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褪黑素缓解红椿干旱损伤及主导调控因子筛选
1
作者 朱娅婷 刘亚敏 +1 位作者 刘玉民 代崇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176,共12页
为探究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缓解作用,并明确缓解红椿干旱损伤的主要生理因子,以2年生红椿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中度干旱胁迫组(土壤相对湿度为45%)、中度干旱胁迫+外源施加褪黑素组(0.1 mm... 为探究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缓解作用,并明确缓解红椿干旱损伤的主要生理因子,以2年生红椿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中度干旱胁迫组(土壤相对湿度为45%)、中度干旱胁迫+外源施加褪黑素组(0.1 mmol/L)和正常供水组(土壤相对湿度为70%)3种处理方式。通过比较各处理红椿幼苗的生长、表观形态、渗透调节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合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的前向选择法和Monte Carlo检验,筛选出缓解红椿干旱损伤的主导生理因子。结果表明:与中度干旱胁迫处理组相比,中度干旱胁迫+外源施加褪黑素处理使红椿的地径、叶长和叶宽增量分别提高了29.09%、 15.77%和13.21%;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等渗透调节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0.72%、 22.67%和186.40%;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25.89%和31.72%;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8.11%和69.32%;谷胱甘肽的质量分数提高了26.33%;抗坏血酸(AsA)与脱氢抗坏血酸(DHA)之比及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之比显著提高。RDA前向选择结果表明,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是褪黑素缓解红椿干旱损伤的主要调控因子,其中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占主导地位。因此,褪黑素通过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增强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剂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能够有效缓解红椿的干旱损伤,为红椿的抗旱栽培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褪黑素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AsA-GSH循环 主导调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清苹 何丙辉 +3 位作者 秦华军 李源 吴耀鹏 田艳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0-667,共8页
以西南山地桉树林下养禽(T1)、桉树林下养食用菌(T2)、麻竹林下养禽(T3)、麻竹林下养食用菌(T4)、马尾松林下养畜(T5)、黄葛树林下种草(T6)6种典型林下经济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对各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重要值(P)、丰富... 以西南山地桉树林下养禽(T1)、桉树林下养食用菌(T2)、麻竹林下养禽(T3)、麻竹林下养食用菌(T4)、马尾松林下养畜(T5)、黄葛树林下种草(T6)6种典型林下经济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对各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重要值(P)、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w)、Alatalo优势度指数(Ea)、相似性指数Jaccard(Cj)和Sorenson(Cs)以及多样性阈值(Dv)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6模式下植物种类最丰富,为11种;而T3和T4模式下植物种类最少,仅有2种。各经济模式均无灌木层,草本层为群落优势层。空心莲子草是T1和T2模式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67.16%和71.00%;桑树是T3和T4的优势种,重要值高达74.91%和72.82%;T5和T6优势种分别是竹叶草(54.10%)和牛鞭草(59.51%)。在不同林下经济模式中,植物丰富度指数(S)依次为T6>T1>T5=T2>T3=T4,多样性指数H′呈T6>T1>T5>T2>T4>T3,均匀度Jw呈T5>T6>T2>T1>T4>T3,优势度指数Ea呈T5>T4>T3>T2>T1>T6。林下经济模式与相应的纯林对照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以T3和T4最高,Cj和Cs均为1.0;其次是T6,Cj和Cs分别为0.44和0.62;T1最小,Cj和Cs分别为0.15和0.27。植物多样性阈值评价结果显示,T6模式植物多样性阈值最高,属于多样性较好类型;而T3和T4模式多样性阈值最低,属于一般类型。林下种养殖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且不同种养殖方式影响结果不同,其中以林草模式影响最小,为林地干扰下植物群落最丰富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 林下经济模式 植物群落 重要值 植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梁珂 何丙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36,共8页
为明确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下,不同土层(0~5,5~10,10~15,15~20 cm)C,N,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 为明确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下,不同土层(0~5,5~10,10~15,15~20 cm)C,N,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5 cm土层,林地C及园地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5~10,10~15,15~20 cm土层C,N质量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土层中,园地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研究区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63,36.08,3.32,皆低于中国与全球土壤均值.0~5 cm土层,林地C∶N,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5~10,10~15,15~20 cm土层,耕地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土层的C,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5~10,10~15,15~20 cm土层(p<0.05),但C∶N,C∶P,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土壤容质量、pH值、含水率与土壤C,N质量分数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P质量分数、C∶P、N∶P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区林地土壤C,N,P比例相对更均衡,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显著相互作用,N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化学计量特征 碳质量分数 侵蚀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水分及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鸿 史东梅 盘礼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土壤水分及入渗是坡耕地降雨径流侵蚀的关键环节.采用铲土侵蚀模拟法,建立5种侵蚀程度的坡耕地原位试验,开展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与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分及入渗性能变化.