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
1
作者 罗仕秋 李浩铭 +3 位作者 徐先银 陈光剑 刘恩德 向建英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1,共8页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 云南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中高原中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滇中地区典型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掌握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组成现状,本研究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的植被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13个群系、32个群丛。此次调查新记录了1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以及7个群系,其中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新增黄毛青冈林及滇石栎林2个群系,进一步完善了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紫溪山拥有滇中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中地区极其重要的“水塔”和生态屏障。因此,加强紫溪山的生态保护,对滇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紫溪山自然保护区 植被类型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樟基质添加对牛樟芝生长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宝元朵 黄兴连 +3 位作者 杨志娟 武自强 张颖 郑元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探讨云南樟基质添加对牛樟芝生长特性的影响,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添加云南樟10种浓度(0.125~64 g/L)的嫩枝、嫩叶及其混合物,恒温培养30 d,分析其菌落直径、菌丝密度、菌落颜色、菌落长势、菌丝生长速度、生长指数、生物量、SOD活性... 为探讨云南樟基质添加对牛樟芝生长特性的影响,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添加云南樟10种浓度(0.125~64 g/L)的嫩枝、嫩叶及其混合物,恒温培养30 d,分析其菌落直径、菌丝密度、菌落颜色、菌落长势、菌丝生长速度、生长指数、生物量、SOD活性、TT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添加云南樟嫩枝条件下,当添加浓度为1~8 g/L时,牛樟芝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较优;添加浓度分别为2~4 g/L和2 g/L时,牛樟芝的SOD活性和TT含量显著优于CK。在添加云南樟嫩叶条件下,当添加浓度分别为1~4、1~16 g/L时,其生长特性和生物量较优;添加浓度为0.5~2 g/L时,其SOD活性和TT含量显著优于CK。在添加云南樟枝叶混合物条件下,当添加浓度分别为2~16、4~16、16~32、8~32 g/L时,其生长特性、生物量、SOD活性和TT含量均保持在较优水平。可见,添加云南樟4 g/L嫩叶基质,对牛樟芝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优,其菌落直径达83.40 mm,菌丝生长速度达2.78 mm/d,生物量达0.23 g;添加云南樟2 g/L嫩枝基质,显著提高了牛樟芝的SOD活性;添加云南樟16 g/L枝叶混合基质,则显著促进了牛樟芝的总三萜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云南樟 固体培养 SOD 总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0
3
作者 李娅 韩长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2-167,共6页
云南省核桃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全国核桃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云南省核桃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采用2000~2009年有关全国和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从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分布区域与产量角度... 云南省核桃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全国核桃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云南省核桃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采用2000~2009年有关全国和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从云南省核桃产业的分布区域与产量角度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同时比较分析了云南省和其他省份核桃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了云南省核桃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产业 现状 对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叶挥发性物质对林业害虫云南切梢小蠹行为的干扰作用(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大伟 赵宁 +2 位作者 泽桑梓 朱家颖 杨斌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6,共8页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小蠹 云南切梢小蠹 绿叶挥发性物质 非寄主植物 嗅觉行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海峰 周汝良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6期64-67,共4页
对云南省各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着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清,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部分保护区有名无实、界线不清、保护价值与保护级别不相符等问题。藉此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升... 对云南省各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着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清,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部分保护区有名无实、界线不清、保护价值与保护级别不相符等问题。藉此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升科学技术在建设、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建设 管理体制 生态补偿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蚱总科昆虫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雨蹊 欧晓红 +2 位作者 熊忠平 李慧俊 马国强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5期81-89,共9页
