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沙冬青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瑛斌 付国香 郝文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4-865,共12页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耐旱植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抗旱机制和拥有大量的候选基因是必要的。耐旱植物是了解耐旱机制和挖掘耐旱基因的优秀材料。以小沙冬青为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胁迫开始...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耐旱植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抗旱机制和拥有大量的候选基因是必要的。耐旱植物是了解耐旱机制和挖掘耐旱基因的优秀材料。以小沙冬青为材料,通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胁迫开始后0、1、3、6、12 h的小沙冬青幼苗叶片光合色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含量,利用RNA-Seq技术对小沙冬青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小沙冬青叶片中可溶性糖、Pro、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SOD、POD对干旱响应迅速,活性显著增加,这对消除干旱引起的过量活性氧具有重要作用。而CAT在12h内未对干旱做出有效响应。转录组分析鉴定到151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共差异表达基因有805个,上调表达的基因数量和下调表达的基因数量相近。在GO富集分析中,这805个基因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和“脱落酸激活信号通路的负调控”途径中大量富集。P值最小的四条通路(“叶绿素结合”、“光系统Ⅱ”、“光合作用”,“光捕捉、光系统Ⅰ”)均与光合作用相关。KEGG分析表明,共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包括“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在内的6条代谢途径中。在小沙冬青中,7-羟甲基叶绿素a还原酶在干旱胁迫下持续下调表达,抑制了叶绿素的降解,有效保护了光合系统。研究重点关注了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发现脱落酸信号通路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茉莉酸信号通路中茉莉酸ZIM结构域蛋白(JAZ)的响应相较于其他物种有明显的不同。研究结果为小沙冬青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后续抗旱相关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沙冬青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差异分析
2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4 位作者 姜艳芬 王洪永 乔美萍 唐清山 卜书海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10-3819,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 【目的】对比分析圈养条件下腹泻和健康林麝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找出具有显著差异的生物标志菌群,为防治林麝腹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 Seq6000平台对腹泻(D组,n=10)和健康(H组,n=10)林麝粪便菌群总DNA中16Sr RNA基因V3-V4区测序,分析D和H组林麝粪便在菌群组成、多样性、标志菌群和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组林麝粪便中菌群的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H组(P<0.05),Simpson和Shannon指数低于H组,其中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D和H组间的菌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2)=0.55,P=0.001);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门,差异菌门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属水平上,瘤胃菌科UCG005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是2组的共有优势菌属,差异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理研菌科RC9属(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D组有奥尔森菌属(Olsenella)等23个标志菌群,H组有理研菌科RC9属等15个标志菌群;基于PICRUSt2功能预测发现,与H组相比,D组膜转运、氨基酸运输与代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功能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细胞增殖与凋亡、免疫防御等显著下降(P<0.05)。【结论】腹泻会显著改变林麝肠道菌群组成、菌群多样性和功能丰度,肠道中不动杆菌属、奥尔森菌属和理研菌科RC9属等菌群的丰度是判断林麝肠道健康状态的特征标志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腹泻 粪便菌群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
3
作者 张杰 郑雪莉 +2 位作者 王洪永 蒋本模 卜书海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96,共5页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 为探究幼年林麝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高选育效率,以陕西凤县人工养殖的105只幼麝(公麝50只,母麝55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Y)、肩高(X_(1))、臀高(X_(2))和体斜长(X_(3))指标,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通径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公幼麝的体重、肩高和臀高均显著高于母幼麝(P<0.05);公、母幼麝的体重与体斜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幼麝的体重与肩高和臀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幼麝的体重仅与肩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对公、母幼麝体重直接作用最大的为体斜长,对公幼麝体重间接作用最大的为臀高,而母幼麝为肩高;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最优回归模型分别为Y_(公)=0.034X_(1)+0.016X_(2)+0.069X_(3)-0.245(R^(2)=0.187,P<0.05),Y_(母)=-024X_(1)-0.002X_(2)+0.166X_(3)-1.574(R^(2)=0.418,P<0.01)。综上,对公幼麝的体重选育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臀高,母幼麝应重点关注体斜长和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体重 体尺 相关性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植被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内稳态差异
