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姜永华 江洪 +1 位作者 曾波 何丙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4-237,243,共5页
在分析1995-200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1995-2000年研究... 在分析1995-200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采用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和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1995-2000年研究区林地、草地、水域和难利用地面积在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多,其次为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且增加面积都较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95年的549.387 9亿元减少到2000年的546.706 5亿元,5年减少了2.681 4亿元;敏感性分析表明,ESV对生态价值系数(VC)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国伟 周廷刚 +2 位作者 曾波 沈敬伟 李宗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228,共8页
【目的】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水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采用GIS技术以及Silverlight技术的有效集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 【目的】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三峡库区水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采用GIS技术以及Silverlight技术的有效集成,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B/S架构,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和ArcGIS Server 9.3.1为开发平台,构建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并对其应用实例进行分析。【结果】在解决了风险源分级方法、敏感目标分级方法和风险分区方法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三峡库区事故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具备数据管理查询、风险源及敏感目标分级评估、风险分区评估等多种空间辅助决策功能,可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结论】该系统实现了基本的GIS功能及风险评估功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型水环境污染 风险评估 SILVERLIGHT GIS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用地结构变化及演变趋势--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书卿 刁承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164,173,共6页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2007年波动阶段,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农用地转化为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趋势最强,由此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用地将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尤为突出。建议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归并,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走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演变趋势 梁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丽 谢世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2-87,共6页
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应用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中,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分别存在4... 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别应用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中,选取重庆市涪陵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具体的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得出研究区分别存在4.35hm2/cap和1.846hm2/cap的生态赤字,这说明三峡库区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并简要讨论了两种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足迹模型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三峡库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启 郑钦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0-233,共4页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即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污水处理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废水垃圾增多,水产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以及这些问题产...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即施肥结构不合理、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作物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持久性有机污染严重,污水处理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废水垃圾增多,水产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实施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政策,即建立完善的政府支出型补偿机制、实行科学的税收改革型补偿机制、培育自助的基金型补偿机制、落实权责一体的责任型补偿机制、培养循环利用的自养型补偿机制和实施合理的区域间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补偿 政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光合作用对水淹的响应 被引量:64
6
作者 罗芳丽 王玲 +5 位作者 曾波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张艳红 Arnd Kuh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02-3609,共8页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Steud.)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半淹(植株置...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野古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Steud.)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半淹(植株置于水中,植株地上部分一半被淹没)、水下0.5m(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0.5m)、水下2m(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m)4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02、0、40d和60d等4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处理下野古草的净光合速率、总叶绿素含量、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与羧化效率。