截至目前,云南省记载蚱总科昆虫有6科38属206种,是我国蚱类分布最多的地区.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东洋种有154种,为总种数的74.8%;古北种有1种,占总数的0.5%;跨东洋区和古北区两界分布的有12种。占约5.8%;云南特有种39种,... 截至目前,云南省记载蚱总科昆虫有6科38属206种,是我国蚱类分布最多的地区.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东洋种有154种,为总种数的74.8%;古北种有1种,占总数的0.5%;跨东洋区和古北区两界分布的有12种。占约5.8%;云南特有种39种,占18.9%.云南蚱类昆虫区系组成相对简单,东洋种占绝对优势,极少数为古北种,还有少部分的广布种,特有种偏少.在云南中低海拔地带(1000~2000m),蚱总科种类最为丰富.就分布区域来看,在横断山和西双版纳地区蚱类昆虫及其特有种相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蚱总科昆虫 区系组成 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发生与防控 被引量:6
7
作者 泽桑梓 蔡茂伟 +2 位作者 林晓 周之宏 朱家颖 《中国森林病虫》 2021年第4期41-43,共3页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dea竹蝗亚科Ceracrinae,别名竹蝗,属东洋区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及临近国家和地区[1-2]。在我国,该害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隶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dea竹蝗亚科Ceracrinae,别名竹蝗,属东洋区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及临近国家和地区[1-2]。在我国,该害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南方竹子种植区,是长江以南地区严重危害竹林的重要害虫,常因其危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重大经济损失 长江以南地区 发生与防控 淮河以南 重要害虫 东洋区 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文山市鸟类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艳梅 范仕祥 +4 位作者 张文文 曾卫 胡远芳 崔鹏 罗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9-377,共9页
云南省文山市位于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山市内的“滇南第一高峰”薄竹山座落于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是研究物种垂直分布的理想场所。为探明文山市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内外鸟类多样性差异... 云南省文山市位于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文山市内的“滇南第一高峰”薄竹山座落于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是研究物种垂直分布的理想场所。为探明文山市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内外鸟类多样性差异和老君山片区鸟类季节性垂直分布特征,于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对云南省文山市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进行调查。在保护区内依据300 m的海拔跨度布设18条样线,在保护区外依据10 km×10 km网格布设41条样线。研究发现:(1)文山市共调查记录鸟类16目51科199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保护区外调查到鸟类16目47科147种,保护区内调查到鸟类12目45科149种。(2)在繁殖季,保护区内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保护区外(P=0.028,Z=-2.191);在非繁殖季,保护区外物种数(P=0.002,Z=-3.165)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0.005,Z=-2.776)显著高于保护区内。非度量多维尺度方法(NMDS)和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外鸟类群落存在显著差异。(3)保护区内(老君山片区)繁殖季和非繁殖季鸟类丰富度峰值均出现在1 700~2 000 m海拔带,在非繁殖季老君山鸟类呈现明显的分布下移。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面积仅占文山市面积的7.71%,鸟类丰富度占74.87%,对文山市鸟类物种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1 700~2 000 m海拔带是鸟类保护的重点范围;在保护区外的湿地鸟类和其他重点鸟类也值得关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市 鸟类多样性 垂直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纹夜蛾胸部转录组的飞行肌蛋白及能量代谢酶基因分析
9
作者 张焱 付艳 +2 位作者 孙和伟 徐进 付文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4,共13页
【目的】斜纹夜蛾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阐明与其迁飞行为相关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方法】基于成虫胸部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等分析,对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能量代谢途径及关键酶进行解析。【结果】在... 【目的】斜纹夜蛾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本研究旨在阐明与其迁飞行为相关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方法】基于成虫胸部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等分析,对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能量代谢途径及关键酶进行解析。【结果】在斜纹夜蛾中注释到10个不同的飞行肌结构蛋白家族,其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转录本数量较大,分别达到29和43个。此外,还找到1个flightin(飞行蛋白)编码基因,并在该蛋白中检测到6个特定基序,其中基序1在鳞翅目昆虫特定位点上展现出独特的氨基酸特性。还注释到了33个斜纹夜蛾飞行能量代谢关键酶基因,并据此构建了3条可能的飞行能量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途径(涉及15种酶)、脂肪酸β-氧化途径(7种酶)和脯氨酸氧化途径(4种酶),这3条途径的产物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7种酶)并产生能量。同时还注释到2种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异构体。黑腹果蝇飞行肌中GPDH异构体存在特异的C-末端三肽,但斜纹夜蛾等鳞翅目昆虫的GPDH异构体存在保守的C-末端四肽,表明GPDH的进化具有物种特异性。【结论】本研究为斜纹夜蛾飞行肌结构蛋白和能量代谢机制的解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迁飞性害虫的防控提供了分子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飞行肌蛋白 能量代谢酶 飞行能量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的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正宇 毛世华 +1 位作者 李世友 王秋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75,共6页
