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3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丽华 杨伟 +2 位作者 王科 刘秀华 谢德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21050-21052,共3页
从课程实践、专业集中实践、毕业实习和科研实践4个方面探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统筹城乡 实践教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NTS-962电子全站仪与CASS7.0软件配合下的数字化测图实践——以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野外实习基地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花晓波 尚颖娟 谷达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5055-15056,共2页
以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野外实习基地为例,通过南方NTS-962电子全站仪与南方CASS7.0地形地籍成图软件的综合应用,阐释数字化测图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并进行数字化测图的误差分析。
关键词 电子全站仪 CASS 数字化测图 综合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氮对西南地区露地辣椒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矿质氮残留的影响
3
作者 杨文康 曹海霖 +7 位作者 杨云飞 刘发波 田一鸣 方伊曼 梁涛 王帅 赵敬坤 王孝忠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为探明氮肥投入量对辣椒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N_(min))残留量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临界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最终筛选出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的最优施氮量。2023年在西南地区露地开展田间试验,以辣椒为试验材料,设... 为探明氮肥投入量对辣椒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矿质氮(N_(min))残留量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临界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最终筛选出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的最优施氮量。2023年在西南地区露地开展田间试验,以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N 0 kg/hm^(2)(N0)、优化下调30%(N 175 kg/hm^(2),N175)、优化施氮(N 250 kg/hm^(2),N250)、优化上调30%(N 325 kg/hm^(2),N325)和农民施肥习惯(N 400 kg/hm^(2),N400)。结果表明:辣椒的产量与施氮量呈现线性-平台关系,与N400处理相比,N250处理的辣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中10.3%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9.6%的氮素分配比例,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了45.0%、55.1%和56.1%。此外,辣椒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地上部植株氮浓度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之间呈现线性-平台关系,辣椒开花坐果期、结果中期、盛期和结果末期达到最大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所需的地上部临界植株氮浓度分别为30.0、26.3、24.2和26.5 g/kg,临界根层土壤N_(min)残留量分别为77.7、67.2、56.9和48.2 kg/hm^(2)。研究表明,当施氮量为250 kg/hm^(2)时,能够保证适宜的根层土壤N_(min)和植株氮浓度,同时维持辣椒产量,增加辣椒果实中的氮素和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该结果对指导西南地区露地蔬菜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氮量 露地辣椒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临界植株氮浓度 临界土壤N_(min)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主栽设施果类蔬菜养分投入与环境代价
4
作者 管西林 刘传云 +4 位作者 王孝忠 陈绪昊 高明 李彦 陈新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3-1244,共12页
为定量化设施果类蔬菜养分投入,实现设施果蔬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生产,本研究以山东省典型设施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基于通过农户调研与土壤样品采集测定收集的数据,结合对现有文献的综述,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域设施果类... 为定量化设施果类蔬菜养分投入,实现设施果蔬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生产,本研究以山东省典型设施果类蔬菜为研究对象,基于通过农户调研与土壤样品采集测定收集的数据,结合对现有文献的综述,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域设施果类蔬菜生产的施肥现状、土壤养分状况和环境代价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主栽设施果类蔬菜养分投入量高,设施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的氮(以N计)、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投入量平均达到743、600、740 kg·hm^(-2),施肥变异系数较大(CV=30.3%~43.9%),大量的肥料投入造成了较高的养分盈余,进而导致表层土壤(0~30 cm)养分含量显著升高,同时导致了较高的环境代价。设施果类蔬菜的单位面积上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和酸化效应均以黄瓜生产系统最高,分别达225 kg·hm^(-2)、10058 kg CO_(2e)·hm^(-2)、124 kg PO_(4e)·hm^(-2)和63.4 kg SO_(2e)·hm^(-2),其次是茄子、番茄和辣椒。氮素盈余是导致活性氮损失的最主要因素,氮、磷、钾肥料的生产过程和施用过程是设施果类蔬菜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和酸化效应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高达80%以上。因此,为保证设施果类蔬菜产业绿色优质高质量发展,应通过优化设施蔬菜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来减少养分盈余、降低环境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果类蔬菜 肥料投入 环境代价 养分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
5
作者 曾成 李天阳 何丙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70-6782,共13页
