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 of the pancreas,UCOGC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UCOGC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采用免疫组化、ARMS...目的探讨伴破骨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 of the pancreas,UCOGC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UCOGC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采用免疫组化、ARMS-PCR(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UCOGCP的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结果5例UCOGCP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5.6岁,其中4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例为EUS-FNA标本;眼观:肿瘤最大径5.5~8.0 cm,切面灰黄色,实性质硬,局部可见坏死样物,部分病例可见白色骨样物质沉积。镜检:肿瘤细胞通常在出血或坏死区域附近,细胞黏附性差。肿瘤细胞包括三类:肿瘤性单核细胞、非肿瘤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单核组织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细胞混杂分布,部分病例可见骨样基质,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2例合并有导管腺癌成分,1例可见神经侵犯,1例门静脉内可见癌栓,3例发生肝脏转移。免疫表型:5例单核组织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vimentin、CD68均阳性;CK(AE1/AE3)、CK7、EMA为局灶阳性(4/5);HMB-45、SMA、desmin、S-100、SOX10、SS18-SSX、HMB-45、Myogen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20%~50%。其中1例进行了KRAS、NRAS、BRAF基因及TERT启动子突变检测,检测到KRAS G12D位点突变,未检测到NRAS、BRAF及TERT启动子区突变。结论UCOGCP相对较少见,此类型肿瘤的临床行为尚无法准确预测,需要积累更多病例准确了解其生物学行为。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20例患者采用椎板减压联合复合式冷热消融及椎体成形术[...目的:探讨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20例患者采用椎板减压联合复合式冷热消融及椎体成形术[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72岁(51.5±14.4岁);胸椎7例,腰椎13例];25例患者采用全椎体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6~72岁(53.7±13.8岁);胸椎11例,腰椎1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转移部位、原发肿瘤部位、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e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ystem,SINS)评分、Tomita评分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接受进一步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的时间,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d、1个月、6个月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bone metastases module,QLQ-BM22)评分和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随访患者局部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手术时间(122.5±22.0min)和术中出血量(225.0±58.3mL)显著性少于对照组(217.6±17.4min和1064.0±131.1mL)(P<0.05)。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及QLQ-BM22评分均显著性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d、1个月时的VAS评分、QLQ-BM2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QLQ-BM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接受进一步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的时间为5.10±1.17d,对照组为10.84±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局部肿瘤进展率为10%(2/20),对照组为12%(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够早期达到传统TES手术疗效,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后治疗中断或延迟,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文摘目的:探讨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20例患者采用椎板减压联合复合式冷热消融及椎体成形术[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72岁(51.5±14.4岁);胸椎7例,腰椎13例];25例患者采用全椎体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6~72岁(53.7±13.8岁);胸椎11例,腰椎1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转移部位、原发肿瘤部位、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e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ystem,SINS)评分、Tomita评分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接受进一步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的时间,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d、1个月、6个月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骨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bone metastases module,QLQ-BM22)评分和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随访患者局部肿瘤进展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手术时间(122.5±22.0min)和术中出血量(225.0±58.3mL)显著性少于对照组(217.6±17.4min和1064.0±131.1mL)(P<0.05)。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及QLQ-BM22评分均显著性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3d、1个月时的VAS评分、QLQ-BM2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及QLQ-BM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接受进一步放化疗或者靶向治疗的时间为5.10±1.17d,对照组为10.84±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局部肿瘤进展率为10%(2/20),对照组为12%(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冷热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能够早期达到传统TES手术疗效,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术后治疗中断或延迟,安全有效。
文摘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TL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PVA治疗的270例OTL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9例,女性161例;骨折椎体:T1037例,T1152例,T1268例,L172例,L241例。依据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的诊断标准,以男性优势手握力<28.0kg且L3水平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45.4cm2/m2、女性优势手握力<18.0kg且L3水平SMI<34.4cm2/m2作为诊断阈值,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52例)和非肌少症组(218例)。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分数、骨折节段、握力和骨骼肌指数)、手术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中透视次数)和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伤椎再骨折、邻椎再骨折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前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少症组患者年龄较非肌少症组大(80.3±7.9岁vs 75.7±6.8岁,P<0.05),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非肌少症组小(24.4±2.2kg/m2 vs 26.2±2.4kg/m2,P<0.05);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非肌少症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65%vs 7.34%,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年内伤椎、邻椎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非肌少症组(9.62%vs 2.75%、13.46%vs 5.05%、11.54%vs 4.13%及33.61%vs 11.93%,P<0.05)。结论:肌少症OTLVCF患者行PVA的临床疗效较非肌少症患者差,1年内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