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作者 陈玉 雷银富 +5 位作者 吴和梅 杜福兰 党洁 陈永梅 陶明 石兴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4-643,共10页
目的 探讨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POP)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POP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西南地区3家医院行气管切开的299例... 目的 探讨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POP)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POP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西南地区3家医院行气管切开的299例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危险因素,运用SPSS Modeler18.0软件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决策树模型,并评价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299例患者,POP患者56例,POP发病率为18.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套管留置时间[OR=1.097,95%CI(1.039,1.158)]、颌骨切除[OR=2.439,95%CI(1.084,5.484)]、吻合静脉数量[OR=3.345,95%CI(1.449,7.719)]和术后抗生素种类≥3[OR=14.732,95%CI(4.405,49.273)]是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术后住院时间(>14 d)是口腔癌P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吻合静脉数量、术后抗生素种类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决策树模型的预测能力稍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 口腔癌游离皮瓣患者POP的危险因素较多,决策树模型在本研究中对POP的预测效能稍好,临床可应用该模型了解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易发生POP的相关特征,并验证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皮瓣重建 气管切开术 术后肺炎 LOGISTIC回归模型 决策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黎波 兰玉燕 +3 位作者 周航宇 付光新 王雷 姚志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56例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股前区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2月~2018年5月期间56例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股前区CT血管造影,利用影像工作站(Philips Medical Systems)定位穿支血管出肌点的体表位置,以其为中心设计个性化皮瓣,模拟切取皮瓣,并对其周界脂肪厚度进行测量,对皮下脂肪较厚的15例患者,应用手术显微镜对皮瓣进行修薄后转移至受区进行外科修复。结果:显微修薄股外侧皮瓣14例完全存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切取皮瓣面积最大9 cm×5 cm,面积从最小6 cm×4 cm,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且避免二期去脂手术。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指导股前外侧皮瓣的制备,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患者,显微修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股前外侧皮瓣 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现实与人工智能算法在股前外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一秀 汤喜 +4 位作者 吴剑 周莲 吴双江 瞿杨 吴小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5-803,共9页
目的构建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统,评估其在股前外穿支皮瓣手术中定位血管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例行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在下肢黏贴定位装置后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将所得二维数据制成定位装置... 目的构建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统,评估其在股前外穿支皮瓣手术中定位血管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例行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在下肢黏贴定位装置后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将所得二维数据制成定位装置与血管等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在HoloLens 2中开发人工算法,术中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匹配定位装置与其三维模型以实现穿支血管与其三维模型的重叠。记录制取皮瓣区域内定位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术中探查的实际数量,以此计算基于CTA数据重建的血管识别正确率;测量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血管穿出点之间的距离,计算误差值;记录系统辅助下制取股前外穿支皮瓣的手术时间,并与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系统的临床实用性。结果CTA数据重建的穿支血管30个,手术中探查发现实际存在32个,识别正确率为93.75%;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的平均距离为(1.65±0.52)mm,系统定位下制取皮瓣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3.45±4.6)min,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为(57.6±7.9)min。所有穿支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术后7 d出现感染,1例皮瓣局部坏死,经对症治疗后延迟愈合。结论本研究搭建的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穿支血管定位精度,在穿支皮瓣制取手术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人工智能算法 股前外穿支皮瓣 穿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导板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应用的精确度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娄方芝 张茂芮 +3 位作者 饶鹏程 罗世洪 唐梦莹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目的研究数字化导板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50例需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常规种植修复(对照组,45枚种植体)和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试验组,51枚种植体),术后测量2组... 目的研究数字化导板应用于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精确度。方法选择50例需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实施常规种植修复(对照组,45枚种植体)和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试验组,51枚种植体),术后测量2组植入体术前虚拟设计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颈部距离、根尖部距离、深度和角度偏差。在全瓷冠修复完成后1周(基线)、6个月和1年,观察2组患者术后种植体的临床修复疗效,采用红白美学评分[包括红美学分数(PES)和白美学分数(WES)]评价软组织及牙冠修复的美学效果。结果50例患者的96颗种植体术后均取得了良好的骨结合。试验组种植体植入位置的各项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修复完成后1周、6个月和1年,试验组的PES及WES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种植体三维位置的准确性和前牙美学区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导板 前牙 种植修复 精确度 红美学分数 白美学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双林 赵文杰 +3 位作者 孙黎波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5-359,共5页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 目的:采用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入路与穿腮腺入路2种术式分别治疗髁突骨折,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髁突骨折病人,随机分为2组,改良切口组采用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颌后切口穿腮腺入路。术后随访6~36月,通过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方面进行手术疗效的分析评价。结果:改良切口组:手术平均时间为79.60 min;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1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无涎瘘发生。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为86.40 min;所有病人术后骨折复位、开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出现5例暂时性面神经损伤,1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4例发生涎瘘。结论:经颌后切口腮腺前缘入路的手术方法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面神经损伤和术后涎瘘的发生率,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没有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骨折 手术入路 颌后切口 面神经损伤 涎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修复骨质疏松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双麟 姚志浩 +3 位作者 罗道文 杨双林 李勇 肖金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运用BCP修复颅骨极量缺损,分为4组,分别是Ctrl组,OP组,Ctrl+BCP组,OP+BCP组,8周后处死大鼠,应用Micro-CT... 目的:探讨多孔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模型,运用BCP修复颅骨极量缺损,分为4组,分别是Ctrl组,OP组,Ctrl+BCP组,OP+BCP组,8周后处死大鼠,应用Micro-CT、HE和Masson染色检测骨形成差异。结果:Ctrl组和OP组未见明显新生骨组织;Ctrl+BCP组和OP+BCP组可见新生骨组织,骨质疏松症组(OP+BCP组)新生骨组织明显少于非骨质疏松组(Ctrl+BCP组)。结论:BCP对骨质疏松症SD大鼠颅骨极量缺损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作为骨质疏松症大鼠颅骨极量缺损修复的支架材料,但修复效果弱于正常SD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磷酸钙(BCP) 骨质疏松 颅骨极量缺损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唐梦莹 罗道文 +4 位作者 孙黎波 周航宇 吴双江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在上颌骨(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上颌骨肿瘤患者采用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进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术后对患者面形恢复、面神经及腮腺功能状态、眶区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面形恢复良好,切口瘢痕隐蔽,均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症状,也无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结论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行上颌骨(次)全切除术可有效降低下睑水肿、睑外翻、溢泪等眶区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下唇旁正中-颌下入路 上颌骨切除术 手术路径 外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唐辉 王浪 +4 位作者 王雷 饶鹏程 罗道文 付光新 肖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0-29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女性9例,男性7例)采用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通过患者腮腺涎瘘、面神经功能、张口度、咬合关系、面部瘢痕等临床指标评价髁突重建后的功能,通过曲面体层片、CT及三维CT重建影像学检查评估移植肋骨肋软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面形恢复好,切口瘢痕隐蔽,无腮腺涎瘘,张口度和咬合关系良好,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经治疗后痊愈。影像学结果显示,所有移植肋骨肋软骨存活,处于正常解剖位置。结论改良的耳屏缘切口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重建术中可降低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术野清晰,且切口瘢痕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耳屏缘切口 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肋骨肋软骨移植 髁突重建 面神经损伤 腮腺涎瘘 切口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