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以西藏农牧大学为例
1
作者 常振宇 董海龙 +2 位作者 刘忠艳 康生 吴庆侠 《甘肃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文以西藏农牧大学为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及产业需求,探讨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材内容与高原实际脱节、传统兽医文化缺失、语言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 本文以西藏农牧大学为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及产业需求,探讨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材内容与高原实际脱节、传统兽医文化缺失、语言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基于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构建融合高原特色疾病和传统兽医技术的知识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包含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多维考核体系。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民族特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为西藏地区培养适应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兽医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同时,旨在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应用型兽医人才,对推动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内科学 教学改革 民族地区 O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一例犊牛球虫急性感染期病例的治疗
2
作者 王佳杰 齐婉香 +5 位作者 白央 贡觉才旺 白玛次仁 董海龙 米荣升 夏晨阳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76-78,共3页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黏膜上皮样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肠炎和血痢,通过采用粪便漂浮法进行诊断确诊为球虫感染,再经肌肉注射适量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和静脉注射适量的5%葡萄糖生理盐...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黏膜上皮样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肠炎和血痢,通过采用粪便漂浮法进行诊断确诊为球虫感染,再经肌肉注射适量的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和静脉注射适量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根据病情补充维生素C注射液,经治疗后生病犊牛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 球虫 急性感染 治疗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沙棘提取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3种食用油中的应用评估
3
作者 张璐 罗语诗 钟政昌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35,71,共7页
分析了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HT)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并初步探究了HT提取物在抑制3种不同食用油氧化方面的抗氧化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HT提取物含有32种主要化合物,包括7种黄酮类、14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8... 分析了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HT)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并初步探究了HT提取物在抑制3种不同食用油氧化方面的抗氧化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HT提取物含有32种主要化合物,包括7种黄酮类、14种脂肪酸及其衍生物、8种氨基酸类、1种糖类化合物以及2种其他化合物;并具有良好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油脂氧化试验表明,添加了HT提取物的油脂的过氧化值始终低于空白组,尤其在亚麻籽油组中最为显著。分子对接分析发现,HT提取物中的杜鹃黄素以及假荆芥甙可能是潜在的抗油脂氧化活性物质。综上,HT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作为合成抗氧化剂的潜在天然替代物,以提高油脂稳定性并延长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沙棘 抗氧化活性 油脂氧化 食用油 过氧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不同海拔珠芽蓼果实品质分析研究
4
作者 彭江 何燕 魏娜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为揭示西藏不同海拔对珠芽蓼果实品质的影响,以西藏5个海拔梯度(3600、3900、4100、4500、4800 m)的珠芽蓼果实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海拔珠芽蓼果实之间营养及药用成分的差异,并通过金属元素、灰分、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含量进行品质安全... 为揭示西藏不同海拔对珠芽蓼果实品质的影响,以西藏5个海拔梯度(3600、3900、4100、4500、4800 m)的珠芽蓼果实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海拔珠芽蓼果实之间营养及药用成分的差异,并通过金属元素、灰分、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含量进行品质安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珠芽蓼果实营养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粗纤维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营养成分未呈规律性变化;药用成分中总黄酮、槲皮素、胆碱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糖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鞣质含量未呈现规律性变化。海拔高度与总黄酮、槲皮素、胆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所有样品均无重金属污染,灰分含量未超标,有真菌毒素及微生物检出,但仅霉菌超标。不同海拔地区的珠芽蓼果实营养及药用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营养及药用成分来看,4100m海拔珠芽蓼果实最优,更高海拔地区的珠芽蓼果实药用品质突出但营养品质相对较低。从食用安全方面考虑,西藏高海拔地区珠芽蓼果实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芽蓼 海拔 营养成分 药用成分 品质安全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溴化钠和溴化氢代替溴素染色橡胶草根乳管的形态学研究
5
作者 郑硕恒 杜晓愚 +5 位作者 史敏晶 杨署光 吴绍华 田维敏 张世鑫 张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74-1885,共12页
