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猴痘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建 任雪梅 +1 位作者 王馨 李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7-1371,共5页
目前猴痘病毒疫情传播已打破地域流行的规律,呈现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特点。因此猴痘疫情的防控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引入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则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目前针对猴痘病毒的检测已有一套完备的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抗... 目前猴痘病毒疫情传播已打破地域流行的规律,呈现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特点。因此猴痘疫情的防控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引入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则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目前针对猴痘病毒的检测已有一套完备的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抗体检测以及核酸检测等,其中用于核酸检测的技术手段又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以及新兴的CRISPR/Cas技术等。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猴痘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和缺陷进行综述分析,期望为猴痘病毒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病毒 实验室检测 CRISPR/C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甲醚-黄芩素对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的耐药逆转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卓 朱利群 +2 位作者 张燕 徐昌芬 徐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研究4'-甲醚-黄芩素(4'-methylether-scutellarein,4'-M-S)对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的体内耐药逆转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在BALB/c裸鼠左侧腋窝皮下注射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细胞JAR/VP-16建立耐药性人绒毛膜癌裸鼠... 目的:研究4'-甲醚-黄芩素(4'-methylether-scutellarein,4'-M-S)对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的体内耐药逆转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在BALB/c裸鼠左侧腋窝皮下注射耐药性人绒毛膜癌细胞JAR/VP-16建立耐药性人绒毛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体直径至1.0 cm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化疗组、4'-M-S组和4'-M-S+VP16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荷瘤鼠。动态观测各治疗组荷瘤鼠肿瘤生长情况,并记录存活时间。治疗3周后,通过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4组移植瘤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mRNA、肺耐药相关蛋白(lung resistance-related protein,LRP)mRNA及其产物P-糖蛋白(permeability-glycoprotein,P-g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发现,4'-M-S对耐药性人绒毛膜癌有一定的体内抑制作用,与VP16联合用药可使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抑瘤率达48.21%,同时可减轻化疗毒性反应、明显改善荷瘤鼠生活质量,并显著延长其平均存活时间;与其他3组相比,4'-M-S+VP16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均P<0.05),移植瘤组织中MDR1 mRNA、LRP mRNA及其编码蛋白P-gp和L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4'-M-S能有效逆转人绒毛膜癌对化疗药物VP16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4'-M-S诱导细胞凋亡和下调耐药基因MDR1 mRNA、LRP mRNA及相应产物P-gp和L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癌 多药耐药 裸鼠 多药耐药逆转 4'-甲醚-黄芩素 依托泊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BC200水平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瑶 杨超 +2 位作者 邓克廷 高婷 李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9-593,共5页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BC200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AD诊断中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4... 目的检测阿尔茨海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BC200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AD诊断中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41例AD患者、37例VaD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LncRNA BC200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脑脊液中Aβ1-42蛋白和Tau蛋白水平,分析LncRNA BC200、Aβ1-42和Tau在3组间进行鉴别诊断的价值。应用ROC曲线分析LncRNA BC200、Aβ1-42和Tau诊断A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LncRNA BC200表达水平和AD病程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AD组患者的LncRNA BC200和Tau水平均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Aβ1-42水平显著低于VaD组和对照组(均P<0.01);VaD组患者的LncRNA BC200和Aβ1-4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a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ncRNA BC200、Aβ1-42和Tau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88.5%)、特异度(91.3%)和曲线下面积AUCROC(0.965)均比单独检测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AD患者血清中LncRNA BC20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ncRNA BC200可用于AD和VaD的鉴别诊断,LncRNA BC200有望成为A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长链非编码RNA Aβ1-42蛋白 TAU蛋白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中自噬与脂质代谢的相互调节 被引量:8
