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紫色土水分入渗模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友胜 魏朝富 +1 位作者 何丙辉 张卫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6,90,共5页
基于重庆开县石碗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观测试验数据,运用Origin8.0分析软件对Kostiakov和Kostiakov-Lewis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同时选用蒋定生公式与之对比分析,从拟合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取值上分析二种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Kostia... 基于重庆开县石碗小流域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观测试验数据,运用Origin8.0分析软件对Kostiakov和Kostiakov-Lewis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同时选用蒋定生公式与之对比分析,从拟合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取值上分析二种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Kostiakov模型和Kostiakov-Lewis模型2条拟合曲线不重合;而Kostiakov-Lewis模型与蒋定生公式的拟合曲线基本重合,其决定系数(R2)、参数(b、fc)的取值及标准误差完全相同。②Kostiakov模型和Kostiakov-Lewis模型中参数(a、b)取值不同,且b取值变化范围也完全不同,Kostiakov模型中b取值0.40~0.69,Kostiakov-Lewis模型中b取值0.29~1.59,差异明显。③Kostiakov模型中参数(a、b)物理意义明确,而Kostiakov-Lewis模型中参数(a、b)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见,Kostiakov模型和Kostiakov-Lewis模型是2个完全不同的入渗模型,而Kostiakov-Lewis模型和蒋定生公式实质上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stiakov模型 Kostiakov-Lewis模型 差异 拟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曾清苹 何丙辉 +3 位作者 秦华军 李源 吴耀鹏 田艳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0-667,共8页
以西南山地桉树林下养禽(T1)、桉树林下养食用菌(T2)、麻竹林下养禽(T3)、麻竹林下养食用菌(T4)、马尾松林下养畜(T5)、黄葛树林下种草(T6)6种典型林下经济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对各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重要值(P)、丰富... 以西南山地桉树林下养禽(T1)、桉树林下养食用菌(T2)、麻竹林下养禽(T3)、麻竹林下养食用菌(T4)、马尾松林下养畜(T5)、黄葛树林下种草(T6)6种典型林下经济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对各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重要值(P)、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w)、Alatalo优势度指数(Ea)、相似性指数Jaccard(Cj)和Sorenson(Cs)以及多样性阈值(Dv)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6模式下植物种类最丰富,为11种;而T3和T4模式下植物种类最少,仅有2种。各经济模式均无灌木层,草本层为群落优势层。空心莲子草是T1和T2模式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67.16%和71.00%;桑树是T3和T4的优势种,重要值高达74.91%和72.82%;T5和T6优势种分别是竹叶草(54.10%)和牛鞭草(59.51%)。在不同林下经济模式中,植物丰富度指数(S)依次为T6>T1>T5=T2>T3=T4,多样性指数H′呈T6>T1>T5>T2>T4>T3,均匀度Jw呈T5>T6>T2>T1>T4>T3,优势度指数Ea呈T5>T4>T3>T2>T1>T6。林下经济模式与相应的纯林对照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以T3和T4最高,Cj和Cs均为1.0;其次是T6,Cj和Cs分别为0.44和0.62;T1最小,Cj和Cs分别为0.15和0.27。植物多样性阈值评价结果显示,T6模式植物多样性阈值最高,属于多样性较好类型;而T3和T4模式多样性阈值最低,属于一般类型。林下种养殖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且不同种养殖方式影响结果不同,其中以林草模式影响最小,为林地干扰下植物群落最丰富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 林下经济模式 植物群落 重要值 植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山地血橙园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4 位作者 田家乐 张怡 闫建梅 贺小容 李建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5-1402,共8页
研究了重庆市璧山县河边镇血橙核心示范园区的血橙 红薯(Ⅰ)、血橙 花生(Ⅱ)、血橙 玉米(Ⅲ)、血橙 茄子(Ⅳ)、血橙纯林(Ⅴ)5种模式下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 并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血橙园... 研究了重庆市璧山县河边镇血橙核心示范园区的血橙 红薯(Ⅰ)、血橙 花生(Ⅱ)、血橙 玉米(Ⅲ)、血橙 茄子(Ⅳ)、血橙纯林(Ⅴ)5种模式下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 并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血橙园减小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孔隙,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效果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 同一种植模式不同土层比较, 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 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 毛管孔隙度、全磷、全钾则在测试土层间含量变化不大。不同种植模式下相同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 且相同土层不同种植模式比较, 模式Ⅴ土壤容重最大, 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最小, 而毛管孔隙度大于模式Ⅱ, 全钾则表现为0~10 cm土层含量略高于模式Ⅱ, 10~20 cm土层含量最低; 各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效果在0~10 cm土层为: 模式Ⅰ〉模式Ⅲ〉模式Ⅳ〉模式Ⅱ〉模式Ⅴ, 在10~20 cm土层为: 模式Ⅰ〉模式Ⅳ〉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Ⅴ。各模式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地下根系分布、农作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不同, 是导致各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土壤理化性质 灰色关联法 重庆市山地 血橙园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闫建梅 何联君 +1 位作者 何丙辉 田太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4-1300,共7页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2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式生物埂对坡面土壤贮水及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建兴 何丙辉 +3 位作者 姚云 秦川 黄欢 吴玫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8-41,共4页
