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香蕉产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伏成秀 李迅东 +4 位作者 徐胜涛 张庆 刘树芳 龚发萍 尹可锁 《中国热带农业》 2023年第3期33-37,26,共6页
香蕉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水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香蕉产业绿色发展是夯实云南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数据整理、实地调研、部门座谈,总结梳理云南香蕉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剖析云... 香蕉产业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水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香蕉产业绿色发展是夯实云南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数据整理、实地调研、部门座谈,总结梳理云南香蕉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剖析云南香蕉产业绿色发展中生产主体、绿色种植、绿色品牌认证、产业规划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扶持主体做强做优、推进现代蕉园建设、提档升级云蕉品牌、强化规划服务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云南香蕉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香蕉产业 绿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是世界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FAO统计数据和云南芒果产区田间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志新 陈国兰 +2 位作者 尼章光 罗心平 赵兴东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基于中国芒果出口率低于水果行业出口平均值的实际情况,深入探寻芒果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及发展规律,将经济问题转化为质量技术问题,提出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是中国、世界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之一——该假说经云南芒... 基于中国芒果出口率低于水果行业出口平均值的实际情况,深入探寻芒果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及发展规律,将经济问题转化为质量技术问题,提出贯通全产业链的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是中国、世界芒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之一——该假说经云南芒果产区田间调查结果和FAO世界芒果产业数据两个层次的检验成立。本文选择经济和技术交叉地带深入产业内生产技术过程的独特视角,对预测其他芒果产区、其他水果、农林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 芒果 生产技术过程 产业内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的鉴定及其对幼苗的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俊威 陈婉东 +3 位作者 王巧玲 巫雨蓝 王娟 潘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目的】鉴定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蒜头果内生木霉资源的利用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3株分离自蒜头果茎部和根部的内生木霉。通过接种效应试验,测定根施3种木... 【目的】鉴定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蒜头果内生木霉资源的利用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3株分离自蒜头果茎部和根部的内生木霉。通过接种效应试验,测定根施3种木霉菌液和无菌水(对照)后,蒜头果幼苗的生长性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木霉的根系定殖率,并结合各项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处理的蒜头果幼苗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构建木霉属菌种系统发育树以及对菌落形态和微观结构的观察,确定3株内生木霉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SF15)、贵州木霉(T.guizhouense,SF548)和绒毛木霉(T.tomentosum,SF434)。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株高增量、叶片增量显著高于对照,3种木霉处理的幼苗茎粗增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主根长和根部吸器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而最大吸器直径显著低于对照,且不同处理组的蒜头果幼苗主根长与根部吸器数量呈一定正相关,而与最大吸器直径呈一定负相关。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幼苗地下、地上、全株鲜质量及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434的处理组全株鲜质量及地下和全株干质量显著高于对照。3个接菌组蒜头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OD、S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菌株SF15和SF548的蒜头果幼苗根系定殖率分别为64.25%和61.78%,显著高于接种SF434的根系定殖率55.57%。基于各项测定指标的隶属函数值,不同处理组幼苗品质的综合排名为:接种SF15的处理>接种SF548的处理>接种SF434的处理>对照。【结论】3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对幼苗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菌株SF15和SF548的促生效果较为显著,为蒜头果潜在的促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内生木霉鉴定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雄蕊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进 代嫚婷 +3 位作者 牟亚萍 杜春 王娟 王振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86-197,共12页