为对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开展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研读标准规范、调查现状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展开研究,以隔火能力、通行能力、管理养护和生态保护4个评价维度为标准层,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6个评价指标及其权... 为对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开展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研读标准规范、调查现状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展开研究,以隔火能力、通行能力、管理养护和生态保护4个评价维度为标准层,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6个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构建了森林防火应急道路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滇西北某林场的森林防火应急道路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查明了该路段存在的多项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火应急道路 综合评价体系 森林防火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蚂蚁在云南萨王纳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巧 卢志兴 +2 位作者 张威 马艳滟 冯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199-6207,共9页
为了查清地表蚂蚁在萨王纳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指示作用,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萨王纳地区人工林和自然植被地表蚂蚁多样性。(1)群落物种组成:采集蚂蚁40467头,隶属于5亚科19属47种。扁平虹臭蚁Iridomyrmes anceps是保护较好自然... 为了查清地表蚂蚁在萨王纳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指示作用,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萨王纳地区人工林和自然植被地表蚂蚁多样性。(1)群落物种组成:采集蚂蚁40467头,隶属于5亚科19属47种。扁平虹臭蚁Iridomyrmes anceps是保护较好自然植被的常见种;而迈氏小家蚁Monomorium mayri是干扰较大的自然植被及多数人工林的常见种。(2)多度和α多样性:在人工林中,印楝林地表蚂蚁群落多度和α多样性最高,桉树林次之,新银合欢林最低。(3)群落相似性及β多样性:印楝林地表蚂蚁群落与自然植被灌草丛较接近,而其它人工林蚂蚁物种组成不相似;新银合欢林β多样性最高,βCs值在0.481—0.935;印楝林较低,βCs值在0.200—0.478。(4)相关性分析:地表蚂蚁群落物种丰富度S值及ACE值和草本植物群落S值及ACE值均正相关。印楝林和桉树林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积极意义;而新银合欢林是生境极度退化区域的重要植被恢复模式之一,这3种人工林对于萨王纳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蚂蚁群落α多样性能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指示云南萨王纳地区植被恢复中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生物多样性 物种组成 生物指示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切梢小蠹微卫星的高通量发掘 被引量:22
12
作者 袁远 张丽芳 +1 位作者 吴国星 朱家颖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基于构建获得的云南切梢小蠹转录组数据库,利用MISA(MicroSatellite)软件对其微卫星进行了高通量发掘。在32595681 bp的转录组序列中,共发掘获得1098个微卫星序列。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分别为... 基于构建获得的云南切梢小蠹转录组数据库,利用MISA(MicroSatellite)软件对其微卫星进行了高通量发掘。在32595681 bp的转录组序列中,共发掘获得1098个微卫星序列。在这些微卫星序列中,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分别为420和482个;六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的丰度最小,仅有3个。就重复序列而言,以A/T单碱基重复序列最多,有367个;其次是AAT/ATT和ATC/ATG三碱基序列,有83个;最少的是CG/CG二碱基序列,有2个。研究结果为开发高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来进行云南切梢小蠹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切梢小蠹 微卫星 重复单元 重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苍山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艳滟 李巧 +1 位作者 冯萍 杨自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64-974,共11页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 为了解云南苍山针阔混交林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变化,于2009年1月份—2009年12月份,运用陷阱法,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调查了苍山森林火干扰后不同恢复期样地(火干扰后2、10、18、23、33a和对照样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不同恢复期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优势类群更替趋势明显;(2)多样性:恢复10a样地地表蜘蛛群落多度显著大于其他恢复期(P<0.05),而不同恢复期地表蜘蛛物种多样性却没有显著差异;(3)群落相似性:PCoA相似性分析将地表蜘蛛群落发展过程划分为火烧后2a、火烧后10a和火烧后18—33a 3个阶段;(4)指示物种:西菱头蛛Sibianor sp.1等是阶段1的指示物种,格氏狼蛛Lycosa grahami等是阶段2的指示物种,花蟹蛛Xysticus sp.2等是阶段3的指示物种,弱蛛Leptoneta sp.1等是对照的指示物种。火干扰改变了苍山针阔混交林原有的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示物种对生境的选择能够反映出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环境变化;5个不同恢复时期火烧迹地中恢复最久的火烧迹地地表蜘蛛群落仍没有完成恢复,说明云南苍山火迹地地表蜘蛛的恢复需要3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地表蜘蛛 火干扰 生物多样性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培养基质对牛樟芝生长特性及总三萜积累的影响
