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生军 杨改河 刘和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945-1947,共3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力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形成机制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桑丽智 周捷 +2 位作者 吴锁智 王绪峰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9-687,共9页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B0)处理相比,B2和B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显著增加,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8.1%和14.6%,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6.3%和20.0%。高量施用生物炭(B2、B3)促进了冬小麦地上部及各器官的花后氮素积累,其中茎、叶、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3%~18.2%、4.9%~16.5%和4.2%~10.9%。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表观氮损失(降幅34.5%~38.5%),提高了氮肥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B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2.3 kg·kg^(-1)和9.1 kg·hm^(-2)·mm^(-1)。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全氮、速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30和50 t·hm^(-2)施用生物炭能够有效促进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提高产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旱地小麦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地区葡萄园生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惠竹梅 李华 +2 位作者 张振文 黄懿梅 王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在生产园行间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8%,总孔隙度提高6.15%。同时生草可降低葡萄园土壤水分含量,在葡萄根系生长的土... 在生产园行间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8%,总孔隙度提高6.15%。同时生草可降低葡萄园土壤水分含量,在葡萄根系生长的土层(0~60cm)范围内,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紫花苜蓿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 葡萄园 白三叶草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土壤含水量 半干旱地区 影响 西北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承载力及提高途径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孟庆香 常庆瑞 +2 位作者 张俊华 陈涛 熊广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为1459kg/hm2,现实生产力794.5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50.67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的标准。要达到中高消费水平,必须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为1459kg/hm2,现实生产力794.5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50.67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的标准。要达到中高消费水平,必须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人均粮食 最低消费 农牧交错带 提高途径 人口承载力 土地生产潜力 培肥地力 作物产量 施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本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常庆瑞 安韶山 +1 位作者 刘京 文治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23,共6页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 通过分析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壤的机械组成、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 ,探讨了土地荒漠化的本质。结果表明 :土壤受风沙作用 ,细粒物质逐渐减少 ,表层消失 ,或者被流沙取代 ,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 ;土壤质地出现沙化 ,颗粒组成变粗 ;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 ,保水保肥性能降低 ;土壤形成以现代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 ,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 ,进化与退化同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农牧交错带 土地荒漠化 本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建立 被引量:10
6
作者 赫晓慧 常庆瑞 +1 位作者 高亚军 贾科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55,共4页
