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1
作者 高洁 石丹丹 +1 位作者 关虓 满晨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6,共7页
为研究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RCMC)损伤演化特征并建立损伤本构模型,对冻融-弯曲荷载耦合后的RCMC进行了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轴心受压试验和声发射试验,分析RCMC的力学性能和损伤发展,基于声发射累积能量建立考... 为研究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下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RCMC)损伤演化特征并建立损伤本构模型,对冻融-弯曲荷载耦合后的RCMC进行了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轴心受压试验和声发射试验,分析RCMC的力学性能和损伤发展,基于声发射累积能量建立考虑压密阶段的轴心受荷损伤模型,结合冻融-弯曲荷载耦合环境下的初始损伤,建立了冻融-弯曲荷载耦合后RCMC轴心受压全过程的分段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声发射累积能量可准确描述RCMC试件的损伤演化规律,随着冻融-弯曲荷载耦合作用的加剧,压密阶段声发射累积能量增加速率逐渐增大,RCMC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速度加快,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RCMC试件在冻融-弯曲荷载耦合环境和轴心受压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本构模型 声发射累积能量 轴心受压 冻融-弯曲荷载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车站分类和数据降噪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才华 孙晓黎 +2 位作者 李培坤 张景辰 李岩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82-2192,共11页
准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短时变化规律是制定应急措施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依据。从影响客流预测精度因素的视角探索车站分类,建立小波变换-自回归移动平均(Wavelet transform-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WT-ARMA)的短期客流预... 准确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短时变化规律是制定应急措施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依据。从影响客流预测精度因素的视角探索车站分类,建立小波变换-自回归移动平均(Wavelet transform-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WT-ARMA)的短期客流预测方法。基于轨道交通客流属性和车站建筑属性9个聚类因子,运用K-means聚类方法将轨道车站分为4类。针对不同类别车站,研究客流数据降噪技术减少外部环境对原始客流数据的影响。构建基于小波变换的客流数据降噪技术和基于ARMA的客流预测方法组成的WT-ARMA组合预测模型对各类车站进行客流预测,并与单一ARMA模型、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西安地铁2号线运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可将轨道车站有效分为商业、办公车站,密集型居住车站,轻型居住车站和旅游文化车站。通过构建组合模型揭示了4类车站的预测误差,相比于单一ARMA模型、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车站预测拟合优度提升了6.45%~9.45%,2.72%~5.69%,1.91%~3.48%,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7.00%~30.15%,14.64%~28.35%,4.49%~22.75%,均方根误差降低了8.79%~16.93%,7.16%~13.76%,4.77%~7.90%,运算时间降低了13.74%~29.20%,34.06%~45.39%,53.70%~58.79%。所建立的模型可精确、快速地对客流进行预测,可对各类型轨道车站建立相匹配的客流管控措施提供基础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短时预测 聚类分析 小波变换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序列聚类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晓黎 朱才华 +2 位作者 李美妮 梁婷婷 马超群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9-157,共9页
掌握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短时变化规律是应急措施制定、常规客流组织和列车开行的关键依据,研究主要探索预测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精度的影响,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基于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属性,运用时间序... 掌握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短时变化规律是应急措施制定、常规客流组织和列车开行的关键依据,研究主要探索预测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精度的影响,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基于车站的进出站客流属性,运用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划分为4类;运用极端梯度推进决策树(XGBoost)、BP神经网络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分别对各类车站的短时客流进行预测,并对比各类车站的客流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西安地铁2号线的车站可以分为商业办公车站、密集型居住车站、轻型居住车站和旅游文化车站4类;4类车站客流预测精度最高的方法分别为XGBoost、ARMA、ARMA和BP神经网络;在预测时效方面,XGBoost展示了更大的优越性。研究结果可以对各类车站建立相适应的客流管控措施提供基础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短时客流预测 XGBoost BP神经网络 ARMA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步行影响范围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预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晓黎 朱才华 马超群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新建轨道交通车站无法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客流预测,为了对新建车站的客流进行准确预测,研究从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得车站客流生成影响范围,并基于泰森多边形对影响范围的重叠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新建轨道交通车站无法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客流预测,为了对新建车站的客流进行准确预测,研究从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需求。根据实际调查获得车站客流生成影响范围,并基于泰森多边形对影响范围的重叠区域进行重新划分。以路网距离为约束,建立考虑车站影响范围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获取社会经济属性和接驳交通对于轨道交通客流生成的具体贡献度。