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Z50车轴钢转动微动摩擦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廖正君 莫继良 +3 位作者 郑健峰 杨皎 周仲荣 朱旻昊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6-569,共4页
在新型转动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LZ50车轴钢/GCr15钢在法向载荷为10N、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125°~0.5°的转动微动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材料的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LZ50车... 在新型转动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LZ50车轴钢/GCr15钢在法向载荷为10N、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125°~0.5°的转动微动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材料的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LZ50车轴钢的微动运行区域仅呈现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未观察到混合区。滑移区的摩擦因数明显高于部分滑移区;摩擦因数随着转动角位移幅值的增加而增大。车轴钢在部分滑移区损伤轻微,磨痕呈环状;而在滑移区,接触中心呈现材料塑性流动累积造成"隆起"特征,LZ50钢的转动微动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剥层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微动磨损 转动微动 LZ50车轴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磨石相互作用的摩擦学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顾凯凯 王文健 +1 位作者 郭俊 刘启跃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设计了新型钢轨打磨摩擦试验机,实现了钢轨-磨石相互作用的摩擦学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打磨参数下的钢轨-磨石界面的摩擦系数、表面粗糙度、磨损量及硬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磨石粒度增加,打磨钢轨表面粗糙度和磨损量呈减小趋势;增加... 设计了新型钢轨打磨摩擦试验机,实现了钢轨-磨石相互作用的摩擦学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打磨参数下的钢轨-磨石界面的摩擦系数、表面粗糙度、磨损量及硬度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磨石粒度增加,打磨钢轨表面粗糙度和磨损量呈减小趋势;增加磨石转速导致摩擦系数和表面粗糙度减小,打磨钢轨磨损量和表面硬度增加;随打磨压力增加,摩擦系数和表面粗糙度呈减小趋势,但磨损量和表面硬度增加;打磨钢轨表面存在明显的犁沟,随磨石粒度减小犁沟变宽;所设计钢轨打磨摩擦试验机可用来评价不同参数下钢轨-磨石界面相互作用的摩擦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打磨 磨石 摩擦学行为 试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隆蛋扣件与普通短轨枕过渡段钢轨波磨的瞬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宏光 崔晓璐 陈光雄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0,70,共6页
基于轮轨摩擦耦合自激振动导致钢轨波磨的观点,建立位于小半径曲线轨道上科隆蛋扣件和普通短轨枕交界区段的两轮对-钢轨-轨枕有限元模型,在小半径曲线上,轮轨间的蠕滑力通常达到饱和状态,其值等于法向力乘以动摩擦因数。采用ABAQUS软件... 基于轮轨摩擦耦合自激振动导致钢轨波磨的观点,建立位于小半径曲线轨道上科隆蛋扣件和普通短轨枕交界区段的两轮对-钢轨-轨枕有限元模型,在小半径曲线上,轮轨间的蠕滑力通常达到饱和状态,其值等于法向力乘以动摩擦因数。采用ABAQUS软件研究轮轨系统的瞬态动力学过程,获得轮对通过该区段时钢轨表面的振动加速度和接触力的变化规律。通过结果分析可发现,在内轨和内轮上发生了严重的摩擦自激振动,从而产生了钢轨波磨;钢轨的振动在科隆蛋扣件区段比在普通短轨枕区段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激振动 蠕滑力 科隆蛋扣件 普通短轨枕 钢轨波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渗氮/渗硫层转动微动摩擦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军 蔡振兵 +3 位作者 莫继良 彭金方 岳文 朱旻昊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24,共6页
利用渗氮/渗硫复合处理在LZ50钢表面制备离子渗氮/渗硫层,在干态及不同角位移幅值下对渗层及其基体材料进行转动微动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2D/3D轮廓仪对磨痕进行微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渗氮/渗硫层改变了基体材料的... 利用渗氮/渗硫复合处理在LZ50钢表面制备离子渗氮/渗硫层,在干态及不同角位移幅值下对渗层及其基体材料进行转动微动磨损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2D/3D轮廓仪对磨痕进行微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渗氮/渗硫层改变了基体材料的微动运行工况图,部分滑移区和滑移区边界向部分滑移区移动,滑移区运行范围增大;在部分滑移区,渗层的摩擦因数明显低于基体材料,其损伤十分轻微;在滑移区,次表层剥落的硬质颗粒使得稳定阶段摩擦因数高于基体材料,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损 转动微动 摩擦学行为 离子渗氮/渗硫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离子注入浓度对弹条钢基体Cr/CrSiN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振 蔡振兵 +3 位作者 沈明学 彭金方 李彦军 朱旻昊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689-2693,共5页