橡胶草根部含有乳管,可产生天然橡胶,与橡胶树乳管中产生的天然橡胶的结构和性能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理想的天然橡胶替代植物。由于形态结构差异,传统的碘溴染色方法在橡胶草的乳管形态学研究中不适用;其次,传统染色剂——碘溴染液(I_(2)B... 橡胶草根部含有乳管,可产生天然橡胶,与橡胶树乳管中产生的天然橡胶的结构和性能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理想的天然橡胶替代植物。由于形态结构差异,传统的碘溴染色方法在橡胶草的乳管形态学研究中不适用;其次,传统染色剂——碘溴染液(I_(2)Br_(2))的主成分溴素(Br_(2)),有强刺激性气味和强腐蚀性,属于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而受到严格管控,且试剂价格和运输成本昂贵。为了探究更适合橡胶草乳管形态学的染色方法和更安全、实惠的染色试剂,本研究采用溴化钠(NaBr)和溴化氢(HBr)代替Br_(2)作染色剂对橡胶草根的乳管进行形态学研究。使用光镜技术观察不同NaBr和HBr染色剂配方对橡胶草根进行染色的形态学结构,结果显示:(1)使用I_(2)Br_(2)染液对橡胶草的根进行染色,乳管中的胶乳能被染为浅棕褐色,而且根的形态结构破损严重,染色效果和切片质量均欠佳;(2)使用NaBr代替Br_(2)配制染色剂对橡胶草根进行染色,其中1 mol/L NaBr、0.2 mol/L I_(2)的乙酸溶液的染色效果较好,且根的形态结构较好;(3)使用HBr代替Br_(2)配制染色剂对橡胶草根进行染色,其中2.5 mmol/L HBr、0.2 mol/L I_(2)的乙酸溶液的染色效果最好,且根的形态结构完整性好;(4)使用水代替乙酸做溶剂,配制NaBr+I_(2)和HBr+I_(2)染色剂,均不能使乳管着色,且形态结构破损严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安全性更好、价格更实惠的NaBr和HBr,能够代替Br_(2)作染色剂进行橡胶草乳管的形态学研究。本研究提供的染色方法和染色剂配方,可为橡胶草、莴苣等非木本产胶植物的乳管形态学研究提供技术储备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草 乳管 光镜技术 溴化钠 溴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内容、方法与前沿
6
作者 王超 李睿 卢杰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60-65,共6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森林土壤重金属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浓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森林土壤重金属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浓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污染来源解析、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涵盖了调查取样、检测分析、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污染评价等完整技术体系;重点阐述青藏高原森林汞汇效应、微尺度重金属土壤化学及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等创新研究方向,旨在为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重金属污染 空间分布 迁移转化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依萍 杨冬琼 +1 位作者 王超 卢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6期84-89,共6页
冠层截留是实现对降水再分配的主要水文过程之一。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首个再分配环节,通过截留降水、调节地表径流与蒸散发过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生态水文功能。本文从冠层截留的物理机制、关键参数、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论述植被... 冠层截留是实现对降水再分配的主要水文过程之一。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首个再分配环节,通过截留降水、调节地表径流与蒸散发过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生态水文功能。本文从冠层截留的物理机制、关键参数、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论述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进展。综合文献分析发现,植被冠层截留主要受植被类型、冠层结构、降雨特性、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关键因素影响。同时讨论了冠层截留现存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草地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和多尺度的冠层截留模型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截留 物理机制 关键参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皮功能性状在碳贮存与气候变化响应中的作用
8
作者 许文燕 巴桑 +3 位作者 李睿 张陈飞 孟喜悦 卢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6期8-12,共5页
树皮作为树木的外层组织,具有厚度、密度和化学成分等功能性状,在碳贮存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树皮的结构和主要功能性状,探讨了树皮在碳贮存过程中的机制,包括厚树皮在碳储量中的贡献、高密度树皮对碳持久性... 树皮作为树木的外层组织,具有厚度、密度和化学成分等功能性状,在碳贮存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树皮的结构和主要功能性状,探讨了树皮在碳贮存过程中的机制,包括厚树皮在碳储量中的贡献、高密度树皮对碳持久性的支持,以及特定化学成分对碳存储和分解速度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树皮在气候变化压力下的适应性表现,尤其是在抗火性、抗干旱性、抗虫性方面的作用。树皮功能性状的多样性增强了树木应对环境胁迫的能力,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 树皮功能性状 碳储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黄芪栽培研究现状
9
作者 米慧峥 吴月飞 +3 位作者 刘航 李祥 韩金成 曾加芹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69-77,共9页
为了具体分析黄芪栽培现状和黄芪栽培的发展趋势,借助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73—2024年“黄芪栽培”主题的749篇有效研究型论文展开分析。研究历经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焦点与成果,体现了该领域研... 为了具体分析黄芪栽培现状和黄芪栽培的发展趋势,借助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73—2024年“黄芪栽培”主题的749篇有效研究型论文展开分析。研究历经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焦点与成果,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和动态性。结果表明,尽管文献数量丰富,但学术团队合作存在局限性,作者合作网络分散,应基于研究力量分布和合作现状分析,促进不同作者、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合力推动研究价值从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转变,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问题的解决。近年来,针对黄芪现实种植栽培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明确研究脉络和核心热点,为创新性研究提供灵感与方向,推动学术创新和发展。综上,关于黄芪栽培方向的研究依旧存在很多不足,并且发展不成熟,各个机构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链接,所以国内对于黄芪栽培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栽培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蛾亚科一中国新记录属记述
