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北麓小流域地面水质特征及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莉 黄懿梅 +2 位作者 丁瑶 肖礼 杨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目的】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秦岭北麓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负荷,为更科学有效地治理水环境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周至余家河竹峪乡段流域为监测对象,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了8个水质监测点,分析2012-10-201... 【目的】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秦岭北麓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负荷,为更科学有效地治理水环境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周至余家河竹峪乡段流域为监测对象,从上游到下游共布设了8个水质监测点,分析2012-10-2013-10水质基本性质(流量、水温、pH、总悬浮物、溶解氧、电导率)和面源污染指标(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计算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从而确定出该区域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结果】2012-10-2013-10,余家河流域水体TN质量浓度逐渐降低;TP质量浓度春季较高,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水体COD质量浓度呈波动性变化,在2013年由春季进入夏季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各水质监测指标中,除TN质量浓度严重超标(最高超标9.6倍)外,其他指标均符合地表水Ⅲ~Ⅳ类水质标准。余家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河流中的TN、TP及COD等标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2.167 0×10-6,0.617 0×10-6,0.670 0×10-6 m3/年,污染物贡献率依次是TN】COD】TP,主要污染源贡献率依次为生活污水】种植业】畜禽养殖。【结论】陕西周至余家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属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家河 农业面源污染 水质监测 水质评价 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减量结合硫酸铵配施提高西北地区旱地春玉米磷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24
2
作者 马琴 刘小雨 +3 位作者 冉瑾怡 刘金山 张翔 周景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7-1058,共12页
【目的】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过量施用,磷肥利用效率偏低。本研究旨在探究春玉米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设置3年的定位田间试... 【目的】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过量施用,磷肥利用效率偏低。本研究旨在探究春玉米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设置3年的定位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肥)、农户模式(FP,磷用量P2O5120 kg/hm2,撒施)、减磷撒施(RP,磷用量P2O570 kg/hm2,撒施)、减磷条施(BF,磷用量P2O570 kg/hm2,条施)、硫酸铵模式(SA,采用硫酸铵氮肥替代尿素氮肥,其他同减磷撒施处理)。在玉米四叶期、五叶期以及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测定玉米根系、地上部生物量及其磷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pH、有效磷、丛枝菌根侵染率,并采用WinRHIZO根系扫描系统测定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指标。【结果】三年试验结果表明,RP、BF、SA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与FP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但磷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平均增幅68.0%。RP、BF、SA处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磷含量较FP处理降低7.1%~12.9%,磷累积量降低了8.8%~17.0%,其中RP和BF处理降低幅度达到显著水平,但SA处理籽粒磷含量和磷累积量与FP处理相当。与FP处理相比,RP和SA的磷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其中SA处理显著提高7.2个百分点;RP、BF、SA处理均有促进春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趋势,其中SA处理根长、根表面积以及细根长(直径小于0.50 mm)分别提高13.9%~37.9%、8.6%~46.1%、12.2%~43.0%。此外,与FP处理相比,RP和SA处理提高了玉米苗期根系丛枝菌根侵染率,增幅在16.2%~21.7%;SA处理非根际土碱性酶活性有增加趋势,五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BF处理非根际土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8.8%~56.3%。【结论】在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施用量由现在的P2O5120 kg/hm2减少至70~75 kg/hm2仍可保证玉米稳产。在此基础上,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代替尿素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以及丛枝菌根侵染,促进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减施 硫酸铵 磷肥利用率 AM菌根侵染率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边坡的植物群落与碳储量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曲宁 李春林 +3 位作者 王志康 孙琳婷 张良振 张式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9,共12页