为研究网格式生物埂护坡的时间效应,以无生物埂护坡的裸坡为对照,对建设时间为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坡面土壤的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建设年限1~4年的黄花生物埂与裸坡的饱和贮水量、最大滞留贮水量、最大吸持贮水量、... 为研究网格式生物埂护坡的时间效应,以无生物埂护坡的裸坡为对照,对建设时间为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坡面土壤的入渗与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建设年限1~4年的黄花生物埂与裸坡的饱和贮水量、最大滞留贮水量、最大吸持贮水量、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均表现为:4年>3年>2年>1年>裸坡,且均与建设时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②坡位对土壤贮水及渗透性的影响明显,1~4年的黄花生物埂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的规律,而裸坡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③土壤渗透性与土壤理化性质(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土壤密度及有机质)和植被因子(根长密度、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网格式生物埂 土壤贮水量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截排水布置方式下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欢 何丙辉 +2 位作者 鲍玉海 王仁新 梁艳玲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为了改善坡面水系分段拦蓄径流泥沙的调控效益,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l坡面集中汇流(T1)和“燕型”分流(T2)2种不同的控制排水措施下的坡面产沙产流过程。结果表明,与无措施坡面(CK)对比,2种不同排水布置方式均能显著延... 为了改善坡面水系分段拦蓄径流泥沙的调控效益,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l坡面集中汇流(T1)和“燕型”分流(T2)2种不同的控制排水措施下的坡面产沙产流过程。结果表明,与无措施坡面(CK)对比,2种不同排水布置方式均能显著延长径流急剧增加的历时,降低产流率增速,减少产流深46.61%~56.40%,使产流率与径流历时的对数拟合系数均达到0.85以上,且T2处理坡面产流率较T1处理变化更平稳,产流率和产流总量在各坡度均表现为T2处理T2处理,在15°坡面则相反。而坡面径流含沙量与坡面累计产沙量变化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T1处理有利于削弱坡度对侵蚀量的影响,而T2处理对减少产流受坡度因子影响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水系 排水措施 产流产沙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闫建梅 何丙辉 +1 位作者 田太强 熊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76,共4页
分析了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梯平地、核桃林、甜橙林、水保林、裸地)下表层(0~20cm)土壤理化性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以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核桃... 分析了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耕地、梯平地、核桃林、甜橙林、水保林、裸地)下表层(0~20cm)土壤理化性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以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核桃林、甜橙林、水保林土壤贮水量、土壤孔隙度、平均入渗率、前90min渗透总量、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等均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核桃林(0.324)〉甜橙林(0.120)〉水保林(—0.010)〉梯平地(—0.021)〉坡耕地(—0.112)〉裸地(—0.288),核桃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裸地最差。核桃林是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治理的最佳选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血橙园不同模式土壤水分物理性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3 位作者 张怡 闫建梅 田家乐 李振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利用变异系数,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了重庆山地血橙园地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纯林、血橙-茄子5种模式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异程度,建立了土壤入渗参数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血橙园地各水分物理指标变异程度... 利用变异系数,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研究了重庆山地血橙园地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纯林、血橙-茄子5种模式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变异程度,建立了土壤入渗参数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血橙园地各水分物理指标变异程度不同,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有机质、排水能力的变异系数〈15%,为弱变异;非毛管孔隙度、机械组成、土壤通气度的变异系数值处于15%~75%之间,为中等变异;土壤入渗特征的变异系数〉75%,为强变异。血橙-红薯,血橙-茄子模式的持水能力较强,砂粒含量较少,粉粒,黏粒含量相对较高,土壤初始含水率,通气度,排水能力,有机质等也较高,而血橙纯林的上述指标大小规律相反;土壤容重与稳定入渗率呈显著负相关,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与稳定人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影响土壤稳渗速率主要因子的线性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物理性状 入渗预报模型 逐步回归 重庆山地 血橙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丘陵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太强 何丙辉 +1 位作者 闫建梅 黄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3,共4页
