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家蚕转基因位点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周昂 蒋晶晶 +4 位作者 左伟东 陈欣 童晓玲 代方银 李春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出高质量的测序后读段(reads)。以载体序列和家蚕基因组为参考,经两轮比对分析,得到覆盖基因组和载体的目标reads。利用目标reads上的基因组序列在家蚕泛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进而获得插入位点的具体位置。随后,运用Seqtk软件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不同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两份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别为9.76 G和11.18 G,质控后读段(clean reads)数量分别为32639026和37394695,测序深度约为20×。序列比对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验证结果显示:TransGene_1的插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1899494 bp与1899495 bp之间;TransGene_2的插入位点位于21号染色体959510 bp与959515 bp之间,且插入位点均处于基因间区。利用两份转基因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不同测序深度的模拟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ransGene_1在测序深度为6×时就能够得到覆盖两侧断点的reads,实现精确定位,而TransGene_2则需要测序深度达到10×及以上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转基因插入位点 基因组测序 测序深度 转基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高钙环境的桑种质资源筛选
2
作者 范伟 孔秋月 +2 位作者 胡杰 刘洋 赵爱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8,共9页
桑树是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适宜在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高钙是石漠化地区土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我国大面积栽植的不同杂交桑品种的高钙耐受性,并筛选耐高钙胁迫的品种具有重要... 桑树是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适宜在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高钙是石漠化地区土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我国大面积栽植的不同杂交桑品种的高钙耐受性,并筛选耐高钙胁迫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7个杂交桑品种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桑树品种在高钙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并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品种的耐钙胁迫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桑树品种在高钙胁迫下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脯氨酸质量分数显著上升,而品种间抗氧化酶响应胁迫的模式存在差异.基于隶属函数值,聚类分析发现丰驰和桂桑优62为强高钙耐受品种,粤桑11和桂桑优12为中等高钙耐受品种,塘10×伦109、桂桑6和桂桑优2为高钙敏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石漠化 高钙胁迫 品种筛选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重要进化意义的甲虫角突的三维形态比较
3
作者 黄子函 张同博 +3 位作者 佟一杰 路园园 胡永刚 白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9-617,共9页
【目的】角突是甲虫体上十分重要的结构,其对性选择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角突的起源、形态和功能等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利用三维重建方法获取不同种甲虫角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信息,可以从更高维度探究甲虫角突结构与功能之间... 【目的】角突是甲虫体上十分重要的结构,其对性选择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角突的起源、形态和功能等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利用三维重建方法获取不同种甲虫角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信息,可以从更高维度探究甲虫角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皱角武粪金龟、裂眼金龟、萨粪蜣螂、橡胶木犀金龟4种甲虫的3类角突(头角、前胸中角、前胸侧角)为研究对象,使用Amira和Geomagic studio软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展示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相关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得出角突表皮层占比,根据相关数据绘制散点图,最终拟合得到角突表皮层占比曲线。【结果】橡胶木犀金龟头角端部表皮层长度占头角长的8.7%,其余3种甲虫都占20%以上。橡胶木犀金龟头角的空腔区域体积占头角体积的91%。拟合曲线表明,头角和胸角的表皮层占比存在一定差异。4种甲虫头角和胸角均为中空结构,且萨粪蜣螂胸角内部存在肌肉。【结论】4种甲虫角突为中空结构。其中,橡胶木犀金龟头角特点最典型,萨粪蜣螂和皱角武粪金龟的角突较粗壮,可能与其挖掘、滚粪球和打斗的行为及生殖策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 功能形态 三维重建 进化发育 仿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BmNPC2蛋白与BmNPV GP64互作关键位点的鉴定
4
作者 蔡雅妮 范有鹏 +3 位作者 杨忠华 韦俊宏 潘国庆 李春峰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导致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BmNPV与宿主的互作机制至今仍然不明晰。前期的研究发现,BmNPC2可显著促进BmNPV感染,BmNPC2蛋白能够直接与BmNPV... 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感染导致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给蚕桑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BmNPV与宿主的互作机制至今仍然不明晰。前期的研究发现,BmNPC2可显著促进BmNPV感染,BmNPC2蛋白能够直接与BmNPV的囊膜蛋白GP64互作,敲除BmNPC2影响病毒粒子在晚期内体中的膜融合效率。为了鉴定BmNPC2蛋白与病毒囊膜蛋白GP64的互作关键位点,首先通过同源建模以及酵母双杂交试验,筛选出BmNPC2蛋白与囊膜蛋白GP64互作的2个关键区段。随后,将这两个区段位点的氨基酸进行逐个突变,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N95、D97、P105为关键互作位点。在敲除BmNPC2基因的BmE细胞中回补突变3个关键位点的BmNPC2蛋白后,细胞中BmNPV的病毒相对载量显著低于回补野生型BmNPC2蛋白组。以上结果表明,BmNPC2的这3个关键位点的突变显著减弱了BmNPV的感染能力,这些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BmNPV侵染家蚕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BMNPV BmNPC2 GP64蛋白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EGCG序贯给药静电纺丝纤维的制备及协同抗肝癌效果研究