生态受损和生态环境代价是制约中国海岛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介绍了团粒喷播技术在生态受损海岛边坡的应用,分析了采用以豆科植物为主要喷播植物的团粒喷播技术修复海岛受损边坡的效果和固碳价值。... 生态受损和生态环境代价是制约中国海岛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珠海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介绍了团粒喷播技术在生态受损海岛边坡的应用,分析了采用以豆科植物为主要喷播植物的团粒喷播技术修复海岛受损边坡的效果和固碳价值。不同时间修复效果表明,修复植物能够快速生长,对地表形成极高覆盖度,并与本土物种形成稳定的群落,同时实现较高的固碳量。实施修复18个月后,地表盖度达到99.96%,修复植被碳密度为3 923.86 g/m^(2),新增绿地固碳总量为1 438.75 t二氧化碳,新增碳汇估算价值为12.1万元。因此,采用基于团粒喷播技术的生态修复能够有效减少旅游开发的生态补偿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居民海岛 生态修复 团粒喷播 蓝色碳汇 珠海三角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不同城市公园木本植物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式雷 张良振 +6 位作者 李春林 王志康 孙琳婷 曹志泉 孙佳丽 秦青 范培先 《园林》 2024年第7期97-107,共11页
为衡量城市公园中木本植物的分布及物种构成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重要性,以青岛太平山公园及其周边小型公园的木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群落二元丰富度的方差分解法探讨物种对研究区域β多样性的贡献(SCBD)和样... 为衡量城市公园中木本植物的分布及物种构成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重要性,以青岛太平山公园及其周边小型公园的木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群落二元丰富度的方差分解法探讨物种对研究区域β多样性的贡献(SCBD)和样地对研究区域β多样性的贡献(LCBD),进一步分析了单一物种、不同科类、不同植物类型及不同园区对β多样性的相对重要性。主要结果:单一物种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与其在不同园区出现的机会相关,出现频数过高的优势树种和出现频数过低的弱势树种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均较低,而出现频数居中的树种如朴树(Celtis sinensis)、榉树(Zelkova serrat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等木本植物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最高;木本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科如蔷薇科(Rosaceae)、柏科(Cupressaceae)、松科(Pin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对群落β多样性有重要贡献,其科类下的物种组成数量较高,同时物种独特性程度也较高;青岛城市公园的木本植物类群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从整体上看,落叶植物的SCDB值高于常绿植物,阔叶植物的SCDB值高于针叶植物,但从个体水平上看,落叶树种的SCBD平均值低于常绿树种,阔叶树种的SCBD平均值低于针叶树种,虽然常绿植物或针叶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较低,但物种独特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中中山公园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度最大,LCBD值与园区的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应加强保护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公园,同时利用不同园区的环境异质性增加木本植物的独特性这对保护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木本植物群落 物种组成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子午岭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氮素及相关酶活性的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邢肖毅 黄懿梅 +2 位作者 黄海波 安韶山 刘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03-1411,共9页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林区裸露地为对照,选择撂荒地、白羊草草地、油松、山杨和辽东栎林地五种典型植被群落下0—10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无机氮、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脲酶、蛋白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了研... 以黄土丘陵区子午岭林区裸露地为对照,选择撂荒地、白羊草草地、油松、山杨和辽东栎林地五种典型植被群落下0—10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无机氮、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脲酶、蛋白酶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氮素基本表现为乔木林,尤其是辽东栎和油松下含量最高,而有机氮则在白羊草地富集明显。铵态氮为子午岭林区速效氮的主要形式。土壤铵态氮与微生物氮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氮和亚硝态氮、矿化氮、微生物氮均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辽东栎群落下最高,蛋白酶在白羊草地下较高,且脲酶活性在土壤上层高于下层,而蛋白酶和硝酸还原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脲酶活性和铵态氮、有机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极显著正相关;硝酸还原酶活性与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和土壤各种氮素含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氮素形态 酶活性 子午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邢肖毅 黄懿梅 +1 位作者 安韶山 张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81-7189,共9页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 为了探讨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物群落对土壤氮素含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选择退耕历史较长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安塞县洞子沟流域8种典型植物群落下0—10cm和10—20cm的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有机氮、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从草本群落到乔灌草群落,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增加,整体表现为乔灌草群落>灌草群落>草本群落。然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氮素水平远低于自然恢复的乔灌草群落,甚至低于灌草群落。0—10cm土层各形态氮素均低于10—20cm土层。