探究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貌类型、气候、植被等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和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基础。研究以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不同水土保持分区... 探究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区域地貌类型、气候、植被等特征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自然环境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和实现精准治理的重要基础。研究以中国西南高山峡谷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Tapio脱钩模型对不同水土保持分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并运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2077.16×10^(4)t增长到2010年的6515.00×10^(4)t,在2020年急剧上升到11542.00×10^(4)t;研究区的碳排放空间范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碳排放椭圆和碳排放重心均向西北高海拔地区转移。(2)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均受地貌类型影响显著,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层级结构特征。(3)2000—2010年,藏东南区、藏东区、滇北区和川西区等高山地貌区处于强脱钩状态,滇西北区和川西南区等峡谷地貌区处于扩张负脱钩状态;2010—2020年,滇西北区转变为弱脱钩状态,川西区转变为强负脱钩状态。(4)农业碳排放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由碳源转变为碳汇,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则相反,由碳汇转变为碳源,人均工业产值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少,但仍然是重要的碳源。研究揭示了西南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果为西南高山峡谷区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实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脱钩状态 土地利用强度 驱动效应 西南高山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变化与驱动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豫 韩英帅 +4 位作者 李妍均 耿彩英 邹蜜 谢雨琦 朱文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探究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新型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助力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该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成渝城市群2000-2020年耕地低碳利用... 探究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新型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助力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该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成渝城市群2000-2020年耕地低碳利用水平及时空特征,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其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耕地总体低碳利用效率由2000年的0.656提升至2020年的0.856,其中重庆、眉山和绵阳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3%、2.81%和1.52%;(2)除重庆、成都、绵阳、乐山和眉山为低效高潜型,其余城市均属于高效平稳型,说明成渝城市群耕地高效低碳利用平稳有潜力;(3)主要驱动因素的变化路径为农业生产条件—耕地禀赋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提升耕地低碳利用效率的作用逐渐显现,要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核心来提升区域低碳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成渝城市群从耕地利用入手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耕地低碳利用 超效率SBM模型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新型肥料对西南地区露地甘蓝可持续生长综合评价
7
作者 申小歌 曾珍 +6 位作者 吴吉 罗旭 付建 詹雪萍 陈静 陈新平 王孝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5-1255,共11页
为解决西南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肥料投入量高、养分配比不平衡导致的养分损失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环境代价大等问题,实现区域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西南地区露地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农户习惯(FP)、优化... 为解决西南地区集约化蔬菜生产肥料投入量高、养分配比不平衡导致的养分损失量高、肥料利用率低、环境代价大等问题,实现区域蔬菜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西南地区露地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农户习惯(FP)、优化养分的作物专用肥(OPT1)处理、缓控释配方肥处理(OPT2)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稳定性配方肥处理(OPT3)5种不同肥料管理策略,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揭示不同新型肥料对露地甘蓝在农学效应、肥效效应与环境效应方面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与FP相比,OPT1、OPT2、OPT3在平均减少氮、磷、钾肥用量36.9%、65.2%和62.1%的条件下,能够实现甘蓝总产量增加2.51%~7.53%,氮肥利用率提高168.7%~228.6%,收获期氮累积量提高15.4%~35.3%;单位面积活性氮损失降低66.7%~85.9%,温室气体排放显著降低26.3%~27.2%;同时提高净经济效益13.0%~18.4%,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14.5%~31.7%。与其他优化处理相比,稳定性配方肥处理总产量较作物专用肥提高3.1%,较缓控释配方肥提高4.6%;收获期氮累积量较作物专用肥提高13.5%,较缓控释配方肥提高17.3%;单位面积上的活性氮损失较作物专用肥降低28.9%,较缓控释配方肥降低57.9%;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较作物专用肥增加15.0%,较缓控释配方肥增加9.5%。研究表明,优化施肥配施硝化抑制剂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硝化抑制剂 产量 肥料利用率 温室气体排放 生态系统净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大学南区道路景观体系优化探析
8
作者 陈吉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828-832,共5页