5
作者 陈彦昊 彭艳 +4 位作者 刘惠军 王胜男 杨艳玲 代方银 李智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57-262,共6页
为抑制手术后肝癌复发,常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及肿瘤形成。基于青蒿素(ART)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两种药物的抗癌机制,研究二者对肝癌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序贯给药的最优顺序为ART-EGCG,最优给药时间... 为抑制手术后肝癌复发,常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抑制癌细胞生长及肿瘤形成。基于青蒿素(ART)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两种药物的抗癌机制,研究二者对肝癌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序贯给药的最优顺序为ART-EGCG,最优给药时间为15 h+9 h,最优ART、EGCG给药比例为1∶1,最优给药浓度均为25μg/mL,此时二者具有很好的协同抑制肝癌细胞作用。基于二者协同抑制作用的给药方式,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以15%(质量分数)PLGA和ART混合作为皮层纺丝液,10%(质量分数)PEG和EGCG混合作为芯层纺丝液,设计并制备出具有皮芯结构的载药静电纺丝纤维膜,其可以有效调控ART和EGCG的序贯释放,协同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及增殖,在24 h时,该载药静电纺丝膜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为(38.66±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序贯给药 青蒿素(ART)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抗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腹肢表型修饰基因的筛选
6
作者 廖睿 张柱林 童晓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9,共16页
昆虫的足在物种间显著分化,且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和成虫的足往往存在形态和功能的差异。足的分化及发育机制是进化发育生物学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Hox基因在调控昆虫体节及附肢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调控附肢发育及特化的具体分子机制... 昆虫的足在物种间显著分化,且完全变态昆虫幼虫和成虫的足往往存在形态和功能的差异。足的分化及发育机制是进化发育生物学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Hox基因在调控昆虫体节及附肢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调控附肢发育及特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家蚕E群是一个拟复等位基因群,由Hox突变引起,该群成员超30个,其表型主要涉及足发育异常。以家蚕E群突变体E^(N)、E^(Nk)、E^(Ca)和E^(Mc)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观察、比较转录组分析、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荧光定量PCR分析等筛查家蚕足发育及特化相关的重要基因。结果发现:E^(N)和E^(Nk)突变体在胚胎期均表现为腹节长有类似胸足的腹足;E^(Ca)和E^(Mc)突变体在胚胎期均表现为腹节不长足,且纯合体胚胎致死。比较E^(N)、E^(Nk)、E^(Ca)和E^(Mc)突变体胚胎转录组分析显示,其差异基因可划分4类。通过对4组差异基因的筛选,可了解胸足和腹足分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HOX基因 转录组测序 E群突变体 腹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不同药用部位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范顺明 范伟 赵爱春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5,共9页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不同药用部位药理活性多样,极具药用价值。桑源药材桑叶、桑枝、桑白皮及桑椹中富含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酚酸类、香豆素类、萜类、芪类、氨基酸等诸多化学成分;且桑类中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 桑树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不同药用部位药理活性多样,极具药用价值。桑源药材桑叶、桑枝、桑白皮及桑椹中富含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酚酸类、香豆素类、萜类、芪类、氨基酸等诸多化学成分;且桑类中药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氧化、保护肝脏、抗肿瘤、抗微生物、免疫调节、抗肥胖、保护心脏、保护神经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现代文献,对桑树不同药用部位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梳理概述,以期为桑源药材的功效特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究,及桑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药用部位 桑源药材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嘉琪 汪宇佳 +2 位作者 王胜男 代方银 李智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2,共9页
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易加工性等,是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的理想柔性基底材料。本文通过气液界面聚合法,在蚕丝织物、平板丝和静电纺丝素膜三种蚕丝材料表面实现聚苯胺的原位生长,成功制备出以聚苯胺为活性导电介质的柔... 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易加工性等,是应用于柔性电子领域的理想柔性基底材料。本文通过气液界面聚合法,在蚕丝织物、平板丝和静电纺丝素膜三种蚕丝材料表面实现聚苯胺的原位生长,成功制备出以聚苯胺为活性导电介质的柔性基材,并将其组装成柔性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这为开发高性能、安全可靠和轻质便携的可穿戴电子产品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结果表明:三种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中,蚕丝织物聚苯胺传感器具有最大的压力检测范围(16.27~504.79 kPa),拉伸变形可达20%,灵敏度仅为0.00129 kPa^(-1);静电纺丝素膜聚苯胺传感器灵敏度最高(0.01376 kPa^(-1)),但拉伸变形能力差,仅可拉伸2.3%;平板丝聚苯胺传感器压力检测灵敏度略高于蚕丝织物聚苯胺传感器,达到0.00134 kPa^(-1),线性检测范围为9.8~87.6 kPa。本文研究开发的蚕丝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在运动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织物 平板丝 静电纺丝素膜 聚苯胺 气液界面结合 柔性压力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蚕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制备及其传感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宇佳 王怡 +2 位作者 王雅思 代方银 李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7,共8页