为深入分析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文选取滇牡丹的不同发育阶段(透色期、初开期和盛开期)的红色和黄色雄蕊为材料,采取不同体积分数(0%、50%、80%、100%)的乙醇水溶液对其进行提取,测定不同颜色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雄... 为深入分析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文选取滇牡丹的不同发育阶段(透色期、初开期和盛开期)的红色和黄色雄蕊为材料,采取不同体积分数(0%、50%、80%、100%)的乙醇水溶液对其进行提取,测定不同颜色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雄蕊提取物的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力为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为指标,评估其护肤活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滇牡丹雄蕊的总酚和总黄酮提取率及其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最强。整体而言,滇牡丹雄蕊的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随其发育阶段动态累积和增强,以盛开期的最佳,且滇牡丹中红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要优于黄色雄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从滇牡丹雄蕊提取物中鉴定出11个化合物,其中芍药苷、山奈酚、芦丁、槲皮素、儿茶素为滇牡丹雄蕊的主要酚类物质。该文可为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在抗氧化、抗皱美白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雄蕊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杧果产业发展趋势预测与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志新 VU Thanh Hai +1 位作者 刘洋铭 PHAM Quang Thang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1-258,264,共9页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越南杧果出口主要目标市场。本文以越南杧果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理论,分析其杧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约束集,预测越南杧果产业发展趋势,推测其对中国杧果产业近期、中期、长期的影响,提出...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越南杧果出口主要目标市场。本文以越南杧果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理论,分析其杧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约束集,预测越南杧果产业发展趋势,推测其对中国杧果产业近期、中期、长期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策略建议,助力我国杧果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杧果产业 全程质量支撑技术体系 中国 大青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资源禀赋性优势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考——以云南省绿色木本蔬菜产业发展为例
6
作者 唐世凯 刘丽芳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第2期27-31,共5页
文章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对云南木本蔬菜资源禀赋性进行分析,开展利用禀赋性资源优势促进云南乡村振兴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绿色生态木本蔬菜产业,市场势力强发展前景好,利用资源禀赋性优势克服农林业基础设施短板,将劣势转化... 文章以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对云南木本蔬菜资源禀赋性进行分析,开展利用禀赋性资源优势促进云南乡村振兴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绿色生态木本蔬菜产业,市场势力强发展前景好,利用资源禀赋性优势克服农林业基础设施短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解决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保护与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对蔬菜“量”的满足走向“质”的需求变化,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利于创建绿色食品牌和破解绿色壁垒,同时可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减量化与增量化的矛盾,利于调整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持续获得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开辟新就业岗位和增加新收入途径,实现政府、企业和职业菜农多赢,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并有助于构建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联结机制。文章可为探索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举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禀赋性 乡村振兴 绿色生态 木本蔬菜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云南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伏成秀 张庆 +2 位作者 杨济达 董云峰 龚发萍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140-145,共6页
农业科技创新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云南农业发展首要贡献因素。分析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归纳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 农业科技创新是云南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云南农业发展首要贡献因素。分析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归纳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增强投入规模和强度、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农业创新型市场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云南 农业科技创新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余潇 代嫚婷 +3 位作者 普甜 陈婉东 王俊威 王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6,共9页