4
作者 张城伟 王兴 +3 位作者 安可 吴子昊 张静宜 钟泽坤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74,共14页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干旱区域典型退耕植被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内稳态差异,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和稳态维持能力的角度确定适宜不同干旱水平的植被恢复类型;并通过解析不同干旱区域典型退耕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 【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干旱区域典型退耕植被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内稳态差异,从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和稳态维持能力的角度确定适宜不同干旱水平的植被恢复类型;并通过解析不同干旱区域典型退耕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内稳态差异驱动的养分循环过程,为黄土丘陵区植被优化调整和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沿黄土高原由南向北的干旱梯度,在富县(干旱度0.641)、宝塔区(干旱度0.718)和米脂县(干旱度0.764)选取17年生刺槐人工林、灌木林和撂荒地,分析其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解析各组分的耦合关系并量化叶片内稳态特征。【结果】1)刺槐人工林叶片碳、氮含量分别低于和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撂荒地叶片磷含量和碳氮比最高,而灌木林叶片碳磷比、氮磷比最高;撂荒地土壤碳含量、碳氮比和碳磷比总体上高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刺槐人工林土壤氮含量和氮磷比最低,但其土壤磷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撂荒地。2)随干旱度增加,宝塔区叶片碳和氮含量分别较富县降低了8.77%和6.64%,而磷含量则增加了34.25%;米脂县叶片碳和氮含量分别较富县降低了1.01%和44.53%,而磷含量则增加了16.02%;随干旱度增加,叶片碳磷比和氮磷比变化趋势分别与碳、氮相同,分别呈先降后增和降低趋势;而碳氮比则呈升高趋势。3)土壤碳含量(富县、宝塔区、米脂县平均值分别为7.47、3.44和2.67 g·kg^(-1),下同)、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6、0.36和0.37 g·kg^(-1))及碳氮比(平均值分别为11.62、9.62和7.59)、碳磷比(平均值分别为14.89、9.25和6.64)和氮磷比(平均值分别为1.37、0.99和0.92)随干旱度增加均呈降低趋势,土壤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0、0.36和0.40 g·kg^(-1))则呈先降后增趋势。4)干旱度增加和撂荒地向林地的转变分别加剧植被生长受氮限制和磷限制的程度;Mantel分析显示,叶片和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之间均存在不同水平的显著相关关系,干旱度较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叶片和土壤指标的影响更高。5)不同退耕植被维持叶片化学计量内稳态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植被类型叶片碳均属绝对稳态型,撂荒地和灌木林叶片氮、磷呈现出弱稳态或敏感型特征,且撂荒地叶片碳磷比表现为敏感态或弱稳态,刺槐及灌木叶片碳氮比、氮磷比呈现出敏感型特征。【结论】干旱度是调控退耕植被叶片-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刺槐人工林在黄土丘陵区不同干旱区能更有效地维持叶片内稳性以适应不同干旱度下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变异,其适应能力强于灌木林和撂荒地,可作为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树种;在干旱度较高的区域以及撂荒地应补充氮肥,而相对湿润的灌木林和乔木林应增施氮、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生态化学计量 内稳态 干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赤星病拮抗菌YZ01发酵条件优化及抑菌活性物质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子奇 李光哲 +8 位作者 丁佳玉 王平平 谭嘉琦 常邦帅 艾绥龙 王娜娜 颜霞 杨明明 黄丽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引起的赤星病是烟草上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菌株YZ01进行鉴定、活性物质探究及发酵条件优化,可为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提供菌种资源,为指导其实际生...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引起的赤星病是烟草上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显著拮抗活性的菌株YZ01进行鉴定、活性物质探究及发酵条件优化,可为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提供菌种资源,为指导其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和gyr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YZ01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velezensis。无菌滤液抑菌试验发现贝莱斯芽胞杆菌YZ0110%无菌滤液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的抑菌率为86.56%,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炭疽叶枯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抑菌率为100.00%。进一步研究发现,贝莱斯芽胞杆菌YZ01发酵液可使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细胞结构受损,导致其原生质体外渗,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主要为脂肽及蛋白类物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实验优化菌株YZ01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0.50%、胰蛋白胨1.50%和磷酸氢二钾1.50%。发酵液稳定性测定发现,其抑菌活性受温度、pH和紫外处理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该结果为烟草赤星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后续田间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贝莱斯芽胞杆菌 拮抗作用 抑菌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转录因子BnaABI5表达特征分析及互作蛋白鉴定