14
作者 张红玲 张静 +2 位作者 武自强 张颖 郑元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8,共9页
在基础培养基(PDA)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肉桂和楠木的嫩枝、嫩叶及枝叶混合物作为牛樟芝的培养基质,研究不同培养基质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特性及总三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添加肉桂和楠木基质,对牛樟芝生长、生物量和总... 在基础培养基(PDA)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肉桂和楠木的嫩枝、嫩叶及枝叶混合物作为牛樟芝的培养基质,研究不同培养基质对牛樟芝菌丝体生长特性及总三萜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中添加肉桂和楠木基质,对牛樟芝生长、生物量和总三萜积累有明显促进效果。添加16~32 g/L肉桂嫩枝能显著促进牛樟芝菌丝体生长和总三萜积累,总三萜含量显著提高了142.67%~207.85%;添加4 g/L肉桂枝叶混合物和8 g/L楠木嫩叶基质分别显著提高了牛樟芝鲜质量(196.00%)和干质量(112.50%)。相比于添加嫩叶、枝叶混合基质,添加肉桂和楠木的嫩枝更能有效促进牛樟芝菌丝体生长,添加肉桂嫩枝和楠木枝叶混合物更能有效提高牛樟芝总三萜含量。添加肉桂基质对牛樟芝的生长特性、鲜质量和总三萜含量的促进效果更好,而添加楠木基质则对牛樟芝的干质量积累更有利。总体上,在PDA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16~32 g/L肉桂嫩枝,对牛樟芝的生长特性和总三萜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芝 肉桂 楠木 总三萜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西段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
15
作者 农正国 熊忠平 +2 位作者 徐正会 王戌勃 刘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目的】探讨新疆天山中-西段蚂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以揭示新疆天山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法研究新疆天山中-西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并利用Estimate S9.1.0进行抽样充分... 【目的】探讨新疆天山中-西段蚂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以揭示新疆天山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法研究新疆天山中-西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并利用Estimate S9.1.0进行抽样充分性检测,计算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标,并应用SPSS 24.0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各指数与海拔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如与海拔相关性显著,则同时使用线性和二项式模型进行拟合,基于拟合系数(R^(2))评价拟合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在天山中-西段共采集到蚂蚁136247头,隶属于2亚科12属29种,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黑毛蚁Lasius niger和丝光蚁Formica fusca。抽样充分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样地中大多数蚂蚁物种被采集到,抽样充分;4个垂直带的物种丰富度为独山子垂直带(18种)>那拉提垂直带(14种)>库车垂直带(13种)>乌拉斯台垂直带(10种)。多样性分析显示:天山中-西段蚂蚁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4个垂直带的蚂蚁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变化显著负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显著性不尽相同,二项式和线性模型变化趋势也普遍缺乏规律,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变化相关性不显著,但各垂直带二项式模型分析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群落相似性分析发现: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1667~0.6000(平均为0.2890),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间分化明显。相关分析发现:蚂蚁物种数与乔木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多样性其他指标与植被特征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海拔显著影响该地区的蚂蚁物种多样.性,同时坡向、湿度、植被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新疆天山地区在植被类型以草丛和灌丛为主,气候炎热干燥,海拔较高且温差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态系统较脆弱,应加大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生物多样性 群落 新疆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大塘东部白眉长臂猿鸣叫行为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岛 袁胜东 +1 位作者 崔亮伟 范朋飞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6-860,共5页
通过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监测高黎贡山大塘的3群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收集了10个月(200d)的数据,发现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h内;平均每次鸣叫持续14min59s,不同群体间鸣叫持续时间不同。天气情况影响东部白... 通过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监测高黎贡山大塘的3群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收集了10个月(200d)的数据,发现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h内;平均每次鸣叫持续14min59s,不同群体间鸣叫持续时间不同。天气情况影响东部白眉长臂猿的鸣叫开始时间(相对黎明)和持续时间,在雨天鸣叫相对黎明开始时间较晚,持续时间也较长。东部白眉长臂猿鸣叫频率在10月和11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可能与食物(果实)的丰富度有关。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对东部白眉长臂猿的调查最好集中在10月或11月;每天监测时间至少持续至黎明后4h,以覆盖长臂猿90%以上的鸣叫;如果出现下雨天气,应适当延长调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白眉长臂猿 鸣叫行为 鸣叫时间 种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JG2的生物学特性和抑菌代谢产物研究
17
