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新疆综合能源系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达 程翔 李鹏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4,共12页
新疆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区域,明晰各能源主体在利益分配中如何实现协同互补是“双碳”背景下新疆保障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以火、水、风、光在合作博弈中收益最大化原则为切入点,构建了多能互补模式下的联合运营函... 新疆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区域,明晰各能源主体在利益分配中如何实现协同互补是“双碳”背景下新疆保障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以火、水、风、光在合作博弈中收益最大化原则为切入点,构建了多能互补模式下的联合运营函数,并使用改进Shapley值法对其收益再分配。研究结果显示:多能互补模式更注重产业协同,Shapley值法的各主体收益取得显著增加,经过改进调整,仅火电收益提升,其余主体收益下降;论证了“先立后破”的必要性,要补“旧”以促“新”,在提高联盟效益时,有针对性地对火电等传统行业进行利益补偿,助力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追“风”逐“日”加快新能源建设,发挥未来科技产业在绿色生产力发展中的竞争新优势,以合力储蓄区域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利益分配 新疆 多能互补 改进Shapley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益补偿决策机制研究
2
作者 王育宝 王子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0,共14页
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为保障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过程中,火电作为灵活性调节的支撑性电源,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实现高比例替代,亟需建立相适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为此构建中央政府、跨省跨区可再生能... 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环节。为保障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过程中,火电作为灵活性调节的支撑性电源,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实现高比例替代,亟需建立相适应的利益补偿机制。为此构建中央政府、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企业、消纳地火力发电企业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各主体跨省跨区能源合作时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电权交易市场替代政府补贴措施,可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消纳地火力发电企业愿意低碳转型的前提是出让发电权的收益足以补偿其灵活性改造成本与市场份额降低造成的损失,但过高发电权价格会挫伤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企业异地消纳的积极性,造成资源浪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作为调节新旧能源利益分配的有效工具,二者价格增加会从不同程度上推动跨省跨区能源合作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省跨区输电 演化博弈理论 煤电灵活性改造 补偿机制 发电权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多能互补体系政策协同机理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育宝 樊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3,共15页
将政策协同与电力生产企业、典型用能企业节能降碳行为发生联系,从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全体用能行业两种视角,构建“政府部门-电力生产厂商-典型用能企业”三方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碳中和目标下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绿... 将政策协同与电力生产企业、典型用能企业节能降碳行为发生联系,从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全体用能行业两种视角,构建“政府部门-电力生产厂商-典型用能企业”三方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揭示碳中和目标下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绿证市场协同实施的降碳成本、运行效率与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碳市场仅覆盖电力行业情形下,政府部门、电力生产厂商、典型用能企业三方主体博弈中,电力生产企业可达到综合能源发电的均衡解,而典型用能企业的均衡解为消极减排,减碳成本低、存在行业间“碳泄露”;当碳市场扩展至所有用能行业后,三方主体存在促进多能互补体系发展的理想演化稳定策略均衡解(碳市场和绿证市场,综合能源发电,积极减排),碳减排成本高、但减碳效果好,其中政府部门策略选择稳定不变、其他两方主体策略选择则受到参数稳定性条件影响。基于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能源需求和分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提出碳中和目标驱动下“三步走”政策协同发展路径,推进多能互补体系高效运行,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多种能源互补发展的新型电力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电力生产厂商进行综合能源发电和典型用能企业积极减排的高效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新型能源体系 多能互补体系 政策协同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能源效率——兼论ESG表现的助力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钱娟 张伦菠 张笑昂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71,共13页
数字技术能突破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时空边界,重塑企业生产方式和要素配置结构,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 数字技术能突破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时空边界,重塑企业生产方式和要素配置结构,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企业能源效率提升。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中小规模企业、非成长期企业、竞争性行业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阶段的企业表现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提升企业能源效率水平。调节效应表明,企业ESG表现能增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能源效率的促进效果,起到“助力”作用,另外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表现均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ESG表现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对中低能源效率水平上的企业调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能源效率 企业ESG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吸收法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嘉伟 顾文波 张富龙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化学吸收法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加大了碳捕集的成本,制约了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推广。从化学吸收剂(胺类吸收剂、两相吸收剂、均相少水吸收剂、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 化学吸收法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再生能耗高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加大了碳捕集的成本,制约了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推广。从化学吸收剂(胺类吸收剂、两相吸收剂、均相少水吸收剂、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和工艺(吸收工艺优化、解吸工艺优化与复合工艺优化)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化学吸收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是开发新型混合胺体系,研发低共熔溶剂,降低两相吸收剂、少水吸收剂与功能化离子液体的黏度与成本以及实现吸收剂低能耗再生;改进吸收工艺与解吸工艺时要充分利用系统中的余热,复合工艺改进需合理耦合若干个单一工艺优化方法,以最大程度降低系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新型吸收剂 捕集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咸水黏度预测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6