硝态氮对植物群落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作为土壤氮素水平的敏感指标。土壤有机质、pH、容重与氮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各种氮素间极显著正相关。各种氮素占总氮的比例对总氮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响应,有机氮、可矿化氮和微生物量氮占总氮的比例相对稳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随总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植物群落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利煤矿复垦区植物叶片和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赵俊峰 肖礼 +3 位作者 安韶山 方瑛 马任甜 黄懿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36-3045,共10页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同时研究叶片和枯落物之间的养分循环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片C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乔木(侧柏537.96 g/kg)最大,草本(沙打旺423.73 g/kg)最小;N、P、K含量变化较小。枯落物中沙棘C含量(417.84 g/kg)显著高于沙打旺、柠条;N、P含量差异显著,氮含量表现为沙打旺(20.30 g/kg)最大,柠条最小,磷含量表现为沙打旺(1.57 g/kg)最大,沙棘最小;沙打旺K含量(6.31 g/kg)显著高于沙棘、柠条。叶片C、N、P、K含量高于枯落物。N、P、K的回收率分别为5.17%—50.16%、4.19%—6.41%、11.27%—23.24%,其中P回流率表现为沙打旺(6.41%)最大,柠条最小;K回流率表现为沙棘(23.24%)最大,柠条最小。(2)灌木、草本植物N/P>16,乔木类N/P<14,灌木类、草本类生长受制于P,乔木类生长受制于N。结合土壤C、N、P含量,建议在植被恢复初期种植豆科等先锋植物,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再逐步种植灌木、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养分循环 叶片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1年间陕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的热量资源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文 同延安 +4 位作者 韩仲宇 梁婷 杨宪龙 路永莉 梁连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2-778,共7页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 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种植北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北移。为研究冬小麦在陕北地区种植的适宜性,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榆林、绥德、横山、吴起和延安5个站点1961—2001年间40年的逐日温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该地区冬前积温、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度、生育期≥0℃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温度等指标及变化情况,通过热量指标评价陕西省冬小麦北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1月平均温和生育期≥0℃积温都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越冬期负积温每10年升高36.2-71.7℃.d,1月平均温度每10年升高0.32-0.61℃,生育期≥0℃积温每10年升高44.1-88.7℃.d。此外,年极端最低温也表现出升高趋势,但不显著。而冬前积温在延安和吴起两站点分别以20.3℃.d.10a 1和16.1℃.d.10a 1的速率显著升高,但榆林和绥德两站则有所下降。整体而言,到2001年,延安站各项气温指标都能满足北移冬小麦需要,热量资源不会成为该地冬小麦北移的障碍;吴起和绥德1月份平均温度偏低,北移存在一定风险;而榆林和横山因越冬期负积温和1月平均温度过低而存在较大风险,不适合北移冬小麦的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量资源 北移 冬小麦 陕北地区 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的价态与浓度水平对6种植物种子发芽和根际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毛晖 王朝辉 +1 位作者 Graham Lyons Glenn McDonald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58-1965,共8页
本文研究了硒的价态(Se6+和Se4+)和浓度水平(0~100mgSe·L-1)对6种植物(大麦、小麦、花椰菜、萝卜、苜蓿和欧芹)种子萌发和根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1mgSe·L-1)对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硒(>4m... 本文研究了硒的价态(Se6+和Se4+)和浓度水平(0~100mgSe·L-1)对6种植物(大麦、小麦、花椰菜、萝卜、苜蓿和欧芹)种子萌发和根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1mgSe·L-1)对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硒(>4mgSe·L-1)则有显著抑制作用,不同种子对硒的抗性表现不同。根长和芽长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浓度对花椰菜和小麦种子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欧芹种子表现出抑制作用。较高浓度(1~4mg·L-1)即对花椰菜、苜蓿和欧芹的根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高浓度对小麦、大麦和萝卜根生长有抑制作用,且使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硒浓度高于根生长。比较价态,低硒时六价对花椰菜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四价,高硒时小麦和苜蓿对硒的抗性表现为六价硒强于四价硒,其余科属差异不显著。不同科属对硒的抗性为禾本科小麦和大麦最强,十字花科花椰菜和萝卜次之,豆科苜蓿较差,伞形科欧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态 浓度 种子发芽 根际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衡 吕家珑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9-787,共9页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指标对植物群落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下5种植物群落(茭蒿群落样地、沙棘群落样地、铁杆蒿群落样地、百里香群落、芦苇群...