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及入渗是坡耕地降雨径流侵蚀的关键环节.采用铲土侵蚀模拟法,建立5种侵蚀程度的坡耕地原位试验,开展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生物炭与化肥配施(BF)的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与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分及入渗性能变化.结果表明:①在不同施肥措施下,BF提高了土壤中粉粒占比,显著降低了土壤容质量,增大了毛管孔隙度,提高了土壤自然含水率;而随着侵蚀强度加剧,土壤容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总孔隙度则呈相反规律,自然含水率也随之下降.②坡耕地耕层土壤稳定入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K,F,BF,对施肥措施响应显著,但土壤侵蚀强度对入渗特征作用不显著;Philip模型对施肥措施下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效果最佳,Horton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低侵蚀强度下耕层入渗规律,而高侵蚀强度下则以Philip模型拟合效果更优.③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BF、土壤侵蚀厚度20 cm(S-20)、F、CK、土壤侵蚀厚度15 cm(S-15)是引起耕层土壤物理性能与入渗参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p<0.05);土壤孔隙度以及水分指标与砂粒、粉粒均呈正相关,与黏粒、容质量呈负相关;土壤容质量与黏粒、入渗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15 cm侵蚀厚度(S-15)是该研究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性耕层土壤的承受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侵蚀 耕层 入渗模型 紫色土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坡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4
5
作者 李建兴 何丙辉 +3 位作者 谌芸 黄茹 陶俊 田太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4-152,共9页
为明确用于三峡库区植被构建的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 为明确用于三峡库区植被构建的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 Per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4种护坡草本的根系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香根草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大于其他草本;各草本类型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及根重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递减,但随深度的增加,不同草本类型的差异逐步缩小;不同草本类型土壤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大小均为:香根草>百喜草>紫花苜蓿>狗牙根>裸地,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增大,土壤内摩擦角φ呈显著的对数增长,土壤粘聚力c呈显著的线性增长,且与直径D≤5mm不同径级的根系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对于裸地而言,4种草本均能显著增强土壤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且根系对土壤内摩擦角φ的提高程度大于土壤粘聚力c;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尤其是直径D≤5mm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能很好的表征土壤的抗剪强度,可作为评估土壤抗剪强度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 剪切强度 护坡植物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剪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体积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与计算方法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展鹏 雷廷武 +3 位作者 晏清洪 胡恒 熊明彪 李振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5-144,共10页
2008年5.12汶川8级地震形成的大量松散滑坡堆积体,破坏农用地,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对震区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威胁震区农业生产安全。本研究所选震区典型滑坡堆积体位于汶川县草坡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实地测量滑坡堆积体,构建滑... 2008年5.12汶川8级地震形成的大量松散滑坡堆积体,破坏农用地,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对震区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威胁震区农业生产安全。本研究所选震区典型滑坡堆积体位于汶川县草坡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实地测量滑坡堆积体,构建滑坡堆积体几何模型,计算滑坡堆积体体积。扫描仪到滑坡堆积体前、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5.74和79.00m,距离扫描仪200m处的扫描精度为20.0cm×20.0cm。根据扫描得到的滑坡堆积体点云数据,采用特征值法拟合近似滑坡堆积体的坡面、滑动面,构建滑坡堆积体几何模型。计算得到该滑坡堆积体体积为19018m3。建立了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和计算滑坡堆积体体积的方法。这种测量与计算方法可为地震受损农用地灾后的土地整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测量 模型 汶川 滑坡堆积体 三维激光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坡草本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99
7
作者 李建兴 何丙辉 谌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35-1544,共10页
为明确三峡库区植被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渗透性之间的关系,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 为明确三峡库区植被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渗透性之间的关系,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4种护坡草本的根系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和香根草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大于狗牙根和百喜草;(2)不同草本类型和同一草本不同土层之间土壤渗透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各草本土壤渗透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对于裸地而言,4种草本均能显著增强土壤渗透性,其土壤渗透性优劣表现为:香根草>紫花苜蓿>百喜草>狗牙根;(3)土壤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率和渗透总量等各参数均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增大而增强,且与直径介于0.5—5 mm不同径级的根系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故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增强作用主要归功于0.5—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4)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对考斯加科夫入渗模型参数K和a有较大影响,随着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增加,表征土壤初始入渗率的K值逐渐增大,而表征入渗能力衰减的参数a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土壤渗透性 土壤入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本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建兴 谌芸 +2 位作者 何丙辉 陶俊 李天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91,共7页
