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6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数据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樊代和 魏云 +3 位作者 沈军峰 贾欣燕 刘其军 高红梅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8-222,共5页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国内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均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具有选课学生数量规模大、专业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情况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以西南交通大学代表性的3个理科学院和3个代表性的工科学...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国内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均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具有选课学生数量规模大、专业范围广等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情况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以西南交通大学代表性的3个理科学院和3个代表性的工科学院本科生课程学习数据为例,从学生选课、考试成绩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学生存在仅根据实验名称就确定为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以及已选择的实验项目与考试选择的实验项目存在不一致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大学物理实验 学习兴趣 成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铁路技术图书“走出去”的实践
2
作者 阳晓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6,共2页
中国高铁已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与如火如荼的中国高铁“走出去”相比,中国高铁技术图书“走出去”的步伐却显迟缓,国际图书市场上有关中国铁路技术的出版物很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高铁外交”成果的显现,中国... 中国高铁已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与如火如荼的中国高铁“走出去”相比,中国高铁技术图书“走出去”的步伐却显迟缓,国际图书市场上有关中国铁路技术的出版物很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高铁外交”成果的显现,中国铁路技术图书“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出版社紧紧把握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从自身特色着手,配合国家高铁“走出去”,发力以高铁为代表的铁路技术图书的版权输出和国际出版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出去” 铁路技术 大学出版社 技术图书 中国铁路 实践 交通 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轨道交通主要岩土工程问题研究
3
作者 陈明浩 唐鸥玲 +2 位作者 李东 陈兴海 任云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0,共6页
研究目的:成都地区广泛分布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成分复杂,包括黏土、砂土、卵石等多种类型;下伏基岩为四川盆地红层碎屑岩,岩质较软,易于风化。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制约了成都轨道交通的规划及建设工作。通过多条... 研究目的:成都地区广泛分布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成分复杂,包括黏土、砂土、卵石等多种类型;下伏基岩为四川盆地红层碎屑岩,岩质较软,易于风化。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众多岩土工程问题,制约了成都轨道交通的规划及建设工作。通过多条成都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的工程实践,系统分析各类问题的地质特征和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勘察要点与相应防控对策。研究结论:(1)成都轨道交通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岷江水系,构造形迹主要为龙泉山箱状背斜,地震基本烈度Ⅶ度;(2)成都平原广泛分布深厚第四系全新统(Q4)和上更新统(Q3)黏性土、卵石与砂层,丘陵及低山区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为白垩系(K)-侏罗系(J)的红色陆相沉积泥岩、砂岩等,泥岩中普遍夹薄层石膏及钙芒硝;(3)研究区岩土体类型多样,成都轨道交通建设面临大粒径高强度漂卵石、透镜体砂层、雅安砾石层、含石膏地层、浅层天然气、红层泥岩、复合地层、水文地质等岩土工程问题,本文详细阐明了各类问题的工程地质特征、勘察要点及防控对策;(4)本研究成果对成都轨道交通第五期、市域(郊)铁路第二期规划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轨道交通 岩土工程问题 勘察要点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植物环境特征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为例
4
作者 李婧 何晓倩 李玉梅 《绿色科技》 2009年第6期44-46,共3页
从群落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与场地功能结合的角度,对西南交大九里校区的植物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高校绿地建设,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及绿色文化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营造一个内敛,宁静的氛围;植物景观应与植物... 从群落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与场地功能结合的角度,对西南交大九里校区的植物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高校绿地建设,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及绿色文化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环境功能,营造一个内敛,宁静的氛围;植物景观应与植物科学结合,创造别具一格的校园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环境 功能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场地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以西南交通大学镜湖片区为例