4
作者 闫蓉 牛春燕 +1 位作者 于璐 田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981-1986,共6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自噬与脂质代谢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人肝细胞培养(脂肪变性)制备NAFLD细胞模型,雷帕霉素诱导细胞自噬,3-甲基腺嘌呤抑制细胞自噬,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TG、ALT、AST、LDH、GG...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自噬与脂质代谢的相互作用。方法体外人肝细胞培养(脂肪变性)制备NAFLD细胞模型,雷帕霉素诱导细胞自噬,3-甲基腺嘌呤抑制细胞自噬,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TG、ALT、AST、LDH、GGT、Alb水平,IF法检测LC3-Ⅱ的定位与分布,Western Blot检测LC3-Ⅱ/LC3-Ⅰ比值。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诱导自噬组的吸光度值和细胞活率与脂肪变组比较,明显下降(HL-7702细胞q值分别为4.160、4.110,SK-HEP-1细胞q值分别为4.407、4.032;P值均<0.05)。脂肪变组TG、ALT、AST、LDH、GGT、Al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HL-7702细胞q值分别为5.316、3.730、4.013、6.967、6.192、5.531,SK-HEP-1细胞q值分别为4.963、3.603、4.774、7.479、6.319、5.193;P值均<0.05)。诱导自噬组TG、ALT、AST、LDH、GGT、Alb水平与脂肪变组相比,明显降低(HL-7702细胞q值分别为4.978、3.695、3.960、5.130、4.695、3.192,SK-HEP-1细胞q值分别为3.846、5.575、4.184、5.019、4.203、3.049;P值均<0.05)。LC3-Ⅱ在各组肝细胞中的标记值,诱导自噬组最高(HL-7702细胞为90.1%,SK-HEP-1细胞为80.0%),其次是脂肪变组(HL-7702细胞为47.2%,SK-HEP-1细胞为48.4%)及抑制自噬组(HL-7702细胞为30.2%,SK-HEP-1细胞为45.5%)。诱导自噬组LC3-Ⅱ/LC3-Ⅰ比值与脂肪变组相比,明显升高(HL-7702细胞q值为6.786,SK-HEP-1细胞q值为5.926;P值均<0.05)。结论自噬的上调有利于促进肝脏脂肪的清除,而下调则促进脂质的聚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自噬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便微生物系移植通过影响炎症因子和肠道菌群结构缓解大鼠实验性结肠炎(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瑶 李卓 +2 位作者 杨超 李艳东 杨彪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17-924,共8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因虽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将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粪便微生物系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柳氮磺...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病因虽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和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将40只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粪便微生物系移植组(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后3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灌肠造模,造模2 d后分别用粪便悬液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 w。末次给药后禁食1 d,对大鼠粪便进行菌群成分分析,股动脉取血,对K+、Na+、血清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C-反应蛋白(CRP)、IL-1β、IL-10、IL-12和IL-17水平进行检测,取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通过TNBS灌肠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与模型组比较,FMT组的K+和ALB明显升高(P<0.05),WBC、N%和CRP明显降低(P<0.05),IL-1β和IL-17明显降低(P<0.05),IL-10和IL-10/IL-12含量升高(P<0.05)。FMT能显著改善TNBS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而抑制脆弱拟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上述结果证明,FMT可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其机制与其影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肠道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微生物系移植 炎症性肠炎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柳氮磺胺吡啶 炎症因子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卡洛模拟评价和优化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给药方案 被引量:2
6
作者 辛娜 吴跃刚 +7 位作者 王馨 喻玮 嵇金如 应超群 王培培 刘志盈 李卓 肖永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85-1290,共6页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疗效,预测和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进而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平台收集2018—2019年血流感...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疗效,预测和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进而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平台收集2018—2019年血流感染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514株,使用文献公开发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药动学参数,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不同给药方案在各特定的MIC值获得的目标概率,即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以PTA或CFR≥90%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方案4.5 g q6 h在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时,可获得大于或接近90%的目标PTA值,临床分离菌的CFR值为21.53%。替加环素推荐剂量(50 mg q12 h),在MIC≤0.25 mg/L时,可获得大于90%的目标PTA值,100 mg q12 h的给药方案对临床菌株的CFR值为81.04%。