为明确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性质的影响,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atat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 为明确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水分性质的影响,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atat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进行扫描,用SPSS 18.0对根系、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土壤持水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种草本植物的根长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分布规律可用指数函数来描述;香根草和紫花苜蓿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百喜草和狗牙根的根系则集中在0—10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贮水能力和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大;根系主要是通过0.5mm<L(根系直径)≤1mm和1mm<L≤2mm径级来实现对土壤水分性能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 根长密度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继 陈晓燕 +2 位作者 谢德体 何丙辉 魏世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1-177,共7页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及其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研究PAM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进行了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试验采用PAM的4种施用模式,包括A模式(浓度为30g/m3PAM...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及其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研究PAM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进行了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试验采用PAM的4种施用模式,包括A模式(浓度为30g/m3PAM液施)、B模式(浓度为60g/m3PAM液施)、C模式(浓度为30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D模式(浓度为60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并对紫色土坡面及其不同坡位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容重、初始含水率以及土壤渗透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模式对促进>0.25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形成最明显,增大了23.87%,而相同模式下的不同坡位>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量排序均为:上坡>中坡>下坡;4种模式在坡面及其不同坡位都促进了土壤中砂粒、粘粒的增加和粉粒和土壤容重的减少,其促进作用为:C模式>B模式>A模式>D模式;在坡面位置C模式分别提高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1.790mm/min和0.701mm/min,同一模式下,土壤稳渗率的增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因此适当浓度的PAM结合添加剂的方式对紫色土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PAM) 紫色土 土壤物理性质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山地血橙园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4 位作者 田家乐 张怡 闫建梅 贺小容 李建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5-1402,共8页
研究了重庆市璧山县河边镇血橙核心示范园区的血橙 红薯(Ⅰ)、血橙 花生(Ⅱ)、血橙 玉米(Ⅲ)、血橙 茄子(Ⅳ)、血橙纯林(Ⅴ)5种模式下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 并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血橙园... 研究了重庆市璧山县河边镇血橙核心示范园区的血橙 红薯(Ⅰ)、血橙 花生(Ⅱ)、血橙 玉米(Ⅲ)、血橙 茄子(Ⅳ)、血橙纯林(Ⅴ)5种模式下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 并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血橙园减小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孔隙,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效果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 同一种植模式不同土层比较, 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 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 毛管孔隙度、全磷、全钾则在测试土层间含量变化不大。不同种植模式下相同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 且相同土层不同种植模式比较, 模式Ⅴ土壤容重最大, 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最小, 而毛管孔隙度大于模式Ⅱ, 全钾则表现为0~10 cm土层含量略高于模式Ⅱ, 10~20 cm土层含量最低; 各种植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效果在0~10 cm土层为: 模式Ⅰ〉模式Ⅲ〉模式Ⅳ〉模式Ⅱ〉模式Ⅴ, 在10~20 cm土层为: 模式Ⅰ〉模式Ⅳ〉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Ⅴ。各模式地表植被生物多样性、地下根系分布、农作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不同, 是导致各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土壤理化性质 灰色关联法 重庆市山地 血橙园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卫 杨水平 +3 位作者 崔广林 张雪 刘芸 陈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以野生青蒿中形态差异较为明显的绿秆(品系Y03)和紫红秆(品系Y07)为材料,分别以碘-碘化钾染色法、TTC染色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并从中选取较适宜的检测方法研究其贮藏特性,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 以野生青蒿中形态差异较为明显的绿秆(品系Y03)和紫红秆(品系Y07)为材料,分别以碘-碘化钾染色法、TTC染色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测定其花粉活力,并从中选取较适宜的检测方法研究其贮藏特性,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碘-碘化钾和TTC染色法不适宜青蒿的花粉活力检测,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可以用于快速测定青蒿花粉活力,但测定值偏高,离体萌发法能准确可靠地反应花粉活力;两个品系的新鲜花粉在室温条件下只能贮藏2d,4℃,-19℃条件下可以贮藏3d,干燥处理显著加快了花粉活力的丧失;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得两个品系青蒿柱头可授期为8~10d,边缘雌花可授性比中央两性花的强,且其可授期比中央两性花长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 