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甲氧基二甲醚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度影响机理探究
1
作者 周子杰 杨亚晶 +3 位作者 崔旺 魏衍举 刘贺 刘圣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为揭示不同聚合度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各组分反应活性随聚合度变化的规律及动力学机理,构建了适用于广泛工况的反应路径框架,对比分析了PODE多组分反应动力学行为。基于二甲氧基甲烷(PODE_(1))的反应机理,构建了PODE_(2)、PODE_(3)... 为揭示不同聚合度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各组分反应活性随聚合度变化的规律及动力学机理,构建了适用于广泛工况的反应路径框架,对比分析了PODE多组分反应动力学行为。基于二甲氧基甲烷(PODE_(1))的反应机理,构建了PODE_(2)、PODE_(3)的反应机理,并对该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根据各基元反应的反应动力学作用,提出PODE反应路径统一框架,阐明了PODE反应活性的3个来源通道:伯碳脱氢后通过两次加氧发生的典型链分支反应,部分氢过氧燃料自由基分解为羰基氢过氧化物的链分支反应,仲碳脱氢分解为低聚合度燃料自由基后发生的链分支反应。PODE在第一阶段点火延迟时间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PODE_(2)、PODE_(3)的反应动力学机理能够预测实验测量的点火延迟时间,可以对PODE的反应动力学行为作出解释。通道1和通道2是所有PODE分子所共有的链分支反应通道,而通道3是高聚合度PODE所特有的反应路径,是重要的反应活性贡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反应动力学 聚合度 基元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振动对光电催化分解水气泡动力学的影响
2
作者 徐强 聂腾飞 +4 位作者 叶星淼 佘永璐 罗欣怡 王孟莎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共10页
为解决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中气泡长时间附着于光电极表面,从而导致有效活化面积减少和产气效率下降的问题,构建耦合振动系统的光电分解水制氢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平台,提出通过给电极施加不同振幅和频率振动以加速气泡脱离光电极表... 为解决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中气泡长时间附着于光电极表面,从而导致有效活化面积减少和产气效率下降的问题,构建耦合振动系统的光电分解水制氢气泡动力学可视化实验平台,提出通过给电极施加不同振幅和频率振动以加速气泡脱离光电极表面的方法。首先,记录静止电极表面单个气泡演化过程中的电信号和几何参数;然后,对比不同频率及振幅下气泡生长过程中电流和电势的变化情况;最后,分析振动对气泡几何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增加能够提高反应过程中的光电流,降低电势,使得反应阻力下降;增加振动频率和振幅均能显著减小气泡脱离尺寸,从而加速气泡的脱离;当振动频率为70 Hz时,施加振动后气泡的脱离直径比无振动时最大减小了321μm,减小幅度约为48%;施加振动后,气泡直径为生长时间的幂函数,且气泡生长依次受惯性和化学反应控制。该研究可为光电催化分解水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脱离 振动频率 光电催化分解水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听宽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315,共3页
1 实验室概况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多相流与传热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90年2月由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建设,于1992年12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从1993年起正式对外开放.
关键词 研究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多相流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中心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与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任效效 李小龙 +4 位作者 薛凯 吴炫 韩小渠 王进仕 严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4,共12页
为实现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和能效提升,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其供能系统。建立了包含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等指标的优化目标体系。制定了两种考虑负荷特... 为实现数据中心的低碳转型和能效提升,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其供能系统。建立了包含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等指标的优化目标体系。制定了两种考虑负荷特征的运行策略,采用改进的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对系统容量配置进行求解。为了分析优化目标和运行策略对系统优化的影响,通过组合不同优化目标和运行策略形成了多种优化设计方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进行评价排序。针对青海省某数据中心的案例,获得其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方案。研究表明:运行策略主要影响吸收式制冷机和地源热泵的容量,而优化目标主要影响储能设备的容量;在相同的运行策略下,增加优化目标可提升系统的综合性能;对于不同的方案,生命周期成本、碳排放、能耗等基础优化目标值变化较小,而电网购电率和热量浪费率变化较大;通过实施五目标优化,即在基础优化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热量浪费率、电网购电率,系统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热量浪费率和电网购电率分别降低了62.30%和25.92%,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增加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 优化设计 运行策略 多目标蝗虫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氧化亚氮绿色推进剂自着火特性实验及动力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猛 丁晓倩 +3 位作者 余涛 刘畅 汤成龙 黄佐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1229,共9页