在轨道用扣件弹条钢(60Si2Cr)上注入不同浓度的氮离子,用电弧离子镀技术沉积了Cr过渡层,并在其上制备了CrSiN/Cr复合涂层。在UMT-3多功能摩擦磨损机上对复合层进行了法向载荷为20N的摩擦磨损实验,探讨了经不同氮离子注入浓度后Cr/CrSiN... 在轨道用扣件弹条钢(60Si2Cr)上注入不同浓度的氮离子,用电弧离子镀技术沉积了Cr过渡层,并在其上制备了CrSiN/Cr复合涂层。在UMT-3多功能摩擦磨损机上对复合层进行了法向载荷为20N的摩擦磨损实验,探讨了经不同氮离子注入浓度后Cr/CrSiN复合涂层摩擦磨损行为和损伤机理,研究发现,经氮离子注入后,复合涂层表面硬度明显的增加,随着离子注入浓度的升高涂层的耐磨性逐渐提高,其磨损机制主要为剥落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CrSiN涂层 摩擦磨损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转动微动摩擦学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皎 莫继良 +3 位作者 C.VERRIER 郑健峰 廖正君 朱旻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共5页
在新型转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了PMMA与GCr15钢球(40mm直径)在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25~2.5°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转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了其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转动角位移幅... 在新型转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了PMMA与GCr15钢球(40mm直径)在转动角位移幅值为0.25~2.5°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转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磨痕的微观分析,研究了其转动微动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转动角位移幅值的增加,PMMA的转动微动会依次呈现三个区域,即部分滑移区、混合区和完全滑移区;相比部分滑移区和完全滑移区,混合区的摩擦系数明显较高;部分滑移区摩擦系数保持在较低水平且损伤轻微,微动的相对运动由弹性变形协调。在混合区和滑移区PMMA的转动微动磨损机制为伴随黏性流动的颗粒剥落和磨粒磨损。研究发现在混合区和滑移区的磨斑中央产生因黏性流动造成的损伤累积所致的材料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微动磨损 转动微动 P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背部皮肤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新丰 康国政 钱林茂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52-457,共6页
目的对猪背部皮肤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评价其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和皮类制品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选用猪背部皮肤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不同加载速率的单调拉伸和拉拉循环实验研究,以及不同加载方向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和拉拉循... 目的对猪背部皮肤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评价其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和皮类制品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方法选用猪背部皮肤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不同加载速率的单调拉伸和拉拉循环实验研究,以及不同加载方向和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和拉拉循环实验研究。结果猪皮在皮纹线方向上抵抗拉伸、蠕变和循环变形的能力强于垂直皮纹线方向;猪皮的蠕变曲线由减速、稳定和破坏3阶段组成,并依赖于加载水平的大小;猪皮在非对称应力循环下体现出明显的棘轮效应,棘轮变形体现出显著的平均应力、应力幅值和加载速率效应。结论实验对皮肤的黏弹性和各向异性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临床和皮类制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皮 黏弹性 棘轮效应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蛋白组织摩擦学性能及其损伤自修复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赵飞 魏鹏 +1 位作者 余丙军 钱林茂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2-409,共8页
采用纳米压痕/划痕仪和维氏硬度仪,初步研究了2种不同角蛋白材料-指甲和鸡爪的摩擦学性能及其损伤自修复特性.结果表明:指甲和鸡爪微观结构的不同导致其摩擦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有较大差异.由于具有更好的纤维取向性,指甲表面的划痕摩擦... 采用纳米压痕/划痕仪和维氏硬度仪,初步研究了2种不同角蛋白材料-指甲和鸡爪的摩擦学性能及其损伤自修复特性.结果表明:指甲和鸡爪微观结构的不同导致其摩擦学性能和自修复能力有较大差异.由于具有更好的纤维取向性,指甲表面的划痕摩擦系数略低于鸡爪.指甲横截面上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划痕摩擦力比平行于纤维方向的大,划痕宽度小;鸡爪内外层结构的不同使得其外层的摩擦力较大,划痕宽度较小.浸泡在水中,指甲和鸡爪上的压痕变形和低载下的划痕变形能够分别在5和30 min内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蛋白组织 摩擦 磨损 自修复 生物摩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槽型织构化表面摩擦噪声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正国 莫继良 +1 位作者 陈光雄 朱旻昊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4-310,共7页
