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及其风貌叙略 被引量:6
1
作者 多洛肯 朱明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65-73,共9页
明清时期土家族涌现了酉阳冉氏、永顺彭氏、容美田氏、石砫马氏四个土司文学家族,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全面,并将诗文结集刊刻,文学创作递相传承,风气蔚然。四个土司文学家族盛衰时间相近、地域色彩鲜明、兼容儒释道三教思想、缺乏女性... 明清时期土家族涌现了酉阳冉氏、永顺彭氏、容美田氏、石砫马氏四个土司文学家族,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全面,并将诗文结集刊刻,文学创作递相传承,风气蔚然。四个土司文学家族盛衰时间相近、地域色彩鲜明、兼容儒释道三教思想、缺乏女性家族成员创作,呈现出独有的审美品格和创作风貌。土司家族取得了丰厚的文学实绩,为土家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土家族 土司家族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的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向东 景芳洲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2-175,共4页
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 在近代中国,报纸这一新型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各类文体之间雅俗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各类文体的融合与通俗化倾向。白话报刊的创办,一是实践了"废文言崇白话"的主张,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二是刊载具有现代意识的白话小说、歌谣和戏曲,是五四白话文学的先驱;三是清末白话报刊的创办者如胡适、陈独秀后来成为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与他们这一时期的活动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章文体 白话报 白话文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突厥碑铭文的文学性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人雄 樊运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古代突厥碑铭文属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范畴,是中国古代突厥汗国时代第一批文学作品。古代突厥民族碑铭文具有醇朴尚实的体裁特征、强烈的情感特征以及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题材特征。
关键词 突厥 碑铭文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曾巩文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晓川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3,共6页
"道"是曾巩文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曾巩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圣人之"道"包含"得于内""行于外"两个方面要素,这对他的文学思想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曾巩认为文可明"道",不因"道... "道"是曾巩文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曾巩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圣人之"道"包含"得于内""行于外"两个方面要素,这对他的文学思想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曾巩认为文可明"道",不因"道"而废文,并致力于以文传"道",从而使"道"行于外而济天下。文、"道"并重既避免了文学沦为极端的致用之工具,保留了文学的审美性,又切合北宋扫除浮艳、艰涩文风的需求,使曾巩形成了独有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巩 “道” “得于内” “行于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学术前沿,凸显栏目特色——《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近五年(2006~2010)论文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向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149,共6页
《甘肃社会科学》"文学栏"是该刊的名牌栏目,本文通过对该栏目近五年刊发论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分析,概括出主要特色,并对进一步办好该栏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甘肃社会科学 文学栏 前沿和热点 专题栏目 名牌意识 学者访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鼓文与田猎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延娟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4,共5页
田猎类赋是汉大赋中重要的一类。前入论述这类赋的渊源,都归结到《诗经·小雅》中的《车攻》、《吉日》二诗。但是从《车攻》、《吉日》到大赋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却少有论及。事实上,秦石鼓文是二者中间很重要的一环,在二者之间起了... 田猎类赋是汉大赋中重要的一类。前入论述这类赋的渊源,都归结到《诗经·小雅》中的《车攻》、《吉日》二诗。但是从《车攻》、《吉日》到大赋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却少有论及。事实上,秦石鼓文是二者中间很重要的一环,在二者之间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秦国对西周文化的吸收以及秦国尚武好战的社会风俗是石鼓文产生的深层原因,石鼓文创作时期秦国的社会背景是石鼓文产生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文 田猎 《秦风》 田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千卷楼本《花韵轩咏物诗存》的文献及文学价值——兼及鲍廷博诗词辑佚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培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71-176,共6页
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所作诗歌情韵盎然、风雅别致,是咏物诗中不可多得之佳作,其诗歌作品主要保存在《花韵轩咏物诗存》中。《诗存》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且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抄... 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博所作诗歌情韵盎然、风雅别致,是咏物诗中不可多得之佳作,其诗歌作品主要保存在《花韵轩咏物诗存》中。《诗存》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且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已影印出版。南京图书馆藏抄本在收诗数量、诗歌文字等方面优于中山大学藏本,具有较高的文献及文学价值。此外,对未见于《花韵轩咏物诗存》的鲍廷博诗词作进一步的辑录,以呈现其诗词创作的整体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廷博 《花韵轩咏物诗存》 辑佚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瘦鹃白话诗“本事”及其与五四新文学的“对话”——从《十七妙年华》谈起