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4种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对照处理产量逐年降低,其他施肥处理下产量均有增长的趋势,且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最高,其多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0.47%和6... 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4种不同施肥水平下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对照处理产量逐年降低,其他施肥处理下产量均有增长的趋势,且小麦和玉米产量均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最高,其多年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0.47%和66.97%;不同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②玉米产量的稳定性高于小麦,对照处理产量稳定性最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稳定性最高,施肥是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③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均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可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维持玉米和小麦稳产和高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产量 稳定性 施肥 紫色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植物篱坡面土壤侵蚀状况的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丙辉 何联君 +2 位作者 王仁新 吴咏 向明辉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5-10,共6页
基于3个种植植物篱的试验小区和2个对照小区在3次降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将降水、坡度坡长、植物覆盖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作为影响因子输入,利用Markov模型和CA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5个小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对结果以及... 基于3个种植植物篱的试验小区和2个对照小区在3次降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状况,将降水、坡度坡长、植物覆盖类型、土壤可蚀性K值作为影响因子输入,利用Markov模型和CA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5个小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对结果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观测和模拟的结果表明,植物篱可以显著地减少坡面土壤流失量,并且不同植物篱作用不同,香根草的水土保持作用优于新银合欢,同时香根草在10°小区的作用大于它在15°小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arkov模型 植物篱 土壤侵蚀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的顺/逆层坡面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甘凤玲 何丙辉 覃自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5-837,共13页
喀斯特槽谷区不仅存在地上/地下双层空间结构,还存在典型顺/逆层坡两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喀斯特槽谷区两翼坡面水流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在喀斯特槽谷区临界坡度25°条件下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顺/... 喀斯特槽谷区不仅存在地上/地下双层空间结构,还存在典型顺/逆层坡两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因此研究喀斯特槽谷区两翼坡面水流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在喀斯特槽谷区临界坡度25°条件下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采用顺/逆层坡岩层倾角(30°、60°和90°)和3种雨强(30、60和90 mm·h^-1)作为变量因子,并以裸坡作为对照因子,研究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面水动力参数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主要以薄层浅流为主,顺层坡的岩层倾角越大则坡面流速越小,逆层坡则以岩层倾角60°为临界点,裸坡的流速均大于顺/逆层坡。对于喀斯特槽谷区顺层坡而言,其雷诺数Re和佛汝德数Fr均大于逆层坡而小于裸坡,阻力系数f均小于逆层坡而大于裸坡。雷诺数Re和阻力系数f两个参数呈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地表累积径流量分配比例大小排序为裸坡>顺层坡>逆层坡,地下累积径流量分配比例为逆层坡>裸坡>顺层坡。本研究可为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层坡的坡面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槽谷区 顺/逆层坡 降雨强度 岩层倾角 水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耕作处理紫色土坡耕地碳、氮、磷流失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杜映妮 李天阳 何丙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49-2159,共11页
【目的】坡耕地营养元素流失是下游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和耕作方式下紫色土坡耕地碳(C)、氮(N)、磷(P)营养元素流失特征,对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水生生态系统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该区典... 【目的】坡耕地营养元素流失是下游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和耕作方式下紫色土坡耕地碳(C)、氮(N)、磷(P)营养元素流失特征,对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降低水生生态系统污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该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施肥和耕作处理: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施化肥+猪粪(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1.5倍化肥(T3)和横坡耕作单施化肥(T4)。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监测了径流量,测定了土壤和径流中的C、N和P含量,计算流失量。【结果】与对照相比,T1和T4处理显著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P<0.05)。顺坡耕作T1处理径流中的可溶性有机碳浓度较T2处理降低了33.66%(P<0.05),其他指标浓度的降低幅度未达显著水平;T3处理的径流中碳、氮、可溶性总磷的浓度较T2处理有所升高,其中可溶性有机碳和NH_(4)^(+)-N的提高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5);T4处理中仅径流NO_(3)^(-)-N浓度显著低于T2处理(P<0.05),其他指标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5个处理的径流量以CK最高,T4处理最低,单施化肥的T2和T3处理均大于化肥猪粪配合的处理T1。横坡耕作的T4处理径流量较其他处理降低了44.65%~67.36%,化肥+猪粪T1处理的径流量较T2、T3处理分别减少了15.65%、22.76%。