为获得基于天然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以家蚕平板丝为柔性基底,在家蚕吐丝过程中循环喷洒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银纳米线作为导电材料,制备出具有天然多层结构的导电传感层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 为获得基于天然平板丝结构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以家蚕平板丝为柔性基底,在家蚕吐丝过程中循环喷洒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银纳米线作为导电材料,制备出具有天然多层结构的导电传感层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制备的平板丝传感层进行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并通过优化传感层的层数开发出性能更优异的传感器。结果表明:具有2层传感层的传感器的灵敏度最高,在42.03~60.00 kPa的高压范围内灵敏度可达0.20 kPa^(-1),比仅有1层传感层的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20倍;该传感器响应/恢复时间均在1 s以内,且在施加不同压缩速率时仍能保持电流值稳定,可准确响应动态变化的压力,在超过1500次压力加载/卸载循环后传感性能依旧保持稳定;该传感器可很好地贴附到人体关节表面用于监测人体运动状态,通过按压时间长短来模拟摩斯密码,可用于信息加密传输和困境救援;将传感器制成传感阵列,可应用于压力位置轨迹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平板丝 压力传感器 智能可穿戴 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 银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和玉米粉对桑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耿琳烨 徐泽平 +5 位作者 沈诗桀 刘东华 王倩茹 郭金鑫 黄先智 沈以红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3-127,共5页
研究旨在评估乳酸菌和玉米粉对桑叶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发酵参数和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两组,分别为桑叶常规青贮组(Y组)、混合桑叶青贮组(H组)添加106 CFU/g FM乳酸菌+10%玉米粉青贮,在青贮第0、7、14、45 d开袋取样,分析青贮... 研究旨在评估乳酸菌和玉米粉对桑叶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发酵参数和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两组,分别为桑叶常规青贮组(Y组)、混合桑叶青贮组(H组)添加106 CFU/g FM乳酸菌+10%玉米粉青贮,在青贮第0、7、14、45 d开袋取样,分析青贮过程中营养成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结果显示,与Y组相比,H组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青贮0~14 d,Y组的pH值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第14 d后变化缓慢。H组在0~45 d pH值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H组pH值显著低于Y组(P<0.05);第45 d乳酸的含量显著高于Y组(P<0.05),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Y组(P<0.05)。青贮第45 d,两组的黄酮含量均下降(P>0.05),多糖、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显著下降(P<0.05)。H组多糖含量高于Y组,黄酮、DNJ含量显著低于Y组(P<0.05)。研究表明,添加乳酸菌和玉米粉可在桑叶青贮前期快速进入乳酸发酵状态,青贮结束时氨态氮含量降低,青贮品质提高,活性物质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青贮 化学成分 乳酸菌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家蚕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18对BmNPV的抗性机制
11
作者 王倩茹 王亚清 +5 位作者 沈诗桀 耿琳烨 刘东华 郭金鑫 沈以红 黄先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2-1584,共13页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 【目的】探究家蚕Bombyx mori肠道特异表达的金属羧肽酶基因BmMCP 18的功能及对外源病毒侵染的抵抗机制。【方法】构建敲除BmMCP18的家蚕BmMCP18KO(C18KO),对C18KO和对照组野生型家蚕(C18KOC)的5龄幼虫中肠以及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的家蚕BmMCP18KO(C18KOV)和对照野生型(C18KOCV)的5龄幼虫中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qRT-PCR验证相关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C18KOC相比,C18KO有75个基因上调表达,303个基因下调表达。与对照组C18KOCV相比,C18KOV有96个基因上调表达,57个基因下调表达。C18KOC vs C18KO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外空间、细胞表面、肽交联和突触靶标识别等。C18KOCV vs C18KOV比较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GO条目为跨膜转运蛋白活性。C18KO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免疫通路、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下调,包括Toll和Imd通路及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比C18KOC的显著上调。C18KOV 5龄幼虫中肠转录组中的能量代谢基因的表达比C18KOCV的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数据可靠。【结论】BmMCP18的功能涉及家蚕中肠的细胞识别、免疫调节和能量代谢,可能是通过参与中肠细胞免疫反应、能量和物质供应,从而影响蚕体对外源病原侵染的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金属羧肽酶基因 基因敲除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中肠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Cas12a转基因家蚕的制备及经济性状评价
12