8
作者 张向东 张婧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70,共11页
周瘦鹃为数不多的白话新诗,是周瘦鹃作品辑佚和研究中的空白。《十七妙年华》的本事是周瘦鹃和周吟萍的恋情,这首诗和周瘦鹃的其他诗文、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由于周瘦鹃及其朋友圈的有意传播,"十七妙... 周瘦鹃为数不多的白话新诗,是周瘦鹃作品辑佚和研究中的空白。《十七妙年华》的本事是周瘦鹃和周吟萍的恋情,这首诗和周瘦鹃的其他诗文、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由于周瘦鹃及其朋友圈的有意传播,"十七妙年华"一度成为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坛和影视界的一个知名公众意象。周瘦鹃的白话诗写作和他当时发表的"新诗话",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写作之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要准确理解周瘦鹃的文学史地位,需要对他的文学趣味、创作动机以及他与新文学之间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做仔细的考辩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白话诗 衍生意象 互文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西部文学”的语言地理问题
9
作者 张向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7-63,共7页
新时期西部文学的鲜明特色与中国西部的语言地理状况密切相关。西部语言地理的多语系、多语族、多方言交汇融合特性,使得西部文学的语言构成异常丰富与驳杂,形成了西部文学独特的"语言大观园"景致。西部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 新时期西部文学的鲜明特色与中国西部的语言地理状况密切相关。西部语言地理的多语系、多语族、多方言交汇融合特性,使得西部文学的语言构成异常丰富与驳杂,形成了西部文学独特的"语言大观园"景致。西部各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借词、多种方言、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塑造了西部文学的民族性、地方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西部文学 语言地理 汉语借词 方言俗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四十年
10
作者 韩晓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10-118,共9页
国外对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内关于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成果也相对较少。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大致理出国内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历程。近四十年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外对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国内关于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成果也相对较少。根据现有资料,可以大致理出国内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历程。近四十年甘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探期(1980—1989年),以选编和汇编为为主;第二个阶段为拓展期(1990—1999年),以整体研究为主;第三个阶段为关注期(2000年至今),以内部研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少数民族神话 选编汇编 整体研究 内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家伦抗战期间的“西北行吟”——“五四”新文人的“旧诗”与“新歌”
11
作者 张向东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65,共9页
罗家伦的《西北行吟》,是作者抗战期间考察西北建设时所写的一部以旧诗为主的诗集。诗集描写了大西北奇崛壮丽的风景、具有异域情调的风俗民情、灿烂辉煌的文化遗迹,抒发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诗集以旧体... 罗家伦的《西北行吟》,是作者抗战期间考察西北建设时所写的一部以旧诗为主的诗集。诗集描写了大西北奇崛壮丽的风景、具有异域情调的风俗民情、灿烂辉煌的文化遗迹,抒发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诗集以旧体诗和白话诗并置的形式,从抗战后方的角度,为一代知识分子抗战期间的离乱行旅,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学史料。同时,抗战期间旧体诗的勃兴,再次引发我们对文学革命之后,旧体诗创作这一文学现象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的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伦 旧体诗 离愁别恨 西北奇景 西北民俗 白话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汉文学中的殉情—合葬原型比较分析
12
作者 张天佑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46-150,共5页
在维吾尔文学和汉文学中有大量的殉情-合葬文本,其基本模式为一对相爱的人,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合以死殉情后,双方家长、族人按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合葬,之后会有树木或花草生长于其间,以示爱情的天长地久。此类文本存在的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多... 在维吾尔文学和汉文学中有大量的殉情-合葬文本,其基本模式为一对相爱的人,因各种原因不能结合以死殉情后,双方家长、族人按照他们的遗愿将其合葬,之后会有树木或花草生长于其间,以示爱情的天长地久。此类文本存在的时间之长与数量之多,足以使我们将其视作原型进行分析之。本文认为,此类原型的文化旨归在于:维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向往乌托邦的爱情并企图以此抵抗死亡,实现自身的——人的不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汉文学 殉情-合葬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蔡元培交往中的《德国中央文学报》
13
作者 张向东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61-63,共3页