西安市轨道交通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公交和公共自行车产生接驳客流的主要路网距离为800 m,230 m和300 m;平均每条公交线路数和每个公共自行车桩数分别产生16.368次和2.371次客流;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人均GDP与客流关系表现为三者每增加1%,客流量分别增加0.47%,0.53%和−0.21%。研究成果可用于确定西安市新建轨道交通车站位置和规模,并预测其相应的客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客流预测 社会经济属性 空间分析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烟煤及其煤岩组分制备氧化石墨烯的组成、结构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国阳 严心娥 +6 位作者 李可可 李君 张亚婷 贾嘉 朱由余 党永强 段瑛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 以煤为原料制备石墨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煤炭材料化、高值化利用途径。针对煤岩组分的组成、结构差异,探明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是开发煤基石墨烯制备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重选法富集低变质神府煤中镜质组和惰质组,并将富集煤岩组分通过高温石墨化得到石墨化碳,以石墨化碳为前驱体通过改良的Hummers氧化法制备煤基氧化石墨烯。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煤及其煤岩组分在制备氧化石墨烯过程中的组成和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炭化处理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无定形碳结构转变,高温石墨化使煤有机大分子结构向石墨碳结构转变;惰质组呈片状结构且分子结构中芳香结构单元较多导致石墨化碳微晶尺寸较大,高温石墨化处理后其拉曼光谱的(A_(D1)/A_(G))值为0.382,镜质组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686,原煤高温石墨化处理后的(A_(D1)/A_(G))值为0.864;利用富惰质组得到的石墨化碳制备氧化石墨烯厚度尺寸约5 nm;而镜质组的石墨化碳中石墨微晶结构较小,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尺寸较小,且氧化石墨烯平均厚度超过10 nm;原煤中由于石墨化过程形成棒状结构,较难形成有序片层结构,氧化剥离也难以得到氧化石墨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煤岩组分 石墨化 氧化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声发射特性与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关虓 余洁 +1 位作者 邱继生 高洁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水泥取代率、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力学性能,及推广应用矸石基混凝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通过轴心受压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了轴心受压时不同煤矸石粉掺量、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 为研究不同水泥取代率、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力学性能,及推广应用矸石基混凝土这一绿色建筑材料,通过轴心受压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研究了轴心受压时不同煤矸石粉掺量、不同水胶比下矸石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振铃计数和声发射累积能量随煤矸石粉掺量和水胶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本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普通混凝土,矸石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其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增加;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与普通混凝土基本一致,煤矸石粉掺量为20%时峰值应力达到最大值;声发射振铃计数可以有效描述矸石基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随着煤矸石粉取代率的增大,振铃计数先减少后增加。考虑煤矸石粉和水胶比对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时的影响,提出了具有较高精度的矸石基混凝土轴心受压本构关系,这为矸石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也对推广应用的结构计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粉 轴心受压 声发射振铃计数 声发射能量 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ANN与RBF-ANN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涛 刘喜 +1 位作者 李振军 赵小琴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验数据,引入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算法,揭示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及配箍率对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算法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数据预处理方法和训练神经元个数对建议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评估各经典模型与建议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离散性,提出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BP-ANN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0.188、0.86,其预测精度略高于RBF-ANN;建议模型能够更准确、更稳定地预测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该方法为解决钢筋与混凝土黏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黏结强度 改进神经网络 影响参数 预测模型 黏结锚固试验 BP-ANN RBF-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石墨烯系列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CO_(2)还原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亚婷 严心娥 +2 位作者 刘国阳 李可可 贾嘉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4,共14页
