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与制度重构
1
作者 马俊峰 马强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理论通过解构所有权、使用权与分配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与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矛盾,为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权制度重构提供了理论框架。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在剩余价值社会化进程中展现出...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理论通过解构所有权、使用权与分配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与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矛盾,为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权制度重构提供了理论框架。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在剩余价值社会化进程中展现出与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的深层耦合:财产权能分离机制通过慈善捐赠的产权转移、公益信托的财产社会化以及制度化保障等路径,实现了分配体系从资本积累逻辑向共享发展逻辑的结构性调适,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分配正义的价值诉求,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第三次分配的制度重构需要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演进为价值基点,通过法治保障、政策激励与数字治理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共治的治理框架,创新财富流动机制并提升社会再分配效能,最终形成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发展格局。这一理论探索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分配领域的解释维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产权制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 第三次分配 资本主义私有制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式向度 被引量:3
2
作者 侯选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108,共5页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引领整合能力,其中一个关键是发掘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内在的精神品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内涵,发现这一内在精神主要表现为:自觉的批判意识、积极的建构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引领整合能力,其中一个关键是发掘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内在的精神品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内涵,发现这一内在精神主要表现为:自觉的批判意识、积极的建构意识和对"人的发展"的普遍关注;这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在批判性、建构性与人的发展这三个基本的内涵式向度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社会 历史 批判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关怀 被引量:3
3
作者 云立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实际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给予回应,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关怀出发,把"实现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新的视界和问题域,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化解社会冲突的最... 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实际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给予回应,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关怀出发,把"实现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新的视界和问题域,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化解社会冲突的最终指向,探讨从意识形态建设入手,通过强化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整合公民的价值认同,引导社会心态趋向理性、平和,并以此作为构建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基础和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冲突 现实关怀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形态
4
作者 赵惠强 王富民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4,共4页
意识形态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有其发展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都有论述;西方也有马克思主义,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而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国选... 意识形态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有其发展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都有论述;西方也有马克思主义,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而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国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能丢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意识形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向度
5
作者 金建萍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共6页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视野出发,充分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物的增值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给予严肃而深刻的批判,揭示出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视野出发,充分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物的增值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给予严肃而深刻的批判,揭示出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之中。这一批判逻辑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洞见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理解和思考当今时代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主义批判 社会关系 人的异化 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感建构 被引量:9
6
作者 侯选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7-63,共7页
新时代催生着强烈的情感建构需求。情感建构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促进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认同和行为惯习的必然要求。多维交汇与新媒体发酵的"现代性"情境中,"多情""表演"的交... 新时代催生着强烈的情感建构需求。情感建构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促进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认同和行为惯习的必然要求。多维交汇与新媒体发酵的"现代性"情境中,"多情""表演"的交往方式、"去情""焦虑"的心理体验等,总体上造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疏离,又凸显出个体情感建构的强烈意愿,这就成为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感建构的现实依据。深刻体认新思想中的"共情力",切实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情感建构研究,牢筑人民大众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情感关联,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的心理基础,是有效提升其"掌握群众"能力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有效性 情感建构 共情力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中国化推进 被引量:8
7
