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在校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景 杨云生 +3 位作者 彭丽华 孙刚 郭旭 王巍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98-1501,共4页
目的研究首都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这一常见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490764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罗马Ⅲ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对FD进行... 目的研究首都大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这一常见疾病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490764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罗马Ⅲ成人功能性胃肠病诊断调查问卷对FD进行调查和诊断;以自行设计的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表调查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内容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工作学习方式、过去疾病史、家族疾病史等。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两组间进行相关因素或可能危险因素的分析、比较。结果共发放问卷9800份,收回问卷8608份,合格问卷6959份,问卷回收率87.8%、合格率80.8%,符合样本估算要求。共有110例被诊断为FD(设为FD组),492例无任何症状(设为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FD组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FD组暴饮暴食、挑食、常吃生食、冷饮、烫食、辛辣食品、干硬食品、奶制品、忌口、减肥、饮酒的概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③FD组休闲娱乐的概率和内容、睡眠时间、运动时间、周末休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喜欢熬夜学习的人数、感觉学习强度和学习压力大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④FD组食物过敏史、经常服药史、外伤手术史、痢疾史、胃肠炎史、肝胆胰疾病史、家族类似症状史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D发生率与经常挑食、运动时间少、吸烟、经常服药、外伤手术史、胃肠炎史、家族类似症状史呈正相关(r分别为1.610、1.250、0.814、2.038、1.671、1.236、3.953),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1.057)。结论经常挑食、运动时间少、吸烟、经常服药、外伤手术史、胃肠炎史、家族类似症状史、睡眠时间少等可能是首都大学生FD的相关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Ⅲ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大学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博 刘迎娣 +6 位作者 孙国辉 江华 王娟 孙潇 申少华 李萌 付来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964-1966,共3页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5月-2016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例肝移植术后发生EVB行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内镜下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其临床效果,...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5月-2016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例肝移植术后发生EVB行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内镜下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其临床效果,包括止血率、治疗后曲张静脉变化、近期复发出血率。结果 8例患者平均55.00(44.75-1.50)岁。肝移植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时间平均为71.50(18.75-107.25)个月。原发病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6例,其中合并肝癌1例,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例,急性肝坏死1例,亚急性肝坏死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例;不明原因肝硬化1例。行硬化治疗2例,套扎治疗6例,组织胶治疗6例。内镜下均成功止血,出院时均无再次出血,随访12个月无再发出血,其中1例因静脉曲张复发行择期内镜下治疗。结论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仍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除抗病毒等预防外,应密切监测患者有无静脉曲张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唐文博 焦子育 +3 位作者 穆晨 罗渝昆 刘迎娣 唐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在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前后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拟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5例,其中51例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治疗组),34例行常规胃镜检查(对照组)。治疗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在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前后的变化。资料与方法选取拟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的肝硬化患者85例,其中51例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治疗组),34例行常规胃镜检查(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定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肝脏弹性指数由(22.13±7.98)kPa上升为(29.46±12.49)kPa,脾脏弹性指数由(39.66±9.80)kPa上升为(47.49±10.68)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2、-4.924,P<0.01)。对照组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及脾脏弹性指数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后显著上升,可敏感地反映门脉压力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硬化 胃镜检查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58例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和解剖位置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竞 范南南 +1 位作者 蔡顺天 杨云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及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搜集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息肉检出率。将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50、5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及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搜集一般临床资料并计算息肉检出率。