5
作者 李婧 《绿色科技》 2009年第7期13-14,共2页
从场地在园林设计中作用出发,以馏南交大九里校区镜湖片区为例,对此区域的环境、园林设计进行了解读,指出了该区域设计的长处与不足,最后得出结论:场地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来源于活动在这片土地上的自然与人文。
关键词 场地设计 性格 场地精神 镜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尺铁路桥箱梁风洞试验涡振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骑 黄林 +2 位作者 高贵 李世文 宁伯伟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8,76,共6页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 研究目的:整体式钝体钢箱梁作为大跨度铁路桥近年来采用的一种主梁形式,涡激振动现象较为显著,为研究比例尺对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涡振试验的影响,采用1∶90、1∶50与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比不同比例尺试验下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振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铁路桥钝体箱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适宜缩尺比。研究结论:(1)铁路桥钝体箱梁的涡激振动试验结果受模型比例尺影响较大,其中1∶50节段模型试验中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最为显著,通过1∶25比例尺试验获得的断面涡振响应较小,但该两种比例尺模型的主要涡振特性试验结果大致吻合;(2)1∶90节段模型试验在各风攻角下均没有测试到断面的涡振响应,采用小尺度模型试验无法有效反映钝体箱梁铁路桥实桥的涡振特性;(3)在不考虑节段模型系统满足与实桥间质量与质量惯性矩相似律的条件下,可以在小尺度(1∶90比例尺)模型试验中获得铁路桥钝体箱梁断面的涡激振动,虽无法借此判定实际铁路桥梁的涡振响应,但可借此对比断面涡振性能的高低,在主梁设计阶段初期辅助完成气动优化措施的研究;(4)本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铁路桥箱梁的风洞试验比例尺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钝体箱梁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模型比例尺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运行速度下现有接触网系统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佳 于杰 +3 位作者 鲁小兵 张家玮 姚永明 丁润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79,共6页
研究目的:我国已成熟应用并形成350 km/h及以下速度等级的接触网系统及装备技术体系,但尚缺乏400 km/h运行速度下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工程应用,亟待开展现有接触网系统在400 km/h更高运行速度下的可行性研究,以推进CR450科技创新工程实施... 研究目的:我国已成熟应用并形成350 km/h及以下速度等级的接触网系统及装备技术体系,但尚缺乏400 km/h运行速度下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工程应用,亟待开展现有接触网系统在400 km/h更高运行速度下的可行性研究,以推进CR450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本文结合我国现有典型接触网系统类型,通过弓网动态耦合仿真和高速综合试验数据分析,开展现有接触网系统张力、设施断面、装备在400 km/h运行速度下的适应性研究,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及方向。研究结论:(1)现有接触网系统在400 km/h运行速度时弓网受流质量恶化,动车组升单弓运行时接近标准限值,重联升双弓运行时无法更好适应更高速度的要求;(2)现有接触网系统在400 km/h运行速度时导线、定位、吊弦、弹性吊索、电连接等空间动态位移增加,线索、构件相互间易发生碰撞、磨损,安全风险增大;(3)现有接触网系统在400 km/h运行速度时装备振动疲劳加剧,虽能满足荷载强度需求,但系统及装备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降低,服役寿命大幅缩短;(4)本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领域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及运维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km/h 接触网 系统参数 装备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加筋土挡土墙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8
作者 郭海强 李安洪 +2 位作者 肖卓琦 高柏松 王智猛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研究目的:传统加筋土挡墙存在变形不易控制等问题,在铁路领域应用较为慎重。为解决该问题,日本研发了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至今已在铁路工程领域应用206 km,没有出现损坏或过度变形的情况,且经受住了大地震考验。因此,探究中日加筋土挡... 研究目的:传统加筋土挡墙存在变形不易控制等问题,在铁路领域应用较为慎重。为解决该问题,日本研发了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至今已在铁路工程领域应用206 km,没有出现损坏或过度变形的情况,且经受住了大地震考验。因此,探究中日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差异,对完善我国加筋土挡墙设计体系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论:(1)中日标准在加筋土挡墙的填土设计指标、筋材、破裂面及土压力计算、稳定性检算以及筋材构造等五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五个方面的差异均会导致挡土墙筋材尺寸的设计结果不同;(2)在不考虑构造要求情况下,中国标准相较于日本标准设计的筋材尺寸偏小,结构偏于危险;在考虑构造要求情况下,中国标准相较于日本标准的筋材尺寸偏大,结构更加安全;(3)本研究结果可为国内设计人员全面了解中、日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差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设计方法 填土设计指标 土压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分析及超前探测的隧道涌水量预测
9