多黏菌素B 1.25 mg/kg 1h输注q12 h给药方案,可使MIC≤1 mg/L的细菌的PTA达到90%以上,高剂量的多黏菌素给药方案[负荷2 mg/kg 2 h输注后2.5 mg/(kg·d)持续输注]在MIC为2 mg/L时,可提供较高的PTA(96.83%),临床CFR可达到96.26%。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应考虑到大剂量的给药方案。同时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群体耐药率较高导致CFR值较低,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或将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替加环素建议使用100 mg q12 h的给药方案,多黏菌素B建议使用负荷2.5 mg/kg 2 h输注后1.5 mg/kg 1 h输注q12 h或负荷2 mg/kg 2 h输注后2.5 mg/(kg·d)持续输注的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蒙特卡洛模拟 达标概率 累积反应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古霉素A促进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肝细胞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超 李卓 +2 位作者 康炜 田宇 董学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4,共6页
目的探讨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在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向肝细胞体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BM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mBM-MSCs... 目的探讨曲古霉素A(trichostatin A,TSA)在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向肝细胞体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小鼠mBM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mBM-MSCs表面抗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甲胎蛋白(!-fetoprotein,AFP)和白蛋白(albumin,ALB),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分泌量,高碘酸-希夫反应测定肝细胞合成与储存糖原能力;检测TSA处理前后mBM-MSCs增殖、细胞周期和染色质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测定mBM-MSCs组蛋白3(Histone 3,H3)和组蛋白4(Histone 4,H4)乙酰化程度改变。结果分离所得mBM-MSCs细胞表面CD44、CD73、SCA-1呈阳性反应,部分细胞CD90、CD105、STRO-1呈阳性反应,CD11b和CD45呈阴性反应;与未添加TSA组比较,诱导7d后,TSA处理组中AFP明显增高(P<0.05),ALB和尿素分泌量开始增多,继续诱导14和21d后,TSA处理组中ALB分别为(0.52±0.08)和(0.92±0.08),呈明显升高(均P<0.05),尿素分泌量分别为(0.23±0.02)mmol/L和(0.36±0.03)mmol/L,也呈明显升高(均P<0.05),且细胞储存的糖原更加丰富,而AFP水平逐渐下降;经TSA处理后,TSA浓度越大对mBM-MSCs增殖的抑制效应越强,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加,细胞核中异染色质的状态由浓缩、密集变为散状、疏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0mmol/L TSA处理后mBM-MSCs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TSA能够阻断mBM-MSCs组蛋白H3和H4的去乙酰化,打破组蛋白乙酰化的平衡状态,解除转录抑制,从而促进转录,提高其向肝细胞分化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古霉素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肝细胞 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癌中整合素连接激酶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高娟 董兵卫 +1 位作者 张渭波 康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92-894,899,共4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ILK、AKT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ILK、AKT和β-catenin在膀胱癌和...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分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膀胱癌及25例癌旁组织中ILK、AKT及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ILK、AKT和β-catenin在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19%和12.00%、44.68%和20.00%、48.94%和12.00%,且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1.651,χ2=4.309,χ2=9.650,P<0.05)。同时,ILK、AKT及β-catenin在高分化膀胱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β-catenin和ILK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可能为揭示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有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ILK、AKT及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癌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整合素连接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的分子诊断传感器在非核酸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卓 周建 +1 位作者 王馨 徐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97-1805,共9页
CRISPR/Cas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因编辑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分子诊断工具。目前基于CRISPR/Cas建立了一系列的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广泛应用于核酸、非核酸等检测过程中。与应用较广泛的核酸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相比,基于CRISPR/Cas的... CRISPR/Cas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因编辑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分子诊断工具。目前基于CRISPR/Cas建立了一系列的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广泛应用于核酸、非核酸等检测过程中。与应用较广泛的核酸分子诊断传感器系统相比,基于CRISPR/Cas的非核酸检测系统目前尚未见系统性综述,因此本文围绕基于CRISPR/Cas12和CRISPR/Cas13建立的两大类非核酸分子传感器诊断系统的基本特征、工作流程及其检测原理等进行了全面综述,期望能为CRISPR/Cas分子诊断系统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 分子诊断传感器 非核酸分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