花粉活力 检测方法 贮藏特性 柱头可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水平与耕作模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磷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闫建梅 何丙辉 +3 位作者 田太强 乌静淳 杨牧青 梁艳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 通过设置顺坡耕作对照(CK)、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T1)、顺坡耕作单施化肥(T2)、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T3)与横坡垄作单施化肥(T4)处理,对不同施肥水平与耕作方式下坡面产流特征、磷素流失量以及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进行了长期(2008—2012年)定位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耕作处理间产流量、磷素流失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施肥与耕作下产流量、TP、TDP流失量均以不施肥处理最大,不同施肥处理产流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比对照处理产流量分别减少35.69%,29.63%,16.82%,T4比T2处理减少25.94%;T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与对照相比,T1、T2、T3处理分别较CK减少33.33%,31.25%,25%;TDP流失量依次为CK>T3=T2>T1>T4,T1、T2、T3处理分别较对照减少30%,20%,20%,T4处理TP、TDP流失量比T2处理分别减少34.52%,24.72%。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P/TP年均仅为26.41%。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区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对照处理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均低于其他施肥处理,施肥处理有助于增加作物生物量和氮磷的吸收量。相关分析表明:作物生物量、氮磷吸收量与径流量、TP、TDP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作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越大,氮磷的利用率越高,坡面产流量和土壤养分的流失就越少。施肥能够很好地控制径流磷素的流失,以横坡垄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水平 耕作模式 产流 磷素流失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马云 何丙辉 +2 位作者 陈晓燕 史志民 何建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8-122,共5页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研究了重庆市长寿区代家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坡位坡耕地的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要远低于有林地,坡耕地和果园的速效养分要远远大于疏林地、荒草地、桑园及有林地的速效养分... 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研究了重庆市长寿区代家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坡位坡耕地的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要远低于有林地,坡耕地和果园的速效养分要远远大于疏林地、荒草地、桑园及有林地的速效养分,果园-疏林地-有林地及有林地-桑园-坡耕地,这两种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坡面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同坡位上,土壤养分含量也不同,TP含量虽然在各个坡位中有一定差异,但只在坡顶相差很大,坡中和坡脚的含量不大。坡耕地的速效K含量要远远高于果园和有林地,果园和有林地的速效K含量相差不大。坡面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与坡位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代家沟小流域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小军 阎丹丹 +4 位作者 何丙辉 胡恒 熊明彪 冯军辉 李振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8,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工种植、对照样地处于丰富状态,在地表裸露、自然恢复样地处于贫瘠状态,铵态氮含量在对照样地最高,硝态氮在新生水土流失作用下流失严重。(3)土壤全磷含量在地表裸露和自然恢复样地低于人工种植和对照样地,通过降雨-地表径流、渗漏淋失等途径流失,速效钾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土壤全钾含量在对照样地最大,自然恢复样地最小,各种恢复类型样地速效钾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人工种植样地由于培肥的作用速效钾含量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水土流失 土壤养分 恢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坡耕地植物篱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谌芸 何丙辉 +1 位作者 向明辉 陈晶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52,共6页
在四川盆地紫色土区通过标准径流小区试验,研究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豆科银合欢属)植物篱、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禾本科香根草属)植物篱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微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坡耕地上,新银... 在四川盆地紫色土区通过标准径流小区试验,研究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豆科银合欢属)植物篱、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禾本科香根草属)植物篱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微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坡耕地上,新银合欢植物篱和香根草植物篱均表现出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此效应需要约2年时间才开始显现。据2010年和2011年径流小区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知,植物篱对泥沙的控制效应优于对径流的控制效应;同坡度时,香根草植物篱对径流泥沙的拦截效应优于新银合欢植物篱;定植时间较长时,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益较好,尤其表现在固土减沙方面;坡度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显著于植物篱对径流泥沙的影响,但定植植物篱2年,二者对径流泥沙的影响差距缩小。此外,定植植物篱2年,植物篱改变坡耕地微地形的效应开始显现,篱带前出现泥沙淤积带,篱带间农地坡度变缓,篱带下出现土坎,此种现象以15°坡耕地比10°坡耕地、香根草植物篱小区比新银合欢植物篱小区、底行植物篱带处比中行及顶行植物篱带处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篱 降雨量 降雨强度 减流率 减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跃军 吴春玉 +3 位作者 何丙辉 丁贵杰 孙学广 高秀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5-309,321,共6页
