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及新四季划分方法下的西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1
作者 史继清 罗珍 +4 位作者 益西卓玛 刘赛 李积宏 旦增益嘎 甘臣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1152,共12页
基于1981—2023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西藏新四季划分方法划分西藏四季,探讨西藏气候季节区域变化、四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藏四季分明区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林芝市,四季不分明区(... 基于1981—2023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西藏新四季划分方法划分西藏四季,探讨西藏气候季节区域变化、四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藏四季分明区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林芝市,四季不分明区(无夏区)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北部和沿喜马拉雅山一带的高海拔区域。(2)西藏春、夏季开始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春季开始日期于2000年出现显著提前突变,秋、冬季开始日期分别于2003、1995年出现显著推迟突变。(3)就开始日期而言,春、秋季的第一模态(EOF1)呈现“春季西北低、东南高,秋季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春季的第二模态(EOF2)表现为“西北正、东南负”的反向分布型;秋季EOF2呈现西南正值中心与东北负值中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EOF1属于“北部高、西南部低”,冬季EOF2与春季EOF2特征相同。(4)未来春、夏季开始日期的推迟和秋、冬季提前的态势将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始日期 小波分析 趋势分析 经验正交函数(EOF)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德吉玉珍 拉巴 +4 位作者 巴桑旺堆 白玛玉措 旦增益嘎 平措旺丹 德吉央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3,共10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的影响,基于1976—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泊面积,结合水位、水量以及流域内气象数据,分析湖泊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西藏那曲西南部湖泊变化的影响,基于1976—2022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湖泊面积,结合水位、水量以及流域内气象数据,分析湖泊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6—2022年研究区湖泊总面积呈极显著扩张趋势,扩张率为6.96 km^(2)/a(P<0.001),2022年与1976年比较,面积增加234.29km^(2)。其中2000—2010年扩张最大,为144.44 km^(2),占总扩张量的64.46%;2010—2020年扩张最小,为7.98km^(2),只占总扩张量的3.56%;湖泊水位、水量变化与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研究区湖泊面积与气温、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的相关(P<0.01),气温升高使得多年冻土融化、冰川消融,造成湖泊持续扩张。降水对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是阶段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湖泊变化 遥感 那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22年山南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3
作者 普布多吉 旦增益嘎 +2 位作者 周刊社 史继清 张东东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8期93-101,共9页
基于西藏山南农业气象观测站1985-2022年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山南冬小麦生长季气温上升明显,最高气温增速达0.42℃/10 a,日照时数增速达67.12 h/10 a,而相对... 基于西藏山南农业气象观测站1985-2022年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山南冬小麦生长季气温上升明显,最高气温增速达0.42℃/10 a,日照时数增速达67.12 h/10 a,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幅为0.36%/10 a,尤其是当年12月至次年3月下降显著。冬小麦生育期天数呈阶段性变化,营养生长期(出苗至分蘖期)延长了8.49 d/10 a,而营养生殖生长期(分蘖至抽穗期)和生殖生长期(抽穗至成熟)分别缩短了6.32、3.01 d/10 a。关键生育期气象因子变化明显,如越冬期最低气温下降了0.11℃/10 a,可能会增加冻害风险;灌浆期相对湿度大幅上升了20.67%/10 a,会影响籽粒品质和产量。全生育期缩短了0.84 d/10 a,成熟期提前了5.92 d/10 a,可能与温度升高及光热资源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气候变化 气温 日照时数 山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青稞发育速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
作者 拉巴 格桑卓玛 拉巴次仁 《当代农机》 2025年第1期77-78,81,共3页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藏民族群众的主要食粮,努力提高和发展青稞生产对加快西藏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0年—2016年春青稞的连续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春青稞各生育阶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结合气象条件,对春青稞的发育...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藏民族群众的主要食粮,努力提高和发展青稞生产对加快西藏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10年—2016年春青稞的连续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春青稞各生育阶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结合气象条件,对春青稞的发育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春青稞整个生育期温度每升高1℃,生育期则缩短近1~2天。光能资源不是拉萨农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变化 春青稞 发育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雪灾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晓清 唐叔乙 次旺顿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5-332,共8页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月是西藏高原雪灾多发期且灾害程度重,全年发生中度以上雪灾的概率大,占总站次的54%;1979年以来雪灾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即1980 1997年代表现为波动性上升,1998 2007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此后略有回升,突变点在1999年和2008年;温度与雪灾相关性比降雪更高,温度具有显著增暖而降雪变化不明显,温度对雪灾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大气环流系统与雪灾变化关系得出:西风带南支槽活跃和东半球极涡偏强、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偏西时雪灾易发生,反之则然;西风带南支槽和东半球极涡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与西藏高原雪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非常一致,是西藏高原雪灾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雪灾 温度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西藏高原青稞种植适宜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罗珍 普布多吉 +1 位作者 次央 罗桑旦增 《黑龙江粮食》 2023年第4期41-43,共3页