与T2处理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T1处理下的径流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43.10%、27.51%和31.26%;横坡耕作T4处理下径流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分别降低59.16%、58.57%和68.42%;提高施化肥量T3处理的径流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流失量最高,分别为6.02、0.86和0.20 kg/hm^(2)。【结论】在紫色土坡耕地上,与单施化肥相比,相同耕作方向下化肥有机肥配施降低了径流中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浓度,且可溶性有机碳浓度显著降低,横坡耕作主要是大大减少了径流量,因此,采用横坡耕作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是减少土壤C、N、P流失,降低周围水体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耕作 养分流失 径流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组成及其分型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甘凤玲 王涛 +2 位作者 何丙辉 覃自阳 杨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91,共8页
目前关于植被恢复对震区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很少,故本文以植被恢复下汶川震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植被恢复类型下对土壤组成及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土壤风干团聚... 目前关于植被恢复对震区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很少,故本文以植被恢复下汶川震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研究了植被恢复类型下对土壤组成及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土壤风干团聚体以>5mm的大粒径团聚体为主,湿筛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中<0.25mm粒径的团聚体为优势粒径,与对照样地相比,裸地、草地、灌木、经果林和玉米类型样地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分别减小74.88%,40.30%,40.73%,46.98%和47.65%。震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1~0.25mm粒径为优势粒级,0.25~0.05mm为粒径次优势粒级,该震区土壤微团聚体变化范围为2.327~2.853,呈现如下规律:玉米>经果林>灌木>裸地>草地>对照样地;震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1~0.05mm)呈负相关性(D=2.926~0.002 X_(砂粒)),与土壤粉粒(0.05~0.002mm)呈显著负相关性(D=3.05~0.008 X_(粉粒),p<0.01),与土壤黏粒(<0.002mm)呈极显著正相关性(D=2.595+0.009 X_(黏粒),p<0.01)。震区土壤遭受的扰动较大,导致震区土壤碎石含量增多,土壤微团聚体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大,通过对震区土壤结构特征的研究,可为震区灾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植被恢复 土壤颗粒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岩石与坡面夹角对坡面集中流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荣昌 张玉启 +2 位作者 何丙辉 李天阳 曾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9-1189,共11页
喀斯特槽谷区地表出露的岩石与坡面形成不同夹角,塑造了复杂的微地貌,显著改变坡面集中水流路径,使得水流特性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不同岩石与坡面夹角下集中流水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通过室内放水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了3个坡度(10... 喀斯特槽谷区地表出露的岩石与坡面形成不同夹角,塑造了复杂的微地貌,显著改变坡面集中水流路径,使得水流特性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不同岩石与坡面夹角下集中流水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还不清楚。通过室内放水冲刷模拟试验,研究了3个坡度(10°、15°和20°)、3个冲刷流量(5、7.5、10 L·min^(-1))和6个岩石与坡面夹角(30°、60°、90°、120°、150°和180°(0°))组合条件下喀斯特槽谷区地表集中流的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集中水流雷诺数(Re)随冲刷历时变化趋势较复杂,试验条件下,Re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坡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变化范围为517~3343。Darcy-Weisbach阻力系数(f)随冲刷历时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其随坡度增大而增大,随流量增大而减小,变化范围为0.62~5.70。Re和岩石与坡面夹角关系均不显著,f和岩石与坡面夹角间的关系在各流量和坡度组合下表现不同。f与Re之间的耦合关系受岩石与坡面夹角的显著影响,当岩石与坡面夹角小于90°时,f-Re关系用对数方程描述比较好;夹角大于等于90°时,则用幂函数方程描述更好。试验条件下,当Re<1791时,f与Re关系不显著;当Re>1791时,f与Re则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石与坡面夹角 地下裂隙 雷诺数 阻力系数 集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源 何丙辉 +5 位作者 秦华军 赵旋池 熊兴政 毛文韬 于传 王卫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67-73,共7页
为了解西南喀斯特地区金银花林地不同坡位及土壤剖面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以重庆市秀山县青场镇南农村金银花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3个坡位(上坡US、中坡MS、下坡BS)和2个剖面层次(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的SMBC(土壤微... 为了解西南喀斯特地区金银花林地不同坡位及土壤剖面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以重庆市秀山县青场镇南农村金银花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3个坡位(上坡US、中坡MS、下坡BS)和2个剖面层次(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的SMB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N(土壤微生物量氮),_(q)MBC(微生物碳熵)、_(q)MBN(微生物氮熵),CAT(过氧化氢酶)、INV(蔗糖酶)、URE(脲酶)的分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坡位下降,URE递增,SMBC、SMBN、_(q)MBC、_(q)MBN、CAT、INV则先增加后减少,以中坡最大。表层SMBC、SMBN、_(q)MBC、_(q)MBN、CAT、INV、URE均高于亚表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MBC、SMBN、_(q)MBC、_(q)MBN、CAT、INV、URE间存在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该研究支持了坡位、坡面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地区 金银花林地 坡位 剖面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