学院 双螺旋模型 科学家 生命科学 精细结构 神经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伯特·查尔斯·高卢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7-528,共2页
20世纪出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一般称为爱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每年都吞噬着许多人的生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导致爱滋病发生的HIV病毒的发现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20世纪出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一般称为爱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每年都吞噬着许多人的生命,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导致爱滋病发生的HIV病毒的发现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因此在2004年被评为影响人类生活的最重大发现之一。HIV病毒的发现还带来了一个重大的科学争论,而处于争论核心的就是美国病毒学家罗伯特·查尔斯·高卢(Robert Charles Gal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 人类生活 病毒学 免疫缺陷 科学争论 爱滋病 HIV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史蒂文·普塔什尼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晓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1-562,共2页
分子生物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基因的表达,无论是低等的细菌,还是高等的哺乳动物甚至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只有部分基因表达,同时另外的部分则不表达,甚至在一个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也存在这种状况,很自然基因开关的研究就成为生命科... 分子生物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基因的表达,无论是低等的细菌,还是高等的哺乳动物甚至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只有部分基因表达,同时另外的部分则不表达,甚至在一个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也存在这种状况,很自然基因开关的研究就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上世纪60年代,对该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其中1967年哈佛大学的马克·史蒂文·普塔什尼(Mark Steven Ptashne)阻遏蛋白的发现掀开了该领域崭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分子生物学 哺乳动物 生命科学 基因开关 分子水平 哈佛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