探讨了大学道路景观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以西南大学南区校园为例,对道路景观体系进行调研,着重分析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的组成要素,总结出优化改造的原则。
关键词 大学校园 道路景观要素 分析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振轮 李航 蒋先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9期4222-4223,共2页
论述了土壤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 土壤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S”素质培养理念下资源环境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习向银 王书凤 +2 位作者 李丽梅 徐盈 刘美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2期11506-11507,共2页
以学生"STS"素质培养为目标,探讨了因学导教、课堂分组讨论、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小老师教学、实践教学和灵活考核等多种方法,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综合素质理念 资源环境概论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谢 杨琴 +7 位作者 刘禹池 李芹 杨勤 陈冠陶 岳丽杰 张建华 陈新平 刘永红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5-1646,共12页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 农田生态系统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具备很强的减排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西南地区旱坡地长期小规模、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区域碳排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探索西南旱坡地的碳排放特征和减排途径对于改善环境、提升区域农业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CO_(2)、N_(2)O)的产生环节,探讨了旱坡地固碳减排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了未来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固碳减排策略。(1)鉴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的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生态功能等差异巨大,应结合地区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集成研发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和监测体系,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旱坡地碳排放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以全面提升地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2)鉴于西南地区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且作物空间分布斑块化,应依据国家战略和地方规划,以绿色高产优质为目标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由于西南地区旱坡地碳减排是一个复合过程,亟需根据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结构和功能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成熟的减排技术、固碳产品和固碳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性的固碳减排方案。综上,本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西南地区旱坡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特征,以及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全面的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旱坡地 固碳减排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12
作者 周鑫斌 常红 +1 位作者 张城铭 赖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8期8067-8068,共2页
通过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从团队建设目标与理念、团队科学运作、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期为我国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宗婷 吴雅 刘秀华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6,共7页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7年,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分布;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替代比例对奉节脐橙产量、品质及环境代价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栋 邓丹丹 +6 位作者 张丽君 周鹏 赵敬坤 王昱桁 王洁 石孝均 张跃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3,共11页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来评判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究有机肥替代在减少柑橘生产周期碳排放方面的潜力,为其科学减肥、合理增施有机肥和柑橘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年在奉节柑橘主产区进...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来评判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探究有机肥替代在减少柑橘生产周期碳排放方面的潜力,为其科学减肥、合理增施有机肥和柑橘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年在奉节柑橘主产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20%(OPT+N20)、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30%(OPT+N30)、优化施肥+有机替代氮肥50%(OPT+N50)5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之间对脐橙果实产量、品质及橘园土壤肥力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FP相比,优化施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够提高脐橙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2018年各处理间在产量上没有显著差异,2019年OPT较FP产量显著提高22.3%,OPT+N20、OPT+N30、OPT+N50产量较FP分别增产27.3%、28.3%、34.1%,同时有机无机配施较FP能够显著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果实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还可以改善果皮亮度和色泽。