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儿科学留学生教学方法探索 被引量:18
1
作者 史瑞明 廉国利 +3 位作者 刘丽 丁玎 刘小红 黄燕萍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2期232-234,246,共4页
儿科学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留学生教学因为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学生学习理念不同等问题,在教学中有其特殊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留学生医学教学因故均为线上教学,对教师语言能力、课堂设计组织、气氛调动等方面提... 儿科学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留学生教学因为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学生学习理念不同等问题,在教学中有其特殊性。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留学生医学教学因故均为线上教学,对教师语言能力、课堂设计组织、气氛调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学校落实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保质保量地完成留学生儿科教学工作,我校儿科学系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雨课堂+微信的方式、见习课教学主要采用PBL+视频教学的方式,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了相关预案准备,进行了特殊情况下的留学生教学方法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学 留学生 新冠肺炎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永华 丁玎 +2 位作者 张慧 史瑞明 刘小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5期903-907,共5页
儿科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将儿科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关键阶段。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儿科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逐渐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基于历年... 儿科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将儿科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能力的关键阶段。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儿科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逐渐成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基于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沉淀,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评价体系中。本文详细阐述了构建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儿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内容与方案及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期望有助于推动其他医学院校儿科及其它专业形成性评价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教学 形成性评价 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志刚 王亚超 +2 位作者 张崴 罗树舫 邹爱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固相ELISA技术检测病毒IgM抗体及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结果共检测302例肺炎患儿,测得肺炎支原体和(或)病毒阳性者204例,感染总阳性率为67.55%(204/302),共测...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固相ELISA技术检测病毒IgM抗体及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结果共检测302例肺炎患儿,测得肺炎支原体和(或)病毒阳性者204例,感染总阳性率为67.55%(204/302),共测出病原阳性株328株,其中肺炎支原体(MP)120株(36.6%),柯萨奇病毒(CV)77株(23.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56株(17.1%),流感病毒39株(11.9%),腺病毒25株(7.6%),EB病毒(EBV)11株(3.4%)。单一感染为51.99%(157/302),混合感染为15.56%(47/302);西安地区一年四季各种病原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病原体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以7个月~3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结论MP、CV、RSV是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肺炎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年制医学生儿科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熙惠 刘小红 史瑞明 《西北医学教育》 2004年第2期126-127,共2页
从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探讨了医学生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七年制 医学生 儿科学 双语教学 师资培养 教材编写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儿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熙惠 刘小红 张艳敏 《西北医学教育》 2005年第1期110-110,F003,F004,共3页
介绍我院儿科学教研室在多年的留学生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了解学生现状、因材施教,综合应用"讲授法"、"问题为先导"、"启发自学式"、"病例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法,坚持集体备课、预讲和... 介绍我院儿科学教研室在多年的留学生教学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了解学生现状、因材施教,综合应用"讲授法"、"问题为先导"、"启发自学式"、"病例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法,坚持集体备课、预讲和教学评估,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师形象,增进师生感情,使留学生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学 教学 留学生 医学教育 教师素质 师生感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结合EBM理念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曼 刘小红 +1 位作者 史瑞明 吴红艳 《西北医学教育》 2015年第5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56名实习医师随机分为实验组(PBL结合EBM教学组28人)和对照组(灌输式教学组28人),教学均围绕病...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56名实习医师随机分为实验组(PBL结合EBM教学组28人)和对照组(灌输式教学组28人),教学均围绕病房患儿病例展开。实验组由带组教师提出问题,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在每周固定的全科教学查房时间结合该病例进行循证医学证据总结汇报,参与病例讨论和学习,带组教师进行总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带教教师的临床经验指导实习医师作病例分析;实习医师有问题提出时,带教教师直接给予回答。教学效果评价分为问卷调查、理论试卷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三部分。