结果发现,在水淹前期,水淹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影响较小,直到水淹60d后,才对野古草的光合特性产生明显影响,且影响程度随水淹深度的不同而不同。野古草在水淹20d和水淹40d后,各水淹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降低,其中水淹20d后,半淹处理的野古草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对照还高出16.1%。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的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和半淹,其净光合速率分别为7.51μmol.m-2.s-1和9.15μmol.m-2.s-1。结果表明,水淹20d和40d对野古草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影响。水淹处理60d后,与对照植株相比,半淹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有明显降低。在整个实验期间,半淹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尽管在水淹60d后水下0.5m和水下2m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叶绿素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降低,但降低后的数值仍不低于甚至高于一些自然生长的未受水淹的植物物种。研究表明,野古草对水淹具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是一种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野古草 水淹 光合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淹对三峡库区两种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罗芳丽 曾波 +2 位作者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64-1970,共7页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和2m深度水淹(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m)2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5、15、20、40d和60d等5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采用Chlorolab-2液相氧电极(英国Hansatech公司生产)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水淹60d后,秋华柳和野古草的存活率均为100%,而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和马唐分别在水淹40d和15d后全部死亡。(2)在相同的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速率(放氧速率)显著高于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和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3)在长期水淹的条件下,秋华柳和野古草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在水淹60d后,水淹2m的秋华柳和野古草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但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其水下光合速率分别为0.202μmol.m-.2s-1和0.139μmo.lm-.2s-1。同时,研究也表明在水淹40d和60d后,秋华柳表现出比野古草强的水下光合能力。研究表明,秋华柳和野古草在存活率和水下光合方面对长期水淹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是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秋华柳 野古草 水淹 水下光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河岸植物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茎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响应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小萍 曾波 +3 位作者 陈婷 叶小齐 罗芳丽 刘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64-1871,共8页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江(河)岸有广泛分布,对水淹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在水淹时通气组织发生增强,通气组织的产生改善了植株通气状况,提高了植物对水淹的抵御能力...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江(河)岸有广泛分布,对水淹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在水淹时通气组织发生增强,通气组织的产生改善了植株通气状况,提高了植物对水淹的抵御能力。为了研究水淹是否会影响野古草的通气组织发生以及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反应,考察了不同水淹深度、不同水淹时间和不同水淹方式处理时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的发生情况。实验中共设置3个水淹深度:不进行水淹(对照)、植株地下部分淹没、植株完全淹没于水下2m深处;5个淹没时间:植株被淹没的时间长度分别为5、10、20、30d和60d;2种水淹方式:连续水淹和间歇水淹。实验结果表明:(1)在无水淹情况下野古草茎中可以产生通气组织,通气组织产生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强;水淹加快了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进程,促进了野古草通气组织的提前发生。(2)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并不会因为水淹的时间越长而产生越多,植株通气组织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因水淹时间的增长而继续增大。(3)淹没深度对通气组织发生有一定影响,总的看来,地下部分淹没野古草植株的通气组织发生要强于完全淹没植株。(4)不同水淹方式对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影响因水淹深度不同而有差异。在完全淹没情况下,连续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比间歇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发达;在地下部分淹没情况下,除水淹初期外,随水淹时间的延长,连续水淹植株通气组织发生与间歇水淹植株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 通气组织 水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棉花消费水足迹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邓晓军 谢世友 +2 位作者 崔天顺 李艺 李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0,185,共6页
基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棉花生产水资源消费的特征,提出了棉花消费水足迹的概念及模型,并对南疆地区2005年的棉花消费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棉花消费水足迹为353.95×106m3,虚拟水外调量为3185.54... 基于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棉花生产水资源消费的特征,提出了棉花消费水足迹的概念及模型,并对南疆地区2005年的棉花消费水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的棉花消费水足迹为353.95×106m3,虚拟水外调量为3185.54×106m3,其中蓝水调出量为2290.53×106m3,分别是本地消费水足迹的9倍和6.5倍。