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程巳阳 德庆卓嘎 王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74,共14页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量 夜降水率 空间分布 线性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科技为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服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2
作者 翁加多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5期180-180,186,共2页
本文结合西藏地区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实际,分析了气象科技为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服务现状,探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气象科技为农牧业生产服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气象科技 服务现状 问题 发展建议 西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山洪灾害过程水文动力模拟和临界雨量 被引量:9
3
作者 林志强 尼玛吉 黄志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1期183-187,195,共6页
[目的]研究西藏山洪致灾临界雨量确定方法,为西藏地区水文气象预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高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方法]采用水文动力模式Floodarea模型对西藏东南部的一次山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利用气象资料逐时降水量进行了淹没... [目的]研究西藏山洪致灾临界雨量确定方法,为西藏地区水文气象预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以服务于高原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方法]采用水文动力模式Floodarea模型对西藏东南部的一次山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并利用气象资料逐时降水量进行了淹没高度计算,得到了山洪致灾临界雨量。通过实地考察获取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2015年8月一次山洪灾害的基本参数资料,与模型模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1)Floodarea对暴雨诱发山洪过程的模拟结果较好,结合多源降水数据能更准确地模拟西藏山区山洪暴发的过程;(2)通过调整雨量情景设定可推算山洪不同淹没水深的临界雨量,得到较为准确的洪水淹没范围和降雨量—淹没深度关系;(3)应用降雨量—淹没深度关系计算得到巴宜区永久河山洪沟的4个淹没深度灾害山洪等级(0.1,0.6,1.2,1.8m)的6h累计临界雨量分别为33,55.7,75.4,91.9mm。[结论]研究结果表明Floodarea软件适用于西藏高原水文观测资料匮乏的复杂地形山区,能较准确地重现山洪灾害过程和确定山洪临界雨量,可为复杂地形山区山洪防治和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area模型 西藏林芝 山洪 临界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面积变化及气候要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曾林 牛晓俊 +2 位作者 豆永丽 边多 周刊社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1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1988—2012年Landsat系列和2013—2019年GF1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1988—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均存在大幅波动,总体呈现减... 利用1988—2012年Landsat系列和2013—2019年GF1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1988—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均存在大幅波动,总体呈现减少趋势;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分别为47.31 km2、7.28 km2,较1988年分别减少了39.62%、27.42%,其中嘎拉错在2005年和2014年曾出现干涸现象。(2)近32年来该流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年累计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累计蒸发量呈减少趋势。(3)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蒸散发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多庆错和嘎拉错呈萎缩趋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流域内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多庆错 嘎拉错 湖泊面积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4
5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鲍建华 拉巴 路红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6-791,共6页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季减幅最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藏北高原的中西部。蒸发量减少幅度随经度的增加减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4℃/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17℃/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0.37℃/10a)。藏北高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小,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降水量的增加和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小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藏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抵抗粗差的雷电定位算法研究与仿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达新 来志云 +1 位作者 吉平 秦志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8399-8403,8423,共6页
雷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在雷电监测系统中,定位计算直接关系到探测结果的精度。然而在探测到的原始数据中有许多包含粗差,粗差的影响使得由基本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严重偏离真实值。为了满足应用的要求,必须设计能... 雷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在雷电监测系统中,定位计算直接关系到探测结果的精度。然而在探测到的原始数据中有许多包含粗差,粗差的影响使得由基本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严重偏离真实值。为了满足应用的要求,必须设计能够抵抗粗差干扰的定位方法。首先介绍了目前在用的三站定位方法,并严格推导了Taylor级数法。为了使基本定位方法能够具备抵抗粗差的能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设计了两种粗差处理算法:k-means聚类法和决策树分类法。仿真说明,采用后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抵抗粗差的干扰,提高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 抗差 聚类 决策树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总云量对红斑权重UVB的影响
7
作者 陈涛 张勇 顾忠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748-10749,10761,共3页
