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枝木霉血流感染1例及文献综述
1
作者 汪璐 王琳 +1 位作者 曲远青 刘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67,共5页
目的鉴定一例老年血流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描述其病原体特征,并对近年来长枝木霉感染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方法采集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分离出的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检测... 目的鉴定一例老年血流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描述其病原体特征,并对近年来长枝木霉感染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方法采集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分离出的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检测分离菌株序列,并应用MEGA软件分析。结果形态学观察及ITS测序均提示病原体为长枝木霉。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38-A2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指南对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显示米卡芬净为8μg/mL,卡泊芬净为8μg/mL,5-氟胞嘧啶为64μg/mL,泊沙康唑为2μg/mL,伏立康唑为0.5μg/mL,伊曲康唑为2μg/mL,氟康唑为64μg/mL,阿尼芬净为8μg/mL,两性霉素为4μg/mL。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文献检索共纳入长枝木霉感染病例15例,基础疾病以移植(5例)为主,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5例)为主;9例病例存活,3例病例死亡,3例病例预后未知。结论长枝木霉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及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其感染患者病死率较高,临床缺乏规范的治疗指南,药敏结果缺乏折点,对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存在耐药情况。及时分离鉴定出病原菌并提供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真菌感染 长枝木霉 形态学 ITS序列药物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甲基化的特征及其与肝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谢华杰 常凯 +6 位作者 王艳艳 那琬琳 蔡欢 刘霞 江忠勇 胡宗海 刘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的甲基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MethSurv、EWAS Data Hub软件对MTIF2甲基化样本进行标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内容包括生存曲线分析、甲基... 目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MTIF2)基因的甲基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MethSurv、EWAS Data Hub软件对MTIF2甲基化样本进行标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内容包括生存曲线分析、甲基化特征分析、肿瘤信号通路相关性及泛癌数据库比对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基于患者CpG部位的甲基化水平执行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通过Kaplan-Meier图标识较低和较高甲基化患者组之间的生存差异。Log-likelihood ratio法用于组间生存差异分析。结果MTIF2甲基化整体聚类表明在种族、人种、BMI、年龄等特征间MTIF2基因甲基化水平没有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MTIF2基因N-Shore高甲基化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低甲基化患者(HR=0.492,P<0.001),而CpG island和S-Shore甲基化的高低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基于不同年龄、性别、BMI、人种、种族、临床分期绘制MTIF2基因甲基化谱发现,随年龄增长会降低MTIF2基因N-Shore和CpG island的甲基化水平,白种人的MTIF2基因N-Shore的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亚洲人(P<0.05),临床分期Ⅳ期患者MTIF2基因N-Shore和CpG island的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值均<0.05)。临床验证试验表明,Ⅲ/Ⅳ期肝细胞癌患者MTIF2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且低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MTIF2基因N-Shore低甲基化是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翻译起始因子 甲基化 肝细胞 计算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骨科患者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梦瑗 汪璐 +2 位作者 曲远青 王艳艳 万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分析四川成都地区骨科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成都地区西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分离自伤口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及其SCCmec分型... 目的:分析四川成都地区骨科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耐药现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成都地区西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分离自伤口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鉴定及其SCCmec分型、各菌株MLST分型和spa分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20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毒力因子,并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分析.所有结果同时进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间的比较.结果:195株细菌MRSA检出率为21.0%,MRSA以SCCmecⅠ(41.5%)、Ⅳ(36.6%)型为主,MLST型别主要为ST59(58.5%)和ST630(17.1%),spa型别主要为t437(43.9%);MSSA的MLST主要型别为ST188(22.1%)和ST6(13.6%),spa型别主要为t189(19.5%)和t701(10.4%).MRSA菌株hlb(P<0.01)和seb(P<0.01)基因携带率较高,而cna(P<0.01)和ebpS(P<0.05)基因携带率较低,且这一结果与分子分型相关.