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指标对植物群落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下5种植物群落(茭蒿群落样地、沙棘群落样地、铁杆蒿群落样地、百里香群落、芦苇群落)土壤为对象,对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V.P),速效钾(AV.K),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群落下,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机质(SOM)、全氮(TN)显著高于下层土壤,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其对土壤碳氮磷具有显著地累积作用,对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碳氮比(C∶N)在5种植被群落下较为稳定,土壤SOM与TN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土壤碳氮比(C∶N)、氮磷比(N∶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土壤C∶P、N∶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0-20cm和20-40cm土层SMBN、SMBC均表现为: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说明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见,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铁杆蒿群落对该区土壤碳氮磷等养分的累积作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群落 生态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生物量 铁杆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上低水平镉污染对小麦植物络合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衡 吕家珑 刘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通过在中国18种不同农田土壤背景下设置较低水平的重金属镉(Cd)污染,研究小麦分蘖期叶片中非蛋白巯基(TNP)、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低水平土壤Cd(0.3~1.2mg/kg)污染导致小麦TNP、GSH、PCs的合成量显著改... 通过在中国18种不同农田土壤背景下设置较低水平的重金属镉(Cd)污染,研究小麦分蘖期叶片中非蛋白巯基(TNP)、谷胱甘肽(GSH)和植物络合素(PCs)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低水平土壤Cd(0.3~1.2mg/kg)污染导致小麦TNP、GSH、PCs的合成量显著改变,其中以PCs反应最敏感,两者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还发现,土壤Cd污染下植物PCs合成量与部分土壤理化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种类间复杂多变的理化性质可能会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植物PCs的合成。说明在试验设定范围内可通过检测植物PCs含量来预测或评价土壤重金属Cd的污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镉污染 植物络合素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营养从有机肥到化肥的变化与反思 被引量:56
12
作者 周建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86-1693,共8页
二十世纪前,农业生产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营养,维持地力不衰,这一时期一般称为"有机营养"阶段。之后,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进入以化肥养分供应为主的"无机营养"阶段。化肥的... 二十世纪前,农业生产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营养,维持地力不衰,这一时期一般称为"有机营养"阶段。之后,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进入以化肥养分供应为主的"无机营养"阶段。化肥的连续大量施用在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以致近年来出现了怀疑或否定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思潮。为此,本文回顾了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化肥使用的历史,指出仅靠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作物等传统的营养作物的方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不合理和过量问题,有机肥施用方面,主要是集约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不合理布局,存在种养分离,难以农业利用等养分管理问题。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除采取已有的合理施肥技术及方法外,还应改变从植物营养角度只重视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的供应,拓宽为重视碳、氮、磷及钾等不同元素间的时空平衡关系;以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有机–无机营养的结合,应避免陷入有机与无机营养的争论;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看待养分利用与管理问题,关注养分在田块、流域及区域尺度的流向及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影响;将科技与政策等有效结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 有机肥 化肥 养分资源 合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典型大骨节病区居民膳食硒营养调查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尹丹 李欣雨 +4 位作者 刘苡轩 蒙元永 黄冬琳 邱炜红 王朝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999,共9页