根据2008年拉萨站总云量资料以及臭氧光谱仪(BREWER)观测得到的红斑权重UVB资料,分析了总云量对红斑权重UVB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云量为1~4成时,对红斑权重UVB平均增减幅度不大;总云量为6~ 10成时,对红斑权重UVB的平均影响表现为衰减... 根据2008年拉萨站总云量资料以及臭氧光谱仪(BREWER)观测得到的红斑权重UVB资料,分析了总云量对红斑权重UVB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云量为1~4成时,对红斑权重UVB平均增减幅度不大;总云量为6~ 10成时,对红斑权重UVB的平均影响表现为衰减,且平均衰减程度随云量等级变高而加剧,总云量等级越高,红斑权重UVB增强概率越小;各级总云量云层反射辐射对红斑权重UVB的平均增强幅度没有明显规律,平均增幅为19.2%;在被太阳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有云天气将承受比晴天更强的紫外线辐射,因此有云天气要更加注意紫外线辐射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总云量 红斑权重UVB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3月初西藏聂拉木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8
作者 丹增诺布 奚凤 +1 位作者 次旦久美 仁青尼玛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7期117-120,共4页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分析2020年3月初在西藏聂拉木发生的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系统演变、高空水汽、动力条件、云图TBB演变过...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分析2020年3月初在西藏聂拉木发生的暴雪天气过程的大气系统演变、高空水汽、动力条件、云图TBB演变过程等。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雪过程的主要原因是南支槽的东移加强;(2)各物理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相对湿度、垂直速度)在强降水开始前有明显反应,在最强阶段达到最好表现;(3)对流云团TBB<-30℃时降水天气达到最强;(4)从德国与日本两家模式预报来看,德国模式对我区西南部降水天气的参考可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南支槽 水汽条件 动力条件 TBB 模式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西藏“一江一河”流域为例
9
作者 次仁多吉 拉巴次仁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6期37-38,60,共3页
利用拉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日喀则地区及山南地区气象局近15年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西藏"一江一河"流域土壤湿度变化基本事实、统计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蒸降差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短时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代华光 顾忠顺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6期196-196,共1页
短时天气预报是防御当前极端气候多变的重要减灾防灾手段。文章在简述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几种特性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短时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强对流天气预报和农业减灾防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短时天气预报 减灾防灾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21年羊卓雍错西岸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扎西欧珠 边巴次仁 +2 位作者 米玛卓玛 顿玉多吉 次珍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4期32-39,共8页
冰川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最脆弱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冰川变化研究不仅揭示着气候变化规律,亦对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文章利用高分辨率多源卫星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对西藏羊卓雍错西岸冰川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 冰川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最脆弱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冰川变化研究不仅揭示着气候变化规律,亦对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文章利用高分辨率多源卫星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对西藏羊卓雍错西岸冰川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1987—2021年该区域冰川面积呈显著萎缩趋势,共减少了(20.12±4.51)km~2,占冰川总面积的18.57%±4.1%,年均缩小率为0.54%±0.12%,1987—2006年冰川面积相对稳定,2009年之后冰川面积大幅减少,处于负距平状态;(2)从冰川空间变化看,宁金岗桑峰SW方位的冰川面积最大,占冰川总面积的18.2%±2.4%,萎缩率仅占6.7%±1.2%,其NE方位最小,萎缩率为41%±5.2%;卡鲁雄峰W方位的冰川面积最大,占冰川总面积的30.1%±1.1%,萎缩率最小,其N和NE方位最小,仅占冰川总面积的1.27%±0.18%和0.09%±0.03%,NE方位的冰川分布面积小,萎缩率最大,为97%,主要表现为零碎冰川退缩;(3)2000—2015年表面高程平均减薄5.33 m·a^(-1),年平均物质平衡亏损0.058 m w.e·a^(-1),累计亏损物质平衡为0.93 m w.e,42条冰川呈负平衡状态,63条冰川接近于平衡状态或处于正平衡状态;(4)从冰川区域气象站气候特征发现,冰川面积与年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降水呈弱相关,表明冰川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气温升高是冰川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卓雍错 冰川 面积变化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Y-3A/VIRR数据的藏北地区夏旱动态遥感监测
12
作者 刘一哲 扎西央宗 +2 位作者 冯文兰 多杰桑珠 白玛央宗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2年第2期21-32,共12页
藏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严重缺乏基础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给气象干旱监测造成很大困难。遥感监测为藏北地区进行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干旱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运用2011—2017年FY-3A/VIRR旬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对藏北地... 藏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严重缺乏基础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给气象干旱监测造成很大困难。遥感监测为藏北地区进行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干旱监测提供了有效手段。运用2011—2017年FY-3A/VIRR旬数据,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对藏北地区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并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了基于FY-3A/VIRR TVDI的干旱等级监测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FY-3A/VIRR旬数据的TVDI与实测20 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可用于藏北地区旱情的遥感动态监测;(2)TVDI与6—8月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藏北夏季气象干旱情况;(3)依据TVDI值可将干旱等级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这一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存在区域差异,在对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进行干旱监测时,采用不同阈值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研究结果为FY-3A数据在藏北地区旱情监测的适用性提供了实证,也为获得藏北地区的干旱等级监测结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A/VIRR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干旱等级 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