作者 李涛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 +2 位作者 薛福生 李延静 敬嘉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采用CO_(2)咸水层封存技术来实现碳减排目标时,咸水黏度对储层中的CO_(2)-咸水两相渗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基于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方法仍有待完善。使用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将咸... 在碳中和背景下,采用CO_(2)咸水层封存技术来实现碳减排目标时,咸水黏度对储层中的CO_(2)-咸水两相渗流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基于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方法仍有待完善。使用最小二乘法、BP神经网络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将咸水黏度分别当作温度、质量摩尔浓度的二元函数以及温度、质量摩尔浓度、压力的三元函数优化了现有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考虑压力影响的黏度预测优化模型。在获得最佳的预测方式后,基于COMSOL软件的水平集方法系统分析了黏度对渗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对现有的经验公式进行一定优化,但是效果不明显;采用二元BP神经网络可以将预测精度提高45.20%,考虑压力后采用三元BP神经网络可以将预测精度提高57.32%。因此,在实验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得到较大压力范围内可靠的咸水黏度值;由于经验公式法能够预测黏度变化趋势,在缺乏相应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可通过经验公式法获得咸水黏度值。此外,通过仿真结果可以发现,黏度会影响流体在流道的分布,进而影响流动速度,黏度比越大,出口平均速度波动越小且更快地趋于平稳;而且黏度比越大,残余水饱和度越小,越有利于驱替过程的进行,二者呈对数函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黏度 BP神经网络 压力 渗流模拟 CO_(2)咸水层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MoS_(2)水热合成因素对CO_(2)加氢制甲醇的影响
7
作者 文长宏 丁明山 +2 位作者 刘娜 黄雪莉 黄河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I0001,I0002,共13页
MoS_(2)作为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优异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催化剂结构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结构可控的MoS_(2)纳米片.研究了Mo/S摩尔比、前驱体溶液pH值和前驱体生长时间对MoS_(2)纳米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使用XRD、SEM、BET和XPS对Mo... MoS_(2)作为CO_(2)催化加氢制甲醇的优异催化剂,其活性受到催化剂结构的影响.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结构可控的MoS_(2)纳米片.研究了Mo/S摩尔比、前驱体溶液pH值和前驱体生长时间对MoS_(2)纳米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使用XRD、SEM、BET和XPS对MoS_(2)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Mo/S摩尔比为1/4、前驱体溶液pH为1.4、前驱体生长时间为12 h时,所制备的MoS_(2)催化剂层状结构清晰,结晶度较高,表现出最佳CO_(2)加氢制甲醇的催化活性,CO_(2)转化率为4.35%,甲醇选择性为59.93%.该工作为相关催化剂材料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水热法 CO_(2)加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咸水层封存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8
作者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 薛福生 +2 位作者 李涛 李延静 刘瑜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4-1302,共9页
为了明确CO_(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基于与核磁共振(NMR)技术相结合的孔隙级渗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咸水层润湿性变化对渗流过程的影响,为揭示润湿性作用下的两相渗流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通过NMR技术测得... 为了明确CO_(2)咸水层封存过程中岩心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基于与核磁共振(NMR)技术相结合的孔隙级渗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咸水层润湿性变化对渗流过程的影响,为揭示润湿性作用下的两相渗流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首先通过NMR技术测得了渗流过程中的饱和度参数,定量分析得到了平均弛豫时间和咸水饱和度的二次函数耦合关系。之后,在二维层面基于水平集法,通过将润湿性设置为不同润湿水平及空间位置函数,模拟CO_(2)在多孔介质中驱替咸水中储层不同润湿性对渗流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核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T1)及横向弛豫时间(T2)与咸水饱和度(S)的函数耦合关系,可以较好表征CO_(2)驱替咸水过程中的岩心润湿性变化。基于孔隙级渗流模型表征孔隙尺度下的润湿性各向同性,发现当岩心润湿性处于极端情况,如强亲水(θ=0°)、中性润湿(θ=90°)或者强疏水(θ=180°)状态时,残余水饱和度较低,驱替效果较好。对于润湿性各向异性,驱替过程较为复杂,其对相对渗透率和残余咸水饱和度的影响各异,尤其入口端和出口端的不同润湿性表现会直接影响两相渗流过程,入口端越亲水且出口端越疏水时,咸水渗流速度越快;这可能是由于润湿性各向异性会导致渗流行为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渗流速率和驱替效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差异;可见,渗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对渗流过程的影响较大。未来研究除了关注咸水层空间尺度下的相关变化外,还需注重时间尺度下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咸水层封存 核磁共振 孔隙级渗流模型 润湿性 渗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的光伏积灰过程数值模拟与特性分析
9
作者 阿热帕提·西尔买买提 郑子鹏 顾文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年第24期10246-10254,共9页
光伏(photovoltaic, PV)发电多分布于沙尘频发地区,光伏组件积灰严重,会降低光电转换效率,影响系统运行,因此研究积灰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光伏板积灰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光伏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 光伏(photovoltaic, PV)发电多分布于沙尘频发地区,光伏组件积灰严重,会降低光电转换效率,影响系统运行,因此研究积灰规律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光伏板积灰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光伏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利用Fluent软件构建光伏板简化物理模型,设置对数风速分布公式模拟入口风速;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描述颗粒粒径分布,探究不同积灰浓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积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灰浓度是影响积灰量的关键因素,积灰量随积灰浓度增加而线性上升;而风速与积灰量的关系呈先降后升的非线性趋势;湿度对积灰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阈值效应。考虑积灰浓度、风速和湿度等因素对光伏板积灰的影响,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光伏板积灰规律,为光伏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PV)积灰 数值模拟 多因素分析 用户自定义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