本研究通过调查蒜头果资源分布中心的云南省富宁县现有蒜头果种质资源分布情况,以野生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富宁县者桑乡和板仑乡两个分布地的8个样地为研究区域,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两地区蒜头果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结... 本研究通过调查蒜头果资源分布中心的云南省富宁县现有蒜头果种质资源分布情况,以野生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富宁县者桑乡和板仑乡两个分布地的8个样地为研究区域,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两地区蒜头果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结构动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蒜头果原生植被具有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蒜头果+麻栎+悬钩子蔷薇+箭竹+金粉蕨+五节芒等组成主要种群结构。(2)两个地区的蒜头果种群结构为稳定型,以大树龄级阶段植株为主体,占种群数量的65.81%;蒜头果种群在幼树向成年树转化的过程中受到干扰而导致转化率较低,两地的存活曲线类型都为Deevey-Ⅲ型;两地区蒜头果种群的生存率函数S(i)均随龄级的增大而呈现下降趋势,且都在第Ⅳ龄级后下降速度才逐渐放缓。(3)两个地区蒜头果经过未来2、4、6、8个龄级的生长期之后在第Ⅲ龄级出现了个体数先增后减的情况,都存在着幼苗、小树向成年树转化期间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地区蒜头果生境资源的竞争以及空间的限制可能是导致种内和种间竞争加剧的原因,另外种实掠夺性的采集造成种子库无法补充也致使幼苗和小树稀少,种群扩散受阻和分布区进一步缩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种群结构特征 种群数量动态 时间序列预测 濒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橄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佳聪 龚发萍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6期76-80,共5页
滇橄榄是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重建的良好先锋树种之一,其果实药食同源,具有良好的食用、保健及药用价值。在阐述野生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率低,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管理粗放,林农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滇橄榄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 滇橄榄是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重建的良好先锋树种之一,其果实药食同源,具有良好的食用、保健及药用价值。在阐述野生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率低,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管理粗放,林农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等滇橄榄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藉此提出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建设等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橄榄 产业发展 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种质资源 栽培效益 产业链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种古茶树资源表型性状数据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陶萍 宋燚 +3 位作者 张晴晖 李俊萩 戴杨 蓝增全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151,157,共9页
在基于Django框架构建的古茶树数据平台收集临沧、文山、德宏、普洱、西双版纳5个州市14个县不同茶区的64份普洱茶种古茶树资源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数据,提出一种基于Python的Anaconda来统计古茶树描述型性状的方法,并采用相关性分析、... 在基于Django框架构建的古茶树数据平台收集临沧、文山、德宏、普洱、西双版纳5个州市14个县不同茶区的64份普洱茶种古茶树资源的16个主要表型性状数据,提出一种基于Python的Anaconda来统计古茶树描述型性状的方法,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茶树表型性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4份云南普洱茶种古茶树资源的描述型性状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37~1.1967。按照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临翔区(邦东乡)古茶树种类较丰富,在选种培育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种 古茶树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组植物的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与考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龙正莉 杨立新 +2 位作者 杨蓉 郎八一 王娟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牡丹干燥根皮自古以来就有入药的传统,尤其在中药和民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为阐明牡丹组植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和民族药中的利用现状,该文对中国八部经典医学古籍、37部地方志和民族药传统知识进行整理,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方法,对牡丹组... 牡丹干燥根皮自古以来就有入药的传统,尤其在中药和民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为阐明牡丹组植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和民族药中的利用现状,该文对中国八部经典医学古籍、37部地方志和民族药传统知识进行整理,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方法,对牡丹组植物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的入药种类、地理分布、入药部位、炮制方法和功效等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考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籍中记载的牡丹组植物种类被考证为2种,分别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滇牡丹(P.delavayi),有14种炮制方法和18类功效;现有9个民族药使用4种牡丹组植物入药,为牡丹(P.suffruticosa)、滇牡丹(P.delavayi)、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牡丹(P.suffruticosa)入药的频率高于其他品种;古籍以根、丹皮和花入药与民族药记载相一致,入药部位以根和丹皮的使用频率最高。芍药属牡丹组植物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肺炎、急性高烧、乌头中毒、急性阑尾炎、中风、癫疾、炭疽,以及安神、润泽肌肤等多种药用、保健和护肤功效,为该类植物资源的研发提供了知识原型和应用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组植物 药用功效 民族植物学 古籍 研究与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牡丹凤丹种子休眠解除及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韦祖粉 蒲振蕊 +3 位作者 鲁清清 王娟 蓝增全 吴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8,63,共6页