利用加热的快速压缩机研究了氩气稀释下甲烷/氧化亚氮(CH_(4)/N_(2)O/Ar)推进剂的自着火特性,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光信号采集系统同步获得了推进剂自着火过程压力及光信号强度;实验观察到了区分着火和不着火现象的临界着火条件,使用着火延... 利用加热的快速压缩机研究了氩气稀释下甲烷/氧化亚氮(CH_(4)/N_(2)O/Ar)推进剂的自着火特性,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光信号采集系统同步获得了推进剂自着火过程压力及光信号强度;实验观察到了区分着火和不着火现象的临界着火条件,使用着火延迟期对推进剂的反应活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动力学模型对CH_(4)/N_(2)O/Ar在中低温下的着火微观反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CH_(4)/N_(2)O/Ar混合气临界着火温度随着压力和推进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H_(4)/N_(2)O/Ar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随着温度及压力的增加而缩短。杨模型能够在全温度压力范围内对混合气的着火延迟期进行较好的预测。其着火过程中CH_(4)主要通过H提取反应消耗,而N_(2)O主要通过分解反应及N_(2)O+H=====N_(2)+OH反应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碳氢化合物 快速压缩机 临界着火条件 着火延迟期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大气PM_(2.5)分子演化和来源对其氧化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帝伟 沈振兴 +5 位作者 白鸽子 李昊楠 黄沙沙 杨雪婷 孙健 徐红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9-636,共8页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氧化潜势(OP)的季节变化及来源,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了质量归一化的OP水平(OP^(DTTm)),分析了PM_(2.5)化学组分对OP的影响,结合正矩阵因子分解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PMF-ANN-MLP)模型...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氧化潜势(OP)的季节变化及来源,采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了质量归一化的OP水平(OP^(DTTm)),分析了PM_(2.5)化学组分对OP的影响,结合正矩阵因子分解耦合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PMF-ANN-MLP)模型定量排放源对OP^(DTTm)的贡献.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OP^(DTTm)在夏季最高((13.2±5.4)pmol/(min·μg)),冬季最低((5.6±2.7)pmol/(min·μ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硝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和羧酸类有机分子对OP^(DTTm)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其分子丰度的差异是导致OP^(DTTm)呈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源解析揭示,扬尘源对OP^(DTTm)的贡献在春季最高(26.7%),夏季交通源的贡献最高(35.1%),二次源的贡献在秋季最高(23.2%),生物质燃烧(24.5%)和燃煤(25.8%)的贡献均在冬季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潜势 分子组成 源解析 ML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韩傲 刘刚 +3 位作者 张韬 史艺 朱光宇 刘永辉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500,共7页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价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mVascular软件重建左前降支重度狭窄(90%~95%)患者的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模型... 目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价左前降支不同旁路移植方式对自身及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为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SimVascular软件重建左前降支重度狭窄(90%~95%)患者的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模型,包括1种乳内动脉原位移植模型(模型1)及3种不同直径桥血管的游离移植模型(模型2为直径2 mm的乳内动脉游离移植模型,模型3和模型4分别为直径3 mm和4 mm的大隐静脉游离移植模型),分析比较上述4种旁路移植方式下左前降支和桥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4种旁路移植方式均可为重度狭窄的左前降支提供充分血供,乳内动脉原位移植模型(模型1)的左前降支血流量稍少。当桥血管为游离乳内动脉时,桥血管血流量较大,壁面剪切应力较高。直径为4 mm的大隐静脉桥血管血流量最大,但壁面剪切应力最低,而直径为3 mm的大隐静脉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较好。结论: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评估不同桥血管和旁路移植方式对左前降支和桥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乳内动脉游离移植方案表现出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而直径较大的桥血管移植方案会导致壁面剪切应力下降,可能影响长期通畅率。该研究结果可为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液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温度对光电极表面气泡动力学及传质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佘永璐 徐强 +2 位作者 罗欣怡 聂腾飞 郭烈锦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3-1252,共10页
与光电分解水有关的一个重大难点是由于电极表面的气泡覆盖而引起的阳极反应速率降低。采用耦合电化学测试与高速摄像的实验系统,实现了TiO_(2)光电极表面气泡行为的原位观察,研究了温度对反应传质以及气泡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与光电分解水有关的一个重大难点是由于电极表面的气泡覆盖而引起的阳极反应速率降低。采用耦合电化学测试与高速摄像的实验系统,实现了TiO_(2)光电极表面气泡行为的原位观察,研究了温度对反应传质以及气泡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能够显著提高光电流密度与析气效率。在气泡演化过程中,气泡生长系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涉及单相自然对流与气液界面扩张微对流的边界层内传质作用增强。其中,尽管单相自然对流占传质的主导作用,但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气液界面扩张引起的微对流传质作用逐渐增强。此外,气泡脱离尺寸和生长周期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考虑温度与浓度马兰戈尼力的影响建立气泡生长过程的动力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催化分解水 气泡 温度 传质 微对流 马兰戈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氮氧化物的氧化特性实验与反应动力学研究