介绍了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系统内容、应用模块设计与建立,并阐述了系统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在3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构筑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壤侵蚀评价2个应用模块。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动态监测 系统设计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长期施肥环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林英华 张夫道 +4 位作者 杨学云 贾小明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9-614,共6页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分析测定了土壤环境中的3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分析测定了土壤环境中的3类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土壤因子的5项指标(耕层全N、有机质含量、有效P、pH、土壤含水率)。以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5种优势类群、弱势类群以及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理论对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环境因子与农田土壤动物因子的关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壤pH和含水量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影响最大。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全N>有机质>含水量>pH>细菌>真菌>放线菌>有效P。优势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土壤全N的影响次之,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分别为0.6555和0.6444;细菌的影响最小,其灰色综合关联系数为0.5429。土壤因子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大于土壤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动物 长期施肥 土壤环境因子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8
8
作者 井赵斌 魏琳 +1 位作者 俞靓 程积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64-1369,共6页
本研究概述了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目前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抗旱牧草转录组测序研究思路,展望了转录组测序可能对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发掘及其在牧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育种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牧草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鉴定与筛选的新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任祥祥 马永清 +2 位作者 郎明 董淑琦 安雨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向日葵列当已经成为我国向日葵产区的主要草害之一。国内目前主要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鉴定,这些方法所需鉴定时间长,需要在列当发生地进行。本研究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比较不同向日葵品种对列当种子发芽的... 向日葵列当已经成为我国向日葵产区的主要草害之一。国内目前主要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鉴定,这些方法所需鉴定时间长,需要在列当发生地进行。本研究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比较不同向日葵品种对列当种子发芽的刺激程度差异,进行向日葵抗列当种质资源的筛选。为向日葵育种提供一种简便的抗列当种质资源鉴定与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抗列当 种质资源 鉴定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10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凌城区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计算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玲 吴普特 +1 位作者 赵西宁 王玉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5-229,共5页
应用径流系数法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城区雨水资源利用潜力。2007年可直接收集利用的雨水总量为123.91万m3,占该年杨凌城区总用水量的28.3%;可处理后回用的雨水总量为367.15万m3,但目前仅有占城区总面积1.98%的绿地利用雨水12.93万m3,其它... 应用径流系数法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城区雨水资源利用潜力。2007年可直接收集利用的雨水总量为123.91万m3,占该年杨凌城区总用水量的28.3%;可处理后回用的雨水总量为367.15万m3,但目前仅有占城区总面积1.98%的绿地利用雨水12.93万m3,其它均未予利用;预计到2020年,以枯水年计算,可直接收集利用的雨水总量为3 233.03万m3;可处理后回用的雨水潜力巨大。并进一步对杨凌城区实施雨水利用后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利用潜力 径流系数 水资源 杨凌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穗醋栗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生态环境条件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建伟 杨荣慧 +1 位作者 王延平 达娃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6-239,共4页
对黑穗醋栗生物学特性和不同自然气候区的栽培观察研究表明,黑穗醋栗在陕北引种栽培,当年秋栽越冬需埋土防寒,2a生幼株越冬无冻害,并能正常开花结果。基生枝萌发力强,成龄株丛能萌发50个左右基生枝。根系密集,须根多,根系在土壤... 对黑穗醋栗生物学特性和不同自然气候区的栽培观察研究表明,黑穗醋栗在陕北引种栽培,当年秋栽越冬需埋土防寒,2a生幼株越冬无冻害,并能正常开花结果。基生枝萌发力强,成龄株丛能萌发50个左右基生枝。根系密集,须根多,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浅,大部分根系集中分布在10~45cm土层中,抗旱能力较弱。花期水肥缺乏易引起落花落果,营养生长期土壤含水率低于10%~15%时,生长停止,叶片日灼严重,冬季枝条生理缺水受冻干枯。结果枝组以2-4a生枝为主,5a生以上枝结果衰退。修剪幼龄株丛枝条采取短截;老龄株丛枝,即4a生以上枝采取疏除更新,基部1a生萌条应采取除萌适量保留修剪。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下栽培观察结果,延安以南铜川以北,年降雨量500mm以上地区,为黑醋栗栽培最佳适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穗醋栗 生物学特性 适生环境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栽培对旱地冬小麦土壤肥力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马玉 徐士璎 +6 位作者 张斌 卢枰达 王可琳 周静 李常成 王小平 刘梦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在土壤表面覆盖秸秆、薄膜等可以控制土壤理化性质,使之朝着增加农作物产出的方向发展。