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 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AMF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采样地段共分离AMF菌种4目8科10属6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数量最大达35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17种,巨孢囊霉属(Gig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及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不同采样地段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种不同,所有样地中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具有最大的相对丰度、分离频度和重要值;AMF种分类水平上,花江样地不同恢复阶段AMF丰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织金样地为灌木>草本>乔木,花溪样地为灌木>乔木>草本;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花江和织金多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花溪样地Shannon-Wineer指数则是灌木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阶段。研究表明,喀斯特土壤中因异质生境条件的差异AMF菌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土壤物理性质与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小军 何丙辉 +4 位作者 胡恒 熊明彪 陈云英 阎丹丹 杨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9,共6页
以汶川县草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震后4种恢复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在坡面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2)坡面不同部位... 以汶川县草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震后4种恢复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在坡面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2)坡面不同部位对自然植物恢复坡面的最大持水量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对有植物长期演替的对照坡面的非毛管持水量有显著的影响,其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3)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入渗率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不一致,但在时间格局上表现出相同的3区段变化趋势,土壤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呈非线性关系,经拟合表现出对照地块的土壤渗透数学模型的拟合度最高,且随坡面部位下移拟合度越高。(4)同一坡位的渗透性能在不同恢复类型坡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照地块>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完全裸露,坡位对同一恢复类型土壤渗透率在坡面水平分布上的影响表现为坡上高于坡中和坡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Jll地震区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渗透性 坡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闫建梅 何联君 +1 位作者 何丙辉 田太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94-1300,共7页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1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2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土壤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不同截-排水沟布置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流失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丙辉 梁艳玲 黄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51-158,共8页
传统坡面水系工程主要在节约工程量的考量下,把截水沟布置成平行于等高线的形式,但为了符合坡面自然排水状况,该研究中考虑用汇流和分流的方式来探究从理论上改变坡面沟道的基本形状是否具有可行性。该研究设计按比例缩小的坡-沟模型,... 传统坡面水系工程主要在节约工程量的考量下,把截水沟布置成平行于等高线的形式,但为了符合坡面自然排水状况,该研究中考虑用汇流和分流的方式来探究从理论上改变坡面沟道的基本形状是否具有可行性。该研究设计按比例缩小的坡-沟模型,以无措施坡面为对照,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究在不同坡度、地类坡面上布置汇流型和分流型截排水沟道后,坡面土壤微团聚体的流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各个地类和坡度中,布置汇流和分流截排水措施后均出现较小颗粒微团聚体(<5μm)在侵蚀泥沙中富集的现象;在坡耕地中,布设截排水措施能显著稳定土壤小粒径微团聚体(<5μm)比例的稳定性,但分流截排水措施的效果更加明显,但在5°和10°时,汇流截排水措施能更好减缓坡面土壤粗化(250~1 000μm)趋势;汇流措施能减少林地侵蚀泥沙中微团聚体富集的波动性并控制林地坡面较小粒径微团聚体流失(<5μm)的程度,但在荒草地中,总体来看,汇流措施对控制坡面微团聚体流失具有更强的作用。汇流型和分流型截排水措施对不同地类坡面微团聚体的控制保护各有侧重,在布设坡面沟道时,根据坡面、土壤实际情况和土壤保护要求来选择坡面截排水措施是极有必要的。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坡面自然排水方式在现实中运用可能性和可行性提供部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径流 侵蚀 模拟降雨 土地利用 微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山地血橙园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天阳 何丙辉 +2 位作者 张怡 刘金雪 田家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121,共8页
为了定量描述重庆山地血橙园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本试验以重庆山地血橙园内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纯林、血橙-茄子5种模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试验,测定了不同模式土壤的粒径分布及理化性质,... 为了定量描述重庆山地血橙园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本试验以重庆山地血橙园内血橙-红薯、血橙-花生、血橙-玉米、血橙纯林、血橙-茄子5种模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试验,测定了不同模式土壤的粒径分布及理化性质,计算了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分布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橙园不同模式下土壤质地可分为砂质粘壤土和壤质粘土两类,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土壤砂粒与分形维数达到显著相关(p<0.05),土壤粘粒含量与分形维数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分形维数大小首先决定于粘粒含量、其次为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分形维数与土壤容质量、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分形维数能客观表征血橙园土壤粒径分布,反映土壤肥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理化性质 分形维数 血橙园 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