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准噶尔白碱滩红山梁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
1
作者 王韬 李永军 +5 位作者 李海 付浩 郑孟林 黄家瑄 韩杨 徐淼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6,共14页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 红色硅质岩是西准噶尔包古图构造带晚泥盆世红山梁组的主要岩石类型,约占地层总厚的80%,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揭示岩石成因、指示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区内晚泥盆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沉积学信息。红山梁组上部硅质岩以红色-红褐色为主,层理不发育,多呈团块状、条带状,与火山熔岩共生或见于火山岩夹层中,未见海绵骨针;中部硅质岩为红色,薄层状构造,层理发育,多见沉积纹层,海绵骨针丰富,与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质粉砂岩呈互层;下部硅质岩见红色、灰色,岩相学与岩性介于上述两类,显示过渡性。上部与下部硅质岩相对低SiO_(2)(71.90%、87.48%)、CaO(1.45%、1.28%)、P_(2)O_(5)(0.09%、0.06%)和δEu,高TiO_(2)(0.57%、0.2%)、Al_(2)O_(3)(13.47%、5.54%)、MgO(1.80%、0.94%)、Na_(2)O(3.93%、0.64%)、K_(2)O(2.05%、1.14%)、Na_(2)O/K_(2)O(1.35、0.40)、Al_(2)O_(3)/(Al_(2)O_(3)+^(T)Fe_(2)O_(3))(0.74、0.71)和Sc、V、Cr、Cu、Zn、Sr、Y、Zr、La、Ce、Nd、Yb、Lu、ΣREE、Th/Sc、Th/U值;中部硅质岩主量元素的含量及对应比值与之刚好相反,高SiO_(2)(91%)、CaO(2.14%)、P_(2)O_(5)(0.48%),低TiO_(2)(0.07%)、Al_(2)O_(3)(1.05%)、MgO(0.32%)、Na_(2)O(0.14%)、K_(2)O(0.14%)、Al_(2)O_(3)/(Al_(2)O_(3)+^(T)Fe_(2)O_(3))(0.37),显著贫在岩浆作用中相对富集的Sc、V、Cr等元素。相关比值及图解分析表明,本组火山作用由下到上经历了强→弱→强的变化过程。上部与下部硅质岩以火山成因硅为主,形成于靠近弧火山的弧后盆缘区,而中部硅质岩以生物成因为主,形成于火山休眠期的弧后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红山梁组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城系沥青来源分析: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2
作者 钟红利 丁海艳 +3 位作者 赵振宇 张凤奇 宋微 王国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6-1140,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将其与盆地南缘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几套潜在烃源岩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沥青样品的微量元素V/(V+Ni)比值0.78~0.86,Sr/Ba比值0.18~0.45,反映了缺氧、半咸水的沉积环境。总稀土元素含量(ΣREE)介于3.36×10^(-6)~651.30×10^(-6),平均值为170.16×10^(-6);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介于2.96~34.90,平均值为9.8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沥青样品与崔庄组烃源岩的灰色关联系数平均值超过了0.95,二者的微量元素聚类也显示具有同源性;而沥青样品虽然和奥陶系平凉组及下寒武统东坡组烃源岩的稀土元素灰色关联程度也较高,但在微量元素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沥青应该是来自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崔庄组暗色页岩/泥岩。早奥陶世崔庄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大量石油向上运移至北大尖组储层中,并在圈闭中聚集下来;早二叠世崔庄组烃源岩开始生气,部分气态烃类也运聚至北大尖组圈闭中,受强烈的岩浆活动影响,热异常导致长城系古油藏发生高温裂解,重质烃组分残留下来并最终转化为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油源对比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长城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巴勒蛇绿岩中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3
作者 佟丽莉 杨高学 +1 位作者 李海 朱钊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8,共10页
唐巴勒蛇绿岩位于西准噶尔南部边缘的库鲁木迪地块,岩石组成主要为蛇纹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纯橄岩、豆荚状铬铁矿、玄武岩、辉长岩及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本次研究对蛇绿岩中玄武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为蛇绿岩... 唐巴勒蛇绿岩位于西准噶尔南部边缘的库鲁木迪地块,岩石组成主要为蛇纹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纯橄岩、豆荚状铬铁矿、玄武岩、辉长岩及深海放射虫硅质岩。本次研究对蛇绿岩中玄武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为蛇绿岩形成环境提供新制约。