9
作者 刘昀洋 赵韵 +4 位作者 尤佳俊 殷阁媛 胡二江 黄佐华 包炀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为明晰合成气与氮氧化物(NO_(x))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高压流动反应器,在623~1273 K温度下,实验分析了不同压力(0.19,1.80 MPa)、不同NO_(x)初始摩尔分数(0,0.0925%,0.185%)工况下,典型煤制合成气掺混NO_(x)的氧化特性。基于6种已有... 为明晰合成气与氮氧化物(NO_(x))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高压流动反应器,在623~1273 K温度下,实验分析了不同压力(0.19,1.80 MPa)、不同NO_(x)初始摩尔分数(0,0.0925%,0.185%)工况下,典型煤制合成气掺混NO_(x)的氧化特性。基于6种已有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并结合实验结果和计算得到的反应速率常数,更新了CRECK-2019模型。采用更新后的模型进一步开展反应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合成气/NO_(x)氧化过程的关键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升高压力对合成气的低温氧化存在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NO_(x)掺混量的增大而增强;掺混NO_(x)对0.19 MPa下合成气的低温氧化无明显影响,而对1.80 MPa下的低温氧化存在促进作用,且对不同压力下的中、高温氧化均存在抑制作用;反应H_(2)+NO_(2)=H+HONO对高压下合成气/NO_(x)的氧化有显著贡献,反应HNO+NO_(2)=HONO+NO、HNO+H=NO+H_(2)和HNO+OH=NO+H_(2)O严重影响着中高温下OH的生成。研究结果可为合成气燃气轮机开发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氮氧化物 高压流动反应器 氧化特性 反应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GWP制冷剂在新能源汽车空调应用性能分析
10
作者 朱腾飞 刘晔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43-350,共8页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正式生效,R134a因其高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在未来汽车空调中使用受限。为研究低GWP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首先基于热力学分析方法对R1234yf、R1234ze(E)、R290在4种实...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正式生效,R134a因其高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在未来汽车空调中使用受限。为研究低GWP制冷剂应用的可行性,首先基于热力学分析方法对R1234yf、R1234ze(E)、R290在4种实际汽车空调工况下进行性能分析与多因素评估,并与R134a进行对比;其次,建立续航模型,研究不同制冷剂在冬季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续航性能。结果表明:与R134a相比,R1234yf具有相近的单位容积制冷/制热量,压缩机排量适配性强;R1234ze(E)和R134a的COP及制冷/制热效果相当;在冬季极寒工况下,R290表现出显著的性能优势,其COPh和qcv分别比R134a高2.3%、57.3%,此外,在热泵运行工况下,R290的续航里程衰减较R134a有所减缓。本研究为汽车空调领域高效、环保制冷剂替代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调 低GWP制冷剂 热力学 性能分析 R290 制冷剂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径比对孔型阻尼密封泄漏特性和流体激振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宋会玲 魏阳国 +2 位作者 李永鹏 张子涵 李志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98,共12页
为揭示孔深对孔型阻尼密封封严性能和刚度阻尼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最佳孔深方案,采用非定常多频摄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孔深下孔型阻尼密封的泄漏特性和动力学特性。首先,通过3种孔深下孔型阻尼密封泄漏量和动力特性系数的数值... 为揭示孔深对孔型阻尼密封封严性能和刚度阻尼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最佳孔深方案,采用非定常多频摄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孔深下孔型阻尼密封的泄漏特性和动力学特性。首先,通过3种孔深下孔型阻尼密封泄漏量和动力特性系数的数值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然后,计算分析了3种不同孔径(D为2.0、3.175、5.0 mm)下连续变化孔深(深径比A_(r)为0.1~1.25)的孔型阻尼密封的泄漏量;最后,评估了2种进口预旋(μ_(0)为0、0.5)、5种不同孔深(H为0.5、1.0、1.9、3.3、6.6 mm,D为3.175 mm)下孔型密封的动力特性系数、腔室动态压力及旋流速度发展。数值结果表明:深径比A_(r)是影响孔型密封泄漏特性的关键几何参数;从密封封严性能角度来看,A_(r)为0.4~0.5是最佳孔深方案,此时不同孔径的密封泄漏量均达到最小值;从密封动力学稳定性角度来看,较小孔深的孔型阻尼密封动力学稳定性更优,在确定最佳孔深时,需考虑污染物沉积、腐蚀磨损对孔深的影响,避免选择过小的孔深(H≥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型阻尼密封 泄漏特性 动力学性能 深径比 多频摄动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周期对称结构中的能带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李玥潇 史伟康 +2 位作者 武伟 黄腾龙 张家忠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针对叶轮这一类循环周期对称结构在服役中常出现的局部损坏及振动局部化问题,在链式周期结构的能带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环向周期结构原胞中弹性波传播问题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整体循环对称结构的能带结构及其独特动力学特性,并揭示了振动... 针对叶轮这一类循环周期对称结构在服役中常出现的局部损坏及振动局部化问题,在链式周期结构的能带理论基础上,通过建立环向周期结构原胞中弹性波传播问题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整体循环对称结构的能带结构及其独特动力学特性,并揭示了振动局部化的形成机制.