作者 岳天明 张成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3,共13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确证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观原典基础上的统一而科学的体系,从实践本身出发去感知、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强调理论问题要通过实践去解决、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的核心在于...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确证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观原典基础上的统一而科学的体系,从实践本身出发去感知、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强调理论问题要通过实践去解决、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的核心在于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基本遵循,在科学定位并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并践行“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实践观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气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1,共6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无产阶级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主体,无产阶级政党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除了无产阶级政党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包括基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无产阶级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主体,无产阶级政党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除了无产阶级政党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包括基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主要有工会与共产主义青年团。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政论家、先进工人和宣传鼓动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需要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及其核心意旨 被引量:2
9
作者 岳天明 张松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50,共11页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专注于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批判性总是指向于人的异化这一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既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更是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仅仅指向于...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专注于无产阶级的命运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批判性总是指向于人的异化这一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既是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更是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仅仅指向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更为关涉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价值功能来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百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分析,批判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初心,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采取的特殊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具有更为深刻的核心意旨,其深意在于对社会运行在更高层次上的秩序化建构与完善。只有这样去认识,才能避免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化理解,从而突显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批判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与诺斯:两种制度变迁观之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润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4-78,共5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是关于制度变迁的学说。两种观点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前者精于制度变迁的长期分析 ,对人类社会追求的制度目标要求更高 ;后者则长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分析 ,更加关注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但二者...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都是关于制度变迁的学说。两种观点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前者精于制度变迁的长期分析 ,对人类社会追求的制度目标要求更高 ;后者则长于制度变迁的具体分析 ,更加关注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但二者都不同程度地论证了制度对于人的重要性 ,从而触及到经济问题的实质。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应在求同存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诺斯 制度变迁观 长期分析 具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3,共5页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的根本性质是指实践的总体性和基础性,这种实践与人是统一和协调的关系,我们应当实现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首先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其次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最后是具有历史哲...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的根本性质是指实践的总体性和基础性,这种实践与人是统一和协调的关系,我们应当实现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的统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观首先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其次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最后是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定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实践 自然维度 社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自由与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思维
12
作者 李朝东 周晓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6,共4页
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协调要求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使现代法权的自由观重新回到了人们关注的视野。许多学者力图通过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中关于自由以及将自由纳入具体社会领域加以考虑的思想,找到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和... 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协调要求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使现代法权的自由观重新回到了人们关注的视野。许多学者力图通过重新解读黑格尔法哲学中关于自由以及将自由纳入具体社会领域加以考虑的思想,找到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和解的途径。其实,马克思的法哲学中关于实践的自由观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自由与法的现实物质基础、阶级基础以及社会历史条件,这对于我国当代从自由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法哲学之内在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法哲学 实践的自由 法的本质 历史逻辑 法的当代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逻辑构境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俊峰 王斌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79,共9页
人是共享的存在者,共享构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物质性存在、社会关系存在与精神性存在是人的不同生存层级和生活情境,也是从生存构境论出发考察人的共享存在方式的根本依据和促成人成为共享存在者的历史前提。分配正义、责任与幸福构成... 人是共享的存在者,共享构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物质性存在、社会关系存在与精神性存在是人的不同生存层级和生活情境,也是从生存构境论出发考察人的共享存在方式的根本依据和促成人成为共享存在者的历史前提。分配正义、责任与幸福构成马克思共享思想的逻辑构境的叙事主题,即在历史性构境中,分配正义构成共享的逻辑基点;在伦理性构境中,责任诠释共享的精神要义;在情感性构境中,幸福表征共享的价值取向。只有深入阐释和把握马克思共享思想内生的逻辑构境,并将其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共享发展理念的话语构序、生活共同体的构式重建相结合,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共享思想的独特性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享思想 存在构境 资本逻辑 共享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公共卫生的生命伦理批判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乔恩 马俊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6,共8页