6
作者 奥倩倩 陆方筱 +5 位作者 杨柳卿 李春 翟增康 贾东晔 江元清 杨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37-749,共13页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是其种植效益在西北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等环境逆境的影响。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信号通路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与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而ABFs/AREBs(ABA-responsive element...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是其种植效益在西北地区经常受到干旱等环境逆境的影响。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信号通路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与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而ABFs/AREBs(ABA-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factors/ABA-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是调控ABA响应基因表达的核心转录因子。为了解析油菜响应逆境的关键转录因子,本研究首先对甘蓝型油菜转录因子BnaABI5(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 5)进行了亚细胞定位、逆境响应及组织器官表达的检测、转录活性分析以及与激酶BnaMPK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的互作筛选。结果显示:BnaABI5-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该基因响应干旱逆境且主要在油菜的根中表达,并且在酵母体系中呈现出一定的转录激活活性;随后利用烟草瞬时表达体系发现BnaABI5能够激活靶标基因EM6(early methionine-labeled 6)的启动子活性。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及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实验,发现BnaABI5与BnaMPK6及BnaMPK13互作。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转录因子BnaABI5的表达特征及与BnaMPKs的互作,对于深入理解BnaABI5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ABI5 MPK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宿主朊病毒的发现历程
7
作者 毕若瑶 石尚轩 李绍军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共4页
朊病毒是畸形的致病因子,能够诱导特定正常胞内蛋白进行异常折叠,在动物、人类、真菌、植物、细菌以及病毒中先后发现了朊病毒。本文回顾了各类不同宿主朊病毒的发现、确认过程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蛋白质侵染因子 朊粒 朊蛋白 朊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97
8
作者 张明霞 王得祥 +4 位作者 康冰 张岗岗 刘璞 杜焰玲 于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共10页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χ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χ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种间联结 方差比率法 华山松 天然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气调包装对核桃青果的保鲜效应 被引量:76
9
作者 马惠玲 宋淑亚 +3 位作者 马艳萍 刘繁聪 李家政 马昌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267,共6页
该文通过研究自发气调(MA)包装对核桃青果的冷藏效果,为生产上探寻简易、高效的新型核桃保鲜技术提供依据。以辽宁4号核桃青皮果实为材料,裸果为对照,进行了改良聚氯乙烯袋(mPVC)、改良聚乙烯袋(thn-PE、thk-PE)以及1-MCP处理后mPVC包... 该文通过研究自发气调(MA)包装对核桃青果的冷藏效果,为生产上探寻简易、高效的新型核桃保鲜技术提供依据。以辽宁4号核桃青皮果实为材料,裸果为对照,进行了改良聚氯乙烯袋(mPVC)、改良聚乙烯袋(thn-PE、thk-PE)以及1-MCP处理后mPVC包装对青皮核桃0~1℃下的贮藏试验,测定了贮藏过程中袋内气体浓度、果实采后生理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几种包装中thk-PE袋自发气调能力最强,可使袋内O2和CO2体积分数分别达到10.1%~13.0%,4.3%~6.5%。贮期核桃青果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量同步出现双峰变化趋势,各MA包装不同程度地延缓了高峰的到来,极显著(P<0.01)降低了呼吸峰值和乙烯生成量,MA功能越强,作用越明显。各处理和对照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处理的下降期比对照较早出现。各包装极显著(P<0.01)降低了果实失重率,thk-PE的作用显著(P<0.05)大于其他处理。MA包装也不同程度降低了果实腐烂指数,冷藏66d和95d时thk-PE果实腐烂指数分别为30.0%,68.6%,均极显著(P<0.01)小于其他处理。因此,thk-PE袋被选为适合于核桃青果贮藏的自发气调方式,可使果实冷藏95d左右坚果保鲜率达到100%,核仁仍新鲜如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包装 核桃青果 自发气调 腐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被引量:45
10
作者 康冰 王得祥 +3 位作者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38-2747,共10页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的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从720增加到1460株/hm2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锐齿栎次生林 更新特征 更新生态位 林分密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线菌Act12与腐植酸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48