耐药分析提示某些抗生素可在经验性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优先选择.结论:成都地区骨科伤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为ST59/ST630-t437-MRSA-SCCmecⅠ/Ⅳ和ST188-t189-MSSA.分子分型结果与毒力因子携带情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本地区抗菌策略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骨感染 伤口感染 分子流行病学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宋羽希 王琴 +4 位作者 胡健 朱忠立 黎俊雅 向朝雪 李福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西部战区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各种标本分离出的CRE 121株,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 目的研究西部战区总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临床各种标本分离出的CRE 121株,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及测序检测碳青霉烯酶、ESBL酶、AmpC酶和膜孔蛋白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121株CRE中碳青霉烯酶阳性96株,其中65株产blaKPC、25株产blaNDM-1、7株产blaOXA-48、2株产blaVIM,有2株同时产blaKPC和blaNDM-1,1株同时产blaKPC和blaVIM;未检测到blaIMP、blaGES基因;blaSHV、blaTEM和blaDHA检出率分别为46.3%、47.1%和37.2%;OMPF、OMPC缺失/突变率分别为48.1%、84.6%,OMPK35、OMPK36缺失/突变率分别为35.7%、91.1%。药敏结果分析发现121株CRE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高,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ERIC-PCR结果显示5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有5种基因型;2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有3种基因型;23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阴沟肠杆菌有3种基因型。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CRE以blaKPC为主要耐药基因,其次为blaNDM-1;部分CRE既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时合并膜孔蛋白基因缺失/突变。从分型结果得出,部分菌株同源性非常高,存在克隆传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酶 膜孔蛋白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复发进程中DNA修复调节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凯 王艳艳 +7 位作者 江忠勇 孙巍 刘晨霞 那琬琳 许宏宣 谢静 刘媛 陈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复发进程中DNA修复调节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串联质量标签(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HCC 2年内复发和5年预后良好的肝癌组织样本,分析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4条通路的蛋白...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复发进程中DNA修复调节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串联质量标签(TMT)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HCC 2年内复发和5年预后良好的肝癌组织样本,分析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4条通路的蛋白表达差异,分析在HCC复发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调控通路及靶点,预测可能的调控机制。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真核生物复制复合体通路MCM2(P=0.018)、MCM3(P=0.047)、MCM4(P=0.014)、MCM5(P=0.008)、MCM6(P=0.006)、MCM7(P=0.007)、PCNA(P=0.019)、RFC4(P=0.002)、RFC5(P<0.001)、LIG1(P=0.04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中PCNA(P=0.019)、RFC4(P=0.002)、RFC5(P<0.001)、LIG1(P=0.042)共4个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减少;碱基切除修复通路PCNA(P=0.019)和LIG1(P=0.042)在HCC复发组中均显著降低;错配修复富集通路中MSH2(P=0.026)、MSH6(P=0.006)、RFC4(P=0.002)、RFC5(P<0.001)、PCNA(P=0.019)、LIG1(P=0.042)共6个蛋白在肝癌复发组织中均显著减少。差异蛋白涉及MCM复合体、DNA聚合酶复合体ε、连接酶LIG1、长补丁碱基剪切修复复合体(long patch BER)、DNA错配修复蛋白复合体的重要组分。对DNA修复调节的重要差异蛋白进行临床样本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复发组中除MCM6表现出下降趋势外,MCM5(P=0.008)、MCM7(P=0.007)、RCF4(P=0.002)、RCF5(P<0.001)和MSH6(P=0.006)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结论HCC复发过程中,DNA修复进程中多个复合体蛋白组分存在显著减少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复发 局部 DNA修复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A4在肺腺癌预后、诊断和免疫浸润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静 李艳梅 +5 位作者 王雪樾 聂恬 王洁 翁启明 张静 范晔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85-1993,共9页
目的探究PSMA4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预后、诊断和免疫浸润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LUAD患者的表达谱和临床信息。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LUAD组(n=539)与正常... 目的探究PSMA4在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预后、诊断和免疫浸润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获取LUAD患者的表达谱和临床信息。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LUAD组(n=539)与正常组(n=59)PSMA4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在GEO数据库下载GSE40791和GSE10072 LUAD数据集,验证PSMA4在LUAD组与正常组中的表达水平。