结果表明,玄武岩的SiO_(2)含量(44.89%~46.46%)较低,Fe_(2)O_(3)含量(10.02%~11.03%)较高,MgO含量(4.76%~7.00%)较低,Mg#为31~46,Na_(2)O+K_(2)O含量为3.69%~4.12%,并且相对富Na(NaO_(2)/K_(2)O=6.7~10.4),P_(2)O_(5)含量(<0.11%)较低,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样品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63.0~93.1)×10^(-6)),根据其配分曲线可分成两类:①轻稀土元素略微富集而重稀土元素平坦型((La/Yb)_(N)=2.97~4.56),类似于富集洋中脊玄武岩(E-MORB);②轻稀土元素略微亏损而重稀土元素平坦型((La/Yb)_(N)=0.67~0.89),类似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所有样品均无明显的Eu异常(Eu/Eu*=0.91~1.0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i、Zr、Hf),具有明显的Nb和Ta负异常,具有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唐巴勒蛇绿岩中玄武岩形成于俯冲带环境,其岩浆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研究背景,认为西准噶尔在寒武纪处在洋内弧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蛇绿岩 地球化学 唐巴勒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白玉彬 李梦瑶 +4 位作者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通过岩石薄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R_o)等多种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以典型井为例系统刻画了研究... 通过岩石薄片、总有机碳(TOC)、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R_o)等多种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页岩油“甜点”评价标准,以典型井为例系统刻画了研究区“甜点”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长石和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和黏土矿物,岩石类型包括灰质泥岩、砂质泥岩、云质泥岩与泥岩。②不同岩性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TOC平均为0.75%;有机质类型以生油Ⅱ型为主,其次为Ⅰ型和少量的Ⅲ型;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以中等—极好烃源岩为主。③优选TOC、氯仿沥青“A”、游离烃S_(1)和R_o作为页岩油“甜点”评价参数,将其划分为富集、中等富集、低效与无效共4种资源类型。④典型井玛页1井的页岩油“甜点”评价结果显示,高TOC、高氯仿沥青“A”和S_(1)、高油饱指数(OSI)的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最好;相对贫有机质、S_(1)较高的层段,页岩油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 页岩油 “甜点”评价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成熟度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舵 刘之的 +4 位作者 王成旺 刘天定 陈高杰 郝晋美 孙博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2-1788,共17页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 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口井的深部煤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主控因素与产能施工压力比(I_(p))存在良好的相关性。DJ区块深部煤储层的上部甜点类别普遍优于中、下部,上部主要为Ⅰ类甜点,中部为Ⅲ类甜点,下部为Ⅱ类甜点。②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分别是储层及工程品质的主控因素。③煤储层顶、底板发育较厚的灰岩和泥岩,煤储层与灰岩和泥岩的力学特性差异较大,能有效封隔压裂缝在煤储层中扩展。压裂工况和试气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深部煤储层压裂射孔选段和测井优选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施工压力比 含气量 脆性指数 地质-工程一体化 甜点评价 深部煤储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底面古构造定量化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胜利 高纪杨 魏雪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2-1788,共7页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底面凹凸古构造 主湖盆迁移 油藏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煤岩气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邹才能 赵群 +15 位作者 刘翰林 孙粉锦 陈艳鹏 邓泽 于荣泽 李士祥 杨智 吴松涛 马锋 高金亮 沈振 周国晓 尹帅 宋昱 郭秋雷 李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共18页
近年来,中国煤岩气革命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匹“黑马”,中国石油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实现煤岩气科技、管理与战略3个创新,对全球非常规油气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煤岩气突破体现出坚持以“源岩油气”为导... 近年来,中国煤岩气革命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匹“黑马”,中国石油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实现煤岩气科技、管理与战略3个创新,对全球非常规油气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煤岩气突破体现出坚持以“源岩油气”为导向的勘探战略及“立足常规、突破非常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或可能是中国继页岩油气革命之后的一场“新革命”。