结果实验组实习医师认为,自身所接受的培养方式在提高自学能力、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医师团队合作精神、临床思维、幻灯片制作技术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更有优势。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7.45±3.6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8±4.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技能考核显示,实验组病例书写及临床思维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 PBL结合EBM教学在提高实习医师的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适用于儿科临床实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 循证医学 儿科临床实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科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艳敏 刘小红 周熙惠 《西北医学教育》 2002年第1期56-57,共2页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设计,利用先进教育技术,采用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探索新形势下儿科学素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 儿科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艳敏 邢军卫 《西北医学教育》 2004年第S1期96-97,共2页
介绍了病例讨论式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该方法主要包括 :①选择病例和课前准备 ;②教师介绍病例和讲解讨论规则 ;③小组讨论 ;④小组代表陈述和提问 ;⑤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参... 介绍了病例讨论式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该方法主要包括 :①选择病例和课前准备 ;②教师介绍病例和讲解讨论规则 ;③小组讨论 ;④小组代表陈述和提问 ;⑤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培养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医学教育 儿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及B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史瑞明 雷春莲 +1 位作者 包瑛 罗树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及B细胞在肺炎支原体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 ,对 30例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 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亚...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及B细胞在肺炎支原体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 ,对 30例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 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亚群CD4 + CD4 5RA+ 、Th2亚群CD4 + CD4 5RO+ 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 表达明显升高。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亚群CD4 +CD4 5RA+ 表达明显升高 ,Th2亚群CD4 + CD4 5RO+ 表达无显著性变化。CD4 + CD4 5RA+ /CD4 + CD4 5RO+ 明显升高。结论 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多种免疫失衡和紊乱情况 ,主要表现为Th1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及B淋巴细胞过度增殖 ,符合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病理基本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小儿 外周血 B淋巴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TH1细胞 TH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早期评估指标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燕萍 邓素莲 +5 位作者 李改莲 李小权 康燕 罗树舫 史瑞明 辛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内源性一氧化碳 (CO)、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临床分度法和CT分度法等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预后判断早期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对 30例HIE患儿在生后第 2天检测血清NSE浓度和血...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内源性一氧化碳 (CO)、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临床分度法和CT分度法等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预后判断早期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对 30例HIE患儿在生后第 2天检测血清NSE浓度和血浆CO水平 ,生后 7d内进行临床分度、CT分度和NBNA评分 ,于生后 6月 - 1岁进行神经发育随访 ,以 1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 HIE组血清NSE、血浆C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 ;血清NSE、血浆CO浓度之间 ,及它们分别与HIE临床分度、CT分度呈正相关 ,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 ;临床分度法、CT分度法、NBNA、血清NSE及血浆CO浓度检测预测预后的敏感性分别为 10 0 %、10 0 %、85 .71%、10 0 %和 83.33% ,特异性分别为 4 5 .4 5 %、4 5 .4 5 %、5 1.6 6 %、5 8.33%和 5 8.33%。结论 临床分度法是预测HIE预后的基础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预后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内源性一氧化碳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卡西平混悬液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11