以油用牡丹凤丹种子为材料,分析微波辐射及赤霉素浸泡处理对其休眠解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组培离体再生中不同激素配比对解除休眠处理种子的胚萌发、丛生芽诱导以及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 mg·L^-1赤霉素(GA 3)浸泡2... 以油用牡丹凤丹种子为材料,分析微波辐射及赤霉素浸泡处理对其休眠解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组培离体再生中不同激素配比对解除休眠处理种子的胚萌发、丛生芽诱导以及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 mg·L^-1赤霉素(GA 3)浸泡24 h后,凤丹种子的萌发效果最佳培养基为WPM+1 mg·L^-1 PVP+5 mg·L^-1 GA 3+1.5 mg·L^-16-BA+5 mg·L^-1 Ca(NO 3)2;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为WPM+1.5 mg·L^-1 IBA+2 mg·L^-16-BA+2 mg·L^-1 PVP+250 mg·L^-1 Ac,增殖系数为2.20;诱导丛生芽生根培养基为WPM+2 mg·L^-1 IBA+1.5 mg·L^-1 NAA,生根率为55.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牡丹 离体再生 丛生芽 生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农村家庭碳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省陆良县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昕妤 罗明灿 +1 位作者 陈国兰 陈建成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1-146,共6页
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国西部农村家庭生活碳足迹现状,剖析其影响因素,旨在将低碳生态理念贯彻应用到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中,为改善农村生活耗能方式、降低农村碳排放量,恢复农村自然生态提供决策... 以云南省陆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国西部农村家庭生活碳足迹现状,剖析其影响因素,旨在将低碳生态理念贯彻应用到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中,为改善农村生活耗能方式、降低农村碳排放量,恢复农村自然生态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点农村居民人均每年因家庭生活的直接消费及间接消费产生684kg的碳足迹,其中以直接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为主;(2)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镇居民间接消费碳足迹的比重高于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城镇;(3)农村家庭生活碳足迹与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饮食结构、交通出行方式、家庭能耗方式、家电类型以及用水习惯等因素显著相关;(4)针对研究点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碳足迹的特征,提出当前应改善居民生活能源消耗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引导农村居民践行低碳节能生活方式等措施,可以对农村居民碳足迹增长起到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能源消耗结构 直接能源消费 间接能源消费 碳足迹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生物互作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世凯 刘丽芳 +1 位作者 汤利 文俊 《农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84-88,共5页
采用多年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分析水稻+鸭生物互作与水稻单作两个生产模式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稻+鸭生物互作模式,不影响水稻田间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可适当延长水稻大田生育期,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质量和... 采用多年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分析水稻+鸭生物互作与水稻单作两个生产模式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稻+鸭生物互作模式,不影响水稻田间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可适当延长水稻大田生育期,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质量和使用品质,增强了生态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残,提高稻米高安全性,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是稻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有效模式;可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和提高当量土地效率,为稻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单作 稻+鸭模式 生物互作 生物多样性复合农业生产模式 绿色产业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藏层积过程中滇牡丹种子萌发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平芳 普甜 +4 位作者 余潇 代嫚婷 杜春 王娟 栗宏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2-94,共13页
【目的】探索沙藏层积对滇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滇牡丹种苗繁殖和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工栽培的滇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室温沙藏层积至上胚轴露出时,每隔15 d取60粒,对滇牡丹种子在沙藏层积过程中的萌发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层... 【目的】探索沙藏层积对滇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滇牡丹种苗繁殖和栽培奠定基础。【方法】以人工栽培的滇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取室温沙藏层积至上胚轴露出时,每隔15 d取60粒,对滇牡丹种子在沙藏层积过程中的萌发指标进行测定,根据层积过程中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将种子划分为6个不同萌发阶段(S1~S6),并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沙藏层积前(S0)和不同萌发阶段种子结构及种胚的变化特征,分析胚乳中贮藏物质(蛋白质、淀粉、油脂)的组织化学染色情况,同时测定各萌发阶段胚乳和种胚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室温沙藏层积过程中,滇牡丹种子的瞬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均呈现增大趋势,瞬时发芽率在沙藏90 d时增加到85.00%,活力指数增加到20.82。