为了进一步促进煤岩气规模化勘探开发进程,在阐述煤岩气概念、内涵、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煤岩气革命的科学意义,总结了当前煤岩气核心勘探开发技术,指出了煤岩气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非常规油气发展历经油砂稠油、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岩油气4个阶段,煤岩气革命历经了“煤成气”理论、“煤层气”理论、“煤岩气”理论3个阶段与3次突破。②煤岩气指煤岩地层内形成的天然气,煤岩气富集具有“原生原储、原位原聚”特点。③煤岩气革命的科学内涵包括将资源视野从浅层煤岩气扩展到深层煤岩气的科技革命、注重降本增效的管理革命和新增中国天然气新气源的战略革命。④煤岩气两种类型包括地下原位先天地温形成的“煤岩气”、地下原位人工加热形成的“煤岩气”,前者富集的3个关键特征是进入中高成熟度、自封闭顶底板和较高占比游离气;随着原位加热改造技术的发展,地下原位人工加热形成的“煤岩气”资源,有望在天然气工业中发挥出更大的战略性潜力。⑤目前中国煤岩气5个核心勘探开发技术进展包括煤岩气甜点区/段分类标准的制定、高精度地震/地质一体化导向的实现、聚能经济压裂技术的探索、控压排采开发模式的创建、煤岩气数智化平台的开发。⑥煤岩气革命发展仍面临4个关键挑战包括“甜点区/段”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低成本少水—无水压裂工艺研发滞后、智能化井工厂建设不能满足需求、煤岩气产量峰值维持难度大。结论认为,中国煤岩气革命将对天然气工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将不断丰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地下煤炭气化有望成为一场“真正革命”、人工智能驱动煤岩气创新发展、加速构建天然气经济效益评价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概念 煤岩气地质理论 煤岩气类型 煤岩气技术 煤岩气革命 非常规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有利沉积微相分析
8
作者 赵会涛 喻建 +5 位作者 蒲泊伶 张海涛 桂小军 李连霞 王克 张晏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6-777,共12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乌拉力克组富有机质页岩中钻遇的页岩气井中已获得较好的气显示,获得页岩气勘探突破,展示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提高对该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特征的地质认识,厘清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乌拉力克组富有机质页岩中钻遇的页岩气井中已获得较好的气显示,获得页岩气勘探突破,展示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提高对该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特征的地质认识,厘清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乌拉力克组页岩沉积微相划分及有利沉积微相分析工作。【研究方法】基于岩心观察、钻录井和实验测试分析资料,对乌拉力克组页岩沉积特征展开了系统研究,精细划分沉积相带,结合页岩气富集特征,优选出了有利沉积相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乌拉力克组页岩在研究区分布广泛且较稳定,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南北埋深差异大、东西构造变化强烈的特征。乌拉力克组页岩为半深水沉积,以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为主,其沉积相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沉积水体自东向西逐渐加深,依次发育台缘斜坡相、广海陆棚相和盆地相,盆地西部以广海陆棚相沉积为主。根据矿物组分差异,广海陆棚相又可细分为硅质泥棚、钙质泥棚、混合泥棚三类微相。其中,硅质泥棚微相页岩具有硅质含量高(>50%)、有机质丰度高(TOC>1%)、储层物性好的特征,为有利沉积微相。【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乌拉力克组优质页岩为该组底部沉积的一套硅质泥棚相硅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力克组 沉积相 有利沉积微相 页岩气 地质调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气成藏特征及含气性规律研究
9
作者 张荣军 张喆 +6 位作者 白亚萍 窦雨刚 屈乐 钟新宇 孙健 苗芷芃 陈朝兵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8,共8页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格局。其自上而下发育有10余套煤岩,以山西组5#和本溪组8#为主力煤层,分别形成于陆相泥炭沼泽环境以及受海水影响的泥炭沼泽环境。研究区煤层自西向东由暗淡型煤逐渐向光亮型煤过渡,本溪组光亮型煤占比高达75.3%;煤岩孔隙以胞腔孔、气泡孔、割理缝为主,深层煤岩储层以原生结构煤体为主且连续完整性较好,裂隙发育特征明显,平均基质渗透率为0.339×10^(-3)μm^(2),为煤储层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共同赋存提供了条件;储层以介孔发育为主,其体积增量占比为42.94%,并且与微孔显示出较好的延续性,两者的比表面积贡献率达74.41%;实验表明储层压力对煤岩吸附特性的影响的提升不明显,主要取决于温度;煤储层具有“高饱和度,高游离气”的双高特征,平均含气饱和度为125.04%,深部煤岩气游离气占比为2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成藏特征 储层特征 煤岩含气性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
10