本文利用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当地青稞种植适宜性影响。结果表明: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多年平均气温为9.3℃,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1... 本文利用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选择一元线性回归法对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当地青稞种植适宜性影响。结果表明: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多年平均气温为9.3℃,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3.2mm,气候变化倾向率为-4.209mm/10a,下降趋势不太显著;1991~2021年西藏主要农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3.9h,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3.969h/10a,增加趋势不显著;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导致青稞播种时间提前,还对农作物布局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稞种植 影响 西藏高原 西藏主要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面积变化及气候要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曾林 牛晓俊 +2 位作者 豆永丽 边多 周刊社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1年第1期27-34,共8页
利用1988—2012年Landsat系列和2013—2019年GF1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1988—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均存在大幅波动,总体呈现减... 利用1988—2012年Landsat系列和2013—2019年GF1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并分析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1988—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均存在大幅波动,总体呈现减少趋势;2019年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分别为47.31 km2、7.28 km2,较1988年分别减少了39.62%、27.42%,其中嘎拉错在2005年和2014年曾出现干涸现象。(2)近32年来该流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年累计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累计蒸发量呈减少趋势。(3)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湖泊面积与年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多庆错和嘎拉错湖泊面积与年蒸散发均无明显相关性。表明多庆错和嘎拉错呈萎缩趋势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流域内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多庆错 嘎拉错 湖泊面积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20年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杜军 高佳佳 +1 位作者 索朗塔杰 次旺顿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4-1054,共11页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 为了解西藏春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利用1991—2020年西藏日喀则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和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系数、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西藏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1991—2020年期间,西藏春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Pr)、相对湿度(RH)和日照时数(S)表现为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Tmin)升温率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Tmax)升温率,平均气温(Tm)、≥0℃积温(∑T0)和平均风速(Ws)均呈增加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Tm、Tmax、Tmin、∑T0)和Ws都表现为增加趋势,S与RH趋于减少;Pr在营养生长期增多,在生殖生长期减少,在全生育期略有增加。春小麦所有生育时期都表现为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2.33~13.36 d,以乳熟期推迟最明显;播种—出苗、拔节—孕穗2个生育阶段天数对气候变化响应不明显,开花—乳熟期天数以11.03 d·10 a^(-1)的速度显著延长,其他生育阶段天数均呈减少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均呈减少趋势。除开花期外,其他生育时期都发生了推迟的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的中后期;只有三叶—分蘖、分蘖—拔节、开花—乳熟、乳熟—成熟4个生育阶段天数在21世纪初出现了气候突变。影响春小麦营养生长期、全生育期天数的主导因子是Tm,次要因子为∑T0,而∑T0却是影响生殖生长期天数的主导因子,Tm为次要因子。近30年西藏春小麦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天数减少,主要是因为Tm显著升高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生育期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积宏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普布多吉 张伟华 史继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0-992,共13页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1970-2000年30 s空间分辨率气候数据,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及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PICHB)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西藏高原近40 a ICHB呈显著上升趋势,整个西藏高原年ICHB升高率为0.76·(10a)-1,各气候区年ICHB升高率为(0.57~0.98)·(10a)^(-1)。季ICHB升高率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2)年ICHB和季ICHB的升高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北部>东北部>东南部>中部、南部边缘。(3)PICHB空间上表现为寒冷特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及东北部的高山上;冷不舒适、重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边缘的高山上;冷不舒适、中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等区域的较低海拔地区;凉较不舒适、轻度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不冷不热舒适、无高原反应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南部和墨脱县南部。随着西藏高原近40 a和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变化趋势,各地月ICHB、季ICHB、年ICHB明显提高,PICHB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均向着舒适度升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反应指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高原人体舒适度指数 西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一种新的四季划分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继清 周刊社 +3 位作者 张东东 杜军 甘臣龙 普布多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4,共12页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 利用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22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的适用性,指出各种季节划分方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西藏物候和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提出的季节划分气温阈值等指标,筛选出适于西藏地区的季节划分方法及气温阈值,分析了西藏地区的四季开始日和长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常用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在西藏地区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西藏物候季节划分方法和生育期季节划分方法适用于西藏高原地区的农事活动。