在S0阶段,种胚较小;S1阶段(层积30 d),种子吸水膨胀;S2阶段,胚根突破种皮,少量种子开始萌发;S3阶段,下胚轴明显伸长和增粗;S4阶段,子叶进一步增大,胚根明显伸长和增粗;S5阶段,随着胚根的不断伸长,子叶继续变大;S6阶段,能够观察到少许种子的上胚轴明显伸长。从S2到S6阶段,滇牡丹种子的横纵径、厚度、质量、去皮质量均未显著增加,但种子纵径、胚乳长、胚乳宽、胚长、胚宽分别从S1阶段的(12.19±1.71),(10.75±1.83),(9.22±1.59),(3.20±0.69),(1.56±0.43) mm到S6阶段显著增加至(14.07±0.42),(13.46±0.28),(11.14±1.57),(70.53±14.43),(8.85±0.31) mm,胚率从S1阶段的(30.21±4.31)%显著增大到(525.02±116.10)%。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和种胚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胚乳中贮藏物质含量最多的是油体和蛋白质,淀粉含量较少。胚乳和种胚中POD活性总体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S3和S1阶段达到最高值23.20和58.07 U/g,胚乳和种胚中SOD活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均在S5阶段达到最高值320.42和2 604.39 U/g。【结论】沙藏层积50~70 d的滇牡丹种子发芽率较高,酶活性较强,有助于种子的进一步萌发,取此时段的种子播种,辅以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出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沙藏层积 种子萌发 贮藏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培育滇牡丹实生苗分级标准及不同种源苗期生长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普甜 宋静 +2 位作者 张志华 陈婉东 王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4期98-102,共5页
[目的]开展3年生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实生苗的分级研究,为人工规模化壮苗培育和确定合理的滇牡丹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滇牡丹5个地理种源3年生的实生苗进行随机取样,测量苗木的地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等... [目的]开展3年生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实生苗的分级研究,为人工规模化壮苗培育和确定合理的滇牡丹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滇牡丹5个地理种源3年生的实生苗进行随机取样,测量苗木的地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等7个形态指标,采用平均值±1/2标准差法、逐步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对其进行分级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滇牡丹实生苗的地径(D)和一级侧根数(B)2项指标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3.48%和11.63%,累计贡献率达75.11%,因此D和B可作为3年生滇牡丹种苗等级划分的主要指标,不同等级的苗木存在显著差异。3种不同聚类方法中,各级苗木分级范围无显著区别,3年生滇牡丹实生苗分级指标为:Ⅰ级苗:D≥7.24 mm,B≥6;Ⅱ级苗:4.16mm≤D<7.24mm,3≤B<6;Ⅲ级苗:D<4.16mm,B<3。[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间的实生苗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区别,DNL种源株高生长发育最快;DYR种源地径生长最快;DYR种源苗期质量等级最好,Ⅰ级和Ⅱ级苗出圃率最好,可达70%;DDC种源苗期质量最差,Ⅰ级和Ⅱ级苗出圃率仅为3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地理种源 平均值±1/2标准差法 逐步聚类法 K-均值聚类法 生长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绝对定量对不同树龄茶树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浦滇 石明 +2 位作者 周雪孟 张仲富 蓝增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6-193,共8页
【目的】为研究不同树龄的茶树土壤细菌群落变化规律。【方法】采用16S rRNA高通量绝对定量测序的方法,选取树龄10年(10yrs)、40年(40yrs)、80年(80yrs)和100年以上(100yrs)的茶树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相邻没有茶树种植历史的林地(0y... 【目的】为研究不同树龄的茶树土壤细菌群落变化规律。【方法】采用16S rRNA高通量绝对定量测序的方法,选取树龄10年(10yrs)、40年(40yrs)、80年(80yrs)和100年以上(100yrs)的茶树土壤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相邻没有茶树种植历史的林地(0yrs)土壤作为对照。【结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表现为10yrs>0yrs>40yrs>80yrs>100yrs;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Myxococcous(粘球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是林地和茶树土壤细菌主要的优势门,占了整个细菌群落的76.30%~88.90%;植茶后土壤细菌总绝对丰度表现为40yrs>80yrs>10yrs>100yrs, 0yrs和80yrs的总绝对丰度差异较小;基于各样本的ASV绘制的韦恩图分析,植茶后特有的ASV个数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小;Heatmap(热图)和PCoA(主坐标)分析共同表明,40yrs和80yrs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较相似,其他树龄茶树土壤和林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结论】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土壤细菌绝对丰度随树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树龄 土壤细菌 16S rRNA 高通量绝对定量 绝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萌发特征与幼苗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普甜 栗宏林 +3 位作者 王娟 潘悦 张平芳 陈婉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4,共13页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开始至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约需195 d,其中幼胚的形态发育后熟约需75 d,随后30 d内是种子集中萌发的时期,其发芽率达到最高(53.33%);依据种胚发育形态的标志特征将此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1~S7阶段):S1阶段种子未萌发,S2阶段种胚“露白”,S3阶段胚根突破种皮长超过1 cm, S4阶段下胚轴与胚根连接处形成弯钩结构,S5阶段“S”型胚形成及胚根前端膨大,S6阶段种子不仅具有膨大的胚根且已有侧根的分化,S7阶段子叶脱落,胚芽出土,真叶出现。