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哈民忙哈半地穴房址的空间构建方式研究
- 1
-
-
作者
钱耀鹏
邓悦
-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0-77,共8页
-
文摘
房屋建筑的空间构建方式是微观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哈民忙哈遗址突然废弃的半地穴房址为对象,通过穴壁立柱划分出不同类别,借鉴传统木构件特征辨析了残断炭化木构件的属性。进而以半地穴面积为据,并参考人体工程及建材长度规格,系统分析了中小型半地穴房屋的三维空间构建方式,提出哈民忙哈遗址可能存在攒尖顶和平顶(或囤顶)两种结构形式。这对于认识史前建筑形式演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半地穴房址
空间构建
屋顶结构
-
Keywords
Haminmangha site
Semi-subterranean houses
Spatial construction
Roof structure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古代陶器成型、修整技术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郭梦
-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
文摘
陶器的成型与修整是制陶技术操作链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正确识别古代陶器的成型技术和修整技术对于建立陶器技术风格与人群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泥条筑成、捏塑、模制、快轮拉坯等成型技术,以及拍打、刮削、利坯、抹平等修整技术,都会在器坯上留下某种程度上可以辨别的技术痕迹,比如泥条缝隙、陶垫窝、螺旋式拉坯指痕等。本文认为通过观察出土陶器标本上的技术痕迹,辅以X光照相术、显微结构分析等科技手段,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古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在实践操作中,要注意挑选器型明确、制陶痕迹显著的陶器标本,并涵盖不同时间、不同文化、不同器类,方能为之后比对制陶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特点奠定基础。
-
关键词
制陶技术
成型
修整
-
Keywords
Pottery technology
Primary forming
Secondary forming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田多
邵晶
裴学松
李静波
-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
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古中心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一期)”(编号:2022YFF090350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黄土高原与中华文明形成机制研究”(编号:2022JZDZ026)的阶段性成果
“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支持。
-
文摘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
Keywords
Jiangliu site
Archaeobotanical remain
Late Yangshao period
Jinghe River Valley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S-09
[农业科学]
-
-
题名新疆天山北路墓地发展阶段研究
- 4
-
-
作者
佟建一
马健
常喜恩
-
机构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0,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巴里坤泉儿沟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号:18AKG004)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在整理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地层关系、器物组合与新获碳十四测年数据,对墓地出土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对墓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路墓地物质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与河西走廊西部人群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纳、融合了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因素,形成了哈密绿洲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
-
关键词
新疆
天山北路墓地
青铜时代
发展阶段
-
Keywords
Xinjiang
Tianshanbeilu cemetery
Bronze Age
Chronology
-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代经营西域的统治支点与战略设计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黎镜明
-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学院
-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9批面上资助项目“汉代敦煌郡的日常涉边事务研究”(2021M692612)。
-
文摘
汉代经营西域首先是出于对华夏区域的安全保障,其次是为了建立对“内属”诸国的统治,又时常体现出对招“远夷”为“外臣”的兴趣。出于对西域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生业和政权组织形式、地缘政治格局等因素的因应,汉代的经略在空间逻辑上注重控制行政治所、屯戍据点和交通线路,点线结合。在统治形态上,以西域都护统领天山南北道诸国,但主要依靠当地酋首自治,实行消耗最低的间接统治。在交聘策略上,善于分化、瓦解敌对阵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同盟和属众。汉代以乌孙、都护府、敦煌郡为统治支点,依托盟友、城邦诸国、边郡的实力,分别以徕远国、安天山、固河西为目标进行了三种战略设计。由于统治支点和依托力量的不同,三种设计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各异,三者间保持了开放和流动。战略利益的优先性决定了何种战略设计居于主导地位。
-
关键词
西域
空间逻辑
交聘策略
统治支点
战略设计
-
Keywords
Western Regions
Spatial Logic
Diplomatic Strategy
Ruling Focus
Strategic Design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