作者 张花瑞 尹思英 +3 位作者 张仁泽 潘国庆 包佳玲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521,共8页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systems,CRISPR/Cas)系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在基因编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采用...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systems,CRISPR/Cas)系统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在基因编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LbCas12a转基因载体注入家蚕品系N4的胚胎中,通过绿色荧光筛选标记筛选出阳性转基因家蚕。随后,提取转基因蚕蛾的基因组DNA、总RNA及总蛋白,基因组PCR检测确定LbCas12a基因成功插入转基因家蚕的基因组中,且定位于转基因家蚕13号染色体上。通过定量PCR检测及Western blot分析,确定LbCas12a基因在转基因家蚕中成功表达。对转基因家蚕进行经济性状评价,证实LbCas12a转基因家蚕的蚕茧及蚕蛹与正常N4品系家蚕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LbCas12a转基因家蚕的构建为CRISPR/Cas12a基因编辑技术在家蚕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12a 基因编辑 转基因家蚕 经济性状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assembled nanospheres in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for sustained release of triamcin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13
作者 CHENG Xian YANG Yanqing +10 位作者 HUANG Junming GUO Qiuyun ZHU Wei LONG Dingpei ZHOU Yueying FENG Hui WANG Jie LI Yusi ZHOU Jian LIU Yanping LIU Oushe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5-1260,共16页
Objective:Drug-loaded mucoadhesive silk fibroin(SF)microneedle patch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low bioavailability and significant pain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such as topical application o... Objective:Drug-loaded mucoadhesive silk fibroin(SF)microneedle patch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low bioavailability and significant pain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such as topical application or injection of triamcinolone for 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However,these systems release the drug too quickly,failing to meet the clinical requirements.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mucoadhesive SF microneedle patch pre-assembled with silk fibroin nanospheres(SFN)and explore its ability to sustain the release of triamcino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F.Methods:SFN was pre-assembled via precipitation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for the morphology.The particle size andζ-potential were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Triamcinolone was loaded onto SFN using a diffusional post-loading method.The effective loading of triamcinolone was confirmed using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he concentration of unloaded triamcinolone was qua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loading capacity of SFN were then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amount of drug loading.The SFN suspension was pre-mixed with SF solution to prepare the microneedle under-layer.The microneedl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EM.Compression mechanica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fracture force of microneedles at different nanosphere contents(5%,10%,and 20%),determining the optimal pre-mixing ratio.Ex-vivo mouse oral mucosa permea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ascertain the insertion depth of the microneedles via histological sections.The adhesive top layer was synthesized using SF and tannic acid,with FTIR confirming its successful synthesis.Its viscoelastic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heometer,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alyzed thermal properties.Tensile tests evaluated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adhesive layer and microneedle base to ensure no detachment during use.Adhesion to wet oral mucosal tissues was tested and compared to commercial oral patches.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with pre-assembled nanospheres was prepared.Its cell compatibility was evaluated by cell counting kit-8(CCK-8),live/dead staining,and phalloidin staining after co culturing with fibroblasts.The drug relea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its sustained release efficacy.Results:SFN(mean diameter 46.25 nm)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The maximum drug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63.88±1.09)%(corresponding loading capacity of SFN was(27.41±3.06)%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triamcinolone/SFN was 0.5.The corporation of SFN did not affect microneedle morphology.