石墨烯作为一种结构、性能独特的二维碳材料在CO_(2)还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寻找石墨烯丰富的碳质前驱体和可控制备方法是实现其大规模应用的基础。煤炭作为一种富碳矿物资源,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和高芳香度纳米石墨微晶结构... 石墨烯作为一种结构、性能独特的二维碳材料在CO_(2)还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寻找石墨烯丰富的碳质前驱体和可控制备方法是实现其大规模应用的基础。煤炭作为一种富碳矿物资源,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和高芳香度纳米石墨微晶结构。以煤炭及其衍生物为碳源制备高附加值石墨烯材料具有独特优势,是同时实现煤炭材料清洁化利用和石墨烯低成本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种,从化学组成和煤质结构出发,通过适当的分子剪裁和化学结构组装,成功实现了系列多尺度、多形态煤基石墨烯材料的可控制备。常用的制备方式包括:机械力剪切、化学插层氧化、电化学剥离、气相沉积、阳极电弧放电及液相自组装等。如通过化学氧化或超声物理剪裁煤大分子结构制备零维石墨烯量子点;煤炭热解得到的含碳烃类小分子气体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二维石墨烯薄膜;煤炭高温石墨化后通过物理或化学剥离得到二维石墨烯纳米片;二维石墨烯经过结构自组装制备三维石墨烯气凝胶。由于煤基石墨烯的组成及其表界面结构具有易调控、可修饰等特性,其在CO_(2)还原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通过总结煤基石墨烯系列材料在CO_(2)光催化、电催化以及光电催化转化过程中的最新研究,认为煤基石墨烯通过增大反应活性位点和改变催化剂表面结构,能够有效提高CO_(2)还原过程的效率和选择性。最后,针对煤基石墨烯组成和结构的调控,以及CO_(2)还原催化剂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转化 石墨烯 CO_(2)还原 光电催化 二维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人为影响时空演变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翀 白子怡 +4 位作者 李学梅 冉祺祺 韦振锋 雷田旺 王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8-196,共9页
基于2001-2018年的MODIS-NDVI和MODIS-LST以及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等多种人文社会数据,通过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利用残差法剔除土壤水分得到植被覆盖变化的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基于2001-2018年的MODIS-NDVI和MODIS-LST以及土地利用、交通、人口等多种人文社会数据,通过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反映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利用残差法剔除土壤水分得到植被覆盖变化的人为影响,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人为影响变化特征、未来变化趋势以及人为影响的归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2001-2018年植被覆盖人为影响变化趋势为0.36×10-2 a-1,人为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向正作用方向发展。(2)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人为影响的未来变化趋势由正作用转为向负作用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退耕还林重点实施区植被覆盖的人为正作用未来变化呈减弱趋势。(3)综合相关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结果,确定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人为主导因子主要包括高级别旅游景点、城市分布、交通和土地利用。(4)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建设工程的维持,应在注重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建设,减缓交通业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加强绿色旅游业发展以及减缓土地变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人为影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残差法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形式及计算方法 被引量:18
10
作者 邓友生 李卫超 +2 位作者 王倩 彭程谱 刘俊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8429-8439,共11页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上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需要稳固的基础。随着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大并由陆地发展到海洋,风电机组基础面临海洋环境更复杂的荷载工况,故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理论...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上国家层面的密切关注。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需要稳固的基础。随着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大并由陆地发展到海洋,风电机组基础面临海洋环境更复杂的荷载工况,故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系统阐述了中外风电机组基础的结构形式及其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首先,分别介绍了风电机组基础在陆地和海上不同类型的结构形式及其适用范围;其次,对风机基础结构体系的风机荷载与环境荷载、静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结构冲刷及腐蚀等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归纳;最后,指出风电机组基础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方向,同时还展望其未来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风电机组基础 结构形式 荷载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劣化作用下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衰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满晨 邱继生 袁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77,共4页
为研究冻融劣化作用下,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衰变规律,采用快冻法探究冻融次数和水灰比(0.35、0.45、0.55)对煤矸石陶粒混凝土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衰变规律的影响。此外,以冻融劣化下抗压强度损伤值为损伤变量,建... 为研究冻融劣化作用下,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衰变规律,采用快冻法探究冻融次数和水灰比(0.35、0.45、0.55)对煤矸石陶粒混凝土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衰变规律的影响。此外,以冻融劣化下抗压强度损伤值为损伤变量,建立不同水灰比的煤矸石陶粒混凝土强度衰变模型。研究表明:煤矸石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冻融次数成反比,即随着冻融次数增大,其力学性能逐渐降低。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煤矸石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衰减幅度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建立的强度衰变模型符合性较好,精度较高。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冻融劣化作用下煤矸石陶粒混凝土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灰比 煤矸石陶粒混凝土 力学性能 损伤 强度衰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载荷作用下薄壁箱梁复杂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龙 邓友生 +2 位作者 孟丽青 彭程谱 刘俊聪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1-216,共6页