将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50、50~60,60~70,≥70岁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计算各种病理类型息肉的比例及在各解剖部位的分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息肉伴发癌变的情况。结果 2010年共行结肠镜检查7117例,内镜下诊断息肉2614例,内镜下息肉检出率36.74%,患者男女比例2.1:1(1760:854),年龄2~92岁,平均59.3岁。患者根据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内镜下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达55.24%。对息肉病理类型进行的分析显示,组织学诊断为息肉患者1372例,2058枚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结直肠息肉中占84.16%(1732/2058),其中管状腺瘤占75.35%(1305/1732)。对息肉解剖部位进行的分析显示,1287枚(62.54%)息肉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771枚(37.46%)位于右半结肠;腺瘤中1039枚(59.99%)和非肿瘤性息肉中249枚(76.39%)均分布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在息肉的恶变情况病理变化方向,7.0%(96例)的患者在发现息肉时已伴发癌变,腺瘤占癌变息肉总数的96.9%,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3.33%。结论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镜检查最常见的阳性发现,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筛查重点。在结肠镜检时应对结肠进行完整检查,重点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结直肠息肉的主要类型是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对内镜下诊断为息肉的病变均应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性质,警惕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息肉病 腺瘤性息肉 结肠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解读 被引量:62
5
作者 丁惠国 徐小元 +1 位作者 令狐恩强 贾继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20-222,共3页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之一。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气囊肿症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童瑞 秦颖 +1 位作者 秦蕾 梁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总结结肠气囊肿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0例经结肠镜确诊的结肠气囊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结肠气囊肿瘤患者中,男16例(80.0%),女4例(20.0%)。主要临床表现为... 目的总结结肠气囊肿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20例经结肠镜确诊的结肠气囊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结肠气囊肿瘤患者中,男16例(80.0%),女4例(20.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确诊主要依靠结肠镜检及病理检查,1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切除术,1例行剖腹探查、乙状结肠穿孔修补术;5例行内镜下治疗;2例行药物+高压氧治疗;7例单纯药物治疗;4例未做治疗。结论结肠气囊肿瘤诊断首选结肠镜,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治疗主要包括氧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及治疗原发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气囊肿症 内镜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水灌胃刺激对大鼠肠道敏感性及血清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彭丽华 杨云生 +2 位作者 孙刚 王巍峰 孙晓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研究冰水灌胃刺激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肥大细胞 (MC)及血清 5 羟色胺 (5 HT)、组胺 (HA)、白三烯B4(LTB4)和缓激肽(BK)含量的影响 ,探讨冷饮刺激诱导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A... 目的 研究冰水灌胃刺激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肥大细胞 (MC)及血清 5 羟色胺 (5 HT)、组胺 (HA)、白三烯B4(LTB4)和缓激肽(BK)含量的影响 ,探讨冷饮刺激诱导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 (A组 ) 2 0只 ,对照组(C组 ) 2 0只。A组每只给冰水 (0~ 4℃生理盐水 ) 2ml,每日 1次灌胃 ,共 14天。C组不灌胃 ,正常饲食、饮水。第 2 8天A组随机分为A1、A2 亚组 ,C组随机分为C1、C2 亚组。A1、C1组大鼠分别记录直肠内球囊扩张 3min的腹部收缩反射次数 (AWR ) ,以评价其肠道敏感性。A2 、C2 组不扩张。直肠扩张结束后 1h取各亚组大鼠血清 ,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 5 HT、LTB4、HA、BK的含量。取A1、C1组大鼠的回盲部、结肠组织行常规组织学检查 ,并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行MC染色及计数。结果 直肠球囊体积 1 0ml扩张时 ,A1组 3min内腹部收缩反射次数明显低于C1组 (P <0 0 5 )。直肠球囊体积 1 5、2 0ml扩张时 ,A1、C1组大鼠 3min内腹部收缩反射次数无明显差异 (P >0 0 5 )。A1、C1组大鼠回盲部及结肠常规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A1组回盲部及结肠MC计数明显高于C1组 (P <0 0 5 )。A组大鼠血清5 HT、LTB4、HA含量明显高于C组 (P <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肥大细胞 血清素 组胺 白三烯B4 缓激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地区功能性胃肠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利营 杨云生 +3 位作者 张雷 蔡赐河 蔡顺天 曹晓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6-878,共3页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地区的6个村庄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统计FGIDs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调查农村地区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河南省兰考县南马庄地区的6个村庄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统计FGIDs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焦虑、抑郁对FGIDs患病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FGIDs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实际共调查3032例(男1531例,女1501例),年龄42.5±16.8(18~109)岁,诊断为FGIDs的有282例(9.30%),患病率位于前4位的分别是功能性烧心(1.99%)、功能性消化不良(1.85%)、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1.76%)和肠易激综合征(1.58%)。FGIDs患病率在女性(10.26%)与男性(8.3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ID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到60岁及以上达高峰(18.58%,P〈0.001);消瘦+肥胖组FGIDs患病率(16.45%)显著高于超重+正常组(8.71%,P〈0.001)。吸烟人群的FGIDs检出率(12.76%)显著高于不吸烟人群(8.79%,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不规律进餐、较多进食生冷食物、焦虑和抑郁状态是FGIDs的危险因素。结论河南省农村地区FGIDs患病率低于国内外报道,年龄、不良生活方式是FGIDs的危险因素,FGIDs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疾病 流行病学方法 农村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克尔憩室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范开春 张林滋 +6 位作者 李春梅 王殿军 唐云 彭丽华 孙刚 黄启阳 杨云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9-732,共4页