(2)基于阈值“6℃、15℃”“5℃、16℃”“6℃、16℃”和“6℃、17℃”分析典型气象站四季时间长度变化特征发现,改则冬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察隅夏季时间长度长于其他季节,且拉萨、昌都、改则、察隅四季长度均呈现夏季上升和秋冬季下降的趋势。(3)拉萨和昌都的夏季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发现两站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出现突变,佐证了夏季阈值取17℃的合理性。(4)西藏新四季划分法指标为“6℃、17℃”,该指标划分西藏四季发现,夏季站点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的较低海拔地区;春、秋季持续时间整体呈现西北部和南部偏短、中东部偏长的特征,夏季呈现中部偏长、四周偏短的特点,冬季与春秋季则相反;四季时空特征符合西藏地区实际情况。春、夏、秋、冬季平均开始日分别为3月21日、6月16日、7月25日、11月3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划分方法 气温阈值 物候 生育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21年西藏萨普冰川-冰湖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华 德吉央宗 +1 位作者 顿玉多吉 边巴次仁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3年第2期10-20,共11页
利用近27年的Landsat、GF1等卫星影像资料,基于GIS/RS技术在西藏萨普冰川提取3条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分别由冰川A、B、C表示,其中冰川A编号为5N231C0047,冰川B编号为5N231C0060,冰川C编号为5N231C0048,冰川C末端发育有冰湖Ⅰ,冰川A末端发... 利用近27年的Landsat、GF1等卫星影像资料,基于GIS/RS技术在西藏萨普冰川提取3条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分别由冰川A、B、C表示,其中冰川A编号为5N231C0047,冰川B编号为5N231C0060,冰川C编号为5N231C0048,冰川C末端发育有冰湖Ⅰ,冰川A末端发育有冰湖Ⅱ,冰湖Ⅲ又称撒木错。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冰川空间变化特征和气候主导响应因子。结果表明:(1)近27a萨普冰川在1995—2002年间扩大,2003—2021年持续性退缩,前8a冰川A没有变化,冰川B、C有所扩大,后19a,冰川A持续性退缩,冰川B、C则呈现波动性退缩趋势;(2)冰湖面积总体呈现先稳定后持续性增加趋势,冰湖Ⅰ以2006年为界,前期减少,后期增加,冰湖Ⅱ对整个冰湖起决定作用,其在2012年前相对稳定,随后显著增加,冰湖Ⅲ则呈现波动性增加趋势;(3)从空间上来看,冰川A在2008年以后退缩显著,冰川B、C在2002年后退缩明显;(4)气温升高是冰川退缩的主导气候响应因子,每年5—9月的蒸发对冰川C的退缩和冰湖I面积的增加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普冰川 遥感监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吉隆沟气候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普布多吉 格桑卓玛 +1 位作者 旦增顿珠 次央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6期87-90,共4页
利用2014—2022年吉隆镇气候特征资料,根据特殊气候条件,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采用线性图简单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吉隆沟年平均气温>9.0... 利用2014—2022年吉隆镇气候特征资料,根据特殊气候条件,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规律,采用线性图简单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结果表明:吉隆沟年平均气温>9.0℃以上,升温和降温比较明显,气温变化呈现出先增温后降温再增温的趋势四季分明,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平均气温为3.0℃;3—5月为春季,平均气温为9.4℃;6—8月为夏季,平均气温为15.7℃;9—11月为秋季,平均气温为10.1℃,四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高年气温出现在2016年,最高气温为20.5℃,最低年气温出现在2014年和2015年,最低气温为4℃;年降水量均>700 mm,其中2020年降水量最大,达到1 050 mm,主要集中在6—8月(夏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沟 气温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21年西藏南部佩枯错湖泊面积数据集
13
作者 德吉央宗 边巴次仁 +1 位作者 曾林 白玛仁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2,共8页
佩枯错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和聂拉木县的交界处,是日喀则市最大的湖泊,属于西藏南部主要内陆湖泊,为咸水湖。本数据集底图采用1975年出版的1:100000电子版地形图,1976-2021年间的27景佩枯错Landsat和GF1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为了反映... 佩枯错位于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和聂拉木县的交界处,是日喀则市最大的湖泊,属于西藏南部主要内陆湖泊,为咸水湖。本数据集底图采用1975年出版的1:100000电子版地形图,1976-2021年间的27景佩枯错Landsat和GF1影像数据为数据源。为了反映不同时期湖面的分布和状态,借助ENVI软件,对数据进行波段组合、几何校正,误差控制在1个像元以内;利用DEM对GF1-WFV卫星数据进行正射校正等预处理。结合ArcGIS软件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等技术,完成佩枯错湖泊矢量边界数据(shp)计算出不同年份的湖泊水域面积,制作了佩枯错水域变化数据集。本数据集对研究揭示气候变化下西藏高原南部湖泊演化、生态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数据集 佩枯错 湖泊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3年中国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歌 陈涛 徐沅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8,共9页
为水土流失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基于1961—2023年中国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并结合侵蚀性降雨特征开展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和成因分析,并探讨降雨侵蚀力的极端变化,在此基础上,摸清中国及十大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 为水土流失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基于1961—2023年中国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对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并结合侵蚀性降雨特征开展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和成因分析,并探讨降雨侵蚀力的极端变化,在此基础上,摸清中国及十大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危险状况,并基于Hurst方法预估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23年,中国及东南诸河、西北诸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西南诸河流域则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余大多数流域增加趋势不明显;2)中国及十大流域大多年侵蚀性降雨量、雨日、平均降雨强度增加,其中平均降雨强度和/或降雨量的变化为大多数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变化的主要成因;3)中国大部地区年最大日降雨侵蚀力增加,10年一遇次降雨侵蚀力1961—2023年相比1961—1990年呈增加的站点比例多达64.3%;4)近60年来,中国大部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具有危险性,站点比例达80%,其中降雨侵蚀力总量及极端都呈增加变化的类型在各流域均最为突出、范围最大;5)除西南诸河流域外,预估大多数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未来变化趋势将均以持续增加为主。目前和未来气候条件对中国水土流失治理不容乐观,需根据降雨侵蚀力变化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长期规划和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侵蚀 变化 极端 趋势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