为了解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大骨节病区停止硒盐防治措施6年后居民硒营养水平,明确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是否达到人体需要量,比较现阶段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人群膳食硒摄入量差异,为陕西省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保障其硒营养摄入状况和预防控... 为了解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大骨节病区停止硒盐防治措施6年后居民硒营养水平,明确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是否达到人体需要量,比较现阶段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人群膳食硒摄入量差异,为陕西省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保障其硒营养摄入状况和预防控制大骨节病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渭北选择2个大骨节病典型县区(永寿县、麟游县),以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非病区杨凌区作为对照,共9个自然村,270户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收集成年居民的基本信息及过去1年食物摄入情况,食物硒含量采用文献检索数据,计算问卷区域居民每日硒摄入量。结果表明:非病区杨凌居民每日硒摄入量明显高于病区永寿县、麟游县,其值分别为61.8、25.0、35.0μg。日摄入硒较低的病区居民人均收入较杨凌低,膳食结构仍然以粮谷类食物为主,每日小麦(面粉)的摄入量较大,分别占所有食物的46%和37%,杨凌区为24%;但因3个县区土壤均低硒,小麦籽粒中硒含量极低,其对杨凌、永寿、麟游居民硒摄入量贡献值仅为7%、13%和12%。渭北大骨节病区居民膳食结构仍以粮谷类食物为主,非病区杨凌区居民膳食多样性优于病区,主食小麦的摄入量显著低于病区居民,动物性食物中鱼虾类、蛋类、乳类的摄入量是病区居民的1.62~5.4倍。杨凌区、永寿县、麟游县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虽高于人体最低膳食硒需要量,但病区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远未达到人体膳食硒适宜需要量,此差异与病区土壤和农产品低硒、膳食结构、居民经济收入关系密切。亟需强硒营养宣传、利用经济有效的农艺措施提高小麦硒含量、增加经济收入、完善膳食结构以提高该区域居民硒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硒摄入量 膳食多样性 大骨节病 土壤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肥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珂 赵吉红 +3 位作者 王少霞 李萌 陈艳龙 田霄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2,共5页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及喷Zn使籽粒Zn含量由CK的25.9 mg·kg^(-1)分别提高到32.2、52.4 mg·kg^(-1)和52.7 mg·kg^(-1),增加幅度分别为24%、102%和103%;喷三唑酮和喷Zn+三唑酮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23.8%、15.9%,使植酸/Zn摩尔比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锌生物有效性。Zn与三唑酮配合喷施下提高籽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能兼顾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喷锌 三唑酮 锌含量 锌生物有效性 冬小麦 锌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春林 张鹏燕 +3 位作者 耿松毅 赵杰 王志康 张式雷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破损山体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一个过程,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加快破损山体修复的进程。最近新提出的“物质循环调节理论”为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团粒喷播技术”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 破损山体的自然恢复是相当缓慢的一个过程,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加快破损山体修复的进程。最近新提出的“物质循环调节理论”为实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团粒喷播技术”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应用。通过样地调查和采样,对经过6 a人工生态修复的黑龙江抚远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价,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探明运用“团粒喷播技术”的生态修复工程的修复效果。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D_(MW))明显高于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样地(P<0.05),生态修复的区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比未修复区域优异,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修复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林地的固碳释氧价值为102702元。从固碳、养分固持、植物多样性、水土保持4个方面分析,评价抚远破损山体的修复效果等级为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损山体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和生物炭对小麦产量及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郝红玉 张统帅 +4 位作者 杨那 郑玉娉 王朝辉 翟丙年 李紫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9-1447,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性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2种施肥方式为主区,以不配施有机物料、配施有机肥和配施生物炭为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籽...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性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洛旱6号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2种施肥方式为主区,以不配施有机物料、配施有机肥和配施生物炭为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籽粒淀粉结构、理化特征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农户施肥方式相比,监控施肥显著增加了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提高了A型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百分比,显著提升了平均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在同一施肥方式下,与不配施有机物料相比,配施有机肥对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和淀粉黏度参数也均表现出正向效应,同时降低了B型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百分比,而配施生物炭对淀粉含量及直支比、A型淀粉粒体积及表面积分布影响均不显著。施用生物炭对淀粉糊化特性影响在不同施肥方式下存在差异,农户施肥+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而监控施肥+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升值。监控施肥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产量。在所有处理中,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直支比、淀粉粒分布、淀粉黏度参数综合表现最好,说明在监控施肥条件下减少施用化肥同时配施有机肥可改善小麦淀粉品质和增加产量,促进渭北旱地冬小麦高产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监控施肥 淀粉组分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1