这种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利用自然降水的效率,增强保墒能力,演化出多种栽培模式。然而,已有研究未能充分比较多种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在土壤表面覆盖秸秆、薄膜等可以控制土壤理化性质,使之朝着增加农作物产出的方向发展。这种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利用自然降水的效率,增强保墒能力,演化出多种栽培模式。然而,已有研究未能充分比较多种栽培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限制了试验结果应用于旱区雨养小麦集雨保墒和高产稳产等方面的研究。以渭北旱塬区雨养小麦为研究对象,设计传统栽培模式(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裸露垄沟(BRF)、垄上覆膜沟内秸秆覆盖(MRF)、绿肥轮作(GM)6种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以探究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出对上述栽培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传统栽培相比,除BRF处理外,各栽培模式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孔隙度大小,降低了土壤容重,有效提高了土壤酸碱度;其中,SM模式和MRF模式较为突出,前者使硝态氮含量增长了32.6%(0~10cm),后者使硝态氮含量增长了58.5%(>10~20cm)。(2)产量方面发现GM模式>PM模式>MRF模式>BRF模式>SM模式,冬小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51.21%、22.04%、19.58%、15.46%、0.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4.56%、22.26%、13.73%、11.77%(S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T处理降低);冬小麦产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系数r=0.99)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绿肥轮作栽培模式在提高冬小麦生产力的同时,也能提升渭北旱地土壤肥力水平,是适宜渭北旱塬区的冬小麦新型增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水分利用效率 覆盖栽培 冬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健康用水量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琦伟 吴普特 +1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8,共8页
农业健康用水量的确定是西北干旱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在农业与其他用水行业之间合理分配的基础。依据农业健康用水量的内涵和判别标准,建立了西北干旱区农业健康用水量多目标分层优化计算模型。该模型以各业用水及总用水的综合效益最大为... 农业健康用水量的确定是西北干旱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在农业与其他用水行业之间合理分配的基础。依据农业健康用水量的内涵和判别标准,建立了西北干旱区农业健康用水量多目标分层优化计算模型。该模型以各业用水及总用水的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依据一定的优化次序计算区域农业健康用水量。并以黑河流域为例,应用模型计算各县级行政单元过去年(1999年)、现状年(2006年)和未来年(2020年)在不同来水频率下的农业健康用水量。结果表明:1999年、2006年和2020年水资源配置按模型计算结果重新调整后,流域经济用水总量(包括农业与工业生产用水)所占比例分别降低2.7%、4.6%和2.1%,而综合用水效益分别增加7.1%、16.6%和13.1%,生态效益提高更为显著,分别为27.6%、37.4%和13.6%,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与农业健康用水的可行性。对照不同水平年农业用水健康结果,2006年较1999年、2020年较2006年农业实际用水状态均趋于健康,流域农业用水比重分别下降3.4%和2.0%,综合用水效益分别提高31.1%和91.6%。此外,如果按照以往农业用水分配次序,2020年在50%、75%和95%来水频率下,可预测流域缺水率分别达到10.6%、13.8%和25.9%,表明水资源将进一步趋紧,需采用农业健康用水标准重新配置水资源,达到有效降低缺水损失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黑河流域 水资源 农业健康用水量 来水频率 用水效益 多目标分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0,共10页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充足,人口稀少,增产潜力较大,有着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干旱少雨制约着农业生产,降雨分布不匀,植被稀少而又人为破坏严重,引起了严重的风蚀和水蚀,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脆弱。要发展西北旱地农业必须以高...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耕地充足,人口稀少,增产潜力较大,有着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干旱少雨制约着农业生产,降雨分布不匀,植被稀少而又人为破坏严重,引起了严重的风蚀和水蚀,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脆弱。要发展西北旱地农业必须以高效利用天然降水为突破口,以养分投入、培肥土壤为重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土壤风蚀和水蚀,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旱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现状 天然降水利用 土壤培肥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数据反演沙漠化地区地表温度的简化模式——以陕西北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霍艾迪 康相武 +1 位作者 刘志丽 曹馨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06-311,共6页