11
作者 段佳丽 薛泉宏 +2 位作者 舒志明 王东胜 何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07-1819,共13页
探讨生防放线菌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研究小区试验中放线菌菌剂与腐植酸钾不同配施比例下对丹参生长、产量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并采用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丹参根区土壤、根表土... 探讨生防放线菌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以常规移栽处理为对照,研究小区试验中放线菌菌剂与腐植酸钾不同配施比例下对丹参生长、产量及抗根结线虫侵染的影响;并采用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丹参根区土壤、根表土壤、根外土壤及根系中细菌(B)、真菌(F)与放线菌(A)的数量,同时对优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放线菌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处理下丹参根域微生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配施能增强菌剂对丹参的促生效果。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T20处理丹参出苗率较对照提高8.7%,收获时的死亡率较对照减少39.0%;茎叶鲜质量、根鲜质量、单株根鲜质量、根干质量以及单株根干质量分别较对照增加6.1%、28.6%、11.1%、36.3%以及9.0%。2可以调整丹参植株根域土壤微生态平衡,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改善微生物区系。在丹参根表土壤中,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处理B/A值较对照降低78.4%,A/F值较对照增加95.0%。在丹参根系内,菌剂与腐植酸钾配施处理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195.0%,未检测到真菌和放线菌存在。3在放线菌处理丹参根区、根表土壤中,有6株优势菌可能对丹参生长及抗病有益:3株优势细菌分别为硝基愈疮木胶节杆菌(Arthrobacter nitroguajacolicus)、放射型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和弗雷德里克斯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3株优势放线菌分别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砖红链霉菌(S.lateritius)和卡伍尔链霉菌(S.cavourensis)。有2株优势菌疑为有害微生物:优势细菌为耐寒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rigoritolerans),优势放线菌为肿痂链霉菌(S.turgidiscabies)。这2种菌对其他作物的有害作用已有报道。4对丹参根结线虫侵染有强烈抑制作用,可使田间根结线虫侵染率降低49.3%。生防放线菌与腐植酸钾配施处理后能明显促进丹参生长,提高丹参产量及抗病虫能力,调节丹参根域微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放线菌剂 腐植酸钾 土壤微生物区系 优势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源对大豆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12
作者 陈煜 朱保葛 +1 位作者 张敬 梁宗锁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利用硝态氮 (NO3- -N)、铵态氮 (NH4 + -N )及混合态氮对 4个栽培大豆品种结荚期植株进行诱导处理 ,研究不同氮源对叶片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 (GS)活性以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O3- -N增加 4个品种NR活性效果最... 利用硝态氮 (NO3- -N)、铵态氮 (NH4 + -N )及混合态氮对 4个栽培大豆品种结荚期植株进行诱导处理 ,研究不同氮源对叶片硝酸还原酶 (NR)、谷氨酰胺合成酶 (GS)活性以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NO3- -N增加 4个品种NR活性效果最好 ,其次是混合态氮 ,而NH4 +-N的效果较差。从 4个品种叶片的GS活性看 ,混合态氮和NH4 + -N的处理效果好 ,而NO3--N的效果差 ;三种氮源处理 4个基因型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增加的顺序与提高NR活性的顺序相同。说明施用三种氮肥能增加大豆品种子粒的蛋白质含量 ,而以施用硝酸钾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 ,大豆叶片NR活性与子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6 3 ) ,可以把结荚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作为选择高蛋白大豆材料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源 大豆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活性 蛋白质含量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黄土高原4种蒿属植物叶形态解剖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7
13
作者 王勇 梁宗锁 +2 位作者 龚春梅 韩蕊莲 于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535-4548,共14页
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与称... 以黄土高原演替初期阶段的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茭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3种优势种和1种常见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与称重控水法,将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适宜水分对照)、55%(中度干旱)和35%(重度干旱),研究干旱胁迫对菊科蒿属植物叶片形态解剖学的影响,揭示植物叶片生态适应机制,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于植物营养生长末期选取代表性的叶片,分别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电子透射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叶表皮特征、亚细胞显微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这4种植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叶片增厚、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紧实度和角质层厚度增加;3种旱生型植物猪毛蒿、茭蒿和铁杆蒿的叶片下表皮具有浓密的表皮毛,有利于防止水分过度蒸腾,而中生型黄花蒿叶片无此功能;铁杆蒿和黄花蒿上表皮毛稀少,不利于保水和防止强光照,干旱胁迫下依靠降低上表皮气孔密度和叶细胞叶绿体数目来适应环境;茭蒿和猪毛蒿叶绿体形态相似,具有较厚的基粒和浓密的基粒片层,强光下容易引起氧化损伤,猪毛蒿通过浓密的上表皮毛而茭蒿通过较强的抗氧化机制防止光能过剩,两者在重度干旱下均产生大量脂质体。4种蒿属植物中黄花蒿的叶片解剖学特征受到干旱的影响变化最大,铁杆蒿和猪毛蒿次之,茭蒿最弱,3种优势种的干旱适应性显著强于黄花蒿,干旱下叶片解剖学的结论与干旱耐受性指标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蒿属植物 气孔特征 组织解剖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对连作草莓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申光辉 薛泉宏 +3 位作者 陈秦 王玲娜 赵娟 薛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5-321,共7页