作者 张晓宇 赵晓彦 +4 位作者 杜世回 赵文 田振宇 李其帅 杨青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81,104,共5页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弹性波反射法、瞬变电磁获取的物性差异实现掌子面前方60~100m范围内的富水段落及特征的确定,在分析评价隧道地下水位、水压等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应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开展掌子面前方100m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结论:(1)以某砂板岩隧道通过区域逆断层为例,通过水文地质分析确定了逆断层下盘及核部存在集中出水风险,该段地下水位埋深460m,以中等富水为主,反演渗透系数为0.1~0.3m/d;(2)依据弹性波反射法和瞬变电磁确定掌子面前方27m范围内为集中出水段落;(3)采用大岛志洋、古德曼等理论公式对掌子面前方27 m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预测最大涌水量为4017~4724 m^(3)/d,实际开挖总水量在3480~5280 m^(3)/d之间波动;(4)相关计算成果可为隧道突涌水处置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前探测 弹性波反射法 瞬变电磁 集中出水段 涌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桥过渡差异变形对400km/h高铁行车性能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李宁 周川江 +2 位作者 张红伟 胡世兴 罗强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0,共6页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过渡段是实现线路高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过渡段相关研究多针对时速350 km及以下车速展开。为了探究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对400 km/h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更高速度下的适用性问题,建立CR400BF动车组模型和长度20 m的过渡段模型,构建车辆-轨道-路基过渡段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不同沉降变形及不同车速下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结论:(1)时速400 km条件下,过渡段轨面折角和差异沉降是影响列车行车性能的关键因素;(2)总体上,车体竖向加速度、轮轨垂向力及轮重减载率随轨面折角及差异沉降的增大呈线性规律增加,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受过渡段沉降变形的显著影响;相同轨面折角条件下,20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影响更大,而5 m长度内的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影响更大;(3)过渡段在1‰极限折角条件或5 mm极限差异沉降条件下,计算车速由350 km/h提升450 km/h时,车辆动力响应随着车速的增大而增加,均满足限值要求,现行过渡段设计标准在400 km/h及450 km/h条件下仍具有适用性;(4)本文研究可为时速400 km及以上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研究以及路桥过渡段设计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时速400km 路桥过渡段 车-轨-路耦合 行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板式高速磁浮轨道疲劳试验研究
11
作者 陈嵘 王巍钦 +4 位作者 陈治朱 朱翔宇 徐舟 蔡文锋 刘凯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研究目的:高速磁浮轨道在长期运营时受列车、环境等荷载影响,会产生桥梁变形和地基沉降等问题,轨道平顺性降低,同时高速磁浮轨道结构几何形位难以调整且维修不便,致使列车运营安全性降低。本研究借鉴无砟轨道CRTSⅢ型板式结构,设置自密... 研究目的:高速磁浮轨道在长期运营时受列车、环境等荷载影响,会产生桥梁变形和地基沉降等问题,轨道平顺性降低,同时高速磁浮轨道结构几何形位难以调整且维修不便,致使列车运营安全性降低。本研究借鉴无砟轨道CRTSⅢ型板式结构,设置自密实混凝土层作为调整层,制作单元轨道结构试件并开展300万次列车荷载疲劳试验,研究结构应变变化与功能件位移、加速度变化。研究结论:(1)随着加载次数增加,轨道板横向、纵向应变和调整层表面应变均先剧烈变化后趋于稳定,轨道板横向应变拉、压应变最终稳定在[15,30]με、[20,30]με,纵向应变拉、压应变最终稳定在[5,15]με、[15,25]με;混凝土自密实层表面应变拉、压应变最终稳定在[5,15]με、[15,30]με;(2)功能件位移最值0.15 mm,加速度最值约0.23 m/s^(2),存在较大安全余量;(3)300万次疲劳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应变水平稳定,无结构破坏现象,新型板式高速磁浮轨道能较好适应列车荷载;(4)本研究可为高速磁浮轨道梁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 轨道梁 疲劳试验 疲劳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桥-无砟轨道变形映射关系及平顺性研究
12
作者 陈嵘 刘凯 +3 位作者 王巍钦 薛旻 朱翔宇 吕涛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1,共6页
研究目的:大跨度铁路桥梁柔性大,在温度等极端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挠曲变形,引起桥上无缝线路几何形位变化,进而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与品质,因此亟需开展大跨度桥-轨变形映射关系以及轨道平顺性评估方面的研究。本文建立大跨度斜拉桥-无... 研究目的:大跨度铁路桥梁柔性大,在温度等极端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大挠曲变形,引起桥上无缝线路几何形位变化,进而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与品质,因此亟需开展大跨度桥-轨变形映射关系以及轨道平顺性评估方面的研究。本文建立大跨度斜拉桥-无砟轨道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初步探究温度荷载作用下桥梁与轨道的变形映射关系,并结合中点弦测法开展轨道平顺性评估。研究结论:(1)温度及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高低不平顺主要表现出0.6m、1.2m等以扣件间距为特征的短波不平顺;(2)桥梁竖向变形与车体加速度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2,轨道高低不平顺与车体加速度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3,随着测量弦长的增加,相关系数呈现出先增加的趋势并在40~60m弦长附近保持稳定;(3)轨道平顺性在桥塔、桥墩位置附近较差,其日常养护维修工作应予以重点关注;(4)本研究结论可为大跨度桥上轨道平顺性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铁路桥 无砟轨道 变形映射 中点弦测法 平顺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护条件对碾压混凝土强度相关性影响分析
13
作者 张清峰 艾长发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25,共5页