作者 徐曼 王娇 +2 位作者 王治静 王燕 刘小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8-301,306,共5页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混悬液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专科门诊服用OXC混悬液单药或添加治疗的83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OXC)混悬液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专科门诊服用OXC混悬液单药或添加治疗的83例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OXC混悬液起始剂量8~10mg/(kg·d),每7d加药10mg/(kg·d),直至最小有效量,一般维持剂量为20~40mg/(kg·d)。随访时间6~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变化,以发作频率减少的百分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价安全性。结果入选83例患儿,5例退出。患儿服药后每3个月评价1次服药的疗效:第一阶段(服药第1、2、3月)完全控制率为41%,总体有效率为71.8%;第二阶段(服药第4、5、6月)完全控制率为46.2%,总体有效率为76.9%;第三阶段(服药第7、8、9月)完全控制率为59%,总体有效率为79.5%。各阶段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例部分性发作完全控制率为59.3%,总有效率为79.6%,24例全面性发作控制率为45.8%,总有效率为62.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单药治疗的发作控制率58.1%,总有效率79%,35例添加治疗的发作完全控制率40%,总有效率57.1%。〈2岁24例发作完全控制率为41.7%,总有效率为62.5%;2~6岁54例发作控制率为59.3%,总有效率为83.3%。14例(17.95%)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嗜睡、反应慢、情绪激动、皮疹、纳差、情绪激动、头晕、视物模糊,多数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持续时间短。结论 OXC混悬液对儿童部分性及全面强直-阵挛癫痫具有较好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卡西平混悬液 癫痫 疗效 安全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P-43在发育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被引量:10
12
作者 帖利军 潘建平 +2 位作者 宋天保 葛玲 周劲松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9-501,共3页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质 (GAP 43 )在发育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生后 5、1 5、3 0d正常雄性新生鼠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对其大脑皮质、海马及小脑皮质GAP 43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生后 5d ,GA...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质 (GAP 43 )在发育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生后 5、1 5、3 0d正常雄性新生鼠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对其大脑皮质、海马及小脑皮质GAP 43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生后 5d ,GAP 43主要分布在神经元 ;生后 1 5、3 0d ,则分布在神经纤维网中 ,神经元胞体 (包括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 )不染色 ;图像分析显示不同日龄新生鼠不同脑区GAP 43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AP 43是轴突生长、延伸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IL-10、IFN-γ的检测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志刚 蒋红 罗树舫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探讨TH1 /TH2型细胞因子平衡性在发病中的作用 ,为临床免疫防治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3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血清IL 1 0和IFN γ水平 ,并进行... 目的 了解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探讨TH1 /TH2型细胞因子平衡性在发病中的作用 ,为临床免疫防治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 3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血清IL 1 0和IFN γ水平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白血病患儿治疗前或复发时血清IL 1 0明显升高 ,IFN γ明显降低 ,治疗后病情缓解时IL 1 0水平下降而IFN γ水平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小儿白血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与TH1 /TH2细胞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 ,血清IL 1 0、IFN γ水平变化可作为监测小儿白血病治疗反应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干扰素-Γ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儿童 血清 IFN-Γ IL-10 相关性 检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液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俐 高宁 +5 位作者 田代印 李小权 宋健文 周宏艳 王全丽 辛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7-639,共3页
目的 探讨高氧液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比色法、血气分析检测 2 0例用高氧液患儿血浆SOD、MDA及血气变化 ,同时以 2 0例未用高氧液患儿作对照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变。结果 用高氧液组PaO2 、SaO2 ... 目的 探讨高氧液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比色法、血气分析检测 2 0例用高氧液患儿血浆SOD、MDA及血气变化 ,同时以 2 0例未用高氧液患儿作对照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变。结果 用高氧液组PaO2 、SaO2 明显升高 (P <0 .0 1) ,PaCO2 明显下降 (P <0 .0 1) ,同时有pH、HCO3 -、BE下降 ;血浆SOD升高、MDA下降 (P <0 .0 1) ;用高氧液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 ,有效率 95 %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 治疗 低氧血症 血气分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永华 徐曼 +1 位作者 张慧 刘小红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期514-517,共4页
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是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更高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注重教学过程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但目前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且在... 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是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更高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注重教学过程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但目前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评价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临床实践教学中常用的形成性评价工具、探讨了临床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实施效果的应对策略。本文将有助于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推广及实施效果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教学 形成性评价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燕萍 韦俊 罗树舫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探讨白介素 (IL) 6、8、1 0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65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 6、8、1 0水平 ,McAb A E法检测 54例患儿T细胞亚群。