利用MODIS数据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获得提取地表温度所需要的2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然后对热红外波段b31、b32运用劈窗算法提取出陕北地区地表温度;并利用两种不同经验公式参数得出的结果与相应位置气... 利用MODIS数据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获得提取地表温度所需要的2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然后对热红外波段b31、b32运用劈窗算法提取出陕北地区地表温度;并利用两种不同经验公式参数得出的结果与相应位置气象观测站观测的卫星过境时刻的地表气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劈窗算法简化模式能获得较准确的地表温度,符合陕北地区的实际地表状况,印证了应用该简化模式可以在大范围内快速实时监测地表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MODIS 劈窗算法 大气透过率 地表比辐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研究——以乾县试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亚军 常庆瑞 +1 位作者 赫晓慧 李云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信息来源与最佳方案,而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关键部分。以乾县试区为例,应用Visual FoxPro与ARC/INFO建立基于Windows平台的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并在此...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为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供信息来源与最佳方案,而数据库的设计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关键部分。以乾县试区为例,应用Visual FoxPro与ARC/INFO建立基于Windows平台的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建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 设计 乾县 VISUALFOXPRO ARC/INF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凌城市污泥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及合理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康军 孙西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8期9903-9905,共3页
为科学确定污泥施用量和评价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根据重金属不同形态的环境效应引入毒性响应系数确定了污泥的合理施用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初步确定杨凌城市污... 为科学确定污泥施用量和评价污泥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根据重金属不同形态的环境效应引入毒性响应系数确定了污泥的合理施用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地积累指数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初步确定杨凌城市污泥合理施用量为4.04 t/(hm2·a),Cd是限制该地区污泥施用的最主要因素,该方法突出了重金属形态的重要性,弥补了以往对重金属只进行总量控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重金属 环境风险评价 合理施用量 毒性响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在有色冶金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佳芮 郑亚楠 +2 位作者 祁过劲 吴恒 邢志林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有色冶金工业废弃物排放量持续增长,面临愈发严峻的环保挑战。传统物理化学治理技术虽有效,但成本较高。生物菌剂技术因其清洁可持续、低成本的优势,在有色冶金污染治理领域受到关注,应用于土壤修复和废水处理,但是对其应用进展缺乏综... 有色冶金工业废弃物排放量持续增长,面临愈发严峻的环保挑战。传统物理化学治理技术虽有效,但成本较高。生物菌剂技术因其清洁可持续、低成本的优势,在有色冶金污染治理领域受到关注,应用于土壤修复和废水处理,但是对其应用进展缺乏综述。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近20年生物菌剂技术研究热度逐年攀升,特别是华东、西北和东北地区。应用方面,代表性策略为构建菌株-植株共生体系、菌藻共生体系,辅以多孔载体固定化手段。机制方面,明确了微生物主要通过细胞壁吸附、胞内积累和胞外沉淀吸附重金属。未来发展,针对该技术受菌属种类、温度、pH值因素干扰,应加强新型菌剂研发与中试应用测试、优化复合菌剂设计策略、开发新型载体材料;针对应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应耦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同位素标记深入研究基因调节机制。文章系统性综述菌剂技术在有色冶金污染治理中研究热度、应用现状以及微生物机制,为该技术的改进以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冶金 重金属排放物 除重金属 生物菌剂 土壤修复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典型人工植被根际土壤磷形态特征
20
作者 韩超群 王娇 +1 位作者 赵春雷 邵明安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6,共12页
人工植被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典型人工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P)形态特征,可为该区科学开展植被建设提供依据。采集毛乌素沙地7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小叶杨、长柄扁桃、紫穗槐、沙柳、臭柏和沙蒿)根际和非根... 人工植被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典型人工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P)形态特征,可为该区科学开展植被建设提供依据。采集毛乌素沙地7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小叶杨、长柄扁桃、紫穗槐、沙柳、臭柏和沙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分级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形态P含量。结果表明,沙柳根际土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小叶杨、长柄扁桃和沙蒿根际土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表明种植小叶杨等3种植被有利于AP的活化;不同植物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P形态差异显著:樟子松、长柄扁桃、紫穗槐和沙柳4种人工植被根际土八钙型磷酸盐(Ca_(8)-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紫穗槐根际土铝结合态磷(Al-P)和铁结合态磷(Fe-P)较非根际土降幅最大,沙柳根际和非根际土的十钙型磷酸盐(Ca_(10)-P)含量差异相对较小。Al-P和Fe-P在大多数植被根际土壤中与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参与土壤P转化的主要形态。研究结果从土壤磷可持续角度为现有人工林的管理和种植模式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人工植被 根际效应 磷形态 磷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