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外流,给水资源本来就不富裕的南疆地区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着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探讨了棉花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水足迹 棉花消费水足迹 生态环境 南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SLE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丁恩俊 谢德体 +1 位作者 魏朝富 倪九派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1,共6页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实例,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相结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非点源污染危险性高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16%,较高区域占1.55%,中等区域占6...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实例,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相结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非点源污染危险性高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16%,较高区域占1.55%,中等区域占6.76%;危险性高、较高和中等的区域主要位于库区腹心地带,如云阳、奉节、万州、巫溪、丰都、巫山等区县;同时该类区域主要分布在库区河流两岸,距河流越近,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越高;且大部分为旱地,而林地上分布很少.相应地,今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针对具有高、较高和中等危险性的区域.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大尺度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评价方法,能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并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与管理的优先区域和重点区域.该评价结果能为政府有效防控和管理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MUSLE 危险性评价 三峡库区重庆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土壤颗粒、养分及其耦合效应的移土培肥响应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凌静 高明 +3 位作者 陈晓燕 陈光银 张孝成 王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7,101,共9页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通过对淹没区表层土壤资源的二次分配和有效利用,对工程覆土区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等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县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条件下,土...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通过对淹没区表层土壤资源的二次分配和有效利用,对工程覆土区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等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县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条件下,土壤颗粒、养分及其耦合效应的移土培肥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相比较,4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均值的增加范围为5.3%~142.9%;土壤颗粒分布中,粉粒含量的总体均值减少了3.8%~32.7%,而粘粒增加了30.1%~325.2%;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均值的比值在(1∶1.042)~(1∶1.440)之间。(2)养分均值在组间和组内都大致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土壤颗粒分布在组间比较中,除收割地外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仅粘粒含量存在差异显著,而在组内比较中,砂粒和粉粒都表现出差异显著;在土壤可蚀性K值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中,仅有收割地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显著性。(3)在采用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豌豆地、红薯地以及柑橘地这三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布对土壤侵蚀敏感强度的影响要高于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影响;而对于收割地,则是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含量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贡献比土壤颗粒分布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土培肥 土壤颗粒 土壤养分 土壤可蚀性 土地利用 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土壤系统氮磷收支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仁江 江韬 +3 位作者 木志坚 倪九派 魏世强 谢德体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101,共7页
利用三峡库区涪陵段王家沟小流域的农业生产活动调查数据,计算分析了流域农田土壤系统在一个完整的种植年内的氮磷收支状况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农田土壤氮磷平均收入(以纯氮或纯磷计)分别为816和115 kg/(hm2.a),支出分别为462和32 ... 利用三峡库区涪陵段王家沟小流域的农业生产活动调查数据,计算分析了流域农田土壤系统在一个完整的种植年内的氮磷收支状况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农田土壤氮磷平均收入(以纯氮或纯磷计)分别为816和115 kg/(hm2.a),支出分别为462和32 kg/(hm2.a),盈余量分别为354和83 kg/(hm2.a).化肥、作物秸秆还田和人畜排泄物及生活污水是农田土壤系统氮磷的主要输入源,它们对氮素总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72.3%,14.7%和8.1%,对磷素总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82.9%,9.2%和7.4%.作物收获是流域农田土壤系统氮磷输出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6.2%和98.0%.径流输出分别占氮磷输出的3.5%和2.0%,氮磷化肥径流流失分别占其投入的2.7%和0.7%.在研究流域内的三种主要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中,榨菜对流域农田土壤氮磷平衡的影响最大,其对氮磷盈余的贡献率分别为61.9%和79.9%;其次为玉米,对氮磷盈余的贡献率分别为32.8%和19.9%;水稻对氮磷平衡的贡献率分别为5.3%和0.2%.因此,合理配施各种来源的肥料、降低旱作系统(榨菜和玉米)土壤的氮磷盈余量是减少流域农业活动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小流域 三峡库区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可溶性碳氮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哲 江长胜 +3 位作者 雷利国 柴雪思 范志伟 郝庆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6,共9页