(2)蒜头果种子在湿沙层积过程中,种胚胚长和胚率从S1阶段的(5.49±1.57)mm和(19.48±5.72)%分别增加至S6阶段的(67.92±2.94)mm和(240.75±15.29)%,胚率平均增加了12.4倍,显示蒜头果种子的胚需要经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属于胚后熟型种子。(3)从种子生理指标看,随着湿沙层积时间的增加,种胚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同期胚乳的大小和形态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总体呈下降的趋势。(4)种子胚率、萌发率与胚乳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至萌发前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胚乳中贮藏营养物质可溶性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和酶活性不断下降,为种胚完成后熟解除休眠进入萌发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生理指标的变化过程与种胚的形态发育过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蒜头果种子的萌发;蒜头果种子完成萌发形成原始的、紫玉盘型的、子叶留土的幼苗类型,子叶仅具有吸收营养成分的功能,而不具有同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种子萌发 种子后熟 种胚形态 生理变化 幼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蒜头果内生木霉的物种鉴定及其对幼苗的促生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俊威 雷小铃 +2 位作者 陈婉东 潘悦 王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目的】鉴定两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及抗性水平的影响,为蒜头果内生微生物资源利用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两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对其产IAA和解钾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 【目的】鉴定两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探讨其对幼苗生长发育及抗性水平的影响,为蒜头果内生微生物资源利用及优质苗木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方法鉴定两株蒜头果内生木霉,并对其产IAA和解钾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将供试菌株接种于蒜头果幼苗,6个月后测定植株的生长性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并对各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ITS、TEF和RPB2系统发育树分析以及菌落和微观形态观察,两株内生木霉分别鉴定为T.gamsii和T.koningiopsis。上述菌株均具有产IAA和解钾能力,其中T.gamsii的产IAA能力较强,为89.46μg/mL,T.koningiopsis的解钾能力较强,为29.26μg/mL。接种T.gamsii的蒜头果幼苗株高、叶片增量、茎粗和主根长较对照增加了162.16%、140.74%、44.83%和37.06%,且与接种T.koningiopsis的处理组及对照差异显著。经T.koningiopsis接种处理的幼苗茎粗较对照增加16.09%,且与对照差异显著。接种T.gamsii的幼苗根部吸器数量最多,为35.60个,其次是接种T.koningiopsis的处理组,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而对照组的幼苗根部吸器最大直径为1.58 cm,显著高于接菌组。而且接种T.gamsii的幼苗地上、地下和全株鲜重、干重均与对照差异显著,接种T.koningiopsis的幼苗全株鲜重显著高于对照。与此同时,接种T.gamsii的处理组幼苗叶绿素含量最高,为3.37 mg/g,其次是接种T.koningiopsis的处理组,二者分别较对照高出21.66%和7.58%,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接种T.gamsii的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分别较对照高出40.85%和28.19%,接种T.koningiopsis的幼苗叶片POD活性较对照高出26.03%,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此外,T.gamsii在蒜头果幼苗根系的定殖率为58.87%,T.koningiopsis的定殖率为52.16%。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粗、吸器数量、全株鲜重、叶绿素含量及叶片POD活性除与最大吸器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余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T.gamsii和T.koningiopsis对蒜头果幼苗生长、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及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T.gamsii的促生效果更为显著,为蒜头果理想的促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内生木霉 物种鉴定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珍稀古老植物蒜头果种子结构及子叶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娟 普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对中国特有珍稀古老植物蒜头果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种胚中的子叶多样性特征进行形态解剖学和比较发育学研究,揭示蒜头果果实和种子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特征,首次发现蒜头果种胚子叶多样化现象及其规律特征,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蒜头果种子... 对中国特有珍稀古老植物蒜头果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种胚中的子叶多样性特征进行形态解剖学和比较发育学研究,揭示蒜头果果实和种子结构的形态解剖学特征,首次发现蒜头果种胚子叶多样化现象及其规律特征,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蒜头果种子属生理后熟种子,不能及时萌发。结果表明:蒜头果的果皮和种子分别占果实鲜质量的58.52%和41.47%,占干物质质量的27.0%和73.0%;种子鲜重12.48~29.61 g,由种壳、胚乳和种胚组成,分别占种子鲜质量的29.57%、70.41%和0.022%,占种子干物质质量的20.71%、79.29%和0.006%。因此,蒜头果的种胚极小,胚乳丰富。种胚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4个部分组成,但种胚的子叶数量却为2~5枚不等,3枚和4枚子叶的种胚占绝大多数(87%以上),且随蒜头果分布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首次发现蒜头果种胚中的多子叶及多样性现象。不同海拔的种子统计说明,蒜头果种胚多子叶及多样性现象不是自然变异或基因突变产生,而可能与蒜头果处于被子植物基部较原始的位置及其古老性有关。这一发现对蒜头果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地位及其演化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种子 种胚 子叶 多样性 古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