用电火花加工方法在制动盘蠕墨铸铁材料表面加工出不同沟槽宽度和间距的沟槽型表面织构,在自行研制的新型摩擦噪声试验装置上,采用球-平面接触方式,选取直径10 mm的GCr15球为对摩副,对沟槽型织构表面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噪声对比试验,研... 用电火花加工方法在制动盘蠕墨铸铁材料表面加工出不同沟槽宽度和间距的沟槽型表面织构,在自行研制的新型摩擦噪声试验装置上,采用球-平面接触方式,选取直径10 mm的GCr15球为对摩副,对沟槽型织构表面和光滑表面进行摩擦噪声对比试验,研究沟槽型织构对摩擦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沟槽型表面织构的尺寸及分布对摩擦噪声具有重要影响,一定尺寸及分布的织构表面可明显降低摩擦噪声.本试验条件下的摩擦噪声产生主要归因于接触表面的不平顺、磨屑层不均匀分布以及犁削作用等界面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界面摩擦力高频成分的产生,当其与系统的自然频率耦合时,将引起摩擦系统强烈的自激振动并最终产生摩擦噪声.而摩擦界面存在尺寸分布合理的沟槽型表面织构,将能提高界面排屑能力并打断摩擦界面连续的接触,扰乱摩擦系统的自激振动,抑制摩擦噪声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织构 摩擦噪声 摩擦振动 摩擦力 表面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明学 杨莎 +2 位作者 周琰 蔡振兵 朱旻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27-3333,共7页
在新型扭转复合微动试验机上,以7075铝合金平面/GCr15钢球配副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形貌微观观察,研究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 在新型扭转复合微动试验机上,以7075铝合金平面/GCr15钢球配副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形貌微观观察,研究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接触载荷明显地改变微动运行区域,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微动推迟进入混合区和滑移区,且混合区逐渐扩大;在相同的微动运行区域内,Ft/Fn系数随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受接触载荷的影响不大,但Ft/Fn系数随着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加依次降低;在其它参量不变的情况下,接触载荷越大,微动更趋向于受扭动微动分量控制,表面损伤伴随着明显的剥落。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扭转复合微动 接触载荷 磨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车辆制动闸瓦材料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梁爽 陈光雄 +2 位作者 戴繁云 曾京 周仲荣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64,77,共4页
使用MM-1000型摩擦试验机,在不同的压力和速度下作了4种铁路车辆制动闸瓦材料与车轮钢的摩擦试验,测试它们的制动摩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闸瓦材质对制动摩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高磷铸铁A、B两种材料的摩擦因数比较不稳定,在制动过程中... 使用MM-1000型摩擦试验机,在不同的压力和速度下作了4种铁路车辆制动闸瓦材料与车轮钢的摩擦试验,测试它们的制动摩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闸瓦材质对制动摩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高磷铸铁A、B两种材料的摩擦因数比较不稳定,在制动过程中摩擦因数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且易受制动压力和速度的影响。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C的摩擦因数比较稳定,受制动速度的影响较小但是受压力的影响较大。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D的摩擦因数受制动速度的影响较大,但是受制动压力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因数 闸瓦 制动速度 制动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扭动微动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蔡振兵 高姗姗 +1 位作者 何莉萍 朱旻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圆两种T-θ曲线;低扭转角时,T-θ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平行四边形向椭圆形发展;大扭转角时,T-θ曲线始终为平行四边形。PMMA的扭动微动磨痕沿半径方向,可依次分为粘着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在低角位移幅值(θ≤2.5°)时,扭动微动损伤较轻微;随角位移幅值的增大,粘着区变小,损伤加重,表面出现纺锤状剥落坑自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尺寸随角度增大而变宽。对磨屑的GPC分析结果表明PMMA在扭动微动条件下分子量变小,PMMA扭动微动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剥落与表面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微动磨损 扭动微动 P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法的试验机转轴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文广 周桂源 +2 位作者 王娟 王彩芸 刘启跃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139,共3页
