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林学院滇润楠主要病虫害初步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兴银 高泰平 +1 位作者 赵毅博 李巧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9-41,共3页
对西南林学院校园内的滇润楠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长脊冠网蝽、白轮蚧、扁蚜、白脉病及叶斑病是危害滇润楠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其中,长脊冠网蝽对滇润楠的危害率及危害指数最高,白脉病次之.根据滇润楠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 对西南林学院校园内的滇润楠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长脊冠网蝽、白轮蚧、扁蚜、白脉病及叶斑病是危害滇润楠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其中,长脊冠网蝽对滇润楠的危害率及危害指数最高,白脉病次之.根据滇润楠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润楠 病虫害 危害率 危害指数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林学院森林昆虫学课程建设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巧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S1期28-30,共3页
介绍了西南林学院森林昆虫学课程的建设概况,指出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建立课程评价及反馈机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 森林昆虫学 课程建设 西南林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柴正群 邓建华 吴伟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6-59,共4页
蚜虫宽缘金小蜂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10~12 d.雌雄性比为1.9:1.0.成蜂羽化的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雄蜂可多次交尾,雌蜂只交尾1次.未交尾的雌蜂可进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产卵量为162~335粒,平均223.7... 蚜虫宽缘金小蜂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10~12 d.雌雄性比为1.9:1.0.成蜂羽化的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雄蜂可多次交尾,雌蜂只交尾1次.未交尾的雌蜂可进行产雄孤雌生殖.雌蜂产卵量为162~335粒,平均223.7粒,其产卵量随雌蜂寿命的延长而增加.成蜂取食寄主体液的寿命可达24d.在烟田重寄生率最高达37.86%,其种群数量的高峰期仅晚烟蚜茧蜂5 d,是制约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宽缘金小蜂 烟蚜 烟蚜茧蜂 重寄生蜂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藨生柱锈菌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兴国 李永和 周德群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共3页
用6个不同地点的五针松疱锈病病原菌锈孢子作温度、相对湿度、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光照条件5个因素下的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锈孢子的萌发率普遍低,一般不超过10%;在0~35℃均可以萌发,最适的温度是20~30℃,但不同来源地的孢子最适... 用6个不同地点的五针松疱锈病病原菌锈孢子作温度、相对湿度、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光照条件5个因素下的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锈孢子的萌发率普遍低,一般不超过10%;在0~35℃均可以萌发,最适的温度是20~30℃,但不同来源地的孢子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别;相对湿度10%以上锈孢子都可以萌发,以50%~75%的萌发率最高;锈孢子萌发适应的pH值范围较广,以pH值6~9较适宜,但以中性的酸碱度最佳;光暗交替对孢子萌发有利,营养条件对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各种浸汁对萌发率影响不大.经方差分析,在最适的温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各地的锈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的营养条件和光照条件下,锈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蔗生柱锈菌 锈孢子萌发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球果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舒金平 潘涌智 吴伟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1-45,共5页
对华山松球果螟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在云南楚雄市紫溪山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球果中越冬;成虫多在12∶00~18∶00羽化,求偶及交尾在夜间进行;成虫羽化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产卵场所具有选择性,卵主要产于2... 对华山松球果螟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在云南楚雄市紫溪山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球果中越冬;成虫多在12∶00~18∶00羽化,求偶及交尾在夜间进行;成虫羽化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产卵场所具有选择性,卵主要产于2年生球果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球果螟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种实害虫 产钾场妖 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疫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丽芳 余静 +1 位作者 徐明富 陈鹏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4-57,共4页
对栗疫菌菌体生长与营养条件、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栗疫菌菌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0%~100%;光照与否无明显影响.上述生态因子中,温度和湿度为关... 对栗疫菌菌体生长与营养条件、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栗疫菌菌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0℃;最适相对湿度为90%~100%;光照与否无明显影响.上述生态因子中,温度和湿度为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疫菌 生态因子 板栗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锯蛱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伟 蔡村旺 陈静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4-57,共4页
描述了红锯蛱蝶4个虫态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蝶的生物学特性:在西双版纳该蝶1年7代,以第7代3龄幼虫越冬,越冬时间从每年的12月起至次年2月中旬止.其余各代历期35~40d,室内21~28℃下,卵期8~11d,幼虫期12~16d,... 描述了红锯蛱蝶4个虫态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该蝶的生物学特性:在西双版纳该蝶1年7代,以第7代3龄幼虫越冬,越冬时间从每年的12月起至次年2月中旬止.其余各代历期35~40d,室内21~28℃下,卵期8~11d,幼虫期12~16d,蛹期8~9d,雌虫寿命12~18d,雄虫寿命6~10d.幼虫共4龄,1~2龄幼虫取食嫩叶,喜群集;3~4龄幼虫取食嫩叶、嫩枝和老叶;4龄幼虫还取食茎的绿色表皮,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78.98%.幼虫喜食三开瓢,成虫喜访马缨丹、仙丹花、九重葛等有花植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虫的交配率和产卵量与网室的大小和蝴蝶的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锯蛱蝶 生物学特性 三开瓢 幼虫越冬 幼虫采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翅竹蝗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和秋菊 欧晓红 易传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黑翅竹蝗在云南主要危害热性丛生竹.