15
作者 陈涛 智海 +2 位作者 陈林 卓嘎 德吉央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5,共11页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NAO主导着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但两者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前期(1961~1993年)NAO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呈南北偶极型,后期(2002~2017年)则为区域一致型。NAO能够在青藏高原高层激发具有准垂直正压结构的位势高度异常,在其低层形成相应的环流异常,进而影响该区域水汽异常。前(后)期,NAO引起该环流异常的西边缘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北部),有利于形成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南北偶极型(区域一致型)。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的转变,导致了对于整个研究时段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时间系数与NAO相关关系在1998年出现突变。鉴于NAO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在研究NAO对区域气候影响时,需要考虑年代际背景信号,以提高预测水平及模式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主模态 突变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拉萨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8
16
作者 杜军 李春 +2 位作者 廖健 拉巴 路红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1-67,共7页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拉萨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3~0.60℃/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45~0.66℃/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40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升温率比较,地温比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浅层年、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以冬、春季最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地温为偏暖阶段。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6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时间都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地温除在40cm处1999年异常偏高外,其它各层为异常偏低年份,且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 气候倾向率 异常年份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5-2013年西藏佩枯错湖面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德吉央宗 拉巴卓玛 +2 位作者 拉巴 尼玛吉 陈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38-1347,共10页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0s末至2013年19期Landsat(MSS、TM、ETM+)陆地资源卫星和2003-2009年ICESat卫星数据,以及近40年气象资料,对西藏佩枯错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泊面积、湖泊高度变化波动较大,均呈减少和退缩趋势.1975-2013年间湖泊面积减少10.68 km2,减幅为3.79%.从空间动态变化来看,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该湖的南岸和东北岸,南岸、东北岸湖岸线分别向北、向西南萎缩.2003-2009年湖面高度和湖泊面积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0.17 m和4.4 km2.1999-2013年之间对该流域湖泊有影响的冰川变化分析显示,冰川呈现出退缩、面积减少趋势.数据显示冰川面积总共减少了17.17 km2,减少率为7.91%.自1971年以来,流域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升温显著.佩枯错43 a来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总的来说降水量每10 a减少6.99 mm.虽然佩枯错属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湖泊,但该流域湖面增减与周围冰川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而与流域内降水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佩枯错流域湖泊变化与冰川退缩关系不密切,降水量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枯错 湖面变化 湖面高度 ICESat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81
18
作者 卓嘎 陈思蓉 周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08-3218,共11页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NDV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区域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近17年来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地区要比退化的地区面积大,严重退化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NDVI值在2000—2016年呈幅度较小的增加趋势。(2)除夏季降水量外,研究时段内其他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尤其以春季增加最为显著,整体上青藏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总体上年降水量与年最大合成NDVI呈较好的正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年最大合成NDVI在高原东南部呈正相关,西南部呈负相关。降水量和热量条件均是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降水与植被覆盖的影响较气温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青藏高原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军 房世波 +1 位作者 唐小萍 石磊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 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量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量以18.4 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量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量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系统 被引量:9
20
作者 次仁央宗 柯宗建 +1 位作者 陈丽娟 尼玛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42-1350,共9页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7和8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的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西藏地区7和8月降水偏多年,西藏地区上游低层纬向风场均呈西风异常,但是水汽来源有差异;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西藏7月降水与南亚高压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西藏8月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关系更密切,南亚高压偏南/北,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夏季降水 季节内变化 南亚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