结果 各型肾小球疾病... 目的 探讨白介素 (IL) 6、8、1 0在小儿肾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65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 6、8、1 0水平 ,McAb A E法检测 54例患儿T细胞亚群。结果 各型肾小球疾病患儿血清IL 6水平降低 ,IL 8、1 0水平升高 ,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降低 ,IL 1 0水平与CD4+细胞呈负相关 ,血清IL 6、8、1 0分别与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结论 在小儿肾脏病中 ,①血清IL 6水平降低 ,可能是继发性改变 ;②血清IL 8、1 0水平升高 ,参与了肾小球疾病的发生 ;③CD4+细胞、CD4+/CD8+比值降低 ,是肾小球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④血清IL 1 0水平升高 ,与CD4+细胞呈负相关 ,抑制细胞免疫 ,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急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及相关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艳敏 雷春莲 +2 位作者 杨玉琮 阎辉 成革胜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 /Th2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 γ、IL 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双色免疫荧光FITC/PE双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 3 0例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外周...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 /Th2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 γ、IL 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双色免疫荧光FITC/PE双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 3 0例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及其Th1亚群CD+4CD45RA+,Th2亚群CD+4CD45RO+的表达 ,并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FN γ、IL 4水平。同期检测 1 5例年龄、性别无差异的健康婴儿为对照。结果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Th1细胞CD+4CD45RA+明显下降 (P <0 .0 5 ) ,Th2细胞CD+4CD45RO+虽有下降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Th1 /Th2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清中IFN γ、IL 4水平均有降低 ,以IFN γ水平下降最为明显 (P <0 .0 1 ) ,IFN γ/IL 4比值降低 (P <0 .0 5 )。结论 婴幼儿RSV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h1及其功能下降 ;Th2及其功能相对增强 ,Th1 /Th2的失衡是导致该病发生Th2样反应的重要免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辅助性T细胞亚群 TH1/TH2 IL-4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PDT破坏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实验条件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宝琴 肖谧 +2 位作者 张镇西 苗丽霞 陈美蓝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在5 -氨基乙酰丙酸( 5 -aminolaevulinicacid ,AL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灭活K5 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实验中,光敏剂的浓度、暗室孵育时间、光源波长及ALA -PDT后继续培养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 0 .5、1、1.5... 目的研究在5 -氨基乙酰丙酸( 5 -aminolaevulinicacid ,AL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灭活K5 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实验中,光敏剂的浓度、暗室孵育时间、光源波长及ALA -PDT后继续培养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 0 .5、1、1.5、2mmol/L)的ALA避光孵育细胞不同时间( 1、2、4、6、12h) ,给予不同波长( 4 10、5 77nm)光源照射后,即刻处理或继续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ALA +光照能对白血病细胞产生灭活作用。细胞存活率随AL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细胞密度为2×10 5个/ml,ALA浓度2mmol/L ,暗室孵育4h细胞存活率最低,光源波长为410nm时细胞存活率低于偏离此波长时的存活率。PDT后2 4hK5 62细胞的存活率较PDT后即刻的升高,而HL60则进一步降低,ALA -PDT对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外周血干细胞存活率影响不大。结论ALA -PDT能够灭活K5 62和HL60白血病细胞。较理想的实验条件是2mmol/LALA避光孵育2×10 5/ml细胞,4h、光源波长410nm ,PDT后2 4h。在此条件下,K5 62细胞对PDT的反应不如HL60细胞敏感,对PBMC无灭活作用,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PDT K562细胞 HL60细胞 实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检测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红艳 刘志刚 何敏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221-223,共3页
关键词 大剂量甲氨蝶呤 浓度检测 血药浓度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安全性 临床研究 HDMTX 化疗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闫建霞 房夏玲 +1 位作者 陈宁 赵小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7年第6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及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比较预见性护理干预与目前临床常规护理的效果差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病综...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常见并发症的影响及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比较预见性护理干预与目前临床常规护理的效果差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干预组3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日的长短。结果干预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后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肾病综合征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有利于减轻患儿的焦虑,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肾病综合征 预见性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