10
作者 欧阳思琪 潘朝晖 于霞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1,共3页
报道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毒蛾亚科Lymantriinae中国新记录属纹毒蛾属Psilochira和中国新记录种线纹毒蛾Psilochira lineata(Walker,1855)。详细描述线纹毒蛾雄成虫及其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给出雄成虫及其外生殖器的清晰彩色图片,并提供... 报道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毒蛾亚科Lymantriinae中国新记录属纹毒蛾属Psilochira和中国新记录种线纹毒蛾Psilochira lineata(Walker,1855)。详细描述线纹毒蛾雄成虫及其外生殖器形态特征,给出雄成虫及其外生殖器的清晰彩色图片,并提供国内外分布情况。研究标本于西藏农牧大学高原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室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毒蛾属 中国新记录属 线纹毒蛾 中国新记录种 外生殖器 形态特征 雄成虫 毒蛾亚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地–廊道–夹点”的尼洋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评价优化
11
作者 邹成成 李文博 +1 位作者 李保群 陈进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4,共11页
尼洋河流域作为藏东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格局的科学构建对增强流域生态韧性、保障生态安全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筛选生态源地;融合熵权法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综合... 尼洋河流域作为藏东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格局的科学构建对增强流域生态韧性、保障生态安全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筛选生态源地;融合熵权法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综合阻力面;运用Linkage Mapper Toolbox提取潜在廊道和夹点,以此刻画出尼洋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策略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尼洋河流域生态水平地域分异显著,呈西低东高的梯度递增趋势,较高和高度水平区比例为40.30%。2)共识别生态源地44个,覆盖面积为1455.42 km^(2),比例6.40%;生态廊道共107条,总长度为1135.68 km,其中关键廊道63条,重要廊道33条;识别生态夹点103.42 km^(2),空间分布与林草覆盖度、地形及人类活动显著相关,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3)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三区三带”的生态建设策略,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流域生态网络、提升生物多样性及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InVEST模型 Linkage Mapper 生态水平 尼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山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
12
作者 陈卓 黄汐月 +9 位作者 张鸿南 王国严 罗建 石松林 张晓超 唐晓鹿 裴向军 印大秋 李进 王世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5,共9页
植物生活型作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组合反映了植物生态位和生活史策略的差异,因此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构建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解耦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在不同海拔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环境驱动因素,对进一步理解植物群落的形... 植物生活型作为植物功能性状的组合反映了植物生态位和生活史策略的差异,因此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构建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解耦确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在不同海拔上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环境驱动因素,对进一步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藏东南山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β多样性和零模型分析了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群落构建确定性过程沿海拔的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趋势,木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74—0.36,草本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84—0.40;在木本植物群落的构建中,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这主要受降水因素的影响;对草本植物群落而言,确定性过程的相对作用随海拔上升而减小,这主要受气温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藏东南高山环境中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由于生活史对策不同所导致的群落构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加深对物种分布规律与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群落构建机制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生活型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量对‘巴青’垂穗披碱草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3
作者 王明涛 苗彦军 +4 位作者 郑少龙 张永安 雷变霞 王传旗 周健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5,共10页
合理利用乡土草种有助于持续推进青藏高原草地建设与生态保护。阐明施磷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组装过程的影响,可为乡土草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本文以‘巴青’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Baqing’)... 合理利用乡土草种有助于持续推进青藏高原草地建设与生态保护。阐明施磷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组装过程的影响,可为乡土草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本文以‘巴青’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Baqing’)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磷量CK(0 kg/hm^(2))、P1(60 kg/hm^(2))、P2(120 kg/hm^(2))和P3(180 kg/hm^(2))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后细菌群落门水平优势类群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累计相对丰度>75%,亦是构建群落共现网络的主要类群。