用调查、饲养和野外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翅竹蝗在云南思茅1年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5月中旬蝗卵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在竹冠下杂草中取食和活动,蝗蝻于6月下旬至... 黑翅竹蝗在云南主要危害热性丛生竹.用调查、饲养和野外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翅竹蝗在云南思茅1年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5月中旬蝗卵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在竹冠下杂草中取食和活动,蝗蝻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8月上旬开始交尾,8月下旬产卵,雌雄性比为0 9∶1.查明了该虫主要危害的寄主竹种有版纳甜龙竹、云南甜龙竹、油勒竹、黄竹和棉竹.防治应采取清理竹林杂草和翻土除卵,用生物杀虫剂适时防治,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发现并证实了黑翅竹蝗蝗蝻与其成虫共有的形态识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翅竹蝗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危害习性 寄主竹类 蝗蝻 形态特征 防治 竹林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足侎缘蝽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被引量:3
9
作者 和秋菊 易传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366,共4页
为了有效防治曲足侎缘蝽Mictiopsis curvipes,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曲足侎缘蝽在云南昆明1 a发生2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内越冬。1 a有2次危害高峰,7月中旬到9月... 为了有效防治曲足侎缘蝽Mictiopsis curvipes,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曲足侎缘蝽在云南昆明1 a发生2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内越冬。1 a有2次危害高峰,7月中旬到9月中旬成虫和若虫共同危害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等树种。5月中旬和8月初适时对云南含笑进行整形修剪,是防治曲足侎缘蝽的较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曲足侎缘蝽 生物学 云南含笑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禄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国莲 柴守权 +3 位作者 谢开立 陈永梅 张菊仙 欧福荣 《云南林业科技》 2002年第1期61-64,共4页
对禄丰县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的生物学特性观测表明 :思茅松毛虫在禄丰县 1年发生 1代 ,以 4龄幼虫越冬。幼虫在林分内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m 与 x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式为 :m =0 80 4 0 +1 2 873 x ,最适... 对禄丰县思茅松毛虫 (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的生物学特性观测表明 :思茅松毛虫在禄丰县 1年发生 1代 ,以 4龄幼虫越冬。幼虫在林分内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m 与 x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式为 :m =0 80 4 0 +1 2 873 x ,最适抽样数量为 :N =180 4 / x +2 8 73。组建了思茅松毛虫 2个世代的自然种群平均生命表 ,揭示了该虫在禄丰县种群消长趋势 ,其指数 (I)为 0 33,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县 思茅松毛虫 生物学特性 分布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文锋 潘涌智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64-66,97,共4页
对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曲靖地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当年生幼嫩小球果种子内,卵于6月中旬开始... 对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在云南省曲靖地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当年生幼嫩小球果种子内,卵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在种子内取食约10个月并随种子同步发育,一生仅取食1粒种子,无转移危害习性。成虫在上午6∶00—9∶00和下午12∶00—15∶00羽化最多,雌雄性比为0.9∶1,雌虫平均寿命为7.1 d,雄虫平均寿命为5.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垂枝柏大痣小蜂 形态特征 生活史 生活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新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姚文锋 《林业调查规划》 2007年第4期98-100,共3页
广西新松叶蜂的寄主为云南松,观察记录了广西新松叶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广西新松叶蜂在云南省邱北县1年发生2代,以2龄、3龄及少数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将其卵产于松针上,4月下旬卵开始陆续孵化... 广西新松叶蜂的寄主为云南松,观察记录了广西新松叶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广西新松叶蜂在云南省邱北县1年发生2代,以2龄、3龄及少数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将其卵产于松针上,4月下旬卵开始陆续孵化出幼虫,10上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第二代成虫出现在10月下旬,第二代幼虫于11月中旬开始孵化,并以发育不整齐的幼虫越冬。广西新松叶蜂在每天的12:00-15:00时成虫羽化最多,第二代成虫的羽化盛期为4月中旬,雌雄性比为1:0.8,卵的孵化率为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新松叶蜂 生物学特性 羽化 雌雄性比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种栽培西蒙得木的适应性研究Ⅰ——生物学习性观察及枯萎病研究
13
作者 赵光材 《热带农业科技》 2007年第3期43-47,共5页
概述了西蒙得木的经济价值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根据在云南发展中出现连续枯萎死亡的现象,首先研究了生物学习性和生态适应性,分离接种了来自病健根的菌类,得到的4种镰刀菌都要在根系衰弱时才能侵染根系,引起根系衰弱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西蒙得木 发展状况 生物学习性 生态适应性 枯萎死亡 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杉实小卷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晓峰 潘涌智 李任波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9-62,共4页
黄杉实小卷蛾主要危害黄杉球果.调查了该害虫的分布及危害,描述了其形态特征,以云南省禄劝县为基地,观察研究了该害虫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该虫在云南省禄劝县1年发生1代,以蛹在受害球果内越冬,成虫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卵期4月中旬至6月... 黄杉实小卷蛾主要危害黄杉球果.调查了该害虫的分布及危害,描述了其形态特征,以云南省禄劝县为基地,观察研究了该害虫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该虫在云南省禄劝县1年发生1代,以蛹在受害球果内越冬,成虫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卵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4月下旬至8月上旬,蛹期7月上旬至次年5月下旬.提出了初步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杉实小卷蛾 球果害虫 生活史 习性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安亮 钏润芳 许国莲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3-55,共3页
对云南松毛虫 ( 1代 /年 )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幼虫取食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云南松毛虫在腾冲县 1年 1代 ,以卵越冬 .幼虫期取食云南松针叶量最大为 1 2 81 2cm ,最小为6661cm ,平均 961 9 7cm .