(2)有机无机配施较FP可明显提高土壤pH,增加土壤有效养分,维持土壤养分平衡。(3)优化施肥和有机无机配施较FP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碳足迹较FP分别提高44.20%、48.10%和59.23%,产投比分别提高63.64%、51.82%和39.70%。(4)通过对脐橙产量、果实品质等因素综合分析,各处理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OPT+N30>OPT+N50>OPT+N20>OPT>FP,即各有机无机配施的肥效响应优于FP处理,其中优化施肥配合有机肥替代氮肥30%时对果实品质提升效果最优,化肥投入的减少和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脐橙在生产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优化施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脐橙产量、品质,减少果园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产量 品质 碳排放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气温和降雨量空间预测的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翠莲 木志坚 文首鑫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以西南地区483个气象站点近20年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引入坡度、海拔作为回归因子,选用普通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回归克里金、经验贝叶斯克里金、贝叶斯回归克里金和地理权重回归法等6种插值方法,对西南地区的温度、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比... 以西南地区483个气象站点近20年间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引入坡度、海拔作为回归因子,选用普通克里金、协同克里金、回归克里金、经验贝叶斯克里金、贝叶斯回归克里金和地理权重回归法等6种插值方法,对西南地区的温度、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比较,以此进行年平均温度、降雨量的空间预测。随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对6种插值方法的预测精度进行比较,从而选择适合西南地区的插值方法。结果表明,精度最高的插值方法为贝叶斯回归法,西南地区的年均温度和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步上升且受海拔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空间插值 降雨量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FC对镉污染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微 王强 +3 位作者 江湘婷 万灿 张立志 黎洁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 以磁性纳米Fe 3O 4和磷酸盐为主要原料,制备出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magnetic nano-Fe 3O 4@Ca(H 2PO 4)2 functionalized materials,MFC],利用MFC对镉污染稻田进行大田原位磁选修复后进行水稻栽培试验,研究MFC磁选修复镉污染稻田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MFC修复镉污染稻田,可有效降低土壤总镉和有效镉含量,投加0.5%和1.0%MFC,土壤总镉分别降低22.14%和24.08%,有效镉分别降低2.29%和12.21%;施加MFC的处理组,3个时期的土壤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均高于该时期对照组,表明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对照组相比,抽穗期处理组土壤的Asc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成熟期处理组土壤的Rozellomycota丰度占比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同时,提高了水稻生长期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其中,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脲酶活性提升达到55.40%,抽穗期和成熟期Y-0.5%处理组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4.40%和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纳米功能材料 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力学的基础土壤学核心知识体系重建的若干思考:必要性及理论与方法基础
17
作者 李航 刘新敏 +2 位作者 田锐 李睿 唐颖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著名土壤物理学家Gardner认为,目前的土壤学知识过于碎片化,因而需要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土壤学知识体系;澳大利亚学者Churchman指出,新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必须打破土壤学各分支学科边界。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学核心知识体系重建的必要性及理... 著名土壤物理学家Gardner认为,目前的土壤学知识过于碎片化,因而需要构建一套系统化的土壤学知识体系;澳大利亚学者Churchman指出,新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必须打破土壤学各分支学科边界。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学核心知识体系重建的必要性及理论与方法基础。由于现有的土壤学基石是经典原子轨道理论,而新的研究发现土壤电场强烈地改变了土壤原子轨道,所以新的土壤学大厦应在这新的基石上重建。本文指出,土壤“电场-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描述可以成为构建基础土壤学核心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而对静电力、长程范德华力、渗透力、亲水力和疏水力五个“宏观物理量”的定量描述可以打破土壤学各分支学科边界,进而从整体上去研究土壤。本文认为,基于土壤“电场–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力学并借助于五个“宏观物理量”可以实现对土壤“基质过程”、“界面过程”和“孔隙过程”的系统性描述。由于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可以归结为土壤“基质过程”、“界面过程”和“孔隙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关联与耦合,所以,基于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有望构建新的基础土壤学核心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力 长程范德华力 渗透压 基质过程 界面过程 孔隙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OF的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以重庆市为例
18