试验机转轴的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了试验机的动力学性能和工作精度,论文利用有限元方法(FEM)对试验机转轴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利用模态分析得出转轴的各阶模态及其固有频率,利用谐响应分析得出对转轴振动影响最大的模态。模态分... 试验机转轴的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了试验机的动力学性能和工作精度,论文利用有限元方法(FEM)对试验机转轴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利用模态分析得出转轴的各阶模态及其固有频率,利用谐响应分析得出对转轴振动影响最大的模态。模态分析结果说明固有频率的大小与模态发生的部位有关,同一部位发生的模态固有频率接近;谐响应分析结果说明转轴左端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弯曲振动模态比较容易引起转轴的共振。分析结果为转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机转轴 动态特性 模态分析 谐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速变化对钢轨磨损影响的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彩芸 申鹏 刘启跃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24,共6页
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静态接触情况下,轮轨接触质点间蠕滑力、黏滑区的分布随横移量和摇头角变化速率的变化,利用模拟试验研究有制动力作用下车速对钢轨试样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制动力影响时钢轨磨损量随车速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 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静态接触情况下,轮轨接触质点间蠕滑力、黏滑区的分布随横移量和摇头角变化速率的变化,利用模拟试验研究有制动力作用下车速对钢轨试样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制动力影响时钢轨磨损量随车速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在车速小于160 km/h时,钢轨磨损量随车速增加急剧减小,但是当车速超过200 km/h之后,磨损量随车速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相对比较平缓;随着摇头角变化速率和横移量变化速率的增大,轮轨接触斑中最大滑动量逐渐减小,滑移区的面积减小,而黏着区的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磨损 速度 轮轨接触 钢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C/C固体润滑涂层的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莫继良 陈龙 朱旻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16,共4页
在CETR 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用Si3N4陶瓷球和纯钛(TA2)球作为对磨副,对物理气相沉积(PVD)方法制备的WC/C固体润滑涂层进行了球-盘式的滑动摩擦磨损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X)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微... 在CETR UMT-2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用Si3N4陶瓷球和纯钛(TA2)球作为对磨副,对物理气相沉积(PVD)方法制备的WC/C固体润滑涂层进行了球-盘式的滑动摩擦磨损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能谱(EDX)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微观分析,探讨了WC/C涂层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滑动速度对WC/C涂层的摩擦特性影响很大,较小的滑动速度有利于在两种对磨副的磨痕表面形成致密连续的转移膜。Si3N4球作为对磨副时,WC/C涂层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剥层及氧化磨损;纯钛球作为对磨副时,涂层损伤表现为轻微的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WC/C涂层拥有良好的抗钛粘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 WC/C 固体润滑涂层 摩擦磨损 抗粘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动摩擦条件下软骨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振兵 杨莎 +2 位作者 高姗姗 于海洋 朱旻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9-213,共5页
使用新型扭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林格溶液(Ringer’s solution)条件下,对牛髋关节软骨/Φ28 mm Al2O3摩擦副进行了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5~50 N的扭动摩擦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扫描... 使用新型扭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林格溶液(Ringer’s solution)条件下,对牛髋关节软骨/Φ28 mm Al2O3摩擦副进行了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5~50 N的扭动摩擦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扫描电镜(SEM)、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磨痕进行了观察,分析了软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牛髋关节软骨在扭动磨擦条件下存在2种T-θ曲线,即椭圆和平行四边形,分别对应扭动摩擦的部分滑移和完全滑移状态。在扭动摩擦处于部分滑移状态时,牛髋关节软骨表面损伤轻微,主要损伤机理为表面褶皱。处于滑移状态时,沿半径方向,磨痕可依次分为粘着区、褶皱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其主要损伤机制为表面裂纹与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扭动磨损 关节软骨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取向对炭纤维织物复合材料扭动微动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孔成 蔡振兵 +4 位作者 宋川 彭金方 莫继良 沈火明 朱旻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84,共6页