收集10对2023年1-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术的LUAD患者的肿瘤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RT-qPCR技术验证PSMA4在10对LUAD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体外培养肺癌细胞和正常肺上皮细胞,通过RT-qPCR检测PSMA4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并对PSMA4的高低表达组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通过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KM)法确定PSMA4对于LUAD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不同时间点的总生存率。结果TCGA数据集、GSE40791和GSE10072 LUAD数据集中的表达数据显示,PSMA4在LUAD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RT-qPCR检测分析发现,PSMA4在LUAD和肺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肺上皮细胞(P<0.01)。PSMA4高表达是诊断LUAD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与肿瘤微环境中效应记忆性T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央记忆性T细胞、肥大细胞的水平的降低有关。结论PSMA4对LUAD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并且与LUAD的预后和免疫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PSMA4 预后 诊断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特隐球菌致脑膜炎及肺炎1例
7
作者 王琴 连丽莎 +3 位作者 谭积善 唐璐 李艳梅 刘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19,共4页
隐球菌病多由新型隐球菌引起,格特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较为少见,国内报道格特隐球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并以中枢神经感染为主,肺部感染较为少见[1],而国外报道多以肺部为主[2],但由格特隐球菌同时引起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隐球菌病多由新型隐球菌引起,格特隐球菌引起的隐球菌病较为少见,国内报道格特隐球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并以中枢神经感染为主,肺部感染较为少见[1],而国外报道多以肺部为主[2],但由格特隐球菌同时引起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均较为少见。同时,隐球菌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外培养生长缓慢,易被其他快生长菌覆盖,难于检出,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极易漏检,或误诊为结核、肿瘤等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3-6]。本文报道1例由格特隐球菌引起肺炎及脑膜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其实验室鉴定,为该病的诊治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特隐球菌 肺炎 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Plt计数预测价值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胡莉娜 刘怡 +1 位作者 刘一岚 但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2-1337,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 目的:探讨成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Plt)数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失败32例设为A组,治疗成功20例设为B组,分析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计数对治疗随访1年患者治疗反应率的影响,计算Plt数用于疗效预测时,效能指标及最佳截断点。结果:B组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水平高于A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是影响利妥昔单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0,95%CI:1.82-15.66,P=0.00)。首次诊断骨髓CD41^+巨核细胞数≥150组患者随访1年反应率显著高于<150组(P<0.05)。B组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 3、14、21、30、60、90、180、270和360 Plt数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数最佳截断点为50×10^9/L;利妥昔单抗首次治疗后d14,AUC为0.68(95%CI:0.57-0.78,P=0.00);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利妥昔单抗疗效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73%和87.58%;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30和60 AUC分别为0.74(95%CI:0.64-0.87)(P=0.00)和0.93(95%CI:0.82-0.98)(P=0.00)。结论:成人慢性原发性ITP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部分可获得长期缓解,但骨髓巨核细胞数<150的患者预后较差;同时根据利妥昔单抗治疗后d 14、30及60 Plt数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远期疗效,指导治疗的方案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 免疫治疗 PLT计数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LC和dFLC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最佳cutoff值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胡莉娜 刘怡 +1 位作者 但刚 刘一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11-1617,共7页
目的:探讨游离轻链比值(rFLC)和游离轻链差值(dFLC)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最佳截断(cutoff)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治疗的240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 目的:探讨游离轻链比值(rFLC)和游离轻链差值(dFLC)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最佳截断(cutoff)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治疗的240例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FLC和dFLC四分位间距水平分组,比较不同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同时评估rFLC和dFLC不同cutoff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女性、M蛋白分型IgA型及ISS分期I期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长于男性、其他M蛋白类型及ISS分期患者(P<0.05);未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优于合并高钙血症患者(P<0.05)。