作者 周露 卓勤功 +5 位作者 罗翔 公言杰 成友友 胡旭 王锦洲 章国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 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孔隙微观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影响因素难以确定。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结合岩心压汞法、核磁共振T2谱测试及微米CT扫描结果获取了储层微观孔喉参数及各尺度分形维数,通过可动气体孔隙度和最大气相相对渗透率,讨论了分形维数、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气水相渗特征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压汞和核磁共振分形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段式”特征,且储层总分形维数描述气水共存时渗流及可动流体分布状况更精细;最大进汞饱和度、平均孔喉半径、储层总分形维数及排驱压力对气体渗流时的可动气体孔隙度影响较为显著;平均孔喉半径对气体渗流时的最大有效气相相对渗透率影响较为显著。在明确微观孔喉结构对气水相渗的控制机理后,可以为产水气藏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砂岩 分形维数 微观孔喉 影响因素 气水相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中锂的富集机理研究
11
作者 潘博 赵伟波 +7 位作者 周星泽 王怀厂 张辉 史云鹤 陈宇航 姚亦芸 郭睿良 余瑜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1-499,共19页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 【目的】锂(Li)是我国重要战略性金属和新能源金属之一。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分布广,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勘探中发现含铝岩系中伴生大量的锂资源。探明含铝岩系中Li的赋存形势和富集规律,不仅对古气候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为Li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力支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本溪组含铝岩系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认识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钻井资料、地球化学试验等方法揭示了含铝岩系中Li的基本特征、赋存方式和富集规律。【结果】Li在含铝岩系中的分布相对不均匀,一般在含铝岩系中上部富集,在岩性序列中,Li主要富集在铝土质黏土岩和铝土岩中,在铝土质铁矿中含量较低。Li与Al_(2)O_(3)、SiO_(2)及Al_(2)O_(3)/SiO_(2)比值关系均先为正相关性,后呈负相关。【结论】炎热潮湿多雨的古气候及碱性环境有利于黏土矿物的形成,促进Li^(+)与Al^(3+)、Mg^(2+)发生类质同象作用赋存在黏土矿物中,随着脱硅富铝作用增强,由于缺少足够的黏土矿物,Li在铝土岩中的含量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含铝岩系 赋存方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油吸附/游离微观分布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12
作者 刘飞 杜金良 +3 位作者 孙林 郭睿良 郝博斐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8,共14页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例、微观分布及可动性特征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在饱和正十二烷及20℃离心温度的条件下,长7段页岩游离/吸附油量平均分别为1.9814 mg/g和1.5481 mg/g,吸附油比例平均为0.4307。页岩油吸附相/游离相平均密度比为1.1713,吸附相平均密度为0.8778 cm3/g,平均吸附层厚度为0.9802 nm。吸附油主要赋存于微小孔(小于100 nm),游离油在微小、中、大孔中的赋存含量依次减少。高有机质页岩由于生烃增压微裂缝的存在和较不发育的有机质孔使得总体具有较高的游离油量和较低的吸附油量。石英相关孔隙会明显增大孔隙比表面积进而为吸附油提供更多赋存点位,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减少游离油赋存的孔隙体积。游离油量(Q_(f))与中值离心力(ΔP_(L))的比值(Q_(f)/ΔP_(L))是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新型有效参数,该值越高,反映页岩油可动性越好。对于长7段页岩而言,Q_(f)/ΔP_(L)=1.3394 mg/(g·MPa)是页岩油可动性发生显著变化的阈值,大于该值,页岩油可动性明显变好。通过吸附比例方程计算的游离油理论赋存孔径下限介于1.9604~5.8812 nm之间,具体大小与孔隙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吸附/游离态 页岩油 微观分布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储条件的致密油富集因素与有利区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为例
13
作者 张小奇 白江 +4 位作者 赵小春 马荣 双立娜 杨可欣 吴伟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 烃源岩和储层条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是石油富集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延长组下组合(长7—长9油层组为主)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钻井、岩心、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了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其对准连续型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预测了有利区。研究表明:周长地区下组合储层孔隙度平均为7.1%,渗透率平均为1.22×10^(-3)μm^(2),中值为0.32×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其油藏类型为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形成的透镜状岩性致密油藏,呈现平面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储层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对致密油的控制作用明显,渗透率次之;烃源岩生烃强度的控制作用明显,其次为泥岩厚度。利用油层富集因子预测了下组合致密油的有利区:Ⅰ类有利区8块,面积为23.1×10^(4) km^(2),主要在周长地区南部;Ⅱ类有利区13块,面积为56.2×10^(4) km^(2),分布相对分散。研究成果旨在丰富致密油富集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指导致密油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致密油 主控因素 有利区预测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西组2段砂岩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14