研究目的:抗弯拉强度是碾压混凝土基层(RCC)的材料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由于碾压混凝土材料组成及施工工艺与水泥混凝土等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抗弯拉强度换算公式是否适宜于碾压混凝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 研究目的:抗弯拉强度是碾压混凝土基层(RCC)的材料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由于碾压混凝土材料组成及施工工艺与水泥混凝土等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抗弯拉强度换算公式是否适宜于碾压混凝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f_(c))和抗弯拉强度(f_(f))试验,分析室内标准养护、现场洒水养护以及养护不当条件下的碾压混凝土抗弯拉与抗压强度发展规律,探究两者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并建立适宜于RCC基层的抗弯拉强度和抗压强度换算模型。研究结论:(1)现有规范推荐的水泥混凝土抗弯拉强度预估模型不适宜于碾压混凝土,其显著低估了碾压混凝土的抗弯拉能力;(2)养护条件对RCC早期强度形成及长期强度发展影响极为显著:养护不当条件下,1d抗弯拉强度仅为标准养护的50%,28d抗弯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约为标准养护的82%和66%;早期充分保湿养护对保障RCC基层最终强度与耐久性至关重要;(3)与碎石混凝土、卵石混凝土及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RCC具有更大的折压比;(4)本文研究成果可应用在道路路面基层工程领域,为碾压混凝土基层材料设计与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基层 抗弯拉强度预估 养护条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砂化白云岩地层隧道灾变成因及其对策
14
作者 王志杰 姜逸帆 +4 位作者 鲜一丁 齐永立 李金宜 张慧玲 周平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1,共6页
研究目的:白云岩砂化作为一种特殊岩溶现象,富水环境下具有强致灾性。为了揭示富水砂化白云岩地层隧道突涌致灾成因,提供控制对策,本文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吉新隧道为依托工程,对隧道突涌事故进行调研,结合区域地质、室内微... 研究目的:白云岩砂化作为一种特殊岩溶现象,富水环境下具有强致灾性。为了揭示富水砂化白云岩地层隧道突涌致灾成因,提供控制对策,本文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峨眉至米易段吉新隧道为依托工程,对隧道突涌事故进行调研,结合区域地质、室内微观观测手段以及物理力学试验,对白云岩砂化成因进行分析,总结砂化白云岩灾变模式与致灾成因,并提出控制措施。研究结论:(1)区域白云岩砂化机制为渗透-溶蚀分解-机械崩解型,地层中分布的富水砂化囊体是造成隧道突涌的灾害源;(2)砂化白云岩以细颗粒为主,均匀性差,遇水抗剪强度显著衰减,隧道突涌破坏模式可以分为揭示渗透破坏型突涌、渐进破坏型突涌与间歇型突涌;(3)提出灾害源识别、灾害源释水降压、灾害源加固、低扰动开挖的施工控制对策;(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砂化白云岩地层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砂化白云岩地层 突水涌砂 灾变成因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隧道洞口适宜性评价与应用研究
15
作者 刘伟 许广春 +1 位作者 石崎材 宋树宝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4,74,共6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区隧道洞口选址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挑战,需规避不良地质灾害和洪水位,选择围岩稳定的位置,并考虑施工难度,以降低工程风险及成本。本文基于现场地质勘察、无人机测绘等综合勘察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区隧道洞口选址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地质和环境挑战,需规避不良地质灾害和洪水位,选择围岩稳定的位置,并考虑施工难度,以降低工程风险及成本。本文基于现场地质勘察、无人机测绘等综合勘察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构建隧道洞口选址综合评价方法,利用量化评价方法为隧道洞口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考虑岩性、坡度、坡面走向、高程、与山脊线距离、仰坡危岩体规模、与断层距离、与现有公路距离、与对岸相应位置间最短距离9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2)结合现场地质勘察、专家系统和洞口适宜性定量评价建立隧道洞口选址综合评价方法;(3)相较于单一方法,综合考虑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的隧道洞口选址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实际工程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洞口选址建议;(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山区公路隧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洞口选址 适宜性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法 修正灰色聚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桥梁结构的选型设计 被引量:46
16
作者 杨平 鲍玉龙 +3 位作者 曾永平 周帅 李永乐 丁嘉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0-35,77,共7页
研究目的:为促进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通过收集国外已运营悬挂式单轨线路的资料,分析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中桥梁结构的轨道梁、桥墩和支撑约束的主要形式,提出一种30 m双线简支梁的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形式。研究结论:(1)结合... 研究目的:为促进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通过收集国外已运营悬挂式单轨线路的资料,分析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中桥梁结构的轨道梁、桥墩和支撑约束的主要形式,提出一种30 m双线简支梁的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形式。研究结论:(1)结合国外已建成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特点,考虑我国国情,确认轨道梁横截面为大断面,标准跨度为30 m;(2)悬挂式单轨系统桥墩为T型结构,桥墩设计半径取1.5 m,高度取14 m;(3)对该30 m双线三跨简支梁悬挂式单轨桥梁结构进行了自振分析,计算表明桥梁结构的横弯基频和竖弯基频分别为2.620 Hz和5.398 Hz;(3)研究表明,该30 m悬挂式单轨系统桥梁结构适合我国国情且结构安全可靠,为今后悬挂式单轨系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 结构设计 选型设计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成都市内旅游线的悬挂式单轨车造型设计 被引量:13