公共卫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政治制度优劣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问题所呈现的表象,能够发现导致公共卫生问题的制度设计缺陷,促动人们在反思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思考制度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进而根除产生公共卫生危机... 公共卫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政治制度优劣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问题所呈现的表象,能够发现导致公共卫生问题的制度设计缺陷,促动人们在反思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思考制度安排的正当性、合理性,进而根除产生公共卫生危机的深层痼疾。正因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资产阶级医学专家撰写的《公共卫生报告》,从公共卫生视角切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饥饿、肮脏、非人的生命境遇,以及这种恶化的公共卫生条件导致的无产阶级的道德困境。马克思通过讨论公共卫生问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命伦理反思与批判,为无产阶级反思公共卫生及其背后的制度设计,摆脱赤裸裸的非人状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时代,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复杂,因此对《资本论》生命伦理价值的挖掘也比以往更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公共卫生 生命伦理 生命境遇 道德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资本与劳动的内在张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俊峰 张彦琼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8,共8页
在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审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资本与劳动内在张力下的生命样态。马克思认为,资本权力通过隐匿性的手段和机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事实性的统治者。他透彻地揭示出资本与劳动强力对抗下的... 在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视域中审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资本与劳动内在张力下的生命样态。马克思认为,资本权力通过隐匿性的手段和机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事实性的统治者。他透彻地揭示出资本与劳动强力对抗下的片面、附庸和赤裸性的“形式生命”的存在秘密,并进一步在弥合资本与劳动张力的路径下给出生命政治建构方案,以此揭示生命何以存在,继而走向发展并最终实现解放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命政治批判 资本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注意力的技术封建主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俊峰 赵海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共11页
注意力作为数字时代资本增殖的内驱动力,构成了资本布展权力的内核本质。智能技术与数字资本的深度合谋,实现了注意力作为稀缺商品、劳动能力、技术装置的三重身份构境。注意力受到时间持存、个体活动、范围效度的限制而成为稀缺商品;... 注意力作为数字时代资本增殖的内驱动力,构成了资本布展权力的内核本质。智能技术与数字资本的深度合谋,实现了注意力作为稀缺商品、劳动能力、技术装置的三重身份构境。注意力受到时间持存、个体活动、范围效度的限制而成为稀缺商品;注意力直接或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属性使其成为劳动能力;注意力以技术的双面性为底层逻辑,呈现主体性与经验裂变、技术权力与主体管控的特征,使其成为注意力技术。三重构境取代了经济剥削的增殖逻辑,走向技术依附、政治权力的征用逻辑,促动注意力技术的封建化进程,即切割划分主体知觉以实现注意力的延伸管控、割据封建领土以重返封建结构、解析云资本以强化技术闭合与权力征用,进而呈现经济租佃、领土割据、政治专治的封建化特征。同时注意力技术封建化这一技术装置在资本的裹挟下,通过“围置-伪置-置控”等行动复合体形成集置,以转移人类主体性,捕获围置注意力,并使其无法逃逸,以搭建数字封建景观伪置注意力,实现消解主体的对抗性与革命性;以全景敞视监狱置控注意力,召回封建专制的统治逻辑,进而构建技术利维坦与政治利维坦的封建化秩序。这一技术封建主义将生命主体促逼为无根之人、飘荡游魂、机械工具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推行以注意力技术为核心的权力布展、秩序重构与殖民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 劳动力 技术封建主义 数字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下劳动与休闲的耦合逻辑、现实隐忧及其解决方案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俊峰 温兆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7,共9页
在马克思的语境下,劳动与休闲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样态,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数字时代,人的劳动与休闲过程均被纳入资本的增殖逻辑。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劳动与休闲对象的非物质化、资料的生活化,以及主... 在马克思的语境下,劳动与休闲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样态,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进入数字时代,人的劳动与休闲过程均被纳入资本的增殖逻辑。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劳动与休闲对象的非物质化、资料的生活化,以及主体的无产阶级化,共同导致了数字资本主义对主体内在注意力的剥夺和外在行为模式的掌控,从而引发了主体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贫困,削弱了主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潜力。由此,确保数字劳动在生产、分配及制度层面的正义性实现,成为遏制数字资本主义非正义性剥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劳动 休闲 劳动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通渭县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运用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分析
18
作者 任岩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年第3期37-39,共3页
贫困即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短缺和生产要素落后的状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使得农村贫困加剧。文章从马克... 贫困即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短缺和生产要素落后的状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使得农村贫困加剧。文章从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出发,探讨通渭县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理论 贫困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投入的视角 被引量:25
19
作者 陆春萍 赵明仁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76,共5页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和教育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话语中,对大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的这个核心问题讨论的很少。学习投入是反映大学生学习内在过程和外在特征的重要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并不理想。学业挑战性处于中等程度,尤其如分...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和教育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话语中,对大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的这个核心问题讨论的很少。学习投入是反映大学生学习内在过程和外在特征的重要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并不理想。学业挑战性处于中等程度,尤其如分析、综合、判断和应用等高层次思维水平的投入更显不足;大学生不论课内还是课外的学习主动性很弱,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师生互动非常缺乏;需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与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和探索能力为主的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加强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投入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动的个体理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莉 肖凯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100,共5页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利用质性访谈数据,分析了决定大学生自愿性失业行动选择的个体理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自愿性失业是大学生遵循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行动逻辑,为获得社会经济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行为。
关键词 自愿性失业 生存理性 经济理性 社会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