dFLC<110.95 mg/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110.95-2781.44 mg/L、>2781.44 mg/L患者(P<0.05);dFLC<110.95 mg/L和>2781.44 mg/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110.95-2781.44 mg/L患者(P<0.05);rFLC<14.71 mg/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14.71-367.96 mg/L、>367.96 mg/L患者(P<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LC各表达水平对初治MM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影响较rFLC更高(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rFLC和dFLC水平均是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当rFLC水平≤14.71或dFLC水平≤110.95 mg/L时,对于初治MM患者预后影响最为显著;rFLC水平≤14.71 mg/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rFLC≤14.71和≥367.96 mg/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FLC≤110.95 mg/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rFLC和dFLC水平与初治MM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其中rFLC水平≤14.71或dFLC水平≤110.95 mg/L时患者复发或死亡风险最低,可作为预后评估理想的cutoff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轻链比值 游离轻链差值 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预后 截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miR-345-5p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春雨 林宁 +5 位作者 熊杰 刘若鸿 杨屹 田伏洲 孙红玉 汤礼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患者外周血miR-345-5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HTGAP患者40例(A组)、非HTGAP患者75例(B组),同时选取高脂血症非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AP)患者外周血miR-345-5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9月西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中心收治的HTGAP患者40例(A组)、非HTGAP患者75例(B组),同时选取高脂血症非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C组)和健康志愿者30例(D组)为对照组。其中A组根据急性胰腺炎亚特兰大分级标准再分为轻度(HTG-MAP)与重度(HTG-SAP)两个亚组,每组20例。检查所有患者血清三酰甘油和淀粉酶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miR-345-5p的表达水平,分析miR-345-5p表达水平与HTGAP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在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中的作用。结果 A组患者血清中miR-345-5p的表达水平(2.28±0.23)明显高于B组(0.35±0.21)、C组(0.29±0.23)和D组(0.25±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D组之间miR-345-5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5-5p检测HTG-S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0.634~0.935)。重度HTGAP组miR-345-5p的表达水平(2.95±0.46)明显高于轻度HTGAP组(0.69±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5-5p表达水平与三酰甘油水平具有相关性(r=0.853,P<0.001),而与淀粉酶无相关性(r=–0.239,P>0.05)。结论 miR-345-5p在HTGAP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其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有望为HTGAP的临床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高脂血症 微RNAS miR-345-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因子FABP1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姚俊秀 肖毅 +2 位作者 王强 孙雄山 杨永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0-586,共7页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肝脏因子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的变化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10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脂水平及纳入排除标准,确定血脂异常者72例,血脂正常者50...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肝脏因子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的变化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10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脂水平及纳入排除标准,确定血脂异常者72例,血脂正常者50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烟酒嗜好等。检测血脂、血糖、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3、ANGPTL4、ANGPTL6、FABP1。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法均衡两组基线资料中存在的混杂因素,比较两组FABP1的变化,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ABP1与各血脂成分的相关性。结果经PSM法均衡混杂因素后,两组年龄、性别、烟酒嗜好、体重指数(BMI)、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血脂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血脂异常组的血清FABP1水平明显高于于血脂正常组(P<0.05),而血清ANGPTL3、ANGPTL4、ANGPTL6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ABP1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1,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与FABP1呈显著正相关(β=0.291,P<0.05),TC+LDL-C、血糖与FABP1呈显著负相关(β=–0.443、–0.268,P<0.05)。结论FABP1与血脂异常尤其TG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三酰甘油 倾向性得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RF 1ab/S/M蛋白遗传进化分析及mRNA疫苗抗原表位序列筛选 被引量:4