17
作者 曾晨 支锦亦 +2 位作者 向泽锐 徐伯初 董石羽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129,177,共5页
目的对适用于成都市内旅游线的悬挂式单轨车造型进行设计研究。方法以成都的轨道交通现状为基础,分析交通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对适用于城市内的几种轨道交通型式进行比较,明确了每种型式的优、缺点;然后将车辆造型与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相结... 目的对适用于成都市内旅游线的悬挂式单轨车造型进行设计研究。方法以成都的轨道交通现状为基础,分析交通与城市旅游的关系,对适用于城市内的几种轨道交通型式进行比较,明确了每种型式的优、缺点;然后将车辆造型与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旅游线轨道交通车辆造型设计。结论得出悬挂式单轨车更适合用于城市内的观光线路,并提出在成都市内几个重要旅游景点间建设一条悬挂式单轨旅游线路,以成都元素熊猫为题材,设计出一款具有成都地域特色,适合市内旅游线路专用的悬挂式单轨概念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单轨车 造型设计 旅游线路 地域文化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精细化勘察及减灾选线
18
作者 周航 陈明浩 +5 位作者 张广泽 陶玉敬 宋章 袁传保 刘瑶 鲁金林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4,共7页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 研究目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板块边界,地处川西北三角形断块区的接合部,区域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其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隧道勘察设计及施工难度极大。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制约龙门山构造带地区隧道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总结隧道典型地质灾害特征,并提出艰险山区铁路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选线原则。研究结论:(1)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构造作用强烈,工程地质条件极特殊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具有“四极三高五复杂”的特点,隧址区主要地质灾害为高烈度地震活动断裂带、“滑崩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热害、岩溶及岩溶水、高瓦斯及硫化氢有害气体等;(2)基于“天空地井试信”平台技术,创建了川西北山区“四极三高五复杂”地质环境背景下时速200 km高标准铁路的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高了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勘察水平及精度;(3)针对龙门山构造带隧道群地区典型地质灾害,总结了基于外生不良地质分区、内生不良地质分级的减灾选线策略和方法,构建了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不良地质选线关键技术体系;(4)本研究成果可为艰险山区复杂隧道精细勘察及减灾选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复杂山区 隧道群 典型地质灾害 精细化勘察 减灾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玉召 严余松 +1 位作者 江南 张红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6-99,共4页
研究目的: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现状的基础上,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说明其可行性,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目的: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现状的基础上,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说明其可行性,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是轨道交通规划的关键环节,对于确定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研究表明:采用DEA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进行综合评价具有操作简单,可综合考虑各输入输出指标,以及能够确定最优方案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线网规划 综合评价 D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法隧道衬砌施工缝防水材料试验研究
20
作者 何永义 上官宇文 +3 位作者 刘大刚 王洋洋 王志龙 王明年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08,121,共6页
研究目的:目前二次衬砌环向施工缝的防水问题,主要采用中埋式止水带防水材料治理,但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止水带扭曲、上浮、位移、倾倒等问题,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本文采用室内试验手段,对矿山法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水泥基渗透... 研究目的:目前二次衬砌环向施工缝的防水问题,主要采用中埋式止水带防水材料治理,但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止水带扭曲、上浮、位移、倾倒等问题,导致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本文采用室内试验手段,对矿山法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和非渗油型蠕变橡胶防水涂料两种新型防水材料的防水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1)防水涂料的类型和施作方式与水压强度密切相关,需依据水压强度合理选择;(2)灰尘会影响防水涂料与基材的粘结性,有尘情况会明显降低防水性能;(3)凿毛工艺对非渗油型蠕变橡胶防水涂料施工缝的抗渗性能影响较小;(4)研究成果可为矿山法隧道防水技术的发展以及隧道支护结构安全性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法隧道 二次衬砌 施工缝 防水材料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