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needl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anosphere amount.Only the fracture force of the group with 5%SFN[(0.07±0.01)N/needle]exceeded the minimum force required for mucosal penetration,thus selected as the optimal pre-mixing ratio.Histological sections confirmed that the SFN microneedles could penetrate the epithelial layer and deliver drugs to OSF affected areas.Adhesion strength between the microneedle base and top layer was(94.8±6.89)kPa,confirming strong bonding with no detachment during use.The wet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41.28±7.43)kPa]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mpared to commercial oral patches(4.5 kPa,P<0.01).CCK-8 and live/dead staining results confirmed no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Drug release experiment showed the double-layered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with pre-assembled SFN enabled sustained release time of triamcinolone from 4 days to 14 days.Conclusion:Pre-assembling nanospheres in mucoadhesive SF microneedle patches can extend triamcinolone release time,meeting clinical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ed drug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l disease oral mucosal disease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mucoadhesive microneedle pat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花青素加工稳定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唐罗 陈晓霞 +3 位作者 陈军 向戈 赵国华 叶发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61-371,共11页
桑椹花青素是桑椹果实中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不仅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天然色素,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但是,桑椹花青素易受氧气、pH、热、光、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发生降解,造成其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稳定性差。因... 桑椹花青素是桑椹果实中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不仅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天然色素,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但是,桑椹花青素易受氧气、pH、热、光、金属离子等因素影响发生降解,造成其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稳定性差。因此,开展桑椹花青素加工稳定性研究,拓展其应用特性是当前该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该文在论述桑椹花青素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食品加工条件下桑椹花青素的稳定性,归纳近年来提升桑椹花青素稳定性的方法和技术,同时总结桑椹花青素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桑椹花青素的开发利用和富含桑椹花青素的相关产品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 桑椹 稳定性 包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肝肠胞虫水通道蛋白基因EHP00_492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晨曦 吴慧欣 +4 位作者 吴玉娇 陈洁 孟宪志 潘国庆 龙梦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54-162,共9页
【目的】克隆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水通道蛋白编码基因EHP00_492,分析其在EHP成熟孢子中的表达特征,为研究EHP水通道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虾肝肠胞虫为材料,克隆获得完整的EHP00_492基因,对其进... 【目的】克隆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水通道蛋白编码基因EHP00_492,分析其在EHP成熟孢子中的表达特征,为研究EHP水通道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虾肝肠胞虫为材料,克隆获得完整的EHP00_492基因,对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构建pCold-TF-EHP00_492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重组蛋白,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分析EHP00_492在EHP成熟孢子中的表达定位特征。【结果】EHP00_492的编码基因全长729 bp,由242个氨基酸组成,富含亮氨酸,预测分子量为25 kD,无信号肽,含有6个跨膜结构域,具有MIP蛋白家族结构域和2个水通道蛋白保守的NPA/G基序。此外,EHP00_492与其他微孢子虫水通道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EHP00_492与毕氏肠胞虫EBI_27080蛋白亲缘关系最近。AlphaFold分析发现,EHP00_492与已鉴定的家蚕微孢子虫水通道蛋白NbAQP和兔脑炎微孢子虫水通道蛋白EcAQP的蛋白质三维结构高度相似,推测EHP00_492是一个潜在的水通道蛋白。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EHP00_492蛋白在EHP成熟孢子中有表达,分子量为21 kD。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EHP00_492蛋白定位于EHP成熟孢子的孢壁上。【结论】初步明确了EHP00_492蛋白的序列特征、结构特征及其与其他微孢子虫水通道蛋白的亲缘关系,以及其在EHP成熟孢子中的表达定位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EHP水通道蛋白的功能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 水通道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 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毛角蛋白融合型丝素蛋白膜材料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雪宁 何海波 +3 位作者 王依辰 曾頔 代方银 赵天福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5,共8页