12
作者 常凯 刘晨霞 +5 位作者 朱紫衣 许宏宣 王艳艳 熊杰 曲远青 江忠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31-1137,共7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RF 1ab/S/M蛋白的遗传进化特性并筛选mRNA疫苗的抗原表位序列。方法收集全球SARS-CoV-2的全基因组序列,比较ORF 1ab/S/M蛋白及核酸遗传差异并构建进化树,绘制遗传差异全球分布图。基于严重急性呼吸综...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RF 1ab/S/M蛋白的遗传进化特性并筛选mRNA疫苗的抗原表位序列。方法收集全球SARS-CoV-2的全基因组序列,比较ORF 1ab/S/M蛋白及核酸遗传差异并构建进化树,绘制遗传差异全球分布图。基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的研究基础,结合SARS-CoV-2的遗传差异,预测并筛选mRNA疫苗抗原表位候选序列。结果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地区SARS-CoV-2的ORF 1ab核酸序列相似性为100.0%,同源性为99.3%;S蛋白核酸序列相似性为100.0%,同源性为97.5%;M蛋白核酸序列相似性为100.0%,同源性为99.9%。三种蛋白遗传变异的全球分布显示,美洲地区与亚欧地区暴发的SARS-CoV-2存在明显差异。SARS-CoV-2 ORF 1ab蛋白区段筛选出11条B细胞和13条T细胞mRNA疫苗候选目标序列,S蛋白区段筛选出6条B细胞和4条T细胞mRNA疫苗候选目标序列,M蛋白区段筛选出3条B细胞和7条T细胞mRNA疫苗候选目标序列。结论在美洲地区与亚欧地区暴发的SARS-CoV-2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通过构建新的线性抗原表位mRNA筛选策略,筛选出ORF 1ab/S/M编码区中多条引起免疫细胞响应的抗原表位序列,可为mRNA疫苗(串联抗原表位序列)研发、抗体制备及免疫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遗传进化 刺突蛋白 膜蛋白 抗原表位 mR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TOF-MS鉴定成人颅内感染人型支原体1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艳梅 谭积善 +2 位作者 唐璐 王琴 刘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8-982,共5页
人型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具有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的已知最小原核型微生物。在人体中,其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而在成人颅内感染中极为少见,且引起的颅内感染在诊断、治疗、预后管理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共识。本文报告1例成人... 人型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具有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的已知最小原核型微生物。在人体中,其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而在成人颅内感染中极为少见,且引起的颅内感染在诊断、治疗、预后管理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共识。本文报告1例成人因车祸伤行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人型支原体颅内感染的病例,旨在为临床此类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支原体 颅内感染 质谱分析 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2-3p靶蛋白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晨霞 常凯 +6 位作者 那琬琳 王艳艳 牟东 李华 江忠勇 刘媛 熊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69,共6页
目的比较肝癌复发与预后良好患者癌组织的蛋白表达,分析miR-152-3p相关的靶蛋白差异及调控机制,探讨miR-152-3p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TMT标记全蛋白质组学测序方法和RT-PCR分别检测肝癌切除术后2年复发(n=6)与5年预后良好(n=6)... 目的比较肝癌复发与预后良好患者癌组织的蛋白表达,分析miR-152-3p相关的靶蛋白差异及调控机制,探讨miR-152-3p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应用TMT标记全蛋白质组学测序方法和RT-PCR分别检测肝癌切除术后2年复发(n=6)与5年预后良好(n=6)患者肝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和miR-152-3p的表达水平;联合六大数据库检索分析miR-152-3p靶基因,并运用Gene Ontology、DAVID和REACTOME数据库进行靶基因筛选、富集注释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将筛选的miR-152-3p靶基因进行基因突变频率和生存曲线分析,验证miR-152-3p靶基因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肝脏组织有关基因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肝癌切除术后预后良好患者癌组织的miR-152-3p转录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患者癌组织的水平(P<0.05)。蛋白测序结果显示,预后良好患者与复发患者的癌组织存在365个差异表达蛋白,联合肝癌复发数据库分析显示,其中有17个蛋白受miR-152-3p调控。进一步的信号通路分析发现,17个受miR-152-3p调控的靶基因其功能集中于线粒体核糖体翻译调控;多重富集发现靶基因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密切关系的蛋白6个,分别为AKAP1、FOXRED1、MRPL28、MRPL50、SHC1、STAU1。基因突变频率及生存曲线分析发现,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靶蛋白的功能缺失或减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结论miR-152-3p在HCC切除术后预后良好和复发患者的癌组织表达差异显著,miR-152-3p在肝癌复发中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靶基因AKAP1、FOXRED1、MRPL28、MRPL50、SHC1、STAU1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影响细胞氧化呼吸功能导致肝癌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iR-152-3p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雨笙 朱紫衣 +3 位作者 刘晨霞 常凯 江忠勇 熊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对HepG2.2.15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HBV前基因组RNA (pgRNA)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0、50、100μmol/L的Sal处理HepG2.2.15细胞,分别使用CCK8、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活性、...