作者 勾朝金 杨明国 +3 位作者 刘勉 刘坚 马云强 芦俊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3-160,共8页
为了解内生真菌JG2的生长特性及其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对1株内生真菌菌株JG2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平板抑菌试验及抑菌代谢产物测定。结果表明:(1)JG2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5.0~9.0;在以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为最佳;氯... 为了解内生真菌JG2的生长特性及其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对1株内生真菌菌株JG2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平板抑菌试验及抑菌代谢产物测定。结果表明:(1)JG2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5.0~9.0;在以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情况为最佳;氯化铵为最佳生长氮源;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生长的光照条件为全光照;PDA培养基为最适生长培养基。(2)在平板抑菌试验中,JG2菌株与棒孢新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睡莲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nymphaeae)、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以及瓜拟多隔孢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之间形成明显的抑菌带;在双平板抑菌试验中,JG2菌株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5株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细极链格孢菌的生长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高达76.51%,对多喙茎点霉(Phoma multirostrata)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弱,抑制率为19.63%。(3)抑菌代谢产物测定发现,菌株JG2产常见的黄酮类(flavonoids)、萜类(terpenoids)、生物碱类(alkaloids)、醌类(quinones)以及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等抑菌代谢产物,其中,有机酸类含量占比为21.82%、黄酮为5.40%、生物碱为3.73%、萜类为1.49%、醌类为0.44%。综上,表明JG2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开发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生物学特性 抑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绣杜鹃叶斑病拮抗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机制分析
18
作者 孙亚姣 芦俊佳 +5 位作者 田芸菁 张倩婷 刘勉 勾朝金 刘坚 李华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5-162,共8页
为获得杜鹃叶斑病优良的拮抗菌,采集健康的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hlchrum Sweet)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平板对峙从杜鹃组织中分离筛选出最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分析不同碳源、... 为获得杜鹃叶斑病优良的拮抗菌,采集健康的锦绣杜鹃(Rhododendron×phlchrum Sweet)叶片,通过组织分离法、平板对峙从杜鹃组织中分离筛选出最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分析不同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进而研究杜鹃叶斑病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明确其最适生长条件;检测拮抗真菌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代谢物质抑菌效果以及细胞壁降解酶、铁载体的测定,分析其生防机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菌株DJ-13对杜鹃叶斑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ITS和TUB),最终将菌株DJ-13鉴定为间座壳属(Diaporthe novem),菌株DJ-13最适碳源有葡萄糖、麦芽糖和木糖醇,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其最佳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DJ-13的挥发性代谢物对DJ-2病原菌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55.00%,非挥发性代谢物对DJ-14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抑菌率为50.54%,且DJ-13是一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葡聚糖酶、蛋白酶和铁载体的菌株。间座壳属DJ-13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防治菌剂用于杜鹃叶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叶斑病 拮抗菌 生物学特性 抑菌机制 菌株DJ-13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伟 刘钊 邓忠坚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7种鹛类骨骼特征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奇生 李旭 罗旭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43-47,共5页
鸟类骨骼形态可以推测鸟类近缘类群的相互关系,也能对其生态适应作出解释。对高黎贡山7种鹛类的骨骼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共观察到58个差异化特征,对特征赋值后列出特征矩阵,聚类结果显示斑喉希鹛(Minla Strigula)、锈额斑翅鹛(Actinodur... 鸟类骨骼形态可以推测鸟类近缘类群的相互关系,也能对其生态适应作出解释。对高黎贡山7种鹛类的骨骼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共观察到58个差异化特征,对特征赋值后列出特征矩阵,聚类结果显示斑喉希鹛(Minla Strigula)、锈额斑翅鹛(Actinodura egertoni)、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和黄颈凤鹛(Yuhina flavicollis)为一组,火尾绿鹛(Myzornis pyrrhoura)、白眉雀鹛(Alcippe vinipectus)、黄喉雀鹛(Alcippe cinerea)为另一组,种间关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一致。骨骼测量值共29项,主成分分析表明,高贡献率成分主要与喙、前后肢相关,这是取食习性、飞行能力和运动方式在7种鹛类种间差异化的体现。研究结果为将来雀形目鸟类骨骼形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鹛类 骨骼 生态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