作者 郭兰 郭顺 +1 位作者 丁超 马志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1,共10页
为了寻找致密储层的有利砂岩储层类型,利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精细划分砂岩储层类型,分析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结合包裹体测试分析,对不同砂岩储层类型的成岩演化与烃类充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寻找致密储层的有利砂岩储层类型,利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精细划分砂岩储层类型,分析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结合包裹体测试分析,对不同砂岩储层类型的成岩演化与烃类充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2段划分为5种砂岩储层类型,其中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岩屑砂岩形成于距今220~190 Ma的第1次油气充注时期,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为20.1%~22.9%,有利于烃类充注;储层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致密化窗口,此时烃类大量充注成藏,为边致密化边成藏阶段;在早成岩阶段,高凝灰质杂基石英砂岩、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及碳酸盐致密胶结砂岩已基本被压实,在距今190~100 Ma的烃类大规模成藏的窗口期,孔隙度小于等于4.4%的储层被致密化,不利于烃类充注;不同砂岩类型的成岩过程导致油气充注的选择性与储层含油气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寻找天然气富集的有利砂岩储层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成藏期次 山西组2段 延安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重磁场特征及北中祁连构造边界划分
15
作者 杨柳 冯旭亮 +2 位作者 张健 柴培琪 马佳月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4,共12页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地带,亦为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相互作用的部位,构造格局复杂,目前对该区内北祁连和中祁连构造单元边界的划分仍然值得商榷。笔者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 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交汇地带,亦为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相互作用的部位,构造格局复杂,目前对该区内北祁连和中祁连构造单元边界的划分仍然值得商榷。笔者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技术,结合小波多尺度分析对布格重力异常及化极磁力异常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断一级断裂4条,二级断裂54条,一级断裂为构造单元边界。在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中祁连与北祁连的构造边界以平安-乐都-定西-张家川一线为界,即中祁连北缘断裂所在。中祁连与北祁连之间存在1个一级构造单元—北祁连增生楔,祁连造山带东段覆盖区可划分为北祁连岛弧带、北祁连增生楔和中祁连造山带3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构造单元 重磁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析 覆盖区 祁连造山带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天然缝与人工缝耦合机理及水窜预防井网调整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帅 金子一 +5 位作者 刘程正 杨俊 茹晓飞 崔彩彩 寇冬琴 Sharifullah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0,43,共14页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需系统开展天然缝、人工缝耦合关系评价。以南襄盆地东南部裂缝性致密油砂岩储层为例,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力学、地应力、动静态天然裂缝及人工缝压裂扩展模拟等研究,并对水窜诱因及井网调整措...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需系统开展天然缝、人工缝耦合关系评价。以南襄盆地东南部裂缝性致密油砂岩储层为例,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力学、地应力、动静态天然裂缝及人工缝压裂扩展模拟等研究,并对水窜诱因及井网调整措施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差应变及压裂测试结果,工区目的层现今地应力为张性应力状态,水平最大及最小主应力差(σ_(H)-σ_(h))值主要分布在4~11 MPa之间;此外,动、静态裂缝分析均显示,发育近WE向及近NE向2组天然缝。压裂模拟结果显示,水力裂缝明显受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控制。当储层中发育WE向及近NE向2组共轭天然缝时,随着天然缝密度的增加,人工缝长度近乎线性降低;当天然缝发育程度较低时可形成长水力缝,而当天然缝发育程度较高时,水力缝主要为短缝。当储层中仅发育WE向1组天然缝时,随着天然缝密度的增加,水力缝长度与改造面积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且当天然缝发育程度较低时主要形成短缝,而当天然缝发育程度较高时,水力缝主要为长缝。天然缝的组系、方向及发育程度影响水力缝扩展规模及方向。