与对照相比,施磷处理的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显著下降,均匀度指数显著升高,其中P2处理还伴随着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下降(P<0.05)。群落多样性变化与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相关(P<0.01),门水平优势物种组成变化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P<0.05)。群落共现网络中不同物种间正相关比例高达93.71%,负相关比例仅为6.29%。中性群落模型拟合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过程主导。研究明确了施磷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组装过程的影响,为高寒地区乡土植物的推广利用和草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物 土壤养分 群落多样性 共现网络 群落组装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草复合模式下草种选择研究进展
14
作者 黄文强 仝令臣 +3 位作者 韩艳英 吴正 张绍兵 叶彦辉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7期59-64,共6页
林草复合系统(Agroforestry)是生态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优化了资源利用,还增强了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探讨了林草复合模式下,如何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林木种类、气候变化以及牧草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合的林下草种。通过... 林草复合系统(Agroforestry)是生态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优化了资源利用,还增强了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探讨了林草复合模式下,如何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林木种类、气候变化以及牧草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合的林下草种。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不同草种的生态适应性、草种间的互补作用及其在林草复合系统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合理选择林下草种,不仅能够提升土壤肥力,促进生物多样性,还能够提高林草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本文还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林草复合模式下草种选择的策略,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复合系统 林下草种选择 生态功能 草种适应性 区域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对盐碱胁迫下隆子黑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付甜甜 姚慧 +2 位作者 黄慧云 乔云祥 冯西博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12,共7页
为探究腐植酸(HA)对盐碱胁迫(SA)下隆子黑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腐植酸浸种六棱型隆子黑青稞,用NaCl、Na_(2)SO_(4)、NaHCO_(3)和Na_(2)CO_(3)(摩尔比1∶9∶9∶1)混合碱溶液模拟盐碱胁迫,设置50、100、200、300 mg/L共4个... 为探究腐植酸(HA)对盐碱胁迫(SA)下隆子黑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腐植酸浸种六棱型隆子黑青稞,用NaCl、Na_(2)SO_(4)、NaHCO_(3)和Na_(2)CO_(3)(摩尔比1∶9∶9∶1)混合碱溶液模拟盐碱胁迫,设置50、100、200、300 mg/L共4个腐植酸处理,分析腐植酸对盐碱胁迫下隆子黑青稞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黑青稞种子萌发和生长指标均受到盐碱胁迫抑制逐渐下降,与CK相比,发芽势降低31.91%、发芽率降低24.53%、萌发指数降低28.42%、活力指数降低62.58%、芽长降低21.53%、根长降低47.67%、鲜质量降低63.12%和干质量降低48.18%。4个腐植酸处理中,SAT2缓解盐碱胁迫效果最好,与盐碱胁迫相比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增加43.75%、32.50%,根长增长4.15 cm,根冠比降低43.61%。综合分析,腐植酸浸种有效缓解了盐碱胁迫对隆子黑青稞种子的伤害,促进隆子黑青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佳腐植酸浓度为100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青稞 腐植酸 浸种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施用量对黑青稞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黄慧云 漆文静 +1 位作者 付甜甜 冯西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10-15,共6页
探究施用聚丙烯酰胺对黑青稞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为黑青稞高产稳产栽培合理施用聚丙烯酰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隆子黑青稞为试验材料,设置聚丙烯酰胺施用量为P0(0 kg/hm^(2),CK)、P1(6 kg/hm^(2))、P2(12 k... 探究施用聚丙烯酰胺对黑青稞光合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为黑青稞高产稳产栽培合理施用聚丙烯酰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隆子黑青稞为试验材料,设置聚丙烯酰胺施用量为P0(0 kg/hm^(2),CK)、P1(6 kg/hm^(2))、P2(12 kg/hm^(2))、P3(18 kg/hm^(2))、P4(24 kg/hm^(2))5个处理,比较不同用量梯度聚丙烯酰胺处理下黑青稞旗叶光合特性、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聚丙烯酰胺处理可显著提高黑青稞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其中以P2处理效果较显著(P<0.05);各处理旗叶SPAD值、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于花后14 d达到峰值,P2处理较P0分别提高了17.52%、27.95%、18.39%;胞间CO_(2)浓度均于花后35 d达到峰值,P2处理较P0提高了22.91%;净光合速率均于花后7 d达到峰值,P2处理较P0提高了32.04%。2)聚丙烯酰胺可提高黑青稞生物量与根冠比,与P0相比,P1、P2、P3、P4处理下黑青稞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1.58%、64.10%、48.19%、13.86%;根冠比分别提高了2.60%、6.49%、5.19%、1.30%。3)聚丙烯酰胺可提高黑青稞产量,各处理中以P2处理的黑青稞产量最高,为6588.08 kg/hm^(2)。因此,聚丙烯酰胺施用量为12 kg/hm^(2)可有效提高黑青稞光合特性、生物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黑青稞 光合特性 生物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林草复合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7
作者 黄文强 仝令臣 +3 位作者 韩艳英 周玉柳 刘爽 叶彦辉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57-68,共12页