关键词 云南 松毛虫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取食量 腾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柏球果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伟昌 潘涌智 +2 位作者 熊忠平 刘金艳 张成林 《山东林业科技》 2009年第4期52-53,共2页
对滇柏球果螟的形态特性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滇柏球果螟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被害球果中越冬。幼虫2月上旬化蛹,3月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蛀果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在被害... 对滇柏球果螟的形态特性进行了描述,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滇柏球果螟在昆明地区1年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被害球果中越冬。幼虫2月上旬化蛹,3月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蛀果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在被害球果内结茧化蛹。第1代成虫7月中旬初开始羽化,第2代幼虫8月中旬继续危害球果,至11月后以老熟幼虫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柏球果螟 滇柏 生物学特性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球果花蝇研究 Ⅰ.分布、危害、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17
作者 沈洪香 潘涌智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8-71,共4页
对丽江球果花蝇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记述,并对其分布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该虫在丽江市及迪庆州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或土中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产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经30 d左右的危害,... 对丽江球果花蝇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习性进行了记述,并对其分布及危害状况进行了调查.该虫在丽江市及迪庆州1年发生1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或土中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产卵,5月中旬开始孵化;经30 d左右的危害,末龄幼虫于6月中旬落地化蛹;该虫以幼虫取食喜马拉雅落叶松幼嫩种鳞及种子,球果被害率为22.65%~78.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球果花蝇 形态特征 危害 生物学特性 喜马拉雅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抗菌肽D烟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丽 鲁国东 +2 位作者 唐乐尘 周杰珑 王宗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4-369,共6页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种植转抗菌肽D烟草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同时用传统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转抗菌肽D烟草与非转基因烟草根围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指数...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种植转抗菌肽D烟草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同时用传统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转抗菌肽D烟草与非转基因烟草根围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指数并没有显著差异。培养计数结果表明,转抗菌肽D烟草与非转基因烟草根围可培养细菌在数量上有极显著差异,可培养真菌数量有显著减少,可培养放线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转抗菌肽D烟草可能抑制了病原细菌及其根围相关的微生物,但是不影响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烟草 抗菌肽D 微生物群落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石林 饶纪腾 +3 位作者 韩联宪 罗旭 肖荣高 张应明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于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对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 ,加上文献记载 ,共计有 2 2 3种鸟 ,隶属于 42科、16目。其中东洋种占 6 1 9%、古北种占 2 7 3%、广布种占 10 8%。对该区鸟类以G F指数进行多样性统计 ,得F指数为 2 ... 于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对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 ,加上文献记载 ,共计有 2 2 3种鸟 ,隶属于 42科、16目。其中东洋种占 6 1 9%、古北种占 2 7 3%、广布种占 10 8%。对该区鸟类以G F指数进行多样性统计 ,得F指数为 2 7 85 ,G指数为 4 6 92 ,G F指数为 0 832。在该区鸟类名录中 ,单种科 13科 ,占总科数的31 0 % ;非单种科 2 9科 ,占总科数的 6 9 0 % ,所以G F指数比较高。在本区鸟类各科中 ,科、鹰科、雉科的多样性最高 ,GFk指数分别为 3 10 6、2 4 0 9、2 0 8,占本区F指数的 2 7 3%。与处于不同纬度地区的鸟类多样性相比 ,车八岭保护区的鸟类丰富程度与热带的尖峰岭地区及纬度更高的的江西武夷山地区的鸟类丰富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鸟类 生物多样性 C-F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繁殖早期取食地选择 被引量:9
20
作者 曹明 李伟 +2 位作者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08,共6页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食安全和营养需求来优先选择取食地变量因子,即选择互补型的高灌木或乔木盖度、壳斗科Fagaceae植物种子和土壤无脊椎动物丰富的区域作为取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黑颈长尾雉 取食地选择 繁殖早期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