另外,引起核桃园组三段水窜的原因包括天然缝带的连通性、构造因素、天然缝与人工缝的连通。早期压裂人工缝在后期压驱中会起到类似于天然缝的作用。综合考虑已有井网形式、原油分布、构造、天然缝及人工缝耦合关系,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天然缝特征差异使用不同井网调整措施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天然缝 人工缝 水力压裂 地应力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卫欢 单长安 +4 位作者 朱松柏 黄钟新 刘汉广 朱兵 吴长涛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剪切缝和张性裂缝,且以高角度缝和直立缝为主,未充填和半充填裂缝占比较大;克深A、克深B气藏裂缝的平面分布差异主要由构造位置和应力演化的不同所导致,其中克深A气藏裂缝有效性优于克深B气藏。②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密度和有效性存在差异,背斜高点部位裂缝有效性最高,鞍部和翼部近断裂处虽裂缝密度大但有效性较低;砂岩中裂缝有效性高于泥岩;砂、泥岩厚度比与裂缝密度呈非线性关系,当砂岩厚度和泥岩厚度的比值达到6.1时,裂缝密度出现最大值,当比值大于6.1时,裂缝密度逐渐减小。③研究区裂缝的发育可提高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裂缝网络系统可有效连接低渗透储层,提升了油气的成藏效率、运移能力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剪切缝 张性裂缝 构造部位 裂缝密度 砂泥岩厚度比 储集能力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储层地质力学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10 位作者 王濡岳 刘翰林 许自强 王敏捷 刘寅 刘敬寿 徐珂 鞠玮 冯少柯 何建华 王茂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力学层”是储层地质力学评价的核心,其包含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地层压力、裂缝系统及脆性5个关键要素,共同控制了深层岩体变形、运动及破坏等复杂地质力学作用过程。②板块相互作用及地幔对流为构造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构造体系为岩石力学层演变提供了特定构造条件和应力场背景。③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受控于地质力学作用过程,表现为“构造应力—流体势能—断缝系统联合控制流体运移路径;超压大幅度抵消上覆载荷及热应力,水平应力差较小;中性面原理适用于深层变形岩体裂缝预测,裂缝对深层油气聚集起正向作用;高热流值、深部流体注入、异常高压能增加流体势能,促进油气成藏”。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储层地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应重点聚焦于4方面: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发展;②多尺度全维度地应力—裂缝信息融合的地质力学模型的创新构建;③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四维储层地质力学云平台的开发;④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 储层地质力学 岩石力学层 研究进展 面临挑战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超压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19
作者 陈红果 张凤奇 +3 位作者 江青春 刘红艳 孙立东 刘刚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压力测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超压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岩性烃源岩超压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并对超压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现今为常压-弱超压系统,凸起区超压最大;烃源岩超压以生烃增压作用为主,其次为欠压实作用,而储层超压为烃源岩超压对其的超压传递造成,与断裂及背斜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②研究区沙河子组烃源岩超压主要为煤层和富有机质泥岩的生烃增压作用,通常煤层生烃增压贡献率最大,富有机质泥岩次之,贫有机质泥岩超压较低,而生烃凹陷及周缘富有机质泥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煤层;凹陷区烃源岩生烃增压贡献率高于斜坡带和凸起区。③研究区沙河子组超压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白垩纪早—中期为缓慢增压阶段,烃源岩因欠压实作用和缓慢生烃作用产生超压,经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期活动性断裂和背斜传递至储层,储层超压缓慢增长;白垩纪晚期为快速增压阶段,烃源岩大量生气,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产生的超压持续传递,储层超压快速升高,该阶段造成的储层超压占现今总超压的90%;古近纪早期至今为保持稳定阶段,构造稳定,烃源岩的生烃增压作用和欠压实作用稳定,超压基本保持不变,储层超压稳定增长。④研究区沙河子组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差异性演化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源、储过剩压力差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贫有机质泥岩盖层为下覆储层提供了封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生烃增压 超压传递 欠压实 煤系烃源岩 沙河子组 白垩系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29
20
作者 白玉彬 罗静兰 +2 位作者 刘新菊 靳文奇 王小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38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延长组 吴堡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