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柴油机气道结构参数对气道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包广元 张韦 +2 位作者 何超 王东鸽 李加强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7,共9页
为提升车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性能,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及气道偏转角对气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道结构参数按照对涡流比和进气量的影响权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气... 为提升车用柴油机螺旋进气道的性能,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系统研究了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及气道偏转角对气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道结构参数按照对涡流比和进气量的影响权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螺旋室高度、气道偏心距、气道偏转角。当螺旋室高度为5.04 mm而气道偏心距为2.82 mm时,涡流比达到最大值2.102。当螺旋室高度为5.04 mm,气道偏转角为-5.2°时,进气量达到最大值0.715 g。通过多项式逼近算法,建立了涡流比模型和进气量模型。这两个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拟合度方面表现优异,涡流比与进气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和0.05,拟合优度分别为0.95和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螺旋进气道 结构参数 灰色关联分析 多项式逼近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窗口法的排放数据使用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志磊 何超 +1 位作者 李加强 刘学渊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4,共6页
对4辆轻型汽车进行道路排放试验,以移动平均窗口法处理后得到的各数据点进入窗口次数为基础,引入排放因子计算时各数据点参与率的概念。研究表明:利用参与率对数据点加权计算得到的排放因子与窗口法得到的排放因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高... 对4辆轻型汽车进行道路排放试验,以移动平均窗口法处理后得到的各数据点进入窗口次数为基础,引入排放因子计算时各数据点参与率的概念。研究表明:利用参与率对数据点加权计算得到的排放因子与窗口法得到的排放因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高速路段参与率较高的数据点对总行程排放因子的影响较大,市区行程早期与高速行程末期参与率较低的数据点对总行程排放因子的影响最小;市郊、高速行程第1个窗口的末位数据点参与率分别比市郊、高速行程数据点平均参与率高60.459%和76.381%,对市郊、高速行程排放因子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车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 移动平均窗口法 数据使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规工况下轻型汽油车氨排放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吉江林 赵海光 +3 位作者 郑丰 尹航 丁焰 何超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6-1182,共7页
为掌握轻型汽油车NH_(3)排放实际状况,以一辆配备三元催化转化器(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TWC)的国Ⅵ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全球轻型汽车驾驶工况(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China lig... 为掌握轻型汽油车NH_(3)排放实际状况,以一辆配备三元催化转化器(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TWC)的国Ⅵ轻型汽油车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全球轻型汽车驾驶工况(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China 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e,CLTC)和美国联邦测试规程(federal test procedure,FTP-75)下进行NH_(3)排放测试,分析WLTC工况下的瞬时NH_(3)排放特征,以及不同环境温度(-7、0、23、35℃)对NH_(3)排放的影响,并对比3种测试工况下的NH_(3)排放因子.结果表明:①在WLTC工况下,车辆冷起动前50 s未检测到NH_(3),NH_(3)排放主要集中在低速段和中速段(前900 s),在高速段和超高速段,仅有极少量的NH_(3)生成.轻型汽油车在低速(v<40 km/h)的加速区间内,NH_(3)排放量较高.②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NH_(3)排放因子呈下降趋势,35℃时略微有所上升.其中,-7℃下低速段的NH_(3)排放因子分别是0、23和35℃下的1.4~2.2倍;在WLTC工况下,各种测试环境温度下车辆的NH_(3)排放因子均表现为低速段>中速段>高速段>超高速段;在3种工况下,轻型汽油车的NH_(3)排放因子差异较大.其中,测试车辆在WLTC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最小.研究显示,在低温(-7℃)环境下轻型汽油车NH_(3)的排放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 三元催化转化器 NH_(3)排放因子 环境温度 测试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交叉路口公交站台NOx排放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彭琪凯 何超 +2 位作者 李加强 王艳艳 谭建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13035-13039,共5页
为计算交叉口NOx排放量与排放因子的变化,并分析交叉口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律,通过将机动车废气模拟系统(MOVES)排放模型与VISSIM交通仿真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Ox尾气排放特性,以及仿真分析交叉路口不同类型公交站台对机动车尾气排放... 为计算交叉口NOx排放量与排放因子的变化,并分析交叉口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规律,通过将机动车废气模拟系统(MOVES)排放模型与VISSIM交通仿真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Ox尾气排放特性,以及仿真分析交叉路口不同类型公交站台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交叉路口比传统交叉路口NOx降低0.27 g。公交车在交叉口上游港湾式、下游港湾式与下游拓宽港湾式NOx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1.14、1.28和1.24倍,在模拟实验中,NOx污染物在下游相同区域排放量降低15.07%,排放因子降低14.67%。可见通过交通模型对研究实际交叉路口公交站台NOx排放特性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SIM 机动车废气模拟系统 城市公交 公交站台 NOX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纳米级微粒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浪 何超 +2 位作者 李加强 王艳艳 谭建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7-1204,共8页
预测柴油机燃烧产生的纳米级微粒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车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排放监管与控制提供支持,协助标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采用气缸压力传感器测量柴油机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气缸压力,利用主成... 预测柴油机燃烧产生的纳米级微粒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车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排放监管与控制提供支持,协助标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排放法规。采用气缸压力传感器测量柴油机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气缸压力,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提取前4、7、10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输入,粒径为7~990 nm的颗粒物浓度作为模型的输出,分析不同工况下气缸压力主成分贡献率对纳米颗粒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较少的主成分即可代表不同工况下的缸压燃烧特性;当主成分贡献率达到91.57%时,粒径为7~990 nm的颗粒物浓度试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90.74 cm^3,均方根误差为1.612×10^4 cm^3,回归系数R^2达到0.95,预测精度较高。因此,利用气缸压力预测柴油机PM的排放是一种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缸压力 纳米级微粒 行驶工况 主成分分析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