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对HepG2.2.15细胞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HBV前基因组RNA (pgRNA)的影响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0、50、100μmol/L的Sal处理HepG2.2.15细胞,分别使用CCK8、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凋亡、上清液HBV DNA、细胞内pgRNA以及相关调控基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AMP依赖蛋白激酶α2(AMPKα2)、P38蛋白激酶(P38MAPK)和Forkhead转录因子1(FOXO1)mRNA表达水平;分析pgRNA和各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Sal对HepG2.2.15的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没有较大影响;50、100μmol/L Sal处理细胞6 d后,细胞上清液中的HBV DN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42.337,P=0.006);pgRNA的变化趋势与SIRT1 mRNA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明显(r=0.891),pgRNA变化趋势与其它基因PGC-1α、AMPKα2、P38MAPK、FOXO1的mRNA变化趋势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53、0.135、-0.943、-0.809。结论 Sal可以通过影响SIRT1途径促进HBV的复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使用Sal时应关注乙肝病毒复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景天苷 HEPG2.2.15 乙肝病毒 SIR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促进HepG2.2.15细胞系中乙肝病毒pgRNA转录和病毒复制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雨笙 常凯 +3 位作者 朱紫衣 刘晨霞 江忠勇 熊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64-1570,共7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转录以及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处理HepG2.2.15细胞,分别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对HepG2.2.15细胞中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RNA)转录以及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处理HepG2.2.15细胞,分别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内乙肝病毒pgRNA、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肝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吉西他滨作用下HepG2.2.15细胞中与pgRNA转录有关的调控基因肝细胞核因子4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4,HNF4α)、P38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1,CREB1)、核转录因子p65(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 p6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相关调控基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1,SIRT1)、P53 mRNA水平以及pgRNA的表达量,分析这些基因随吉西他滨浓度变化与pgRNA随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找出与pgRNA变化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并使用Western blot在蛋白质水平验证吉西他滨对此基因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吉西他滨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显示出浓度以及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吉西他滨使细胞凋亡率增高;吉西他滨使细胞更多的细胞停滞在G0G1期,而处于S期细胞比例降低;吉西他滨明显增加HepG2.2.15细胞内乙肝病毒pgRNA,72 h之内呈现明显的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吉西他滨作用细胞24 h会使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eAg增加;吉西他滨促进HNF4αmRNA、HNF4α蛋白质表达量增加,且在所检测的与乙肝病毒转录调节有关的基因中,HNF4αmRNA变化趋势与HBV pgRNA变化趋势相关性最高。结论:吉西他滨可在细胞水平促进乙肝病毒pgRNA转录以及乙肝病毒的复制,其机制为通过促进乙肝病毒转录因子HNF4α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 HEPG2.2.15细胞 吉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vB_KpnP1的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书泓 汪璐 +4 位作者 徐朝霞 刘佳姣 张维维 冯健 李福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0-1039,共10页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 目的分离出1株裂解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信息。方法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西部战区总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的形态,测定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抑菌活性,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进化树和比较基因组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分离出1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vB_KpnP1,形成的噬菌斑为2~3 mm透明的圆形,周围有明显的晕环;电镜下发现该噬菌体的头部大小约68.2 nm×64.3 nm,尾部长约11 nm,其头部为正二十面体,有1条不可收缩的短尾,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自复制短尾噬菌体科;其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30 min,爆发量为26 PFU/cell;10 min吸附率约为80%;该噬菌体对氯仿不敏感,在温度为10~50℃、pH值为4~12条件下较稳定;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裂解率为54.55%(12/22);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其可抑制宿主菌的生长。