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993年4月-2010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经小肠镜和(或)手术确诊的55例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25岁,所有患者均为反复或持续出血,34.55%(19/5... 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993年4月-2010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经小肠镜和(或)手术确诊的55例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25岁,所有患者均为反复或持续出血,34.55%(19/55)慢性中小量出血患者突然出现1次或以上大出血。憩室距回盲瓣中位距离67cm,憩室中位长度3.5cm,87.27%(48/55)憩室为单发。32.73%(18/55)患者的麦克尔憩室存在溃疡,44.74%(17/38)患者有胃黏膜异位,5.26%(2/38)患者有异位胰腺组织,5.26%(2/38)患者合并有间质瘤。对上述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口服小肠钡剂造影或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及术中肠镜检查等,分别有22.22%(2/9)9、0.91%(20/22)、33.33%(6/18)2、5.00%(2/8)8、2.21%(16/19)、88.89%(8/9)、9.09%(1/11)、100.00%(2/2)的患者明确了麦克尔憩室诊断。口服小肠钡剂造影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P〈0.001),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P〈0.01)。87.18%(34/39)的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12.82%(5/39)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并未再复诊。结论中国麦克尔憩室出血多见于青年,确诊前常被诊断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憩室多为单发,距回盲瓣距离多为50100cm;憩室内异位胃黏膜是导致溃疡、出血的主要原因;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和小肠镜检查对诊断麦克尔憩室敏感高;手术切除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尔憩室 胃肠出血 诊断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双弯曲双孔道内镜行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胃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7
10
作者 熊英 胡海清 +4 位作者 王爱民 令狐恩强 李元平 张志伟 耿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458,共4页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围0.5~2.5 cm),28例位于胃底,17例位于胃窦,5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 胃黏膜下肿瘤 双孔道双弯曲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性/浆液性胰腺囊性肿瘤囊液蛋白质糖基化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汪颖 孙玉发 +7 位作者 柴宁莉 徐伟 冯佳 王向东 唐平 杨晶 张伟 令狐恩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3-1180,共8页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病变(恶性胰腺囊性病变包括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以及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ic adenocarcinoma,MCA)的...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病变(恶性胰腺囊性病变包括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以及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ic adenocarcinoma,MCA)的检出率有所提高,但是区分囊性病变的良恶性仍然是一个难题.本研究根据外科手术病理结果及囊液液基细胞结果,从120例经CT或MRI方法诊断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中选取35例样本,其中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组17例与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组18例,通过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方法吸取囊液,采用凝集素芯片分析蛋白质糖链谱差异.经t检验结果表明,MCN组与SCN组相比,6种凝集素,STL、WGA、BPL、DBA、PTL-Ⅰ及MAL-Ⅰ,识别的糖链结构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中凝集素BPL、DBA、WGA、STL识别的糖链结构在MCN囊液中呈高表达(R>2.0),例如DBA特异识别的Tn抗原表达的增多,可能与肿瘤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增多密切相关.而凝集素PTL-Ⅰ、MAL-Ⅰ特异识别Galβ-1、4Glc NAc结构以及Gal NAcα-1、3Gal结构在MCN囊液中表达降低(R<0.5).通过凝集素印记法检测了STL和BPL分别于MCN、SCN囊液中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STL和BPL与囊液中的糖蛋白结合明显强于SCN组.本文通过比较MCN和SCN糖蛋白糖谱表达差异,寻找胰腺囊性肿瘤诊断和肿瘤良恶性评估的新方法,同时为探索胰腺囊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的潜在靶点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囊腺瘤 凝集素芯片 糖基化 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经内镜检出的胃肠道类癌的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燕 杨竞 +1 位作者 温静 梁浩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治疗选择,以提高胃肠道类癌的诊疗水平。方法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11年3月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类癌患者79例,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有无转移及治疗效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79例胃肠道类癌患者中,胃类癌占12.7%(10/79),十二指肠类癌占11.4%(9/79),乙状结肠类癌占1.3%(1/79),直肠类癌占74.6%(59/79),均无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黏膜下隆起性肿物。本组31例经活组织检查确诊,4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41例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1%、100.0%和80.5%。本组患者62例行内镜下治疗且治愈。本组患者类癌转移率较低,为7.6%(6/79)。结论类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是发现、诊断类癌的重要手段。