首先,采用Euler-Bernoulli梁模型和Kirchhoff板模型对离心叶轮较薄的区域进行力学建模,同时根据对应的力学假设和边界条件对弯曲波方程进行求解;进一步,推导出了弯曲波沿周向波导传播的传递矩阵并计算了有限空间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经典Euler-Bernoulli梁模型无法准确描述弯曲波沿周向波导的传播规律,而Kirchhoff板模型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给出5000 Hz附近的带隙;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离心叶轮结构的能带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离心叶轮中存在能带结构,并具有3个“驻波型”带隙和1个“局域共振”带隙.其中,“局域共振”带隙的存在是离心叶轮中出现振动局部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即当外界作用在离心叶轮上的激振力频率落入“局域共振”带隙范围内时,弯曲波在周向的传递受阻,能量聚集于部分叶片上,表现为“周期性循环对称破缺”.研究结果揭示了循环对称结构动力学的独特特性,能够为进一步完善离心叶轮的减振及气动/结构协同设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循环结构 离心叶轮 能带结构 带隙 振动局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主要性能提升方法对比
13
作者 杨梦莹 丁静雯 +3 位作者 谢宏生 宋昱龙 曹锋 戴向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 为了提升新能源车辆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针对回热器、膨胀机、涡流管、喷射器和多蒸发温度补气5种技术方法,采用一维理论计算,在新能源车辆运行工况下得到各系统性能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性能提升方法的系统均需考虑排气压力的优化,制冷模式下系统COP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膨胀机在综合工况下具有最佳效果,喷射器在设计工况下表现良好,回热器在制冷模式下效果明显,涡流管和多蒸发温度补气全工况适应性较好。结果可为各个性能提升方法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促进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车辆 跨临界CO_(2) 热泵空调系统 性能提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永忠 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1期4-7,共4页
21世纪是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人才的竞争是其主要特征和焦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参与竞争... 21世纪是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人才的竞争是其主要特征和焦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参与竞争人才的内在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信息势:势科学暨信息动力学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德昌 张守凤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0-614,共5页
动力学机制的内在逻辑是由微分方程表达的以导数为核心的动力学模型。由于"导数"与"信息"2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而且通过"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和理论研究,可以揭示出信息的导数本质,进而可以给出... 动力学机制的内在逻辑是由微分方程表达的以导数为核心的动力学模型。由于"导数"与"信息"2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而且通过"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和理论研究,可以揭示出信息的导数本质,进而可以给出信息力的科学定义。在此基础上,从"能→力→势"的符号逻辑中,研究能源动力学函数的逻辑表达,从而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研究开辟一条基于信息动力学研究的科学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动力学 势科学 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 中国实践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学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7,共7页
 阐述了能源科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能源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利用效率,采用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研究能源新技术,为人类创造优美、洁净、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中...  阐述了能源科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能源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利用效率,采用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研究能源新技术,为人类创造优美、洁净、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工程 清洁能源 能源新技 可持续发展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2燃烧动力学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宁 赵玉伟 +5 位作者 魏衍举 孔祥东 余涛 武颖韬 汤成龙 刘圣华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 采用试验研究与动力学建模相结合方法,对聚甲氧基二甲醚-2(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2,PODE_(2))的中低温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甲氧基甲烷(dimethoxymethane,DMM)详细反应机理,遵循基于反应类的速率准则构建了PODE_(2)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并与文献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在快速压缩机试验平台测量了PODE_(2)在温度范围为550~900 K,当量比为0.5、1.0、2.0时着火延迟时间,结合所构建的详细反应机理,对PODE_(2)中低温条件下自着火过程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ODE_(2)反应机理可以很好地再现试验测量的着火延迟时间,对文献中现有的试验数据均能给出合理的预测。PODE_(2)自着火过程呈现明显的两阶段着火现象,没有表现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行为;PODE_(2)第一阶段着火延迟时间在低温段随温度呈线性变化,在720~820 K的中温范围内呈“平台”状,几乎不随温度变化。