羊毛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纤维蛋白,可以氧化形成二硫键,与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一起赋予角蛋白高的机械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为了扩展天然蚕丝蛋白质材料的研究,本文以通过转基因法得到的KAP融入型蚕丝为材料,制... 羊毛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纤维蛋白,可以氧化形成二硫键,与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一起赋予角蛋白高的机械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为了扩展天然蚕丝蛋白质材料的研究,本文以通过转基因法得到的KAP融入型蚕丝为材料,制备丝素蛋白膜,检测分析了膜的结构和性能。发现转KAP基因丝素膜含有更多的β-折叠结构,KAP的融入可以显著提高膜的机械性能和疏水性,融入不同种类的KAP可以获得性能不同的融合蛋白材料。通过转基因法制取蚕丝/羊毛角蛋白混合蛋白膜具有方法简便、无污染等特点,可为天然蚕丝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 羊毛角蛋白 再生蛋白膜 结构 机械性能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可培养内生细菌的鉴定与定殖
17
作者 何锦芝 杨震 +4 位作者 魏吴琦 夏小雨 张佳佳 韦叶玲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分,植物内生细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发生了广泛互作。桑树内生细菌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桑树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桑树品种桂桑优12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纯化法对室外/室内栽植的桂桑优12叶片、组培苗以及种...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分,植物内生细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发生了广泛互作。桑树内生细菌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桑树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以桑树品种桂桑优12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纯化法对室外/室内栽植的桂桑优12叶片、组培苗以及种子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共计分离得到239株可培养内生细菌,分属于2门15属。基于定殖能力筛选得到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2种优势菌属。采用表达载体转化的方法对桑树内生不动杆菌进行改造,并通过载体可视化标签确证了该菌在桑树中的定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内生细菌 分离鉴定 定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核地杖菌效应蛋白SshPpi的功能研究
18
作者 杜彦霖 陈丽 +3 位作者 何子文 尹清清 彭术芳 何宁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8,共9页
核地杖菌(Scleromitula shiraiana)是一种寄主范围狭窄的死体营养型真菌,是桑椹菌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效应蛋白是一种小分泌蛋白,可以促进病原菌侵染植物或触发免疫。通过本氏烟草瞬时表达体系从核地杖菌筛选到一个能促进病原菌侵染... 核地杖菌(Scleromitula shiraiana)是一种寄主范围狭窄的死体营养型真菌,是桑椹菌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效应蛋白是一种小分泌蛋白,可以促进病原菌侵染植物或触发免疫。通过本氏烟草瞬时表达体系从核地杖菌筛选到一个能促进病原菌侵染的效应蛋白SshPpi,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shPpi包含219个氨基酸,N端含有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同源分析发现,SshPpi的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病原真菌中,与核盘菌中的同源蛋白SscPpi亲缘关系近且结构高度相似。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核盘菌中过表达SshPpi,结果表明SshPpi促进核盘菌侵染垫的形成以及提高核盘菌对本氏烟草的致病力。以上结果表明,核地杖菌效应蛋白SshPpi在核盘菌致病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解析Ppi类效应蛋白致病机制以及桑椹菌核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 核地杖菌 效应蛋白 核盘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编辑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媛 陈方兵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8-675,共8页
线粒体拥有一套独立的基因组,参与维持线粒体功能。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进行编辑,可以为其基因功能、相关疾病机理和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但由于mtDNA所处环境和损伤修复机制的特殊性,可用于mtDNA编辑的工具较为有... 线粒体拥有一套独立的基因组,参与维持线粒体功能。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进行编辑,可以为其基因功能、相关疾病机理和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但由于mtDNA所处环境和损伤修复机制的特殊性,可用于mtDNA编辑的工具较为有限。近年来,随着核酸酶技术和碱基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靶向线粒体的核酸酶工具和碱基编辑器相继问世,为mtDNA编辑提供了有力工具。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针对动物mtDNA而开发的一系列靶向基因编辑工具的主要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重点围绕mtDNA碱基编辑器DdCBE,并对mtDNA编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做了初步展望,以期为线粒体基因编辑新工具的开发,及其在基础研究、疾病模拟和临床治疗等场景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mtDNA编辑 核酸酶技术 碱基编辑器 MitoZFN MitoTALEN DdC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