作者 靳军英 王林 +1 位作者 金铁生 张卫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研究重庆市不同地理分区内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域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981-2020年重庆市31个站点逐日降雨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 研究重庆市不同地理分区内各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进行更加精准的区域性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选取1981-2020年重庆市31个站点逐日降雨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地理分区,并结合R/S、5年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各分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重庆市降雨侵蚀力可分为6个地理区域(Ⅰ-Ⅵ区);②重庆市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5784.04 MJ·mm/(hm^(2)·h·a),不同降雨侵蚀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雨、暴雨、中雨、大暴雨;③大雨侵蚀力在Ⅰ-Ⅲ区和Ⅴ-Ⅵ区占主导优势,暴雨侵蚀力在Ⅳ区占主导优势。各分区中,中雨、大雨及暴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9月,大暴雨侵蚀力集中在6-8月;④各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从小到大依次为: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同一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整体变化趋势均不显著;Hurst指数表明,中雨侵蚀力在Ⅰ和Ⅴ区、大雨侵蚀力在Ⅱ和Ⅴ区、大暴雨侵蚀力在Ⅰ和Ⅲ区呈强持续上升趋势;⑤中雨、大雨及大暴雨侵蚀力在渝东南、渝东北占主导优势,暴雨侵蚀力在渝西以及重庆中部占主导优势,且Ⅰ区酉阳和秀山、Ⅱ区开州、Ⅲ区北碚和铜梁、Ⅳ区璧山和永川、Ⅴ区巫溪和云阳及Ⅵ区忠县是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高峰中心。通过对重庆各分区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分析,明确了可能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高发时期和潜在风险较高的地区,可为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时空变化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 MK非参数趋势检验 R/S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降雨侵蚀时空分异研究
19
作者 龙训建 李天阳 +4 位作者 罗宏森 叶琰 叶勇 张钰欣 王子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74,共13页
水土流失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区域降雨侵蚀时空异质性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级气象站点2009-2022年逐小时降雨数据,应用降雨侵蚀力简易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内不同生态功能区的降雨侵... 水土流失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区域降雨侵蚀时空异质性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基于重庆市32个国家级气象站点2009-2022年逐小时降雨数据,应用降雨侵蚀力简易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内不同生态功能区的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密度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1)各生态功能区的降雨侵蚀力和侵蚀密度年际变化的标准差为340.01~687.17 MJ·mm/(hm^(2)·h)和0.15~0.21 MJ/(hm^(2)·h·a),变异系数为0.16~0.25和0.05~0.08;年内分布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中夏季降雨侵蚀力占比50.78%~55.72%;侵蚀密度作为非共识性指标,在揭示侵蚀风险方面比降雨侵蚀力更为敏感。(2)在年际变化中,降雨侵蚀力的年均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巴山生态屏障区和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的部分区域,低值区位于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年降雨侵蚀力最大值出现在2021年大巴山生态屏障区的城口县,达4 676.44 MJ·mm/(hm^(2)·h),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的永川区,仅806.25 MJ·mm/(hm^(2)·h);季节尺度上,春季高值区发生在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夏、秋时段的高值区出现在大巴山生态屏障区和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以中山地貌为主的区域,冬季整体变化较弱。(3)降雨侵蚀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高值区分布在大巴山生态屏障区,低值区分布在大娄山生态屏障区;季节尺度上的高值区存在空间差异,春季高值区发生在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夏季高值区发生在大巴山生态屏障区和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的部分区域,秋、冬季高值区发生在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降雨侵蚀力 侵蚀密度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韦育新 徐宸 +4 位作者 周鑫斌 罗建钦 韦建玉 李承荣 黄崇峻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通过大样本采样方法,采集了重庆市2513份植烟土壤,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理统计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土壤交换性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0.88 cmol/kg,缺乏比例为49.5%,偏高比例为37.3%,适宜比例仅为13.2... 通过大样本采样方法,采集了重庆市2513份植烟土壤,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理统计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土壤交换性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0.88 cmol/kg,缺乏比例为49.5%,偏高比例为37.3%,适宜比例仅为13.2%。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空间上呈现无规律的斑块状分布;与10年前相比,大部分植烟区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明显下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受到交换性钙、有机质、pH和土壤团聚体等指标的影响。重庆市烟区在指导镁肥施用时要注意其空间差异性,对土壤的镁素进行差异化的分区管理,可以通过含镁改良剂(如硅钙钾镁肥)调节土壤pH、施用有机肥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调节土壤镁素供应能力,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烟区土壤分区精准施用镁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烟区 土壤交换性镁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