为了探索硅酸钾与生防放线菌配合施用对草莓连作障碍的修复效果,以"红太后"草莓为材料,采用日光温室栽培,研究了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对连作草莓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 为了探索硅酸钾与生防放线菌配合施用对草莓连作障碍的修复效果,以"红太后"草莓为材料,采用日光温室栽培,研究了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对连作草莓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对日光温室连作草莓具有明显的防病促生作用,可使连作3年草莓1级苗比例提高44.7%,3级苗比例下降58.3%,连作4年草莓死亡率降至0%;连作3年草莓植株总鲜重、根鲜重、叶片数及叶片鲜重分别增加73.7%、71.3%、11.1%及38.7%。(2)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对草莓开花、果实产量及品质有明显影响,可使连作3年草莓开花提前10 d,花蕾数提高17.0%,果实数、单果鲜重及单株产量分别增加18.6%、90.6%及126.2%,盛果期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及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21.7%、36.2%及27.0%;可显著提高连作4年草莓单果鲜重和单株产量(P<0.05),增幅分别为194.7%和359.1%。(3)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可提高草莓的诱导抗性,草莓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盛果期PPO酶活性分别提高67.4%和101.0%。由此可知,硅酸钾与密旋链霉菌Act12菌剂配施可显著促进连作草莓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增强植株抗病性,可有效缓解日光温室草莓连作障碍,在生产上具有较好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钾 密旋链霉菌Act12 草莓 连作障碍 温室 产量和品质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槐人工林细根垂直分布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成向荣 赵忠 +2 位作者 郭满才 王迪海 袁志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48,共9页
对陕西安塞县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人工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以细根表面积为指标建立了在土壤入渗水和深层土壤水混合作用下的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模型S=AhB(C+Dh+Eh2+Fh3),式中:A、B、C、D、E、F为经验系数,其中A>0... 对陕西安塞县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人工林细根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详细调查,以细根表面积为指标建立了在土壤入渗水和深层土壤水混合作用下的刺槐细根垂直分布模型S=AhB(C+Dh+Eh2+Fh3),式中:A、B、C、D、E、F为经验系数,其中A>0、B>0、F≠0;S为从地表到一定深度的细根表面积(cm2·dm-3);h为土壤深度(cm)。该模型可以从理论上确定细根分布的最大深度hmax和细根分布达最大值时的土壤深度hp,以及土壤入渗水对根系生长影响的最大深度hq,hq可以近似的作为土壤入渗水和深层土壤水对细根生长影响的分界点。根据刺槐细根的垂直分布模型,刺槐林下土壤水分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1层水分活跃层,从土壤表层到hp处,该层受降水影响最大;第2层土壤水分衰减层,位于hp^hq之间,该层受降水的补给程度变化较大,水分与细根垂直分布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大体均是从hp到hq逐渐减少;第3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位于hq以下,在这一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运用该模型可解释细根分布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干化现象的成因,为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进一步贯彻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细根 模型 立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磷形态与生物可利用磷的分布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60
16
作者 王琦 姜霞 +1 位作者 金相灿 徐玉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 采用EDTA螯合剂法和不同的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太湖3个不同营养水平湖区中8个位点表层沉积物总磷、各组分磷及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分布,探讨了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的释磷潜力和生物可利用磷的来源.结果表明,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无机磷和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分布差异较大,且与各湖的营养水平相一致.有机磷含量与有机质和含水率显著相关;沉积物中Fe-P和Ca-P对生物可利用磷的贡献较大,这部分磷具有较大的潜在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磷形态 生物可利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型小麦对干旱和阴雨的双重适应性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嵩午 王长发 +3 位作者 冯佰利 苗芳 周春菊 刘党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0-685,共6页