PODE_(2)低温反应活性来自于3个替代性通道,由氧加成反应开启的典型低温链分支反应序列作用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化学反应动力学 快速压缩机 燃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吸热偏差计算及深度调峰水动力特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西容 宋园园 +3 位作者 周妍君 吕俊复 黄中 杨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047-6056,I0017,共11页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深度调峰过程中受热负荷及质量流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管壁拉裂、超温爆管等安全问题,故有必要对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时热偏差系数、水动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该文根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及水冷屏结构,建立...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深度调峰过程中受热负荷及质量流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管壁拉裂、超温爆管等安全问题,故有必要对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时热偏差系数、水动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该文根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及水冷屏结构,建立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并运用实炉测量数据计算实炉热偏差系数,对310及110MW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进行计算,并采用110MW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对120及70MW(深度调峰负荷)的水动力进行计算,将120MW负荷时的出口汽温计算结果与实炉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对70MW深度调峰负荷水动力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高低负荷时热偏差系数分布规律不同,在相近负荷时炉膛热偏差系数呈现出一致性,并且锅炉在70MW深度调峰负荷时,锅炉能安全稳定运行。深度调峰负荷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吸热偏差系数及水动力特性的计算研究,为现有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深度调峰优化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 热偏差系数 深度调峰 水动力特性 实炉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子通道分析软件SACOS-LMR研发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金顺 陈荣华 +4 位作者 朱昕阳 田家豪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92,共12页
子通道分析方法是反应堆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国提出的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开发适用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热工安全分析的子通道分析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热工水力研究室自主... 子通道分析方法是反应堆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国提出的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开发适用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热工安全分析的子通道分析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热工水力研究室自主开发的压水堆子通道程序SACOS,通过添加液态金属快堆特有的模型,如绕丝模型、盒间流模型、液态金属对流换热模型等,扩展至适用于液态金属快堆的子通道分析程序SACOS-LMR,该程序具备对液态金属快堆组件开展稳态和瞬态热工水力分析的功能。结合卡尔斯鲁厄开展的37棒钠冷瞬态实验,完成了SACOS-LMR程序的瞬态功能验证。基于验证后的SACOS-LMR程序,对欧洲铅冷快堆(ALFRED)堆芯开展了稳态工况和瞬态事故工况下的热工安全特性分析,计算结果合理,且与同类程序保持一致,表明SACOS-LMR程序可用于液态金属快堆的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 堆芯热工水力分析 子通道分析方法 ALFR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甲烷制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淑梅 赵浩 +1 位作者 黄佐华 张英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5,共13页
煤-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重要中间产物挥发分的反应机理尚未明晰,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重要挥发分组分甲烷(CH_(4))在超临界水氛围的反应机理及制氢机制进行了探究。系统比较了反应模拟时间和燃料分子规模对目标反应体系关键组分数时... 煤-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重要中间产物挥发分的反应机理尚未明晰,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对重要挥发分组分甲烷(CH_(4))在超临界水氛围的反应机理及制氢机制进行了探究。系统比较了反应模拟时间和燃料分子规模对目标反应体系关键组分数时程和重要反应通道占比的影响,量化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CH_(4)质量分数对超临界水相反应中CH_(4)消耗路径和H_(2)生成反应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CH_(4)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可转化为H_(2)、CO及少量C基中间体,H_(2)O+—H→-OH+H_(2)是贡献H_(2)生成的主导反应,反应过程中—OH自由基和—H原子的相对数量显著影响H_(2)产量。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对CH_(4)主要氧化路径影响较小,但H_(2)净产量增加;降低CH_(4)质量分数,H_(2)净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佳质量分数”。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煤-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挥发分组分高效制氢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超临界水 挥发分组分甲烷 制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