以位于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的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180 m高程为永不淹水对照点,175m(短期淹水,90d),165m(中期淹水,175d)和155m(长期淹水,260d)高程消落区内不同淹水期取样点,研究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可溶性有机... 以位于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的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180 m高程为永不淹水对照点,175m(短期淹水,90d),165m(中期淹水,175d)和155m(长期淹水,260d)高程消落区内不同淹水期取样点,研究消落带不同淹水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照点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TN)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短期淹水则表现为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对照点和短期淹水的DOC及DON季节变化明显,DOC表现为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而DON则表现为冬夏季高于春秋季(p<0.05).在相同时间段内(2011年5月22日至2011年9月3日),与对照点相比,中短期淹水的SOC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而长期淹水处的SOC,TN,DOC及DON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消落带高程越低,淹水时间越长,越容易造成土壤碳氮及可溶性碳氮的损失.消落带3个淹水期的DOC分配比及SOC/TN与对照点相比差异不明显,中长期淹水的DON分配比显著低于对照点(p<0.05),而DOC/DON则显著高于对照点(p<0.05),表明淹水对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不明显,但中长期淹水抑制土壤氮周转速率和可溶性氮的矿化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碳氮主要受SOC、TN、土壤湿度、地下5cm温度以及pH的影响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不同淹水期 土壤可溶性碳 土壤可溶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4种库岸边坡的植被根系固土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少君 类淑桐 曾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3,131,共6页
选择三峡库区无植被、草丛、灌丛及林木覆盖的4种边坡,测量了土壤表层(0—15cm)的抗冲和抗蚀增强值,并以10cm为单位分层获取了土壤表层(0—50cm)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灌丛边... 选择三峡库区无植被、草丛、灌丛及林木覆盖的4种边坡,测量了土壤表层(0—15cm)的抗冲和抗蚀增强值,并以10cm为单位分层获取了土壤表层(0—50cm)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灌丛边坡的抗冲与抗蚀增强值均最大,显著高于草丛和林木边坡;灌丛边坡的抗剪强度值较大,裸地在10—20cm的土层急骤增大,然后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林地在最深层有着最大值。(2)3种有植被覆盖边坡的根系均集中在30cm的表层,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而减小;草丛和灌丛的根生物量在各层间变化不明显,林木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迅速减小;(3)裸地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而急剧增加,林木则呈相反趋势,草丛和灌丛的变化较为平缓;灌丛的田间持水量在各层间基本保持一致,草丛和林木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裸地的表层田间持水量较大;(4)灌丛边坡的土体最稳定,各指标在土壤各层间较为稳定,林木和草丛边坡也有一定的稳定性,无植被覆盖的边坡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持力 抗冲增强值 抗蚀增强值 抗剪强度 根长密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申丽娟 丁恩俊 谢德体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3-226,共4页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是我国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该区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农业面源污染发生特征,提出既能有效控制污染发生,又能使经济投入最小化的控制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库区农户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种植作物等条件,以"水、土、热、气、肥"5要素的综合控制为主线,在农村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消落带生态屏障区3个空间层次构建了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系统,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技术体系。该体系已在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其所涉及的诸多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思想和技术体系对其它类似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居民点—旱坡地—水田 消落带多重拦截与消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枝对三峡库区两种榕属乔木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波 张小萍 钟章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2-1389,共8页
榕(FicusmicrocarpaL.)和黄桷树(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广泛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在三峡库区诸多公路、铁路修建和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中,需要大量的榕和黄桷树。榕... 榕(FicusmicrocarpaL.)和黄桷树(FicusvirensAit.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是在三峡库区广泛栽植的优良绿化树种。在三峡库区诸多公路、铁路修建和移民搬迁城镇建设等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中,需要大量的榕和黄桷树。榕和黄桷树的繁殖通常采用切枝扦插的营养繁殖方式进行。因种苗培育的需要,对榕和黄桷树进行切枝时常发生,并且为了尽快获得大的种苗,通常切取榕和黄桷树植冠下部的大枝条用于种苗培育。切枝导致植株大量光合叶组织损失,对榕和黄桷树的总体光合生产和生物量积累会发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枝的生长和发生数量以及植株再次提供切枝的能力。为了明确切枝对榕和黄桷树生长的影响,对切枝后榕和黄桷树的生物量积累和枝供给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在三峡库区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速度比较快的榕和黄桷树是否可以在每年1次的切枝后很好恢复,从而能够可持续地提供切枝用于种苗培育。实验中对榕和黄桷树1a切枝1次,连续进行了3a。实验共设置了4个切枝强度(从植冠下部开始,分别切去植冠长度0%(对照)、20%、50%和70%范围内的所有枝条)和两个切枝处理季节(春季切枝和秋季切枝)。实验结果表明,切枝会减少榕和黄桷树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生物量增量减少的程度与切枝强度呈正相关;并且,每年连续进行的切枝使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减少加剧。实验发现,在20%、50%和70%的3个切枝强度中,高切枝强度可以保证在第1次切枝处理中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但并不能保证在第2次和第3次切枝处理中也能获得高的枝收获量。与春季切枝处理相比,秋季切枝处理使榕和黄桷树获得更高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枝收获量。就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和枝收获量而言,切枝强度对二者的影响并不因切枝季节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研究表明,对于本实验研究中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当切枝强度高于20%时,每年1次的切枝不能使榕与黄桷树植株的生长完全恢复。如果切枝每年进行1次,为保证能够可持续地获得切枝并且对植株的生长不造成过大影响,对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榕和黄桷树植株而言,最适的切枝强度应低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枝 枝供给 生物量积累 黄桷树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三峡库区油桐适生条件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国富 谢世友 王巨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900-2904,共5页