通过 10余年的研究 ,发现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冷型小麦具有广幅生态适应性 ,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 ,它的活力较好、代谢功能较强、具有较好的抗早衰能力 ,优于其它类型小麦 ;而在气象要素反差很大的干旱和连阴雨天气下 ,冷型小麦和暖型小... 通过 10余年的研究 ,发现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的冷型小麦具有广幅生态适应性 ,即在正常天气条件下 ,它的活力较好、代谢功能较强、具有较好的抗早衰能力 ,优于其它类型小麦 ;而在气象要素反差很大的干旱和连阴雨天气下 ,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中间型小麦相比 ,不但冠层温度依然持续偏低 ,且在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一系列重要内、外性状上仍能继续保持优势。这种对干旱和阴雨条件的双重适应性是冷型小麦一种宝贵的生物学品质 ,它有可能为小麦在多种气象生态条件下的高产、稳产打下较为坚实的生态生理基础 ,并能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出一个把冷温特征作为重要内容的较为新鲜的育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型小麦 干旱 阴雨 双重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钰莹 孙娇 +4 位作者 刘政鸿 乔亚玲 张枭将 李凤姣 郝文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133-5141,共9页
以秦巴山区7个厚朴群落为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群落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厚朴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厚朴群落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除全磷和全钾... 以秦巴山区7个厚朴群落为对象,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群落土壤肥力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区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厚朴群落配置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秦巴山区厚朴群落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除全磷和全钾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减小。厚朴群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4a凹叶厚朴(1.054)>2a凹叶厚朴(0.882)>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0.673)>7a尖叶厚朴(-0.243)>7a凹叶厚朴(-0.713)>杜仲-凹叶厚朴(-0.812)>11a凹叶厚朴(-0.840)。因此随着林龄的增大,厚朴群落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结合厚朴群落土壤养分差异分析和厚朴群落土壤肥力评价结果,得出山茱萸-凹叶厚朴混交林的土壤肥力相对较好,为该区植被恢复的最佳营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厚朴群落 土壤养分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52
19
作者 赵海燕 徐福利 +4 位作者 王渭玲 王伟东 陈钦程 赵亚芳 马亚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6-1094,共9页
以秦岭地区不同林龄(5年生、10年生、20年生、30年生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剖面p H值、有机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 H值随... 以秦岭地区不同林龄(5年生、10年生、20年生、30年生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剖面p H值、有机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 H值随着林龄有降低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升高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在近熟龄期显著高于幼龄期。土壤中的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林龄都呈"高—低—高"的趋势,幼龄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近熟龄的,而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是近熟龄期的显著高于中幼龄。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显著的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脲酶与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与p H值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秦岭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入近熟林之后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恢复,而在中幼龄阶段土壤养分比较缺乏,尤其是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地区 华北落叶松 速效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放线菌Act12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及其鉴定 被引量:25
20
作者 赵娟 薛泉宏 +3 位作者 王玲娜 段春梅 薛磊 毛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398,共5页
采用琼脂块法及抑菌试验,研究了多功能放线菌Act12对6种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Act12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Act12对6种供试土传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对木贼... 采用琼脂块法及抑菌试验,研究了多功能放线菌Act12对6种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Act12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Act12对6种供试土传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ox-ysporum f.sp.niveum)的拮抗圈直径分别达到20.5 mm和18.4 mm;培养48 h,Act12无菌发酵滤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菌率达到83.2%。菌株显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多功能放线菌Act12为链霉菌属的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连作障碍 密旋链霉菌 拮抗性 微生物修复 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