以球/平面接触方式,进行炭纤维织物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之间的扭动微动磨损实验研究,讨论纤维取向对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材料与金属材料类似,均存在3个微动运行区域,即部分滑移区、混合区以及滑移区,微动磨损机制为磨粒磨... 以球/平面接触方式,进行炭纤维织物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之间的扭动微动磨损实验研究,讨论纤维取向对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材料与金属材料类似,均存在3个微动运行区域,即部分滑移区、混合区以及滑移区,微动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炭纤维复合材料微动摩擦磨损性能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特征,即纤维平行且垂直于接触表面的纤维混合排布(N取向)复合材料的摩擦耗散能和磨损量均小于纤维平行于接触表面的P取向。在混合区域,磨损区半径随循环周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N取向小于P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纤维织物复合材料 微动磨损 扭动微动 纤维取向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摩擦制动界面振动信号时频法分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峰 王文健 +1 位作者 刘启跃 郭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4,共6页
利用MM-1000型摩擦制动试验机进行了高速摩擦制动试验,使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了摩擦制动过程中界面轴向与径向振动信号。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不同制动压力、干湿工况下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结合摩擦制动过程中瞬时摩擦系数变化对高速摩... 利用MM-1000型摩擦制动试验机进行了高速摩擦制动试验,使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了摩擦制动过程中界面轴向与径向振动信号。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不同制动压力、干湿工况下的振动信号进行分析,结合摩擦制动过程中瞬时摩擦系数变化对高速摩擦制动界面振动行为时频法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采样能够大幅减小计算量且对低频段振动时频分析无明显影响;Morlet小波时频分析比短时傅里叶变换和HHT边际谱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对制动界面振动信号处理效果更好;时频图中的斜率与制动过程中的转速变化相对应,表明高速摩擦制动过程中转速基本呈线性降低;结合时频图与瞬时摩擦系数曲线可以评估高速摩擦制动过程中界面状况变化过程;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频、二倍频和三倍频,超过三倍频部分能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摩擦制动 振动信号 小波变换(WT)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共振频率与摩擦噪声频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冀军 陈光雄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8-284,共7页
在金属往复滑动试验机上用2种尺寸不同和结构略有差别的球-平面摩擦副系统,对接触共振与摩擦噪声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摩擦系统的接触共振频率非常接近于摩擦噪声频率,两者相对误差不大于2%~5%.对发生尖叫噪声的磨痕形貌进... 在金属往复滑动试验机上用2种尺寸不同和结构略有差别的球-平面摩擦副系统,对接触共振与摩擦噪声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摩擦系统的接触共振频率非常接近于摩擦噪声频率,两者相对误差不大于2%~5%.对发生尖叫噪声的磨痕形貌进行SEM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摩擦噪声的发生与摩擦过程中微凸体之间的锤击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接触共振试验可以辨识实际滑动摩擦系统中最容易发生摩擦噪声的模态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振动 尖叫噪声 接触共振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介质条件下轮轨黏着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宋建华 申鹏 +2 位作者 王文健 郭俊 刘启跃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6,共5页
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上进行轮轨在干态工况突然加水和水介质条件下的黏着特性试验,着重研究水介质条件下不同速度、轴重以及蠕滑率对轮轨黏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蠕滑率下,干态工况加水之后轮轨间的黏着系数较干态时的黏着系... 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上进行轮轨在干态工况突然加水和水介质条件下的黏着特性试验,着重研究水介质条件下不同速度、轴重以及蠕滑率对轮轨黏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蠕滑率下,干态工况加水之后轮轨间的黏着系数较干态时的黏着系数降低了50%-60%;在水介质条件下,不论是最大黏着值还是稳定黏着值(机车实际运行黏着区),受车轮速度影响较大,黏着系数随着车轮速度的上升而降低,轴重对黏着系数的影响较小;黏着系数在达到最大值(饱和值)之前随蠕滑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后随蠕滑率的增加而下降,最后逐渐趋于稳定。最大黏着系数所对应的蠕滑率为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系数 蠕滑率 速度 轴重 水介质 轮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