薄壁箱梁具有壳体和梁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弯曲载荷作用下的薄壁箱梁具有一些复杂的裂纹,如十字型裂纹和周期T型裂纹,其实际上是典型的三维裂纹问题,具有多个不同的奇异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基于J2积分和材料力学中的弯曲理... 薄壁箱梁具有壳体和梁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弯曲载荷作用下的薄壁箱梁具有一些复杂的裂纹,如十字型裂纹和周期T型裂纹,其实际上是典型的三维裂纹问题,具有多个不同的奇异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基于J2积分和材料力学中的弯曲理论,提出了一种简单且实用的确定不同应力场对应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同时也给出了有限元数值解与本文解的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箱梁 应力强度因子 裂纹 守恒定律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事故风险的地铁站医疗救援点选址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恒彦 梁婷婷 +2 位作者 高志翔 沈威宇 王永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为解决地铁站事故下应急救援点问题,从客流、设备、环境、管理4个方面,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建立车站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地铁车站的事故风险等级、实际救援需求、救援点的应急救援能力,以及救援过程中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建... 为解决地铁站事故下应急救援点问题,从客流、设备、环境、管理4个方面,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建立车站事故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地铁车站的事故风险等级、实际救援需求、救援点的应急救援能力,以及救援过程中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建立能够实现完成救援任务总耗时最少的改进P-中值选址模型,以及单位时间内营救量最大的改进最大覆盖问题(MCLP)模型,并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的P-中值模型与改进的MCLP模型更具优势,该模型考虑站点事故风险,使事故隐患高的站点优先获得救援。改进的MCLP模型适用于救援需求量未知时的情况,而改进P-中值模型适用于对伤亡情况较为了解、救援任务明确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风险 医疗救援点 通过理想解排序(TOPSIS) 改进P-中值模型 最大覆盖问题(MCL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环向压应力系数的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新解 被引量:7
14
作者 关晓迪 曹周阳 +2 位作者 朱勇锋 何盛东 马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74-3681,共8页
若采用哈尔-卡门完全塑性准则,通过简化滑移线法求解的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值偏大,在工程应用中偏于保守。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竖井井壁的空间被动土压力值,引入一个环向压应力系数,对哈尔-卡门完全塑性准则进行修正,此时井壁围岩微... 若采用哈尔-卡门完全塑性准则,通过简化滑移线法求解的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值偏大,在工程应用中偏于保守。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竖井井壁的空间被动土压力值,引入一个环向压应力系数,对哈尔-卡门完全塑性准则进行修正,此时井壁围岩微元体上径向正应力最大、环向正应力次之、轴向正应力最小,并针对轴对称竖井围岩被动极限平衡状态开展分析,从而推导了一般环向压应力系数下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计算新解。分析表明:环向压应力系数对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有较大影响,呈现环向压应力系数越大、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值越小的特点。建议在工程应用中,采用环向压应力系数为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倒数时的竖井井壁空间被动土压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 竖井 环向压应力系数 空间被动土压力 简化滑移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NN在多传感器泥石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15
作者 徐根祺 曹宁 +3 位作者 谢国坤 马婧 南江萍 张佳绮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2-155,160,共5页
针对当前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中预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根据分布式计算和各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局部通信的方式,利用分布式递归神经网络(DRNN)预测故障传感器节点的数据,使用DRNN的预测值,对泥石流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感... 针对当前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中预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根据分布式计算和各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局部通信的方式,利用分布式递归神经网络(DRNN)预测故障传感器节点的数据,使用DRNN的预测值,对泥石流发生概率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当传感器网络的链路质量较低或较多传感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使用DRNN依然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出泥石流发生的概率,该方法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递归神经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泥石流灾害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暖气管的瞬态流场分析
16
作者 许又文 严星 武可心 《湖北农机化》 2019年第13期113-114,共2页
寒冷的北方,冬季供暖过程中,暖气管常有漏水现象。其中一种原因是安装过程中管道的接口处没有处理好。为了直观地观察到管道接口处流体的流态,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瞬态分析。结果表明:管内流体在弯管处流速变化幅度较大,... 寒冷的北方,冬季供暖过程中,暖气管常有漏水现象。其中一种原因是安装过程中管道的接口处没有处理好。为了直观地观察到管道接口处流体的流态,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瞬态分析。结果表明:管内流体在弯管处流速变化幅度较大,靠近上管壁处流体速度较大,下管壁处流体速度较小,几乎无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加,横管处湍动能越趋于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气管 流体流态 ANSYS有限元 瞬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