鲁迅和蔡元培最早的交往,源于他们二人的共同的外国语——德语。1911年4月4日,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寄给鲁迅一份德文刊物——《中央文学报》,并在该日日记中首次记下鲁迅(周豫才)的名字。这不仅是他们二人交往的开端,也是他... 鲁迅和蔡元培最早的交往,源于他们二人的共同的外国语——德语。1911年4月4日,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寄给鲁迅一份德文刊物——《中央文学报》,并在该日日记中首次记下鲁迅(周豫才)的名字。这不仅是他们二人交往的开端,也是他们两人关系纽带中很重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蔡元培 德国中央文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分层中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群 郭郁烈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5-228,共4页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不同的文学样式。本文拟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即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放入文化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 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需求的不同的文学样式。本文拟用文化分层的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以及两者的关系,即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放入文化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中的心态文化层进行理解,进一步将两者分别归入心态文化层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确认民间文学自身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分层 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述善集》看宋元理学对濮阳西夏遗民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富学 胡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100,共11页
《述善集》是元末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纂的一部文集,收录唐兀崇喜及其亲朋师友等所撰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各种体裁作品75篇,内容均立意于"善",富蕴元代理学所强调的忠君、孝道、中庸、善乐、贞节等思想。唐... 《述善集》是元末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纂的一部文集,收录唐兀崇喜及其亲朋师友等所撰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各种体裁作品75篇,内容均立意于"善",富蕴元代理学所强调的忠君、孝道、中庸、善乐、贞节等思想。唐兀崇喜自幼深受理学思想濡染,后就学国子学,理学思想逐渐形成,回乡后在濮阳兴办教育,制定乡约,传播理学思想。《述善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元代西夏遗民受理学影响并将之付诸实施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元代晚期理学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缩影,在中国理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善集》 元代濮阳西夏遗民 唐兀崇喜 理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社会文化心理阐释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新颖独特、富有张力,是表达民意的一种符号。基于创新求变、模仿从众、排遣宣泄、寻爱求暖、自我实现等普遍存在于青年网民中的社会心理,于是青年网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作和使用主体。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消亡... 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新颖独特、富有张力,是表达民意的一种符号。基于创新求变、模仿从众、排遣宣泄、寻爱求暖、自我实现等普遍存在于青年网民中的社会心理,于是青年网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作和使用主体。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消亡取决于社会选择,有生命的语言自然会流传下来,约定俗成后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对待网络流行语应多加包容、积极引导,使其成为网络交流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使用主体 青年网民 社会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向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3-140,共8页
现在已知的丁玲书信,基本都被《丁玲书简》和《丁玲全集》所收,但也有少数仍散佚在民国时期各报刊上。1935年6月《汉口舆论汇刊》所载《丁玲的一封信》、1935年10月《越风》上《丁玲近讯》一文中的丁玲书信片段、1946年4月《消息》中丁... 现在已知的丁玲书信,基本都被《丁玲书简》和《丁玲全集》所收,但也有少数仍散佚在民国时期各报刊上。1935年6月《汉口舆论汇刊》所载《丁玲的一封信》、1935年10月《越风》上《丁玲近讯》一文中的丁玲书信片段、1946年4月《消息》中丁玲给姚蓬子的信,都是目前各种丁玲书信集和研究资料未提及、未收录的重要文献。这些佚信,是反映丁玲1930年代南京'囚居'时期和解放前夕生活、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对我们研究丁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书信 《丁玲全集》 民国报刊 丁玲创作 民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承志小说的“诗性”内涵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茜 马斌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34-139,144,共7页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 "诗性"小说创作已成为现当代很多作家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在此背景下,很多研究者从各方面对小说的"诗性"特征展开研究与论述,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们更多的是从小说所具有的"诗"的某种形式特征这一文本感性层面入手,即在文体层面对这种"诗性"小说进行论述,而忽视了对文学"主体性"精神的探究,即在文学本体论层面来理解和论述。为此,从文体学层面和文学本体论两个层面,运用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路来理解张承志小说中的"诗性"特征将有其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诗性小说 文体学 文学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回族诗人丁澎诗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多洛肯 胡立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11-114,共4页
丁澎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回族诗人,为"西泠十子"和"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丁澎在回族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在诗学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家之言,本文试对其诗学思想进行发微。
关键词 丁澎 气力 宗唐 明七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唐咏昭君诗的主题倾向与表述方式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163-168,共6页
先唐咏昭君诗现存22首,这些诗歌对昭君和亲或肯定赞颂或怀疑反对,其主题已十分鲜明,反映出由汉至隋人们对和亲的认识和理解。其独特意象和第一人称自诉等多种表述方式,对后世咏昭君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先唐 咏昭君诗 王昭君 和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