17
作者 陈心想 何绪生 +2 位作者 耿增超 张雯 高海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534-6542,共9页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0 t/hm2)、B5(5 t/hm2)、B10(10 t/hm2)、B15(15 t/hm2)和B20(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58.2%;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272.2%;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112.8%、3.8%—38.5%和6.1%—47.2%;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塿土 新积土 土壤化学性质 小麦 糜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4
18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3 位作者 陈心想 赵军 耿荣 王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7,共9页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B0)显著增加87.22%、33.33%、18.76%、94.79%、178.80%;在10~20 cm土层,TOC、POC、TN、NO-3-N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EOC、MBC、A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B0显著增加78.05%、23.85%、31.07%,而MBN在40 t·hm-2时达到最大,比B0显著增加50.87%;在20~30 cm土层,并没有直接地施用生物炭,但因为上层生物炭的影响,除NO-3-N外,其余各指标含量多在60 t·hm-2或80 t·hm-2时显著高于B0;此外,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分别增加37.92%~108.31%和1.05%~14.94%,其中氮储量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也表明,土壤TOC、EOC、POC、TN、AN、NO-3-N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具有提高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碳截留,提升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碳 全氮 旱作农田 储量 分布 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04
19
作者 赵彤 闫浩 +2 位作者 蒋跃利 黄懿梅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615-5622,共8页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246.56—321.25、267.76—347.05和118.96—245.14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7—47.63、27.63—42.89、24.66—36.20和15.64—22.56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4.14—22.96、12.89—19.75、11.54—14.40和7.23—11.5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天然草地最高、人工乔、灌木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农地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9—10.87和16.27—24.1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2.70%—4.85%、2.56%—4.45%、2.08%—5.34%。其中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和农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显著小于人工乔木林(P<0.05);MBC/SOC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不显著,MBN/TN和MBP/TP均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植被类型对这些与土壤微生物量紧密相关的理化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不同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2
20
作者 赵军 耿增超 +4 位作者 尚杰 耿荣 王月玲 王森 赵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55-2362,共8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 以小麦-玉米轮作交替种植下的田间试验为平台,探讨施用生物炭及3种炭基硝酸铵氮肥对土壤主要化学肥力因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6个处理,依次为:对照(施磷、钾肥,CK);生物炭(BC);硝酸铵氮肥(AN);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CH);固-液吸附型生物炭基氮肥(XF);化学反应型生物炭基氮肥(FY)。结果表明,生物炭及3种生物炭基氮肥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有效降低了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与CK处理相比较,CH、B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2.10%、17.45%,而AN、XF、FY 3个处理则分别减少了9.09%、10.86%、1.4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较CK均有增加,且BC、XF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BC处理的增幅最大,达66.53%,XF处理的增幅次之,达到了62.78%,AN处理的增幅最小,为24.86%。与CK处理比较而言,FY、XF、CH均增加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增加效应均依次减弱,FY、XF处理均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而CH处理降低了碱性磷酸酶活性。FY、XF、CH较CK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6.61%、22.58%、20.72%,且增产效果依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炭基氮肥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