治疗方式的选择可依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而定。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的病例,应首选内镜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瘤 胃肠道 胃镜 结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unner腺错构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敏 刘爱军 +2 位作者 张继平 王巍峰 祝庆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Brunner腺错构瘤(Burnner's gland hamartoma,BG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7例BGH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BGH发病年龄平均53.6岁(25~80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黑便、肠梗... 目的探讨Brunner腺错构瘤(Burnner's gland hamartoma,BG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7例BGH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BGH发病年龄平均53.6岁(25~80岁),临床表现腹痛、腹胀、黑便、肠梗阻、便秘等症状;常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外观呈息肉状,实性或囊性;光镜下表现为Brunner腺结节状增生,被平滑肌束分隔呈小叶状,伴有导管扩张、囊肿、脂肪细胞,常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等。结论 BGH是十二指肠罕见的良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BRUNNER腺 错构瘤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例中国克罗恩病患者与68例美国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庆森 李莉 +1 位作者 罗成华 杨云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63-865,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国与美国克罗恩(Croh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1985~2004年收治的85例Crohn病患者与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CF)1985~2004年收治的68例Croh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计数资... 目的 探讨中国与美国克罗恩(Croh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1985~2004年收治的85例Crohn病患者与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CF)1985~2004年收治的68例Croh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301医院Crohn病患者的男女比为1.74:1,CCF为1:1.43。CCF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率和肠外表现发生率均高于301医院(P〈0.05)。301医院患者中病变累及回肠末端者(69.41%)较多,无一例累及肛周,临床表现以溃疡(65.88%)和上皮样肉芽肿(34.12%)多见,溃疡、肠腔梗阻发生率高于CCF患者(P〈0.05)。CCF患者中累及结肠及直肠的病例较多,肛周瘘管或直肠阴道瘘(51.47%)较多见,肛周病变、腹腔内瘘发生率显著高于301医院(P〈0.05)。301医院药物治疗以柳氮磺吡啶(54.12%)、5-氨基水杨酸(18.82%)及甲硝唑(21.18%)为主,CCF以激素(60.29%)、硫唑嘌呤(33.82%)、infliximab(45.59%)为主。CCF手术治疗患者明显多于301医院(P〈0.01)。结论 301医院与CCF的Crohn病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这是两者在治疗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临床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超 张晓梅 +3 位作者 宫媛 王昌正 韩颖 吴本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9-254,共6页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剂... 探讨了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NOD/SCID小鼠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将雄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即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治疗组.B组和C组小鼠全腹接受5 Gy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照射后B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组小鼠移植MSCs.于移植后第15天取小鼠空肠标本,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MSCs在受损肠道的定植和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小鼠,病理切片显示小肠黏膜得到修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s可定植于辐射损伤的肠道,并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和α-SMA.MSCs移植入肠损伤的小鼠体内后可在受损肠道定植,并向间质细胞分化,参与辐射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 肠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大鼠胃动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文徽 刘庆森 +2 位作者 韩辉 吴本俨 张书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对大鼠胃动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BTA10U(小剂量)组、20U(中剂量)组、40U(大剂量)组。给药方法均为剖腹胃窦部肌层注射,观察12周,记录进食量及体重变化。12周末,...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对大鼠胃动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BTA10U(小剂量)组、20U(中剂量)组、40U(大剂量)组。给药方法均为剖腹胃窦部肌层注射,观察12周,记录进食量及体重变化。12周末,测定胃半排空时间以评价BTA对胃动力的影响,再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窦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表达。结果①中、大剂量组大鼠进食量及体重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小剂量组进食量及体重在短时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②12周末,小剂量组胃半排时间110.5±26.67min长于对照组86.83±22.98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161.67±23.53min)和大剂量组(200.33±44.37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AChE在胃窦部肌间神经丛表达的IOD值分别为:中剂量组(72.44±18.43)、大剂量组(68.38±10.60),显著低于对照组(98.05±16.5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A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Ach的释放,引起胃动力降低,胃排空减慢,致大鼠进食减少,体重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类 A型 胃动力 乙酰胆碱酯酶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组织异常表达蛋白质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旭 杨云生 罗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7-1259,共3页