为深入了解林草复合领域的研究焦点、发展现状及热点,并为未来林草复合实践的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CiteSpace等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近20年收录的林草... 为深入了解林草复合领域的研究焦点、发展现状及热点,并为未来林草复合实践的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CiteSpace等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近20年收录的林草复合领域相关文献发文量、发表期刊、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方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林草复合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林草复合领域的文献发文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表明其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热点围绕“退耕还林”“林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植被恢复”等议题展开,并且“碳固存”“生态系统服务”等新方向逐渐成为热点。未来林草复合领域将朝着生态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可持续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管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复合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CNK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对隆子黑青稞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付甜甜 黄慧云 +1 位作者 漆文静 冯西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明腐植酸施用量对隆子黑青稞花后籽粒灌浆的影响,以隆子六棱黑青稞为供试材料,设0、150、300、450、600 kg/hm2腐植酸处理(分别设为CK、T1、T2、T3、T4),分析腐植酸施用量对隆子黑青稞籽粒表型、灌浆特征常数及其相关性的差异。结... 为探明腐植酸施用量对隆子黑青稞花后籽粒灌浆的影响,以隆子六棱黑青稞为供试材料,设0、150、300、450、600 kg/hm2腐植酸处理(分别设为CK、T1、T2、T3、T4),分析腐植酸施用量对隆子黑青稞籽粒表型、灌浆特征常数及其相关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隆子黑青稞籽粒面积、粒周长、粒长、粒宽、实际千粒质量,表现为T2>T3>T1>T4>CK,与CK处理相比,T1至T4处理理论千粒质量提高2.01%~8.94%,T2处理效果最好;2)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隆子黑青稞的灌浆速率(v)、理论千粒质量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T1至T4处理的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max)在花后16.85~17.44 d,比CK处理分别提前了3.10%、3.38%、2.47%、1.55%;3)施用腐植酸能够显著提高隆子黑青稞最大灌浆速率(vmax),且实际千粒质量与vmax、t3、tb、tc、v2、v3呈正相关。腐植酸提高了黑青稞籽粒灌浆能力和千粒质量,在生产上推荐300 kg/hm2腐植酸(T2)为隆子黑青稞的最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子黑青稞 腐植酸 籽粒表型 粒灌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地带性研究
19
作者 巩佳鑫 滕亚玲 +2 位作者 高宛宛 杨小红 侯磊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4期9-16,45,共9页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分布格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通过sobs指数和Chao指数表征α多样性,运用Circos交互图和群落柱形图分析群落关系和分布,结合冗余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解析...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经度分布格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通过sobs指数和Chao指数表征α多样性,运用Circos交互图和群落柱形图分析群落关系和分布,结合冗余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解析土壤养分、重金属及距城市距离等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的关联。【结果】研究区土壤真菌群落主要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其中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有随经度由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土壤真菌多样性(sobs和Chao指数)随经度由西向东有一定升高趋势(R2=0.355;R2=0.182),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经度梯度差异。土壤养分、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距城市远近则与之显著负相关(P<0.05),而这些环境因子也共同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论】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呈现经度地带性:随着经度由西向东变化,水热条件趋好调控了土壤养分含量;同时,距城市距离的缩短导致人为活动干扰增强,影响了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这二者综合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变化。这表明从自然环境到人工环境系统变化的复杂性,今后还应深入研究这种过渡环境条件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地理格局及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 经度 地理分布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发生危害调查及研究
20
作者 徐子英 马龙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10-15,共6页
本研究基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农场的田间调查,系统分析了蚜虫在青稞、玉米、小麦、油菜和苹果5种作物上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通过2024年4—6月的定期采样与实验室鉴定,结合变异系数(CV)分析蚜虫种群动态的波动性。结果表明... 本研究基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西藏农牧学院农场的田间调查,系统分析了蚜虫在青稞、玉米、小麦、油菜和苹果5种作物上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通过2024年4—6月的定期采样与实验室鉴定,结合变异系数(CV)分析蚜虫种群动态的波动性。结果表明:油菜和玉米的蚜虫种群密度最高(峰值分别为22633头/百株和21250头/百株),且波动性最大(CV=122.72%和CV=117.25%),属极高度波动;青稞与苹果的种群波动性次之(CV=93.75%和80.24%),需警惕爆发风险;小麦的种群波动性相对较低(CV=71.17%)。蚜虫危害主要表现为刺吸汁液、诱发煤污病及传播病毒;其中,禾本科作物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主,十字花科油菜以萝卜蚜和甘蓝蚜为主,苹果则以苹果瘤蚜和绣线菊蚜为主。研究建议针对高波动性作物(油菜、玉米)实施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控,结合生物防治与抗性品种推广,以降低蚜虫危害风险。研究建议结合生物防治、抗性品种推广及动态监测,制定作物特异性防控策略,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种群动态 变异系数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