噬菌体vB_KpnP1为双链DNA(dsDNA),基因组全长为40352 bp,GC含量为53.09%,含有50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结论成功分离出1株具有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潜力的毒性噬菌体vB_Kpn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通过调控宿主核糖体翻译开关抑制HBV复制的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常凯 王艳艳 +4 位作者 那琬琳 刘晨霞 叶雨笙 江忠勇 刘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95-1502,共8页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抑制HBV复制的宿主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处理人正常肝细胞(L-02),根据黄芪甲苷浓度的不同,分为0、5、10和20μg/mL 4组。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化学发光和生化方法检测AFP、AL... 目的分析黄芪甲苷抑制HBV复制的宿主调控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处理人正常肝细胞(L-02),根据黄芪甲苷浓度的不同,分为0、5、10和20μg/mL 4组。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化学发光和生化方法检测AFP、ALT、AST和ALP外泌水平,评估黄芪甲苷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用黄芪甲苷处理携带HBV的肝癌细胞Hep3B,应用qPCR方法检测HBV DNA、pgRNA、MTIF2、RPL10基因表达量,ELISA测法检测HBsAg和HBeAg,评估对HBV复制的影响。应用TCGA和GEO数据库结合R语言资料包对RPL10和MTIF2在临床样本中的预后影响进行分析验证。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用于分析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的生存差异,进行了time ROC分析以比较RPL10和MTIF2基因的预测准确性和风险评分。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和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结果20μg/mL组处理24 h和48 h相较未处理组细胞生长活性均显著提高(P值均<0.05),20μg/mL组处理72 h相较10μg/mL组生长活性提高(P<0.05),5μg/mL组处理72 h相较未处理组生长活性提高(P<0.05)。5、10和20μg/mL 3个处理组AFP水平均较未处理组显著增高(P值均<0.05),10和20μg/mL 2个处理组ALT水平分别均较未处理和5μg/mL 2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20μg/mL组ALT水平较10μg/mL组显著降低(P<0.05)。5、10和20μg/mL 3个处理组AST水平较未处理组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5、10和20μg/mL 3个处理组HBV DNA、pgRNA、HBsAg、HBeAg、RPL10和MTIF2水平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BV感染的肝癌患者中RPL10和MTIF2基因较高水平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而在无HBV感染的肝癌患者中不存在此现象。结论黄芪甲苷能够抑制翻译起始蛋白MTIF2和核糖体大亚基成分RPL10,通过调控宿主核糖体翻译开关降低HBV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乙型肝炎病毒 核糖体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紫衣 刘媛 +4 位作者 王文博 江忠勇 常凯 叶雨笙 熊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以HCV体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探讨HCV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1.0 MOI HCV病毒颗粒刺激HUVECs,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划痕实验及单核内皮黏附实验评估HCV对HUVECs迁移及... 目的以HCV体外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探讨HCV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1.0 MOI HCV病毒颗粒刺激HUVECs,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划痕实验及单核内皮黏附实验评估HCV对HUVECs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V刺激HUVECs炎症因子及内皮损伤因子的表达。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CV对HUVECs的生长增殖、细胞凋亡及周期无明显影响(P值均> 0.05)。HCV刺激抑制了HUVECs的迁移能力,而增强其黏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HCV刺激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IL-6、IL-1β以及趋化因子CXCL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0.155、-12.048、-5.025、-20.116,P值均<0.05)及蛋白表达增加(F值分别为2541.739、4806.490、477.608、501.380,P值均<0.001)。HCV刺激导致HUVECs内皮损伤因子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4.530、-4.497、-7.692、-7.449,P值均<0.05)。结论 HCV可以引起内皮细胞炎症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霉素干预MTIF2调控核糖体翻译进程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常凯 那琬琳 +5 位作者 刘晨霞 江忠勇 王艳艳 许宏宣 沈金兰 刘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核糖体翻译因子抑制剂阿维霉素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阿维霉素处理肝癌细胞Hep3B,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qPCR方法检测病毒HBV-DNA、pgRNA、宿主MTIF2和RPL10基... 目的探讨核糖体翻译因子抑制剂阿维霉素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阿维霉素处理肝癌细胞Hep3B,应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qPCR方法检测病毒HBV-DNA、pgRNA、宿主MTIF2和RPL10基因表达量,ELISA免疫测法检测HBsAg和HBeAg,化学发光检测法对AFP进行定量检测,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外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结果阿维霉素对Hep3B细胞增殖没有抑制作用,对细胞的凋亡也没有影响。但能促进细胞AST分泌,降低AFP外泌水平,对ALP分泌影响较小。在Hep3B细胞中,阿维霉素能通过干预MTIF2促使pgRNA表达量积累,反馈上调宿主RPL10和MTIF2基因mRNA表达。并能有效降低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结论阿维霉素能够抑制MTIF2翻译起始,通过影响翻译起始调控病毒组装蛋白的翻译进程,进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霉素 乙型肝炎病毒 mRNA翻译 翻译起始因子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