目的筛选及鉴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与正常人结肠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D-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4例,分别为D-IBS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结肠镜取回盲部及乙状结肠黏膜进行活检,用含0.1%PMSF的冰盐水将标本洗净后立即... 目的筛选及鉴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与正常人结肠黏膜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D-IB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4例,分别为D-IBS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结肠镜取回盲部及乙状结肠黏膜进行活检,用含0.1%PMSF的冰盐水将标本洗净后立即置于液氮中保存。提取蛋白质,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法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采用质谱法对变化最明显的蛋白点进行鉴定。结果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成功得到人结肠黏膜组织的蛋白质组图谱。正常对照组图谱平均得到蛋白点336个,组内图像平均匹配率92%,D-IBS组图谱平均得到蛋白点426个,组内图像平均匹配率95%。D-IBS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平均胶图谱的比较,两组间匹配率为74%。Volume值变化大于2倍以上的点共24个,其中21个点表达上调,3个点表达下调。表达上调最明显的2个蛋白点经鉴定分别为免疫球蛋白J链(Ig-j)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表达下调最明显的2个蛋白点则分别为血红蛋白β亚基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结论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法可以成功得到人结肠黏膜组织蛋白质组表达图谱,D-IBS患者与正常人结肠黏膜组织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已经鉴定出来的4个蛋白可能在D-IB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疾病 功能性 腹泻 蛋白质组 电泳 凝胶 双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白杨 张亚历 +4 位作者 王继德 杨云生 陈烨 张兆山 周殿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候选菌株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Hsp60基因,将其定向插入pET-22b(+)载体,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免疫原性。结果克隆的Hsp60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 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候选菌株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Hsp60基因,将其定向插入pET-22b(+)载体,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免疫原性。结果克隆的Hsp60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一致,Hsp60重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7.2%,并可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所识别,用其免疫小鼠可产生抗该重组蛋白的抗体。结论Hsp60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疫苗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热休克蛋白60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牛骨对人牙髓干细胞体外增殖、牙向分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红梅 荀文兴 +2 位作者 张晓梅 王江 李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1131-1134,共4页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calcined bovine bone,CBB)与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支架材料的牙向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DPSCs,分别用四唑盐比色法(MTS)、茜素红染色法、碱性磷酸酶(alkali...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calcined bovine bone,CBB)与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支架材料的牙向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DPSCs,分别用四唑盐比色法(MTS)、茜素红染色法、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观察CBB生物材料对DPSCs增殖活性和牙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CBB显著地刺激体外培养的DPSCs增殖,诱导了细胞的矿化和提高细胞ALP活性。RT-PCR结果显示CBB诱导后细胞mRNA水平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和牙本质基质蛋白(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CBB与DP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支架材料对于DPSCs有较好牙向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煅烧骨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92b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粘附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卫华 王昌正 +1 位作者 蒋一 吴本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48-1752,共5页
目的探讨mi R-92b对胃癌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mi R-92b inhibitor和mi R-92b mimics后,经划痕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基质胶粘附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对细胞转... 目的探讨mi R-92b对胃癌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瞬时转染mi R-92b inhibitor和mi R-92b mimics后,经划痕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基质胶粘附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对细胞转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GC-7901细胞转染mi R-92b inhibitors后,迁移、粘附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Cadherin表达升高,Vimentin表达降低,Akt和p-Akt的表达升高。转染mi R-92b mimics后,迁移、粘附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增多(P<0.05);E-Cadherin表达降低,Vimentin表达升高,Akt和p-Akt表达降低。结论 mi R-92b介导SGC7901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的粘附、迁移和侵袭,可能通过非PI3K/Akt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迁移 粘附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