根据油桐的生理特点和生长习性,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条件,从库区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地质地貌、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种类的理化性质、油桐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具有特色的油桐种质资源、现阶... 根据油桐的生理特点和生长习性,分析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的自然因素和人文条件,从库区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地质地貌、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种类的理化性质、油桐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具有特色的油桐种质资源、现阶段从事油桐栽培育种和加工利用的人才队伍与技术优势、种植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三峡库区发展油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适生条件 三峡库区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几种耐水淹植物根系力学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少君 曾波 类淑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8期4664-4670,共7页
为明确耐水淹植物根系的力学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研究了10种耐水淹植物根系的根体积密度、不同径级的最大抗拉力,计算了各物种根系的平均抗剪强度、对土壤的抗剪强度理论增强值,并测量了根系对土壤的抗剪强度实际增强值... 为明确耐水淹植物根系的力学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效应,研究了10种耐水淹植物根系的根体积密度、不同径级的最大抗拉力,计算了各物种根系的平均抗剪强度、对土壤的抗剪强度理论增强值,并测量了根系对土壤的抗剪强度实际增强值。研究发现:1不同耐水淹物种根系的平均最大抗拉力和平均抗剪强度差异较大,它们的值分别在4.25~14.81 N及6.55~28.94 MPa之间,其中,甜根子草的平均最大抗拉力最大,达到了14.81 N,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物种;狗牙根和香附子有较大的平均抗剪强度,分别为28.94和22.06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而空心莲子草最低。2不同物种根系的最大抗拉力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y=axb(P〈0.001);3不同物种根系的抗剪强度随径级的变化而变化,除卡开芦、牛鞭草和秋华柳外,其变化特征符合方程y=a+bx+cx2(P〈0.05);4不同物种的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值不一样,就理论值而言,香附子增加值最大,其值为1.16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从实际测量值来看,香附子对土壤抗剪强度增加值也最大,其值达到了27.52 MPa,显著高于其他物种,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的最大抗拉力及抗剪强度与根系的径级关系密切;根系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值与根系的抗剪强度密切相关,实际应用Wu-Waldron模型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香附子具有较强的增强土壤抗剪能力,其次为荻和香根草等,空心莲子草和狗牙根的增强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消落区 抗剪强度 根系力学特征 根系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金霞 李谢玲 +4 位作者 何清明 陈玉成 蔡庆 罗乐 赵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7-234,共8页
为了解三峡库区农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环境风险水平,该文以重庆市8个典型农业区县(铜梁、云阳、万州、丰都、城口、垫江、南川和江津)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160个,依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为了解三峡库区农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环境风险水平,该文以重庆市8个典型农业区县(铜梁、云阳、万州、丰都、城口、垫江、南川和江津)土壤为研究对象,共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160个,依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分析了土壤样品中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比较了不同区县8种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差异,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农业土壤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与土壤背景值相比,Cd、Cr、Cu、Hg和Zn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As、Ni和Pb差异不显著,8个区县Cr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城口区多种重金属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8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平均值均小于0,研究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水平为未污染等级,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Hg>Cd>As>Hg>Cu>Ni>Cr>Zn,Hg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3.8>40,属中等生态风险等级,其余元素生态风险指数值均小于40,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08<135,为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区土壤Cd、Cr、Cu、Hg和Zn具有一定程度的累积,且表现为多种重金属复合累积现象,Cr累积具有普遍性,Hg是影响三峡库区农业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总体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污染 三峡库区 农业区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支流底栖硅藻功能群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汝溪河为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巧玉 刘瑞 +5 位作者 向蓉 喻燚 董聪聪 张红波 施军琼 吴忠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64-1472,共9页
以三峡库区重要支流汝溪河为研究区域,分析汝溪河中底栖硅藻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季节演替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个水情期(平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共鉴定出底栖硅藻168种,隶属8科27属,共划分为B、C、D、L_O、MP、P、X3和T_B... 以三峡库区重要支流汝溪河为研究区域,分析汝溪河中底栖硅藻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季节演替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个水情期(平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共鉴定出底栖硅藻168种,隶属8科27属,共划分为B、C、D、L_O、MP、P、X3和T_B8个功能群,其中MP在3个水情期中均占主导地位.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汝溪河中底栖硅藻功能群季节演替的主要驱动环境因子为亚硝酸盐浓度、电导率、溶解性磷酸盐浓度、高锰酸钾指数和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硅藻 功能群 季节演替 驱动因子 汝溪河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